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封塔

天封塔

天封塔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 始建於唐武則天[中國武周時期女皇帝]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峰(695—696)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後塔高18丈,約51米,共14層,分7明7暗(包括地宮),六角形。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封塔天封塔
天封寺,先塔後寺,寺以塔成,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三年(950),初名“天封塔院”,後賜名為“天封院”。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寧波,天封塔、寺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毀。

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順元年(1330)修復。至正年間(1341—1368),平章方國珍、弟國珉重建塔院。

明永樂十年(1412)雷火擊毀三層,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颱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重修。

清順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颱風大作,飛墮塔頂;二十一年(1756)重修,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將成事,因塔燈失火,致塔檐、平座、欄桿具焚,只餘磚砌塔身。

1935年重修。

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餘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紹興十四年”銘文。

1989年12月,按宋塔風貌落架重修工程竣工。

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天封塔天封塔
天封塔為中國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閣樓式磚木結構塔,具有宋塔玲瓏精巧、古樸莊重之特點;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運航標,港城重要標誌。唐以來,明州港崛起並成為中國著名的三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外國使節、留學生與商旅由明州港入口岸,經浙東運河、京杭大運河直達京都。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耿升教授在講到法國人在《中國出口貿易實地考察》中描述到:“中國最美的寧波城……具有大量的歷史古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為敕封塔(即天封塔)……在塔壁上發現了法國三帆阿爾克梅納號上多名海員題畫的名字,該船曾於前一年訪問過寧波。”天封塔是歷史的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

遺蹟及意義

遺蹟

天封塔共7級(俗稱七級浮屠)分七明七暗,實際地宮即第一暗層,以此類推共14層,從拆卸中發現的主要遺蹟。

1、每層有平座,包括平座出跳、腰沿、補間鋪作、轉角鋪作、以及倚柱、檐柱等結構的遺存和印痕。

2、每層塔身內發現有如梁、枋和加固木等構件殘存。

3、除塔身結構有關遺蹟外,為了珍藏文物,在塔身中(元代重修的壺門頂上)砌有放置文物的穹窿和龕。

遺物

第一類,盒裝文物

1、錫盒一件,內裝白瓷觀世音、雄精佛像(殘)、銅佛像各一尊。

2、石匣三件:二件破損,內裝《妙法蓮華經》殘蝕,系元致和年間之物。

3、木盒二件,一件殘蝕,一件內藏《大乘妙法蓮華經》,保存較為完整,是少見的元代版本,可惜也難起動。

天封塔天封塔

第二類、筒裝文物,外為銅皮製成的經筒,內藏《妙法蓮華經》經卷,出土時有的尚能辨認,見風即化。在元代重修時安置的共發現25件。

第三類、錢幣,發現有唐“開元通寶”、宋“崇寧通寶”、“崇寧重寶”等年號錢。

第四類、銘文磚:可分為朱書、墨書、模印三種,已編號登記的有朱書3450塊、銘磚4600塊,特別珍貴的是一部份紀年磚,是研究寧波地方史難得的實物佐證。

通過考古發掘所獲得的遺物,對研究宋、元時代磚木結構的塔,為復原南宋古塔,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通過清理、解剖,證明天封塔穹窿頂底部為元天曆二年(1329年)所建。二級以上為元致和至天曆年間(1328—1330年)重建,第一二級出有“甲子”、“乙丑”銘文磚,從結構上看,應屬紹興十四年、十五年之物。上述事實,第一次使相傳了好幾個世紀的“天封塔下面是唐代基礎”“泰定六月吹倒三層、至順元年重建”、“明永曆十年雷擊毀三層”、“嘉靖三十六年颱風飛墮塔頂、”“乾隆十六年八月颱風大作,又飛墮塔頂”,“天封塔十八格(應該指天封塔高度為十八丈而言,按宋一丈折近代3米計共54米,除地宮2.7米,天封塔原高42.5米,加上中心柱高度相符合)……的文獻記載和近人的說法差異,得以糾正。此外,關於塔頂的倒坍重修,文獻記載更是含糊其詞,實際上頂上有剎。從這次清理中證明,塔剎部份修理頻繁,但鐵鑄的復缽,系元天曆二年(1329年)造,中為園珠狀寶匣,上為仰蓮缽,其銘文亦為元代之物。

內部景觀

天封塔天封塔

天封塔的由來,在民間還有著一段迷人的傳說呢:相傳寧波面臨波濤洶湧的東海,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三江交叉會合地。有一年,鎮海招寶山外出了一條興風作浪的鯊魚精,至此使寧波常遭水患,民不聊生。當時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眼見鱉魚精作惡,深惡痛絕。一天清晨,他忽見四明山頂金光閃閃,於是就爬上山頂,一看,竟是一顆鮮紅鮮紅的寶石在閃光。於是他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這顆寶石鑿成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珠。就在這一天,那條鱉魚精又來興風作浪,水漫寧波城。老石匠從四明山下來,拿著這顆光彩奪目的寶珠,鱉魚精一見這利劍似的寶光,就往海底逃遁。而這寶光最終也殺死了它。霎時間,江上波寧浪靜,海水也退了。老石匠決心要在寧波城中心造一座塔來保存這顆寶珠。老百姓聽說後都紛紛前來參加。搬石塊、運沙泥,日夜不停。終於在第二年塔造成了,這顆寶珠被安放在最高的一層。從此這座塔和塔上的寶珠成為鎮邪之物。

天封塔可以說是寧波古城標誌性的建築。它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大沙泥街,建於“唐武后天冊萬歲及萬豐紀元時(公元695-696年)並建有天封寺,天封寺亦稱“天封塔院”,始建於後漢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一說建於後漢乾祐五年瓏。因相傳建塔時用沙包堆造,歷代文人墨客多有吟誦。明代李堂有《詠天封塔》詩寫下:“風暖正雲閒,危欄怯近攀。眼中分世界,鳥外列江山。南斗雲霄上,東溟浩渺間。乘槎餘逸興,高處不愁寒。”要是你一氣登上塔頂,極目遠跳,確有“眼中分世界,鳥外列江山”之感。綿亘的四明山脈,峰巒疊峰,蜿蜒起伏,矯若游龍;滔滔的奉化江、姚江和甬江會合,象三條飄忽的綢帶,粼粼發光,直向鎮海口外延伸;郊外田野翠綠一片,阡陌縱橫,錦繡如畫。近觀,興建中的寧波港口城市,城廓似畫。遠近景色,盡收眼底。現在以它獨特的魅力,屹立在東海之濱。

交通指南

6、9、518、807、809、825路公車可直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