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時代》

《奴隸制時代》

《奴隸制時代》是由作者郭沫若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奴隸制時代》《奴隸制時代》

本書是郭沫若先生關於史學和考古學的學術論文集。書中文章大都創作於解放初期,主要圍繞著中國古代史中奴隸制時代和封建制時代的分期問題展開論述。在解放初的史學界,關於奴隸制和封建制交替時間的界定,並沒有清楚的定論。史學界內有人將分期定在西周時代,有人認為是西周與東周之交,有人認為西漢和東漢尚屬於奴隸制時代,更有甚者將二者分界定在隋唐時期。各學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郭沫若先生通過對井田制的興廢、殷周人殉的史實、奴隸與農奴的區分、漢代政權的實質,以及古文字的發展等眾多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先後撰寫出本書所收入的十餘篇文章,以資料的翔實性,論證的嚴密性和推理的科學性力駁眾說,將中國古代史上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分界確定在春秋與戰國之交。本書不僅為後來的史學研究在認識上開闢了新的局面,同時在方法上提供了科學的範例,從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人。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郭鼎堂、石沱、麥克昂、高汝鴻、杜□、易坎人等。生平事略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於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親郭朝沛,是一個有實業家手腕的精明商人。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資質聰明,嗜好文學,平時讀彈詞,說佛偈。郭沫若童年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唐詩。郭沫若說:"我之所以傾向於詩歌和文藝,首先給予了我以決定的影響的就是我的母親。"他把幼時暗誦的唐人絕句稱作是他"所受的詩教的第一課"(《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1897年春,郭沫若開始受家塾教育,白天讀經,晚上讀詩。在唐詩中,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和韓愈。1900年庚子事變後,家塾教育逐漸有所革新,於四書五經及唐宋詩文外,還講授新學課本和筆算數學。這時大哥郭開文(橙塢)在成都東文學堂讀書,不斷把《啟蒙畫報》、《經國美談》、《新小說》、《浙江潮》等書刊寄到家塾來。這些書刊開闊了他的視野,培植了他的民主意識。郭開文後來還給他灌輸了一些"富國強兵"、"實業救國"的思想,並且動員他東渡日本去求學。1906年春,郭沫若到嘉定府樂山縣高等國小讀書。雖然學校當局昏庸腐敗,但帥平均的《讀經講經》課,通過對古文、今文《尚書》真偽的辨析,激發了他對舊學的喜愛,養成了他日後愛考證、好翻案的脾氣。1907年秋,郭沫若升入嘉定府中學堂。這期間除讀梁啓超翻譯的《義大利建國三傑傳》,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群學肄言》外,開始大量閱讀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林譯的英國作家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今通譯《艾凡赫》)的濃厚的浪漫主義精神,給予他很大啟示,對他後來的文學傾向有重要影響。此外,閱讀《史記》也給予他豐厚的思想營養和文學營養。

精彩書摘

井田制的用意是怎樣呢?這並不是如孟子所說的八家共井,以中央的百畝作為公家的田。周圍的八個百畝作為給予八家老百姓的田。那完全是孟子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化。那些方田不是給予老百姓,而是給予諸侯和百官的。諸侯和百官得到田地,再分配給農夫耕種以榨取他們的血汗而已。故井田制是有兩層用意的,對諸侯和百官來說是作為俸祿的等級單位,對直接耕種者來說是作為課驗勤惰的計算單位。-《奴隸制時代》鐵的作為耕器而使用,出現在周室東遷前後。這一重大因素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逐漸促進了井田制的崩潰,因而也就招致了奴隸制的崩潰。由於私家逐漸肥於公家,下層便逐級超越上層。天子倒楣了,諸侯起來,諸侯倒楣了,卿大夫起來,卿大夫倒楣了,陪臣起來。-《奴隸制時代》漢代奴婢是封建制度下的家奴,而不是奴隸制度下的生產奴隸。……漢代政權是建立在地主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它不僅一貫地找擊商人奴隸主,而且一貫地在盡力保護封建地主。

媒體評論

井田制的用意是怎樣呢?這並不是如孟子所說的八家共井,以中央的百畝作為公家的田。周圍的作個百畝作為給予八家老百姓的田。那完全是孟子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化。那些方田不是給予老百姓,而是張予諸侯和百官的。諸侯和百官得到田地,再分配給農夫耕種以榨取他們的血汗而已。故井田制是有兩屋用意的;對諸侯和百官來說是作為傣祿的等級單位,對直接耕種者來說是作為課驗勤惰的計算單位。——《奴隸制時代》

圖書目錄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代序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十批判書》改版書後讀了《記殷周殉人的問題》申述一下關於殷代殉人的問題關於周代社會的商討關於奴隸與農奴的糾葛補記:黑勞士與莫里司墨家節葬不大殉發掘中所見的周代殉葬情形《侈靡篇》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古代鐵器出土——關於古代分期問題的一個關鍵漢代政權嚴重打擊奴隸主——古代史分期分歧論中的又一關鍵性問題略論漢代政權的本質——答覆日知先生關於中國古史研究中的兩個問題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駁《實庵字說》後記改版書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