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

《士兵之歌》

《士兵之歌》,前蘇聯戰爭片,該片是冷戰期間蘇聯第一部在美國獲得成功的電影。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士兵之歌》《士兵之歌》

影片《士兵之歌》是格•丘赫拉依繼《第四十一》之後的第二部傑作。這部影片榮獲了舊金山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全蘇電影節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1961年編劇瓦•葉若夫和導演格•丘赫拉依獲列寧獎金。這是部令人驚喜的黑白片,雖然幾乎沒有戰爭場面,但這卻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戰爭題材電影。《士兵之歌》沒有像大多數黑白片那樣讓人感覺沉悶壓抑,這部影片即使放在當今也毫不遜色,如果該片的畫面是彩色的話,估計沒有人會以為這是部五十年前的電影。

影片賞析

《士兵之歌》《士兵之歌》

戰爭奪走了阿遼沙年輕的生命;戰爭使母親失去了惟一的兒子;戰爭毀滅了阿遼沙與舒拉之間剛剛萌芽的愛情。影片的悲劇氣氛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以往的戰爭題材影片的英雄主義色彩,這在蘇聯電影中也是新的嘗試。然而,《士兵之歌》雖然是悲劇,但決不是悲觀主義:《士兵之歌》既是一支悲歌也是一支讚歌,在戰爭悲劇中,溫暖的人性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這是更高層次上的英雄主義。
《士兵之歌》的敘事結構在當時是很特別的:故事的展開是一個“旅行片”的模式,阿遼沙在路上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影片也藉此反映出了衛國戰爭時期蘇聯前線和後方生活的橫斷面,展現出在戰爭的考驗面前表現各不相同的種種人物。(在蘇聯戰爭電影中,以“旅行”為線索串連劇情的還有1963年由納吉賓編劇的《最慢的列車》以及80年代的《銀河相會》,而羅斯托茨基的作品《臨風而立》則以固定的地點、流動的部隊來構建電影故事,這幾部電影與《士兵之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旅行片的形式猶如一幅全息場景圖,可以展示儘可能多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此類電影要儘量避免出場人物的單薄與無力;《士兵之歌》的神奇在於,只用寥寥幾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就躍然眼前:那位頭上纏著繃帶,眼神中透出嚴肅和慈祥的將軍,那位女電報員的憤怒,殘疾軍人妻子的淚與熱吻,卡車女司機的疲憊,不僅盡顯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老演員的出色演技,也展現了導演在細節刻畫上的深厚功力。
更吸引人的是年輕演員青澀樸實的表演。阿寥沙的扮演者弗拉基米爾·伊萬肖夫過去沒有演過什麼戲,他看起來非常純真稚嫩(他當時20歲),這正符合阿寥沙的形象。與阿寥沙在貨車車廂里邂逅的姑娘舒拉由電影學院的學生讓娜·普羅霍蓮柯扮演,她創造的形象天真無邪,非常可愛。兩位年輕演員自然而又出色地塑造了影片中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那是有著泉水一樣晶瑩清澈的心靈的人。

《士兵之歌》劇照《士兵之歌》劇照

影片的配樂也有獨到之處。作曲家用尖銳的不和諧的弦樂闡釋嚴酷的戰爭主題,這個主題蘊涵著兩層含義:悲愴,但也有英雄主義色彩。電影裡的音樂還有另一個主題--青春和愛情,這是用和諧而活潑的管樂來演繹的,並隨著兩個年輕人微妙的情緒心理變化而變換著音樂的節奏:時而羞澀,時而詼諧,時而歡快,時而充滿憧憬,有時卻又帶著淡淡的憂傷。在阿廖沙和舒拉分手後,此前一直用管樂演奏的愛情主題忽然轉而用憂鬱的弦樂來表現---這預示著,愛情將被戰爭所毀滅。
散文詩的劇情結構,情緒化的攝影,青澀樸實的表演,生動傳神的配樂--《士兵之歌》幾乎是一部完美的電影。這部電影唯一的不完美之處在於--太短暫了,就象阿廖沙年輕的生命一樣短暫。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才會在兩年之內看了五遍或者六遍。每次看到片尾母子相見的這一段總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淚。俄羅斯人常說“痛苦可以淨化靈魂”,我在看完這樣一部痛苦的影片之後體會到的是心靈的清澈,一種單純明朗的氣質,乾乾淨淨,就象晴朗的天空。

影片評價

《士兵之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影片反映出:戰爭奪走了阿遼沙如此年輕的生命;使他的母親失去了惟一的兒子;毀滅了阿遼沙與舒拉之間剛剛萌芽的美好愛情。影片沒有用虛假的樂觀主義的調子來沖淡悲劇氣氛,這在前蘇聯電影中是新的嘗試。
影片突破了敘事電影的框框和戲劇結構,採用了散文結構,它涉及的社會生活面遠遠要比敘事電影寬廣得多。影片通過阿遼沙去休假這短暫的幾天反映出了蘇聯前線和後方生活的橫斷面,展現出在戰爭的考驗面前表現各不相同的種種人物。影片雖然沒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給予人們的感受卻遠比一些故事和事件豐富得多,它能使觀眾從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戰爭與人的關係。
導演從人性的角度強調了阿遼沙與母親的感情。影片不想把阿遼沙表現為一個單純的戰鬥工具,而要把他描繪成一個有著普通人的愛和憎,有豐富的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有的評論文章譴責影片通過阿遼沙的眼睛表現了戰爭期間的陰暗面:軍用貨車的戰士受賄肉罐頭;普通軍人的妻子為改善生活背叛丈夫與軍官同居。
在以往的蘇聯影片中,只能“報喜不報憂”,但《士兵之歌》不粉飾現實,它真正做到了反映真實,表現普通人。這部影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稱得上是創新的佳作,它對以後的蘇聯電影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職員表

製作人:
M.Chernova....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MikhailZiv....(asM.Ziv)
攝影Cinematography:
VladimirNikolayev....(asV.Nikolayev)
EraSavelyeva....(asE.Savelyeva)
剪輯FilmEditing:
MariyaTimofeyeva....(asM.Timofeyeva)
藝術指導ProductionDesigner:
BorisNemechek....(asB.Nemechek)
服裝設計CostumeDesignby:
L.Ryashentseva

榮譽

格·丘赫拉依繼《第四十一》之後的第二部傑作。它榮獲舊金山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全蘇電影節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1961年編劇瓦·葉若夫和導演格·丘赫拉依獲列寧獎金。

俄羅斯電影

新俄羅斯電影曾跌入空前的低谷。但近些年來,一些好影片開始出現,電影業狀態也比較活躍,這都算是復興的跡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