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塔

永寧寺塔

永寧寺塔為北魏洛陽城的皇家寺院永寧寺中的佛塔,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見。永寧寺塔始建於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篤信佛法的靈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規模之宏大為洛陽千寺之冠。修建成的永寧寺塔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是專供皇帝、太后禮佛的場所。永寧寺塔是當時洛陽的制高點,在這座塔的注視下,當時的洛陽城好比梵天佛國。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規模興建佛寺,使得洛陽的佛寺數量劇增,當時的洛陽城招提櫛(zhì)比,寶塔駢(pián)羅,輝煌壯麗,無與倫比。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永寧寺塔被大火焚毀。永寧寺塔現存遺址位於漢魏洛陽故城中,迄今尚存塔基遺蹟,為高大的土台,當地俗稱木寧寺或木塔寺,清代誤定為陵冢,樹漢質帝靜陵碑,至今碑石猶存。遺址於1963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發掘。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永寧寺塔永寧寺塔
永寧寺始建於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篤信佛法的靈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規模之宏大為洛陽千寺之冠。

神龜二年(公元519年),永寧寺塔建成。

永寧寺塔為木質結構,關於它的高度,史料記載不一,有說塔高九層,一百丈,百里外都可看見,也有說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約136.71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佛塔

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雷電擊中永寧寺塔引發大火,可嘆木塔從建成到被焚毀,僅僅16年。

隨著永寧寺的中心木塔被毀,這座皇室著力經營的寺院也鏇即荒廢。

盛極一時的北魏王朝仿佛頓時失去了佛法的護佑,正是在永寧寺塔毀掉的當年,北魏王朝覆滅了。

永寧寺塔是當時洛陽的制高點,在這座塔的注視下,當時的洛陽城好比梵天佛國。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規模興建佛寺,使得洛陽的佛寺數量劇增,當時的洛陽城“招提櫛(zhì)比,寶塔駢(pián)羅”,輝煌壯麗,無與倫比。

《洛陽伽藍記》(伽讀qié,伽藍即佛寺)一書為曾任北魏撫軍府司馬的楊炫之所著,以記述洛陽佛教寺院為主要內容。

該書記載:“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餘。”

北魏洛陽城既是當時全國佛寺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古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其佛教中心地位舉世矚目。

書載,“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即平均每百戶人家,就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寺廟!

一方面,受北魏諸帝奉佛的影響,朝野風從,出家為僧的人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因為戰爭頻繁,也有很多人假稱出家以避徭役。

到了魏末,各地僧尼多達200餘萬人,出家的熱潮前所未有。

除了這座塔,沿襲雲岡石窟的造像傳統,北魏王朝又開始開鑿龍門石窟,然而正如i當時的一份發掘簡報中所指,永寧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作品“要比同時期的石窟造像更精美、更細膩、更生動”。

永寧寺塔為北魏永寧寺佛塔,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國都洛陽城內,現已不存,遺址在今洛陽市

白馬寺東,310國道與隴海鐵路交叉口處。

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里外都可看見。

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

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

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

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

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

塔的裝飾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繡,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

歷史記載

永寧寺塔永寧寺塔
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胡太后(司徒胡國珍女)多信佛事,有一姑母,曾作女冠子,好談釋教,太后自幼相依,耳熟能詳,至此特命在崇訓宮側,建造一永寧寺,又在伊闕口建石窟寺。

兩寺皆備極華麗。

永寧寺尤覺輝煌,內設九層浮圖,高九十丈,浮圖上柱,復高十丈,四面懸著鈴鐸。

每當夜靜,鈴鐸為風所激,清音泠泠,聲聞十里。

此外佛殿僧房,儘是珠玉錦繡,炫飾而成,真箇是五光十色,駭人心目。

自從佛法傳入中國,寺剎巍峨,得未曾有。

落成時候,太后率領王公夫婦等,自往拈香,凡京內外僧尼士女,俱得入寺瞻仰,絡繹奔赴,不下十萬人。

揚州刺史李崇,謂宜裁省寺塔糜費,移葺明堂太學,一再上表,好似石沉大海,毫無轉音。

建築結構

永寧寺塔已進行了考古探查,基礎由夯土築成,約百米見方,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長寬均38.2米,高2.2米,周邊原有石欄桿,四面中部各有一斜坡道。

塔身四角加厚成墩,使塔顯得十分穩定。

塔建在永寧寺內中心,四周包圍廊廡門殿,是早期中心塔型佛寺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