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嫦娥二號環月紀實》

《嫦娥探月:嫦娥二號環月紀實》

《嫦娥探月:嫦娥二號環月紀實》的作者是張傳軍和邱小林,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同人們出版的多部作品,同時參考了中國探月網等各個專業網站上的資料。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插圖插圖
中國在開展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與時俱進,由國防科工委牽頭適時開展了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活動,這是我國空間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急起直追、重點跨越的必然選擇。月球探測工程是一項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是帶動中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強大引擎,是在我國已經具備了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的關鍵領域實現重點跨越的重要突破口,是帶動一大批重大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進步、培育新興產業的領頭羊。

作者簡介

張傳軍,山東人。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現就職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兵工學會出版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講師團專家。南昌理工學院特聘教授。譯著《太空飄流記》,獲2001年《Newton-科學世界》杯科普圖書獎,並被列為中國首批航天員訓練中心必備讀物;《“嫦娥”巡天看中華》系列叢書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第五次重點推薦的百本優秀讀物.中標浙江省中國小生課外教輔讀物,並為此受到中央電視台畢福建專訪;作品發表於百餘家媒體。參與了中國神舟號載人宇宙飛船及嫦娥工程的研製、地面試驗及發射合練工程。編著了《神舟號揭秘》、《神七耀蒼穹》、《走近神舟》、《航天拓荒者》、《探月》,譯著了《別了,格林斯潘》、《釣客清談》等作品。

邱小林,1962年生,江話省政協常委,南昌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南昌理工學院院長,法人代表,領頭研製的“HT9801一AACv控制系統”獲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先後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屆中國教育管理科學卓越成就獎”、“影響中國民辦教育界十大領軍人物”、“影響2006——中國最具責任感教育領袖”等殊榮:作為特邀代表前往酒泉“神舟五號”發射基地,觀摩“神舟五號”發射。

編輯推薦

《嫦娥探月:嫦娥二號環月紀實》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

看點

“嫦娥二號”是以嫦娥一號衛星的備份星為基礎進行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為探月工程二期進行前期工程驗證和探測,是二期的“探路者”。

相比“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技術更新、難度更大、系統更複雜,與之相應的風險也更大。“嫦娥二號”任務就像是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個跳板,既繼承了嫦娥一號衛星的許多成熟技術,又根據任務目標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術,對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整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導語

嫦娥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顆繞月探測衛星,但它絕非嫦娥一號的簡單重複。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首次使用X頻段測控、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這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將為今後的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奠定基礎。

從地面邁向天空,再邁向太空,繼而邁向深空、邁向另外一個天體,我們可以離開自己棲息的搖籃,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間,這是科學的力量、進步的階梯、文明的標尺。

特點

2004年,我國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在以國防科工委為牽頭單位的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一期工程進展順利,我國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於2007年首飛月球。2006年初,黨和國家召開全國科技大會,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並將月球探測工程列入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重大專項。嫦娥工程是一項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工程的實施必將在推進我國航天技術和空間科學的創新與發展,增強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全民族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培養高科技人才隊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空間科技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出了“加快發展太空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資源”的要求。我國在開展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與時俱進,由國防科工委牽頭適時開展了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活動,這是我國空間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急起直追、重點跨越的必然選擇。月球探測工程是一項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是帶動我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強大引擎,是在我國已經具備了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的關鍵領域實現重點跨越的重要突破口,是帶動一大批重大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進步、培育新興產業的領頭羊。

特色

中國的火箭,的的確確是逼出來的。

就在蘇聯撤走專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蘇聯專家認為會爆炸的中國自己生產的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制P-2飛彈。

而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製出來的飛彈,也開始進入最後的組裝。人們把新中國航天人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枚飛彈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火箭“東風一號”點火了。第一次引進彈發射成功,第一發仿製彈也發射成功,“東風一號”成為壓倒西風的前鋒。

頭腦熱起來的火箭人為一步登天異想天開地把v-2的圖紙放大了一倍,製造出的“東風二號”的發射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猶新的發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時5分53秒,東風二號在眾望所歸中點火升空。但是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又開始發射試驗。這次“東風二號”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飛彈盾牌。

有人說,當初年輕的共和國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大慶油田,一根就是“兩彈一星”。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核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1964年,中國的科學家們起草了《關於人造衛星方案的報告》。4月29日,國防科向中央報告,構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飛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同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科普讀物(五)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發明的歷史》
《趣味化學》
《趣味動物學》
《神聖幾何》
《行星的奇蹟》
《圖解天文學史》
《視覺天下:最神秘的探險之旅》
《視覺天下:地球未解之迷》
《視覺天下:UFO未解之謎》
《美國倒計時》
《動物世界大百科》
《可怕的神秘地帶》
《視覺天下:神秘的北緯30度》
《視覺天下:人類未解之迷》
《偉大的機械發明製造》
《驚心動魄的大災難》
《星海波影》
《科學與醫學劃時代的發明發現》
《工業史上的偉大發明》
《暴風雪下的絕地求生》
《守護地球》
《通信化時代的偉大發明》
《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新玩意兒》
《解密野生動物的感官》
《可怕的科學大全集》
《新奇排行榜——極限裝備》
《解密野生動物的語言》
《新奇排行榜——絕妙的發明》
《新奇排行榜——史前怪獸》
《新奇排行榜——最兇猛的掠食動物》
《新奇排行榜——最致命的動物》
《新奇排行榜——恐龍殺手》
《恐龍新奇檔案》
《動物世界百科全書》
《北極熊會覺得孤獨嗎?》
《地球的故事》
《越問越聰明大全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震撼人類心靈的大劫難》
《低碳漫話》
《燦爛的量子生物世界》
《探索與發現——改變人類生活的科學奇蹟》
《中國國家地理·與虎同行》
《PNSO叩問自然:星球統治者之馳龍聖經》
《嫦娥探月:嫦娥二號環月紀實》
《神秘的海洋——航海知識篇》
《農家生活中的圖形標誌》
《奧秘世界百科全書》
《迷信不可信》
《風水多蒙人》
《世界重大發現與發明大全集》
《和實生物:當前國際論壇中的華夏傳播理念》
《地球編年史第五部:當時間開始》
《喜怒無常的天氣女王》
《綠色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普講座》
《實驗場裡的科學魔術》
《三亞珊瑚礁及其生物多樣性》
《樹百科》
《現代科技博覽——機械科技知識》
《我們能預測未來嗎》
《點擊你最好奇的百科問題》
《世界之最大觀》
《現代科技博覽——計算機科技知識》
《賽車為什麼跑得快?》
《冷門知識我最在行》
《想問就問吧大全集》
《現代科技博覽——地球科技知識》
《做中學——問不倒:光·能》
《做中學——問不倒:技術領域·數字世界》
《奇妙的摩擦世界》
《沙漠奇遇》
《森林驚魂》
《銅銀金》
《鈾其他放射性元素》
《硫》
《氮磷》
《鋁》
《氯、氟、溴、碘》
《碳》
《堅船利炮》
《叩開非洲的大門》
《病毒家族的歷史》
《航空與航天》
《人類飛向太空之夢》
《可怕的謎團:世界最超凡的86個怪現象》
《做中學——問不倒:宇宙的結構·物質》
《現代科技博覽——天文科技知識》
《啟發DO科學》
《昆蟲記大全集》
《即將到來的地球末日》
《大海狂濤》
《星際幻旅》
《繁星若塵:從月球到銀河深處的人類旅行》
《哈勃望遠鏡17年探索之旅》
《現代科技博覽——電子科技知識》
《解密野生動物的生存》
《天庭狐步:邁向宇宙的天梯》
《天文望遠鏡400年探索之旅》
《解密野生動物的巢穴》
《做中學——問不倒:生物·人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