《寺塔記》

《寺塔記》

《寺塔記》2卷,詳述長安諸佛寺的建築、壁畫等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每為後代編長安史志者所取資。中國藝術史上以往一直認為羅漢造像(雕塑和繪畫等)藝術是六朝時期從印度傳來,本文對此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作者經過考察分析,認為羅漢造像藝術完全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大創造,誕生時間是在中唐。具有平民質素和形象特徵的羅漢藝術,不但大大豐富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內容,同時也為中國藝術開闢了一個極為廣闊的新空間。

《寺塔記》《寺塔記》
《寺塔記》2卷,詳述長安諸佛寺的建築、壁畫等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每為後代編長安史志者所取資。中國藝術史上以往一直認為羅漢造像(雕塑和繪畫等)藝術是六朝時期從印度傳來,本文對此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作者經過考察分析,認為羅漢造像藝術完全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大創造,誕生時間是在中唐。具有平民質素和形象特徵的羅漢藝術,不但大大豐富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內容,同時也為中國藝術開闢了一個極為廣闊的新空間。

概述

《寺塔記》《寺塔記》
藝術史上一向認為中國佛教藝術中的羅漢(雕塑繪畫)藝術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時期,因梁武帝蕭衍派郝騫西行印度求法,郝騫在印度見舍衛國園精舍裝飾精美,佛像莊嚴,於是臨摹仿製,攜回國內。國內畫家見此種新的藝術風格,受到啟發,創造出羅漢畫。同時,印度的一些丹青高手也是在此時相繼來到中國,如:迦佛陀摩羅菩提吉俱跋摩等都是佛畫高手。人們據此認為,羅漢畫的出現即在此時期。
但是筆者認為,六朝時期從未有"羅漢造像藝術",除了佛和菩薩的形像塑造之外,當時的藝術作品中被認為是羅漢藝術的,實際上是以佛的印度弟子為原形作為繪畫對象的作品,畫面上出現的是"梵影"、"胡僧"等形象,如常被學者說成"羅漢藝術"的這一時期的陸探微的作品《阿難維摩圖》、《十弟子像》,毛惠秀的《胡僧圖》、《釋迦十弟子圖》等都是如此。一般被認為是唐代"羅漢造像"遺蹟的在敦煌、龍門、麥積山等地都有,在敦煌、庫車、吐魯番附近等地近年發現的墓葬文物中也有不少絹畫、壁畫,被認為保留了隋唐時期的早期"羅漢"造型形象,但那些其實都是表現佛弟子的藝術形象,如敦煌莫高窟的隋代419窟、420窟,初唐57窟、322窟,盛唐45窟、328窟、319窟、68窟 ;中唐159窟、294窟、晚唐196窟等均有迦葉像、阿難像 ;又以盛唐45窟為例,釋迦結跏趺居中坐,兩旁依次是二比丘、二菩薩、二天王像,二比丘便是迦葉、阿難。在龍門石窟的奉先寺、賓陽洞、敬善寺洞、萬佛洞、蓮華洞等窟都有唐代的迦葉阿難塑像,其中奉先寺的迦葉和阿難造像非常有名,都是佛弟子藝術形象,與後來所說的以虛構的羅漢為主角的羅漢造像藝術有原則性區別。

相關資料

六朝時未有羅漢藝術之創作

以往人們認為中國六朝時已出現十六羅漢畫作,其主要根據是南梁著名畫家張僧繇畫過十六羅漢圖。筆者認為不可能,理由有三:
第一,從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化史方面看,南北朝時,尚未存在羅漢這種佛教人物的群體形象的思想觀念。南梁畫家張僧繇等人藝術創作活動的年代,羅漢這種佛教人物群體形象在普遍的佛教思想和民俗文化觀中尚未出現。

第二,從藝術史方面看,認定六朝東晉或梁代已有羅漢畫,甚至已有十六羅漢畫的說法,只是出於“望圖生義”。梁代張僧繇畫過“十六羅漢畫”的說法流傳很普遍,依據是《宣和畫譜》中記載北宋宣和年間 (1100年-1125年)內府所藏諸畫。此書中確有一條關於張僧繇十六羅漢畫的記載。但是筆者認為那是前人的一個誤解,至於《宣和畫譜》之後人們相關的種種說法,則是進一步以訛傳訛、望文生義。

唐代是我國佛教藝術的黃金時代,段成式 (?-863 年)名著《酉陽雜俎續集》第五卷和第六卷《寺塔記》①中載錄有豐富的唐代佛教建築、造像和壁畫藝術資料,其中從未見已有羅漢畫的任何記載。唐代張彥遠著另一中國藝術史名著《歷代名畫記》(此書作於宣宗大中元年,公元 847年 ),②詳盡記述會昌法難後長安、洛陽二地所存寺觀壁畫,亦不見任何羅漢畫記載。此二書是唐代留傳下來的最重要的中國美術史著作,從二書中可見當時佛教美術已在藝壇上占有重要地位,題材極為開闊,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有當時在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佛教人士的畫像(寫真像),如天台宗智者大師、密宗一行大師的"寫真",都成為佛教繪畫中經常表現的題材,③卻未見任何羅漢畫記載。

近現代以來還有不少佛教藝術史家往往談到,梁武帝蕭衍曾派人去印度,學回印度佛像畫法,同時也有印度佛教畫家到了中土,帶來印度佛教藝術創作手法,給南北朝佛教藝術帶來新風氣云云,於是更加發揮,說就此從印度傳來了羅漢畫,此亦是所謂南朝出現羅漢畫的根據之一。這同樣是想當然。因為印度次大陸一帶從未有過羅漢畫或羅漢雕塑這類品類。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數量極巨的印度各地的佛和菩薩的塑像,以及同樣數量頗巨的羅漢“傳說”,但從未提到印度有羅漢造像藝術。上述《宣和畫譜》中載所謂“羅漢畫”的由來,估計是因為編集的時代十六羅漢畫已是人們習見之物,於是作者便將六朝某一件既不是佛像,亦不是菩薩像的佛教人物畫面,誤置以十六羅漢畫之名。

第三條理由,從佛教美術作品的實物軌跡看,迄今為止,尚不見南北朝時已出現過羅漢造型藝術形象的實物證明。近年來,佛教南傳路線上,佛教藝術發展的軌跡,頗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我們注意到,此中亦從未發現過六朝前後的羅漢造型藝術作品。④同時,在現存的所有石窟藝術中,也從沒有發現任何創作於六朝時期的羅漢雕塑或羅漢壁畫。

中國羅漢造像藝術的特徵

羅漢造像藝術(雕塑和繪畫)的出現,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個偉大創造,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意味著佛教藝術題材已廣泛擴展到具有平民性的形象塑造上。這一藝術理念的確立,不但大大豐富了佛教藝術的內容,也為中國藝術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空間。考察佛教藝術史,很容易發現這樣一個事實 :中唐時仿佛有些突然地,藝壇上出現了眾多羅漢造像藝術。

原文節選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復善繼。同官秘丘鄭君符夢復連職仙署。會暇日游大興善寺。因問。兩京新記及游目記多所遺。略乃約一旬尋兩街寺。以街東興善為首。二記所不具。則別錄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將並寺。僧眾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游於此遂絕。後三年。予職於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所留書籍揃壞居半。於故簡中睹與二亡父游寺。瀝血淚交。當時造適樂事邈不可追。複方刊整。才足續穿蠹。然十亡五六矣。次成兩卷。傳諸釋子。東牟人段成式字柯古。
靖恭坊大興善寺。寺取大興兩字。坊名一字為名。新記雲。優填像。總章初為火所燒。據梁時西域優填在荊州。言隋自台城移來此寺非也。今又有旃檀像。
開目其工頗拙。猶差謬矣。
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早則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三藏役龍意。其樹必有靈也行香院堂後壁上。元和中。畫人梁洽畫雙松。稍脫俗格。曼殊堂工塑極精妙。外壁有泥金幀。不空自西域齎來者。
旃檀像堂中。有時非時經。界朱寫之。盛以漆龕。僧雲。隋朝舊物。
寺後先有曲池。不空臨終時。忽然涸竭。至惟寬禪師止住。因潦通泉。白蓮藻自生。今復成陸矣。
東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
左顧蛤像。舊傳雲。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數逾數千萬矣。忽有一蛤。
推擊如舊。帝異之置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陳宣帝。于闐玉像。高一尺七寸闊寸余。一佛四菩薩。一飛仙一□玉成。截肪無玷。膩彩若滴。
天王閣。長慶中造。本在春明門內。與南內連牆。其形大為天下之聞。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折時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筒。今部落鬼神形像墮壞。唯天王不損。
長樂坊安國寺紅樓。睿宗在藩時舞榭。
東禪院。亦曰木塔院。院門北西廊五壁。吳道玄弟子釋思道畫釋梵八部。不施彩I杏械湫獺?
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舉止態度如生。工名李岫。
山庭院。古木崇阜。幽若山谷。當時輦土營之上座璘公院。有穗柏一株。衢柯偃覆。下坐十餘人。
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門裡東壁上。吳道玄白畫地獄變。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吳畫中得意處。
三階院西廊下范長壽畫西方變及十六對事寶池。池尤妙絕。諦視之。覺水入深。壁院門上。白畫樹石。頗似閻立德。予攜立德行天詞粉本。驗之無異。
西中三門裡門南。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須。筆跡如鐵。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
華嚴院中□石盧舍立像高六尺。古樣精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