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貝爾》

《安娜貝爾》

《安娜貝爾》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真實的自己並不困難,起碼從外表的意義上而言。但對於一個雙性人來說,想要做到接納自我、享受生命是何其艱難!除了內心的恐懼掙扎,還要應對外界的非議傷害。如果說每個孩子的青春都要承載一些苦痛,那么主人公韋恩要承受的則比尋常人沉重許多。作者凱薩琳·溫特用悲天憫人的情懷、寧靜悠遠的筆調開啟了一段衝破束縛、探尋自我、與命運抗爭、與自我和解的旅程。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圖片

一部雙性人探尋自我的成長史詩,直抵人性深處最幽暗的角落,聆聽心靈深處最隱秘的萌動!
亦男亦女,非男非女,生命於TA而言是個謎團。“他”還是“她”?進退兩難,何去何從?
1968年,在拉布拉多一個寂靜優美的小鎮上,一個孩子在冰天雪地中降生了。然而,它既是男孩,也是女孩;它既不是男孩,也不是女孩。
除了孩子的父親特萊德韋和母親簡辛塔,唯有鄰居托馬辛娜知曉此事。簡辛塔希望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特萊德韋則決定把孩子當成男孩撫養,並為其取名“韋恩”。而托馬辛娜暗自稱呼韋恩“安娜貝爾”,以紀念自己夭折的女兒。
在粗獷野性的男性狩獵文化的影響下,韋恩一直努力按照父親的意願去做一個男子漢;但與此同時,隱藏在他身體裡的女性因子也在悄然萌發。特萊德韋想方設法地阻撓甚至扼殺“她”的存在,簡辛塔則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逃避。光陰荏苒,韋恩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了“安娜貝爾”的存在:她神秘而優雅,指引著他去探尋真實的自我。然而,沉默孤僻的父親和心如死灰的母親讓韋恩痛苦而彷徨。
托馬辛娜吐露的驚人秘密促使韋恩鼓足勇氣離開了故鄉。在聖約翰斯,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在搖搖欲墜的瞬間,親情與友情的溫暖關照讓韋恩勇敢地掙脫了“他還是她”的羈絆,迎來了破繭成蝶的那一刻……

作者介紹

凱薩琳·溫特凱薩琳·溫特

凱薩琳·溫特(KathleenWinter),1960年出生,加拿大小說家。溫特一直為著名兒童節目《芝麻街》和加拿大電視台編寫劇本,同時也是《聖約翰斯電訊報》的專欄作家。溫特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加拿大的各大頂級文學期刊。第一本小說集《男孩們》將2007年的梅特卡夫-魯克獎和溫特賽特獎雙雙收入囊中。長篇處女作《安娜貝爾》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加拿大所有文學大獎的青睞。

譯者介紹

葛甲,資深翻譯、圖書編輯,現任網站總編兼網際網路分析師。曾翻譯出版《尼羅河上的慘案》《麥當娜傳記》《朗格彩色童話》《名言·名人》等,多年來從事對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工作。

圖書看點

英文原版封面英文原版封面

奧普拉傾情推薦,迄今唯一一部獲得加拿大所有文學大獎青睞的小說;
一部雙性人探尋自我的成長史詩,媲美《奧蘭多》《中性》
一部書寫自由與夢想、真實與永恆的動人之作;
敏銳細膩的心理刻畫,委婉動人的情感描繪,如詩如畫的景色描摹,寧靜悠遠的敘事筆調。

書摘

英文原版封面英文原版封面

韋恩·布萊克生於三月初,當春天的第一抹痕跡將冰面破開之時。那日子對於以捕獵野鴨為生的拉布拉多人來說極為重要。如1968年在當地出生的大多數孩子一樣,一生下來他就被一群女人團團圍住。媽媽婚後結識的所有女人都來了:瓊·馬丁,艾麗莎·戈爾迪,還有托馬辛娜·拜姬。這些女人懂得如何製作凍魚,縫製鹿皮鞋,還能在丈夫外出狩獵的幾個月里把燒火用的木頭堆成垛而不會倒下;她們更明白,在正常分娩時產婦和孩子都需要些什麼。
在拉布拉多東南海岸,這個名為克羅伊登港的小村子,有著所有拉布拉多人所共享的地球磁場。當大地把光線吸進去並發出顫動時,你能感到持續的脈衝作用在地面形成條紋。有時你還能用肉眼看到,一縷縷光線在大地上消失。並不是每一位旅行者都能感覺到這些,即使對於那些在其他地方不斷尋找這種現象的人們來說,這樣的情景也只能在沙漠裡和岩石山頂才看得見。一位來自紐約的旅行者,也許能親身體驗到這一現象。那些探險者、教師以及對熱咖啡和印著密密麻麻文字的報紙情有獨鐘的人,在這裡感受到更為本原的東西之後,一種來到新世界的感覺被注入他們的血液。這是個真正的新世界,與那些前往神秘之處的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以及散布在公路上的賣烤餅、漢堡與汽油的,低矮且呈放射狀分布的建築物所代表的那個世界完全不同。一位來到拉布拉多的旅行者或許能夠感覺到這裡的磁性能量、或許感覺不到,但此人定會懷揣疑問。來訪者不得不將自己變成一個開放的電路,去接收大地釋放出的能量。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如此的感知力。正如每個出生在拉布拉多的人一樣,有些人從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故土上存在著一套呼吸系統,可以從岩石、山脈、河流以及地球之外的一切引力活動中吸取能量,然後再將這些能量呼出來,作為對大地的回報。當然,有些人是不知道這些的。
韋恩出生在浴缸里,在父母特萊德韋和簡辛塔的家中。特萊德韋是拉布拉多人,但簡辛塔不是。特萊德韋子承父業,繼續幹著狩獵的營生,為此地的岩石所深深吸引;而簡辛塔是聖約翰斯人,她18歲時來到克羅伊登港的國小校里教書,盤算著在這裡有個三四年經驗後,就能回到聖約翰斯的學校里教書。遇見特萊德韋之前,她覺得在這裡的經歷宛如冒險。

閱讀人群

追逐自由與夢想的人;
永不放棄探索自我的人;
歷經苦難獲得幸福的人;
喜愛文藝作品的人。

媒體評論

圖片圖片

我喜歡這篇小說有諸多原因:其語言和思想之乾淨明朗實為少見,其精準的細節描寫令人讚嘆,其獨一無二的視角令人欣賞,其無處不在的幽默令最晦暗的片斷光彩照人。很高興迎來加拿大文壇獨具創新的一朵奇葩。 ——約翰·梅特卡夫(JohnMetcalf),加拿大作家、編輯、評論家
一個有關身份、接受與家庭的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本令人震驚、動人心魄的小說……《安娜貝爾》標誌著一個我們所需要的文學天才的到來。——《紀事先驅報》
一部關於秘密與沉默的小說……溫特在這本書中所創造的是一個不亞於雙性人出生那樣的奇蹟。《安娜貝爾》剝去了性別的符號,提出了一個終極的存在問題:“我們是什麼?” ——《環球郵報》
一部美麗的書,詩意盎然、扣人心弦……《安娜貝爾》的力量在於探尋性別和自我的困境。我從未讀過一部小說,對一個掙扎活在自我中的、被世界視作可怕錯誤的人,有著如此完美的刻畫。 ——《全國郵報》
小說那如詩如畫的語言和清明澄澈的景色描寫令人神往。 ——《紐約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