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

詩詞原文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杜甫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
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
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
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
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
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詩詞解釋

【註解】:
1、聖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2、波瀾莫二:師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3、鴻洞:瀰漫無際。
4、玳:以玳瑁裝飾的琴瑟。
【韻譯】:
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別駕元持家裡,觀看臨潁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非常壯觀,就問她是向誰學習的?她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玄宗開元三年,我還年幼,記得在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渾脫》舞,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眾,當代第一,從皇宮內的宜春、梨園弟子到宮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孫大娘一人而已。當年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經不是年輕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淵源,看來她們師徒的舞技一脈相承,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姑且寫了《劍器行》這首詩。聽說過去吳州人張旭,他擅長書寫草書字帖,在鄴縣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跳一種《西河劍器》舞,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豪放激揚,放蕩不羈,由此可知公孫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觀看人群多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盪。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臨潁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無比神采飛揚。她和我談論好久,關於劍舞的來由,我憶昔撫今,更增添無限惋惜哀傷。當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約有八千人,劍器舞姿數第一的,只有公孫大娘。五十年的光陰,真好比翻一下手掌,連年戰亂烽煙瀰漫,朝政昏暗無常。那些梨園子弟,一個個地煙消雲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樹木,已經合抱,瞿塘峽白帝城一帶,秋草蕭瑟荒涼。玳弦琴瑟急促的樂曲,又一曲終了,明月初出樂極生悲,我心中惶惶。我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邁步艱難,越走就越覺淒傷。

詩詞評析

詩序寫得象散文詩,旨在說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並聞其先師,觸景生情,撫今思昔,記起童年觀看公孫大娘之劍舞,讚嘆其舞技高超,並以張旭見舞而書藝大有長進之故事點綴。
詩開頭八句,先寫公孫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驂龍飛翔”。接著“絳唇”六句,寫公孫氏死後,劍舞沉寂,幸好晚年還有弟子承繼。“先帝”六句筆鋒一轉,又寫五十年前公孫氏是宮裡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亂後,“宜春”、“梨園”的人才早已煙消雲散了。如今只有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聲,感慨身世悲涼。
全詩氣勢雄渾,沉鬱悲壯。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託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嘆當今衰落之情。語言富麗而不浮艷,音節頓挫而多變。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