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詩人想到,像嚴武這樣知遇至深的官員恐怕將來也難得遇到,於是離愁之中又添一層淒楚。關於嚴武,詩人沒有正面頌其政績,而說“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說他於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處朝廷,都榮居高位。離任時東西兩川屬邑的人們謳歌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言簡意賅,雍雅得體。杜甫作這首詩送好友嚴武,既讚美嚴武,也發出他自己“寂寞養殘生”的嘆息。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所以心中那種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不必再用言語解釋。這首詩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沉鬱,情真意摯,淒楚感人。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詩意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詩意畫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詩詞原文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
遠送從此別, 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 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 寂寞養殘生。

作品注釋

(1)列郡:指東西兩川屬邑。
三朝:指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
(2) 江村:指成都浣花溪邊的草堂。[2]

詩歌格律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寫作背景

奉濟驛,在成都東北的綿陽縣。嚴公,即嚴武,曾兩度為劍南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因前已寫過《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 ,故稱“重送”。律詩雙句押韻,八句詩四個韻腳,故稱“四韻”。
嚴武有文才武略,品性與杜甫相投。鎮蜀期間,親到草堂探視杜甫,並在經濟上給予接濟;彼此贈詩,相互敬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詩詞解釋

遠送嚴公到了奉濟從此別離,人去山空只有別情綿綿依依。我們何時才能重新把盞長談,昨夜月下對杯傾衷多么投機!巴蜀各郡謳歌惋惜你的離任,連續三朝你任將相真不容易。分手後我回到浣花溪邊草堂,越發覺得我這殘生淡泊孤寂!

詩詞賞析

詩一開頭,點明“遠送”,可見意深而情長。詩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濟驛,真有說不盡的知心話。“青山空復情”一句,饒有深意。蘇軾 《南鄉子·送述古》說:“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山也當是這樣。青峰佇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幾轉,那山仍若戀戀不捨,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終須一別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現了詩人那種不忍相別而又不得不別的無可奈何之情。
傷別之餘,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潔的月亮曾和自己一起“同行”送別,在月下同飲共醉,行吟敘情,而今一別,後會難期,感情的閘門再也關不住了,於是詩人發問道:“幾時杯重把?”“杯重把”,把詩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這裡用問句,是問自己,也是問友人。社會動盪,生死未卜,能否再會還是個未知數。詩人此時此刻極端複雜的感情,凝聚在一個尋常的問語中。
以上這四句倒裝,增添了詩的情趣韻致。前人有云:“詩用倒挽,方見曲折。”首聯若提“青山”句在前,就會顯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頷聯若“昨夜”句在前,便會直而少致,現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這是此詩平中見奇之處。
詩人想到,象嚴武這樣知遇至深的官員恐怕將來也難得遇到,於是離愁之中又添一層淒楚。關於嚴武,詩人沒有正面頌其政績,而說“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說他於玄、肅、代三朝出守外郡或入處朝廷,都榮居高位。離任時東西兩川屬邑的人們謳歌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言簡意賅,雍雅得體。
最後兩句抒寫詩人自己送別後的心境。“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獨”字見離別之後的孤單無依;“殘”字含風燭餘年的悲涼淒切;“寂寞”則道出知遇遠去的冷落和惆悵。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嚴武的真誠感激和深摯友誼,依戀惜別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沉鬱,情真意摯,淒楚感人。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