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人》

《半邊人》

本片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根據阿瑩(許素瑩)與長城公司已故導演戈武的一段感情故事改編,向觀眾展現了現代香港人處於半理想半現實的狀態。片中演員大部分都是非職業演員,而劇中的演員也都是許家人,各自扮演生活中自己的身份,其中出演女主人公家人的也確實都是許素瑩的家庭成員。儘管如此,但在半紀錄式的鏡頭語言下,這些非專業演員都將角色演繹得自然生動。影片曾獲得1983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剪輯獎,被評為香港八十年代十大名片之一。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混音:單聲道
攝製格式:35mm
洗印格式:35mm
製作公司:銀都機構有限公司[香港];鳳凰影業公司

影片簡介

本片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根據阿瑩(許素瑩)與長城公司已故導演戈武的一段感情故事改編,而劇中的演員也都是許家人,各自扮演生活中自己的身份。本片獲1983年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最佳影片導演及剪輯獎。片名意寓香港現代人處於半理想半現實之中。劇情主要描述家境貧寒的漁家女亞瑩兄弟姐妹多人,單調忙碌的生活加上與男友阿洪的感情破裂,使她極為傷痛。不甘如此碌碌過人生的亞瑩報考了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學習表演,並在從美國來港籌拍影片的教員張松柏的指導下演技日漸成熟。張也從她的身上了解到香港人的生活,寫出了一個好劇本。在接觸中,阿瑩對這個有點腿疾的師傅產生了微妙的情感……

劇情

故事發生在香港一個平民區內。賣魚女阿瑩幫著父母在街市上擺魚檔,雖有兄弟姐妹數人,便只有她在此做事,生活單調忙碌,再加上愛情破裂,阿瑩一度絕望了,但她並沒有沉淪,依然嚮往不庸俗的生活。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了一家“電影文化中心”招募工讀生的廣告,她參加了招考,開始了學習表演藝術的新生活。在中心裡,她接觸到了教員張松柏,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生活經歷,阿瑩對這位患腿疾的老師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張松柏的劇本被電影...

幕後花絮

影片榮獲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剪輯獎,並被評為香港80年代十大名片之一。

影片評價

據說人類原本是兼具兩性的,但後來被上帝把人一分為二,從此人們一生中不斷的在人海茫茫尋找失去的另一半。愛情,正是讓自身從新得到圓滿,尋回失去的一半。於是,就有了許多半邊人,不斷追求、尋覓或守候、等待著生命的另一半。但,漂浮在滄海之中面對的不僅僅是遺失的另一半。生活中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困境、決擇,如何取得平衡還是永遠徘徊在矛盾的處境或終究只能遺憾失去。半邊的生活如何才能得到完滿的合一。
《半邊人》述說的正是以一個年輕的賣魚女阿瑩面對單調的生活,如何正視現實與理想、愛情友情、家庭與工作之間的認識與決擇,寓意出半邊人生命中所要尋覓的,面對的困難與所能克服的障礙。片中阿瑩與其美國歸來年長患腿疾的戲劇班張導師從師生關係到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經歷,從友情漸漸發展出微妙的情感,過程平實感人,背後極具啟發生活與正視生命的意義。影片開始阿瑩雖對始終無法專一的前男友與其分手而感到傷心孤寂,但她決心改變生活方式,沒有因感情空虛及單調沉悶的工作而沉淪,毅然重新出發選擇半工半學習戲劇藝術的新生活。也因為在中心裡認識了張導師與接觸藝術的奧妙而重新開啟了另半邊充滿希望與意義的生活,更克服了對自己出身及學歷的自卑。年長而依舊獨身為藝術耗盡了半生的張導師也從阿瑩的身上感受到那股不堪生活平庸努力突破的堅毅精神而受到激盪,也再次為生活重新起步。兩個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經歷的半邊人雖然最終還是遺憾的別離,但對生活已不再感到茫然,重新、自信的再次尋覓生命的另一半。
除了平實感人的故事劇情外,<半邊人>最讓人欣賞的應該就是其對時代與生活真實度的追求、表現與真誠的刻劃。劇本取材自女主角許素瑩和她的戲劇老師的真實故事,而她本身就是菜市場賣魚出身的,戲中的家庭成員也確是許家的人。全片角色大部份都非職業演員,這在香港電影中是極少見的。在半紀錄式的鏡頭語言下演員的演譯自然生動,也恰如其分的真實表現出80年代初,純樸生淫面對新香港的年輕一代。同時也可從平實的鏡頭下看到當時寫實的香港底層生活。一部能成功反映時代的電影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許多年以後,我們依舊能通過它們重溫那個遠去存在過的真實人生與時代。
此片也曾榮獲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剪輯,更被評為香港八十年代十大名片之一。被喻為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的方育平,這是我首次接觸他的電影,也被其關切生活真實的影像觸動了心靈深處。

導演簡介

方育平方育平
方育平,男,生於1947年7月10日,中國香港
星座:巨蟹座
生平
香港導演。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物理系。1971年赴美,先就讀於喬治亞大學新聞系兼修廣播、電影與電視,1975年入南加州大學主修電影。返港後入香港電台電視部,任助理編導,1977年升為正式編導,電視作品包括幾集成績優異的《獅子山下》,其中《野孩子》《元洲仔之歌》受到好評,曾應邀在倫敦電影節放映;前者獲得1977年亞洲廣播協會最佳青年導演獎。1979年入鳳凰電影公司任導演。1981年執導電影《父子情》,寫情真摯樸素,獲第一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1983年執導《半邊人》,再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1986年執導《美國心》,獲第六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義大利都靈電影節評審團大獎。1990年執導《舞牛》,深受青年喜歡。此後繼續從事電視製作,拍過實況戲劇與紀錄片,並編導舞台劇《美國酒店》等。他還參與過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多媒體演出,提供錄影作品。1997年在福建拍攝影片《一生一台戲》,後在福建、西藏兩地拍攝紀錄片《藏道》(2000)。方育平幾乎是香港電影圈中唯一堅持走非主流路線的導演,其作品經常起用非職業演員參演,富實驗性及創新意味,是新浪潮的代表作者之一。

演職員表

演員:
王正方 ....張松柏
許素瑩 ....阿瑩
鄭智雄 ....男友
許培 ....瑩父
舒琪
單慧珠
許偉翰 ....大哥
錢鳴章 ....客串
許素玲 ....阿玲
許素琪 ....阿琪
許素琳....阿琳
製作人 :翁子忠 ....製片
原創音樂:林敏怡
攝影 :陳樂儀
剪輯 :秋木涼 吳金華
副導演/助理導演 :施揚平

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資料館推選出100部1916年至1999年間出品的香港電影佳作,歡迎圍觀“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錢》[1959年香港電影]
《四千金》[1957年香港電影]
《琵琶怨》[1957年香港電影]
《家春秋》[1954年香港電影]
《敗家仔》[1952年香港電影]
《爛頭何》
《經巡中國》
《誤佳期》
《天涯·明月·刀》[1976年香港電影]
《再見中國》
《血染杜鵑紅》
《春殘夢斷》
《愛奴》[1972年香港電影]
《擺錯迷魂陣》
《昨天今天明天》[1970年香港電影]
《董夫人》
《書劍恩仇錄》[1987年香港電影]
《玉女添丁》[1968年香港電影]
《金燕子》[1968年香港電影]
《天劍絕刀》[1967年香港電影]
《英雄本色》[1967年香港電影]
《說謊世界》
《原來我負卿》[1965年香港電影]
《寒夜》[1955年香港電影]
《武則天》[1963年香港電影]
《家家戶戶》
《火窟幽蘭》
《同命鴛鴦》
《細路祥》[1950年香港電影]
《延安內貌》
《情深似海》[1960年香港電影]
《中秋月》[1953年香港電影]
《金山大少》
《蝶影紅梨記》
《邊緣人》[1981年香港電影]
《似水流年》[1984年香港電影]
《省港旗兵》
《天長地久》[1955年香港電影]
《血染海棠紅》
《勳業千秋》
《神奇兩女俠》[1987年香港電影]
《武館》
《小兒女》
《追妻記》
《野玫瑰之戀》
《慈母心》
《孤島天堂》
《方世玉》
《秋月》
《父與子》[1954年香港電影]
《半斤八兩》
《金蓮花》
《七重天》[1956年相香港電影]
《民族的吼聲》
《投奔怒海》
《紅菱血》
《黃飛鴻正傳》
《香港製造》
《美國心》
《笑笑笑》
《危樓春曉》
《刺馬》
《上海之夜》
《半邊人》
《垂簾聽政》
《清宮秘史》
《敗家仔》[1981年香港電影]
《第一類型危險》
《喋血雙雄》
《撞到正》
《倩女幽魂》[1987年香港電影]
《雪裡紅》
《槍火》
《蝶變》[1979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空山靈雨》[1979年香港電影]
《醉拳》[1978年香港電影]
《新不了情》[1993年香港電影]
《猛龍過江》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黃飛鴻》
《俠女》
《大醉俠》[1966年香港電影]
《魂歸離恨天》[1957年香港電影]
《牆》[1956年香港電影]
《龍虎風雲》
《警察故事》
《父母心》
《殭屍先生》
《珠江淚》
《瘋劫》
《甜蜜蜜》[1997年香港電影]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東邪西毒》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英雄本色》[1986年香港電影]
《賭神》
《胭脂扣》
《烈火青春》[電影]
《阿飛正傳》
《秋天的童話》

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片名
第一屆 《父子情》
第二屆 《投奔怒海》
第三屆 《半邊人》
第四屆 《似水流年》
第五屆 《警察故事》
第六屆 《英雄本色》
第七屆 《秋天的童話》
第八屆 《胭脂扣》
第九屆 《飛越黃昏》
第十屆 《阿飛正傳》
第十一屆 《跛豪》
第十二屆 《籠民》
第十三屆 《新不了情》
第十四屆 《重慶森林》
第十五屆 《女人,四十》
第十六屆 《甜蜜蜜》
第十七屆 《香港製造》
第十八屆 《野獸刑警》
第十九屆 《千言萬語》
第二十屆 《臥虎藏龍》
第二十一屆 《少林足球》
第二十二屆 《無間道》
第二十三屆 《機動部隊》
第二十四屆 《功夫》
第二十五屆 《龍城歲月》
第二十六屆 《父子》
第二十七屆 《投名狀》
第二十八屆 《葉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