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文集》

《孔慶東文集》

《孔慶東文集》包括了:《1912誰主沉浮》、《47樓207》、《空山瘋語》、《井底飛天》、《獨立韓秋》、《口號萬歲》、《四十不壞》、《金庸評傳》、《笑書神俠》、《千夫所指》、《正說魯迅》和《超越雅俗》。文集精裝本,經典收藏版。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被譽為“繼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他的作品,讓你“先是笑到要死,再是忙著深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孔慶東文集(套裝共12冊)》包括了:《1912誰主沉浮》、《47樓207》、《空山瘋語》、《井底飛天》、《獨立韓秋》、《口號萬歲》、《四十不壞》、《金庸評傳》、《笑書神俠》、《千夫所指》、《正說魯迅》和《超越雅俗》

孔慶東文集(套裝共12冊)孔慶東文集(套裝共12冊)

超越雅俗》是孔慶東的博士論文集,文章截取抗戰時期為橫斷面,對通俗小說的發展狀況和雅俗文學的互動關係作出考察,研究雅俗文學之間的某些規律。以嬉笑怒罵、幽默風趣的文風見長,成為當代校園文化偶像的孔慶東,做起學問來體現出十足的嚴謹認真的學者風範。《超越雅俗》具體來說,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歷史描述,而於結論則較為謹慎,力避武斷輕率;二是善於面對繁雜宏大的文學材料作出理論概括,顯示出作者駕馭材料而不被材料所駕馭的出色才能;三是藝術感受能力與體悟能力很強,能以生動明快的語言提出一針見血的精彩論斷。孔慶東絕對對得起校園文化偶像這個名頭,這樣一部正經八百的學術論著,仔細讀來,也能捕捉到孔慶東獨有的幽默。“假如王熙鳳具有了林黛玉的文化水平,那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張愛玲”,這句在網路上被廣泛引用的“名言”,其出處正是孔慶東的這部嚴肅的學術論文集《超越雅俗》。

《47樓207》以描寫大學生活的《47樓207》開篇,以描寫高中生活的《遙遠的高三·八》壓卷,一以貫之的是幽默,可謂是“鳳頭”和“豹尾”,全須全尾描畫出上世紀80年代自然而率性的學生生活;荒誕的歷史小傳《風流大尋呼》,掙扎著向人們展示著人性的醜陋與卑劣;《聯考制度之我見》、《(靈魂工作者還能逮著老鼠嗎?》、《躁熱的美神執著》等充滿忿忿不平的吶喊,呼籲人們去體味現世,回溯歷史。 作者理性而又敏感地思索著人生、關注著世態,荒誕中肩著責任,幽默中透著冷峻,充滿智慧的俠氣,讀之酣暢淋漓,過癮至極。

《正說魯迅》內容簡介:2006年,孔慶東在央視“百家講壇”正講魯迅,引起眾多國內外魯迅研究者的極大關注,他以大眾化、當代化的視角看魯迅,刻畫出魯迅生活世俗的一面,並結合現實,理解魯迅在當代的意義。孔慶東的《正說魯迅》認真深入地分析魯迅的人生、思想和作品,引人入勝,啟人興趣,令人感悟,在今天的魯迅研究中獨樹一幟。他在北大開魯迅課的那個學年,北大圖書館的《魯迅全集》曾被一借而空。

《千夫所指》內容簡介:幽默的語言,紮實的文字功底,獨到的見解,淵博的知識,灑脫的文風,孔慶東猶如一個練成絕世武功的武林高手,施展十八般武藝,閃跳騰挪,揮灑自如,境界高深,只可惜獨孤求一敗,高處不勝寒。

《口號萬歲》內容簡介:孔慶東博古通今,有奇才異想,寫文犀利獨到,天馬行空,任意揮灑。《口號萬歲》繼續保持他慣有的犀利風格,以充滿著智慧、才識的語言和狡猾的幽默,懷揣對國對人的既愛且恨,點評時事,指點人生,是其繼《47樓207》、《黑色的孤獨》後又一熱銷之作。

編輯推薦

《孔慶東文集(套裝共12冊)》:文集精裝本,經典收藏版。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被譽為“繼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他的作品,讓你“先是笑到要死,再是忙著深思”。

作者簡介

孔慶東,人稱“北大醉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著名壇主,新浪文化部落格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教。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

十餘年來,孔慶東博士先後寫出當下中國罕見的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的痛快文字,為當今影響最大的思想者之一。其《47樓207》、《笑書神俠》、《千夫所指》、《空山瘋語》、《口號萬歲》、《四十不壞》等書一直暢銷不衰。

目錄

《1912誰主沉浮》

目錄:
序章撕開的黎明:狂飆為誰從天落
一地火在運行:亂世圖景
二組織起來:計畫文學的萌芽
三革命還是毀滅:沉重的小說
四“我把日來吞了”:繁麗的新詩
五大幕為誰開:戲劇在“民眾”與“藝術”之間
六夢醒之後:散文在“戰鬥”與“閒適”之間
七禮拜六的歡歌:調整期的通俗文學
八潛龍勿用:襁褓中的革命文藝
九萬類霜天競自由:文化鏡頭剪輯
參考文獻
後記

《47樓207》

目錄:
第一輯野腔無調1
47樓207/3
北大情事/17
四院詩社成立宣言/31
燕園夢錄/33
風流大尋呼/51
看月/80
咋教育孩子/82
腐敗的舊體詩/84
廚師與餐師/87
燕園血/90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95
新加坡印象/101
第二輯指鹿為馬111
蔡元培的矛盾/113
莊嚴的荒誕/118
欒平的悲劇/122
生命失敗的微妙/125
第三種人的雜音/129
大雅不是俗/131
也有風雅也有俗/134
也無風雅也無俗/136
無我之根/139
王瑤先生學術精神的啟發/144
文學中的痞子/150
易子而食與易子而仕/153
第三輯華山混劍155
金庸的雅文學意義/157
《連城訣》回評/160
金庸小說的文化品位/167
金庸小說的民族意識/178
武俠講座弁言./190
恭賀錢理群老師六十壽辰/192
老錢的燈/195
俠之大者,錢理群/197
混元霹靂手——遊俠張頤武/202
假如沒有電視/204
玄學與科學/206
二森之死/209
恐怖不是戰鬥/211
“五四”何罪?/214
第四輯藝苑走筆217
阿Q的革命/219
毛澤東詩詞中的君王意識/225
分配狂想曲/233
黃黑紅/236
蓬山此去無多路/239
重讀《頑主》/244
猛士如雲唱大風/246
學貫中西和以中貫西/249
浪子筆下的浪子/251
躁熱的美神執著/255
閒話《啟明星》/259
你別無選擇嗎?/262
日暖長虹落/265
純潔的生命詩篇/268
鄉土文學的失落情結/273
第五輯道貌岸然279
聯考制度之我見/281
不識菜譜為哪般/283
靈魂工作者還能逮著老鼠嗎?/285
知識還在,力量呢?/289
老與魂/291
不要蒙住學生的眼睛/294
我的健身法/296
賑災豈止在捐獻/298
鮮活的恐懼/300
緬懷激情年代/303
淨土紅塵/306
一場沒有句號的辯論/312
等待/314
石家莊的時間/316
遙遠的高三·八/318
再版後記/336

《井底飛天》

目錄:
第一輯井底乾坤大
我看語文第一課
片面·深刻·片面
邂逅
還是“誰主沉浮”
通俗小說的概念誤區
屈辱與尊嚴
第二輯井上黑窟窿
喜被退稿
《狂人日記》的三重結構
魯迅詩歌解讀
第三輯天外沒有天
怎樣做個北大人
青春夢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上樑為什麼要漆紅掛金
盛情再會待有期
讀《千古文人俠客夢
抗戰時期的偵探滑稽等小說
淪陷區的通俗小說
第四輯天是一個井
陳獨秀在1921
沈從文的自卑情結
從《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
《青樓文化》序:青衫磊落險峰行
青樓文化》後記
評《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
薩特評傳
附錄
曠新年:“這是節日的瘋狂”
鄭海峰:孔慶東妙答聽眾
楊河源:大俠孔慶東

《口號萬歲》

目錄:
答客十六問(代序)1
萬獸無韁篇1
口號萬歲/3
阿骨打的骨氣/8
回望20世紀/10
峨眉山的猴子/13
天將災之/18
五地書/20
我現在怎樣做老師/31
指馬為鹿篇35
刪改的奧秘(十則)/37
語言的奧秘(十則)/40
拯救的無奈/43
摸不著門/45
騎車上班/49
老劉家/54
快開門/65
“五四”難追/68
評頭踩足篇73
平原下有海/75
堅強的脆弱/79
更上一層天/82
情深意切十九札/86
孤行影自迷/89
苦海中的孤燈/92
撕開的黎明:狂飆為誰從天落/98
點金成石篇113
公主的愛情/115
愛與殺/118
流氓之愛/120
拒絕孟婆湯/123
金庸小說講座實錄/125
金庸與國民文學/160
小生常談篇175
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177
老舍的散文語言/185
回聲與山水/191
美麗的毀滅/195
“五四”的“春江花月夜”/203
丁西林劇作的性心理/210
現代文學研究之我見/223
關於現代文學的概念/226
無題談詩/231
正打歪著篇235
北京人的口頭語/237
北京文學的貴族氣/239
國統區的通俗小說/255
走向多極/266
現實主義之誤讀/286
快餐中的精品/292
牛鬼捨身篇295
跟父親蹲牛棚/297
自由鬼/305
雲山蛇路/317
蠻語錄/319
情詩一束/324
自殺的喜劇/337
中國的青樓文化/345
附錄/352
北大才子孔慶東/352
“孔郎才盡”(代跋)/354

《千夫所指》

目錄:
自序:千夫所指
第一輯溫情蛤蟆功/1
三十年前的月亮/3
多情最數王憐花/7
記得那人同坐/10
難捨天下眾朋友/14
能不滿心歡?/19
七星聚會/21
第二輯觀點流星錘/25
帝國主義的乏走狗/27
孔子論廟災/31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34
附:不容設計的嘉賓觀點——從電視論辯節目的話題設計說起/37
什麼是學問/40
泯滅人性的分數/45
國劇運動/49
哪兒的大米好吃?/52
傳聞的偏差/57
第三輯工作掃堂腿/61
2005年總結/63
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66
跟“獨行的豬”先生談談/69
在人代會上的發言/73
人大日記/76
深深的海洋/80
北大的工人/83
第四輯讀書六合拳/87
啊,平型關/89
人間何處覓詩情/94
紀念恩格斯/97
真真假假兩難知/100
閱讀札記/103
第五輯原創倚天劍/115
生命在於靜止嗎?/117
慶東舊體詩四首/123
我為世界悲/125
為兒女取名/127
第六輯風波瘋魔爪/131
語文問題/133
才女與悍婦/136
漢語的悲哀/138
給師兄道歉/142
民主的代價/144
不敢說吳清源/149
聽我唱段十三親/153
再一次出發/156
第七輯零碎八卦掌/161
嗨!兄弟姐妹們,歡迎與我同上賊船!/163
冬至/176
如果你是一線陽光/179
第八輯九班擒拿手/183
孔老師出題/185
東博傳奇——21世紀第一部接龍小說(節選)/191
想念花果山/211
第九輯媒體互搏術/213
孔慶東新浪訪談/215
幽默與幸福——《開壇》兩則/226
孔慶東解讀東北人/231
人民網線上訪談/236
關於讀書、聯考……/246
第十輯印象大挪移/255
江湖寂寞/257
聽孔慶東講魯迅/259
老孔的衣食住行/261
老孔啊老孔/265

《正說魯迅》

目錄:
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代序)
愛恨情仇
一、祖父罹罪,家道中落
二、“母親娶媳婦”
三、手足失和,相煎何急
重出江湖
一、棄醫從文
二、消沉的“周樹人”
三、鐵屋中的吶喊
革命與金錢
一、清醒的金錢觀
二、戰士“鬥智不鬥力”
三、懂得休閒,懂得放鬆
四、人生觀與生存哲學
身陷重圍
一、吟罷低眉無寫處
二、陣營內的矛盾
三、改造民族魂
四、“橫站”
誰在“吃人”
一、狂人不狂
二、被吃的靈魂
三、阿Q的悲劇
祥林嫂之死
一、誰是兇手
二、魯四老爺?婆婆?
三、“我”?柳媽?
四、清醒的彷徨
魯迅的當代意義
魯迅是語文教學的靈丹妙藥
魯迅思想研究變遷及其他
魯迅性格分析三篇
一、偉大的二重性格
二、豐富的痛苦
三、痛心的偏激
大眾文化與魯迅
胡適與魯迅
魯迅詩文導讀
《墳》
《野草》
《朝花夕拾》
《熱風》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三閒集》
《二心集》
《偽自由書》
《南腔北調集》
《準風月談》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二集》
《且介亭末編》
《集外集》
黑色的孤獨與復仇
《超越雅俗》
《四十不壞》
《空山瘋語》
《金庸評傳》
《笑書神俠》
獨立韓秋

序言

我向來不大為朋友、熟人的書稿作序。幾年前,汪曾祺先生曾一本正經地開導我:“人到一定歲數,就有為人家寫序的義務。”仔細想想,這也是在情在理的實話。於是,在屢辭不獲的情況下,有時也勉為其難地寫些所謂“序”的蹩腳文字。

不過,這回慶東的博士論文《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出版,倒是我自己一口應承為之寫序的。這並非因為我們曾有的師生關係,而是由於我也對通俗小說的某些現象感興趣,讀他的論著常常引起共鳴。說白點,也許可以叫做“臭味相投”吧。

文學歷來在高雅和通俗兩部分相互對峙、相互競爭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向前發展,這一點,現在大概已無須詳加論證了。正像范伯群先生所說,高雅文學和通俗文學原是文學不可或缺的兩翼。20世紀以來,由於現代都市的形成與印刷出版業的發達,通俗小說之興盛,更達到了異常可觀的規模,其社會影響亦未必小於商雅小說(魯迅的母親就愛讀李涵秋、張恨水的小說而不懂得讀自己兒子的作品)。八十年前發動的“五四”文學革命,雖然實現了我國文學自古典向現代的轉化,根本改變了視小說為“閒書”的舊觀念,將古代小說抬進了文學的殿堂,從而建樹了巨大的歷史功績,但它對當時存在的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作品卻是鄙視和否定的。正是受這種偏頗思潮的影響,文學界長期以來也將通俗小說摒棄於學術視野之外,研究上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近年蘇州大學在范伯群教授帶領下組織力量展開研究,局面才開始改觀。

慶東的著作雖然討論通俗小說,其實卻是以高雅小說(嚴肅小說)為參照系,來研究雅俗文學之間的某些規律的。這需要作者對雅俗兩方面的小說都很熟悉,都有寬廣、厚實的根基。它截取抗戰時期這個橫斷面來對通俗小說的發展狀況和雅俗文學的互動關係作出考察,論題本身也富有開拓性。抗戰時期不僅是通俗小說的繁榮成熟期,也是整個現代文學雅俗合流、蛻舊圖新的巨大轉折期,而恰恰對於這一階段包括通俗小說在內的整個文學,學術界研究得最少,基礎相對來說也最為薄弱。這就使慶東的論著既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又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慶東卻似乎駕輕就熟地突破了這層客觀的限制和困難,完成得相當輕鬆瀟灑。

然而我知道,在這輕鬆、瀟灑的背後,是他付出了巨大艱苦的勞動。他不僅廣泛閱讀了抗戰時期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的大量通俗作品,還充分占有相關的各種史料,查閱了諸多文藝期刊,並且做了許多探索性的考察。他所掌握的材料之豐富,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具體來說,我欣賞慶東這本論著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注重歷史描述,而於結論則較為謹慎,力避武斷輕率。如第一章,鑒於通俗小說迄今尚無公認的定義,作者採取從歷史發展的客觀敘述中,引出通俗小說“與世俗溝通”、“淺顯易懂”、“娛樂消遣性”三個特徵,這就比較容易為學術界所認同。
二是善於面對繁雜宏大的文學材料做出理論概括,顯示出駕馭材料而不被材料所駕馭的出色才能。如藉助大量史實,指出抗戰時期通俗小說與高雅小說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動關係”,從而得出“一條新的道路已被探索出來”的結論;又如,指出雅俗文學的“結合部地帶”,常常體現“一個民族總體文學水平的提高”;再如,提出“小說的審美品級、藝術水平與雅俗無關”,並非通俗小說注定低級,嚴肅小說一定高級,這些論點都很中肯。第六章論述抗戰時期通俗小說不同類型(言情、武俠、偵探、滑稽等)之間的相互滲透與錯綜發展(即作者所說的“綜合與深化”),尤其富有創造性,讀來令人甚感興趣。
三是藝術感受能力與體悟能力很強,能以生動明快的語言提出一針見血的精彩論斷。如第五章從雅俗互動的角度分析了趙樹理、徐訐、張愛玲等各自小說的特點,指出趙樹理小說是“外俗內雅”,徐訐、無名氏“是以小雅掩大俗”,張愛玲小說則是“大雅大俗”,她的“雅和俗如同薪與火、刀與鋒、形與影那般難以簡單剝離”,可謂十分精闢。至於說“王熙鳳假如具備林黛玉的文化水平,那便是一個活脫脫的張愛玲”,這類語言,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所有這些,都證明慶東是一位富有才華的年輕學者。在我來說,這和十幾年前讀他為應徵北大校歌而寫的歌詞,印象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說有所不同,那時他多點青年人的孟浪)。看著他一轉眼間已經從大學生成長為大學教師——其間雖然也不無坎坷曲折,並且攻得博士學位,感慨之餘,當然更是高興。如果現在還要對慶東說點祝願或希望的話,那么,我願留給他八個字:
超越自己,永不止步!

後記

三十多年的旅程,充滿了坎坷與不幸,歷盡了突圍與拼殺——這些都是從乾淨整齊的履歷表上所看不出來的。我唯一感到非常幸運的是,由少及壯,我一路都遇上了好老師。他們疼我,愛我,鞭策我,勉慰我,理解我,信任我,他們是造就我靈魂的精神父母。當這本粗糙淺陋的博士論文即將出版的時候,我一遍又一遍地想念我敬愛的老師們。

本書原有個內容提要,我把它的前兩段抄在下邊,算是對本書的一個學術交待:

將通俗小說作為一個單獨的藝術門類加以研究,一向進行得很不夠。尤其在現代文學領域,通俗小說長期被摒於正統的學術視野之外。而事實上,現代通俗小說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歷史存在,其規模、影響,並不低於新文學小說。它擁有一個悠久的藝術傳統,一支龐大的創作隊伍,一個廣闊的消費市場和數量驚人的作品。現代通俗小說不僅是大多數現代讀者的實際讀物,而且與新文學小說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動關聯。這種關聯的總和構成了現代小說的整體風貌,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代小說的整體風貌。拋開了通俗小說的現代文學研究,不但是不完整的,而且一定會產生許多片面的結論和不可解釋的現象。只有認真面對這一文學史上的巨大存在,才談得上還文學史本來面目。尤其在當今文化市場五光十色、通俗文化洪波湧起的時代,更需要一批學者捐棄“雅俗”之成見,真正關心人民大眾之所讀、之所想。須知“通俗”並不等於“庸俗”或“低俗”,通俗小說並非審美意義上的低層次小說的代名詞。通俗小說中有大量精品,而所謂“嚴肅”、“高雅”小說也有大量次品劣品。小說的審美品級和藝術水平與雅俗無關。況且,雅俗的標準又因時空而異。《紅樓夢》作為白話章回小說,在問世當時屬於通俗小說家族,而時間的流逝證明了《紅樓夢》的文本具有超越類型的豐富的審美意義,它在今天已經成為高雅的經典。而許多刻意賣弄“先鋒”技巧,效名家之顰,自以為“入流”,實則自欺欺人,不知所云,根本沒有讀者的“高雅”小說,儘管每天都有人製造出來在“圈子裡”流傳,時間卻證明它們“媚雅”反俗,是地地道道的文化垃圾。因此,對通俗小說的研究,無疑應當成為現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化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

對整個現當代通俗小說進行全面研究,非本文所能勝任。原因是這一研究尚處拓荒階段,既缺乏資料整理,又缺乏理論建樹。本文選取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出發點在於,抗戰時期是一個首尾清晰的歷史時段,它對20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而現代文學的格局和趨向也由此發生了巨變,其中通俗小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抗戰時期不僅是通俗小說的繁榮成熟期,也是整個現代文學雅俗合流、蛻舊圖新的巨大轉折期。考察這一時期的通俗小說,既需“瞻前顧後”,看清戰前和戰後通俗小說的發展狀態,

又可全面觀察通俗小說內部各類型的風吹草動。這對進一步展開現當代通俗小說的全面研究,是一個較好的入口和演習,同時也為理解20世紀中國小說的全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學術是天地間我所最尊敬的事業,但我反對因為尊敬學術而鄙薄其他行業。“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所謂“鄙事”中實有大學問存焉。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學術變得與“鄙事”毫無關係,我將毫不猶豫地“謝學術”而去,我將以那時的學術為“鄙”。我怕得有理。

我常懷疑自己從事學術研究,乃是出於報恩的心理——報老師,報朋友,報親人,報我情有獨鐘的“黨和人民”。沒有共產黨,我就上不了大學。是我的入黨介紹人、大學班主任溫儒敏教授鼓勵我報考現代文學研究生,我的碩士導師錢理群教授讓我懂得,我的專業與我們國家的命運是那樣息息相關;我的博士導師嚴家炎教授讓我領略到,真正的學問是那樣的質樸、剛健、淵深……中國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其實再大的“湧泉”也報不了那一滴水。我更習慣於“大恩不報”,因為我所要報的太多了。僅在北大中文系求學十年,我就聽過總計50位老師的60多門課。對於那些誤解、傷害、構陷過我的人,我都能夠笑而不報,對於那些有恩德於我的人,我就簡單地說一聲“謝謝”吧。我相信他們有恩德於我不是讓我有所報,而是讓我好好做事,好好做人。這篇後記寫得有點零碎,是因為各個段落寫在不同的地點:京西妙峰山,北大中文系,敦煌研究院,北戴河海濱。今後的路也許還是這樣零碎,時或還免不了坎坷與拼殺,但我已習慣於此,我只願留給別人一份乾淨與整齊,就行了。1997年,大學畢業10周年,國小畢業20周年的日子裡。(2008年重慶出版社以平裝本《孔慶東文集·第一巷·超越雅俗》出版)

文摘

其次,南派與北派並非對峙於同一時空。先是“南派”獨霸通俗文壇,那時尚無“北派”的影子。而“北派”崛起之後,“南派”便“由盛轉衰”,張贛生解釋說“也可將北派通俗小說視為南派通俗小說的發展”。。“後二十年北派居上時,才真正進入了民國通俗小說的新紀元。”既然如此,何不簡捷地分為前期、後期。以共時性的概念命名歷時性的對象,徒滋紛亂。

何況,對南、北兩派“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式的判斷也與文學史實頗有鑿枘。比如在“南派為主”的20年代,北方就有董濯纓的《新新外史》,在天津《益世報》連載達十二年,名垂一時;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正集出了八冊,續集又出了八冊,加上《英雄走國記》、《大俠殷一官軼事》等,與南方的平江不肖生(向愷然)“一起揭開了中國武俠小說大繁榮的序幕”。,號稱“南向北趙”;至於張恨水,他本人最看重的三部大作均誕生在20年代——1924年《春明外史》、1926年(《金粉世家》、1929年《啼笑因緣》。而到了“北派居上”的後二十年,包天笑、程瞻廬、顧明道等南派作家也迭有力作問世,特別是秦瘦鷗1941年發表的((秋海棠》,冠絕通俗文壇,轟動四方,再加上一批受新文學觀念影響較深的後起之秀,難道把他們都解釋成“身在南方,實為北派”或“南派受北派影響後之自然發展”不成?

所以,對於南派、北派之稱,只能在不十分強調精確的語境中,出於對習慣提法的尊重,姑妄言之。南派、北派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作為一種風格差異,還可仔細研究,但不宜用來劃分階段。現代通俗小說的分期,應從更廣的視角來加以判定。

把現代通俗小說的起點約定在民國肇元的1912年,基本不成問題。除了文學創作背景的巨變之外,還有兩部重要作品可看做標誌——徐枕亞的《玉梨魂》和吳雙熱的《孽冤鏡》均在這一年問世。那么,此後的第一次轉折發生於何時呢?張贛生定為1919年,理由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北京興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的批判,在小說方面,批判的矛頭直指上海的通俗小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學的起點,五四新文學的誕生,不但改變了通俗小說獨霸文壇的局面,使通俗小說面對一個嶄新的生存環境,而且迫使通俗小說調整自己的姿態,變革自身的面貌。所以,以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個分界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新文化運動並非始於1919年,而應是1917年。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李大釗早在1916年就痛斥當時文壇“墮落於男女獸慾之鬼窟,而罔克自拔,柔靡艷麗,驅青年於婦人醇酒之中……”1917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後,許多文章都對通俗小說大張撻伐。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云:“余贊成小說為文學之大主腦,而不認今日流行之紅男綠女之小說為文學。”。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批評時下的新小說“全是不懂文學方法的:既不知布局,又不知結構,又不知描寫人物,只做成了許多又長又臭的文字;只配與報紙的第二張充篇幅,卻不配在新文學上占一個位置”。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中批評當時的“作者對於小說,不是當他作閒書,便當做教訓諷刺的器具,報私怨的傢伙。至於對著人生這個問題,大抵毫無意見,或未曾想到”。這些都在1919年之前。只是到了1919年,鬥爭進入高潮,出現了錢玄同《“黑幕”書》,志希《今日中國之小說界》,周作人(仲密)《論“黑幕”》、《再論“黑幕”》,魯迅《有無相通》等重要批判文章,而通俗小說方面則有楊亦曾《對於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會勸告勿再編黑幕小說之意見》等文章進行反擊

孔慶東作品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64年9月22日生。筆名孔醉、醉嬰、周三、叢劍、孤島獨一郎等。祖籍魯國沂蒙山區。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獲博士。現在北大中文系教授20世紀中國文學。著有《超越雅俗》、《誰主沉浮》、《47樓207》等專著近年在多家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講授金庸小說,廣受歡迎。江湖人稱“北大醉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