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奏鳴曲》

《吉他奏鳴曲》

由威爾第創作的《吉他奏鳴曲》以吉他為主旋律,小提琴和古鋼琴為副旋律,相互錯開的旋律好象是回到了巴洛克時期。

《吉他奏鳴曲》《吉他奏鳴曲》
威爾第的《吉他奏鳴曲》就是這樣,吉他一直在演奏,但全曲幾乎有一半時間只能聽到弦樂組,只有仔細分辨才能捕捉到吉他細微柔和的聲音

內容簡介

奏鳴曲,一種多樂章的器樂套曲。亦稱“奏鳴曲套曲”。由3、4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用1件樂器獨奏(如鋼琴奏鳴曲)或1件樂器與鋼琴合奏(如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鳴曲,長笛與鋼琴合奏的長笛奏鳴曲等)。其中各樂章的基本特點和曲式結構如下:第1樂章為快板,用奏鳴曲式;第2樂章為慢板,用變奏曲式、復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鳴曲式;第3樂章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用復三段式;第4樂章為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

作者介紹

《吉他奏鳴曲》威爾第

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1901)是19世紀義大利歌劇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出身於小商之家,曾報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師從拉維尼亞學習作曲和配器。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有“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

創作以民族民間音樂為淵源,借鑑外國先進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歌劇以題材的社會性,現實性,人物環境的質樸真實,音樂,戲劇的緊密結合,聲樂歌唱的主導地位和變化豐富的動人旋律而著稱。《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奧塞羅》等是其代表作,他把義大利歌劇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為世界歌劇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法爾斯塔夫》。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gb318.htm
2、http://art.cersp.com/Sof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9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