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寺塔和西寺塔

東寺塔和西寺塔

東寺塔和西寺塔為昆明市城中古景。分別位於昆明市南面的書林街和東寺街,一東一西隔街相望,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寺塔和西寺塔西寺塔

東寺塔和西寺塔昆明市城中古景。分別位於昆明市南面的書林街東寺街,一東一西隔街相望,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東西寺塔約建於大理三塔完成之年的840-859年之間,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內,西寺塔在慧光寺內,當時的兩塔所在地都不存在了

東寺塔

東寺塔東寺塔

東寺塔位於昆明市書林街,是南詔國時期的古塔。東寺塔全高40.57米,東寺塔是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塔頂四角立有4隻銅皮做成的鳥,俗稱金雞,所以也有“金雞塔”之稱。東寺塔今在書林街,雲南人民出版社旁。

原有寺,塔、寺均建於南詔國時代。城內有常樂寺,寺內塔即東寺塔,又稱常樂寺塔,與之相對處有慧光寺,寺內東寺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13級,底層南面辟有塔門,有地宮,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佚失,2-12層四面設凳,凳內置石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層出槽以10層平磚疊澀出挑,第二層作犬牙稜角。塔頂四角置銅製“迦樓羅”4隻,每隻高達2.03 米,在西南、東北角“迦樓羅”喙內,各放管狀口笛一枚,每當西南風起,“迦樓羅”“嗚嗚”鳴叫,聲聞遐邇,另兩隻則不安口笛,以示其為雄性。惜乎口笛為風露所銹,早已不鳴。“迦樓羅”俗稱金雞,或金翅鳥,佛經稱其展翅覆蓋3確萬里,全“浮堤”(世界)只容其一足,性喜食龍,為鎮水患之神。昆明昔有盤龍江、金汁河、銀汁河、海源河、寶象河、馬料河6條江河縱貫而過,因水利失修,水患頻繁,人多為害,故專設此物以鎮水怪河妖。“迦樓羅”既為金雞,此塔又稱金雞塔。塔剎為銅製,由相輪、傘蓋、圓光、牟尼珠組成,貫穿於中心柱上。第八層處最寬,以上五層急劇收分,全塔形如天弓,極具張力,線條流暢。西寺塔與東寺塔形制相同,不同者只在西寺塔無地宮。

歷史沿革

東寺塔東寺塔

東寺塔在昆明市書林街常樂寺內,又稱常樂寺塔。據《南詔野史》記載:唐宣宗東寺塔大中八年(854)甲戌建東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大匠尉遲韜造。自大和三年(829)至大中十三年(859)功完。《景泰雲南圖經》也說:雙白塔,在城之南,……相對而立,蒙氏嵯巔所造。尉遲恭韜是南詔著名工匠,嵯巔是南詔弄棟節度使。可惜歷史歲月的流逝,湮沒了常樂寺和慧光寺,唯有兩塔尚存人間。

東寺塔,平面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清道光十三年(1833)昆明發生大地震,塔毀。光緒九年(1883)開始進行修復。據《重修東寺塔暨三坊碑記》載:重修東寺塔時,因原塔基比較低洼,怕土薄不堅固,所以向東造遷移數百步,並參照西寺塔的式樣重修。歷經四年,至光緒十三年(1887)完工。重修時在塔的四角立有四隻銅雞,故俗稱金雞塔。相傳四隻金雞,每當風吹來,發出悅耳的啼叫聲,聲聞遠近,使寶塔更增添神秘的色彩,也顯示出工匠們的精湛技藝。

建築特點

 東寺塔 東寺塔

東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為正四邊形,邊長12米。塔身為方行密檐式空心磚塔東寺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辟一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製貼金金翅鳥,每隻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相傳這4隻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1979年8月,塔頂被暴風吹落,在修復塔頂時,才發現雞叫的“秘密”。原來金雞是銅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的。每當勁風吹來,雞嘴內的銅管經腹腔內的空氣迴旋振盪,便發出猶如鳴啼的聲響。後來天長日久,銅管填滿灰沙,簧片逐漸鏽蝕,金雞便再也不會叫了。佛經《探玄記》說金翅鳥能降龍。雲南多山,山洪暴發,多成水患,故云南古塔塔頂均置金翅鳥用以鎮水患。

相關傳說

東寺塔下“孔雀膽”的故事流傳已久,相傳元代末年,紅巾起義軍攻入昆明,梁王東寺塔逃至楚雄,向大理總管段功求援,段功出兵擊退義軍,使梁王復得昆明。梁王將公主阿禚許給段功為妻,兩人日漸生情,十分恩愛。不久,段功想回昆明梁王府,梁王受奸臣蠱惑,懷疑段功有奪昆明之心,命阿禚用孔雀膽毒殺段功,阿禚念及夫妻情深不忍下手。梁王又生一計,邀段功到長樂寺做佛事,派人乘其馬驚之時將其殺害,阿禚聞訊,悲痛欲絕,不久憂憤而終。

古塔風貌

東寺塔東寺塔

在繁華熱鬧的街頭,東寺塔猶如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用飽嘗憂患的眼睛打量著這東寺塔個變幻無常的世界。初建於唐代貞元初年、當年被稱為“東寺”的常樂寺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有這座塔歷經了無數戰火的劫灰與數次地震的摧殘之後幾度修葺,終於保留了下來,成為昆明這座城市最古老的遺蹟之一。

從遠處看去,這座十三層的青色寶塔在陽光下面巍然屹立,有如利劍一般直指蒼穹。自第二層起,塔身的每一層上面都開鑿了一個佛龕,裡面供奉著砂石雕刻的佛像。看著那些眼瞼低垂、雙手合什的佛像,一種強烈的宗教氣息頓時讓人肅然起敬。在寶塔的頂端,有銅球與銅剎作為裝飾,還有四隻銅質金雞佇立在塔頂四角,凌空展翅,仿佛要乘風飛去。據說在金雞的口中還裝有哨簧,每當西南風吹過,就會發出“喔喔”的聲音,有如雄雞報曉。

在一座小巧玲瓏的庭院的圍護之中,東寺塔更增添了幾分蒼勁峭拔的風姿。繞過園中的草地與花壇,沿著塔基上的石級走近這座寶塔,無數關於往昔的回憶頓時紛至沓來。伸出顫抖的手指,輕輕地拂拭青色的塔身,似乎從冰涼的青磚上面,仍然可以觸摸到冷卻了的歷史煙雲。在那些久遠的年代,這座塔與位於現今東寺街的西寺塔雙峰並峙,既是佛教聖塔,又是夜行者指路的燈塔。在高原深邃的夜空下面,這座塔燈火璀璨,照亮了無數人的眼睛。

作為舊時昆明一大景觀,元人李京曾經寫下了“天際孤城煙外暗,雲間雙塔日邊明”的詩句。隨著那些高樓大廈的迅速崛起,東寺塔顯然被它們遮蔽了往日的輝煌。然而它卻是深沉的,就像一個白髮蒼蒼的守護神,默默地記載著昆明的歷史,同時祝福著它的未來。

昆明“比薩斜塔”

相關資料顯示,文物管理部門曾對東寺塔進行過測量,發現東寺塔頂部中心向西南方向傾斜52厘米,而西寺塔頂部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傾斜43厘米。曾有遊客到昆明觀看東寺塔後,稱其為昆明版的“比薩斜塔”。

關於傾斜的原因,一種說法是,東西寺塔就是依傾斜而建,傾斜方向剛好為昆明地區的信風口,即印度洋刮來的西南風方向,所以有東西寺塔傾斜是為抵禦強風而設計的說法。雖無史料記載,但塔頂金雞口中可以迎風長鳴的口笛,似乎佐證了先人利用風向建塔的構想。還有一種說法是,兩塔初建時塔基本身就不穩,後因城市抽水過多,使得東西兩塔傾斜。

西寺塔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於東寺街中段西側,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曾多次修葺,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見證。在二月的梅花和煙雨中,“雙塔煙雨”成為明清時的“昆明八景”之一。、

外觀

西寺塔是13級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約40.5米。始建於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歷時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時發現刻有南詔字號“天啟十年”(859年)的磚刻。也證明中原燒磚技術,南詔時已傳入昆明。塔設金剛塔基三層,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券門通塔內,塔內設方井小室通頂部,室內有木梯可登臨塔頂層。塔從第二層開始,以奇偶數層交錯設佛龕和券洞,佛龕雕菩薩坐像,券門起通風透光作用。塔身挑檐浮雕,外形優美,體現了唐代古塔流暢、雄偉的建築特點。塔頂為銅質塔剎,高5米,由相輪、傘蓋、牟尼珠等組成。作為雲南古塔的特點之一,塔頂四角各立銅質金雞,為佛家大鵬迦奴羅,雲南古時多水患,塔頂置迦奴羅以鎮為禍水患的惡龍。歷史上西寺塔曾多次修葺,明弘治十二年昆明大地震,塔傾倒過半,四年後重修,於塔身開設券門和佛龕;康熙六年,名僧德潤又修葺;道光十三年大地震,塔遭嚴重損壞,塔身傾斜,塔剎毀壞,1983年又進行維修。雖經多次修葺,西寺塔仍不失其雄偉形貌。

文化

作為文化的象徵之一,西寺塔既是佛塔,又是夜行的指路燈塔,塔內第六層佛龕內發現的明弘治十六年《建塔存功記》石碑記載:西寺塔“暮夜燃光明,華燈移照,燦爛宛如列宿,環熠下土,鈴鐸聲聞四野。四方來者至碧雞、金馬,竦視而先悅焉。”古時西寺塔作為指路燈塔,指引旅人夜間行進的方向,帶給疲倦的行人無盡的振奮,成為昆明一大勝景。那明媚的燈光和清脆的鈴聲,仿佛在述說世間不盡的悲歡離合和遙遠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