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戶錄》

《北戶錄》

《北戶錄》--由文昌編著,全書三卷,全書詳列南遊五嶺所采民風土俗風物飲食衣制歌謠,草木果蔬蟲魚羽毛之類,與奇書異說相參驗。

《北戶錄》《北戶錄》
《北戶錄》,唐代段公路著,三卷。主要記述嶺南風土 物產。

全書三卷,詳列南遊五嶺所采民風土俗風物飲食衣制歌謠,草木果蔬蟲魚羽毛之類,與奇書異說相參驗。

段公路,唐臨淄(現在山東省臨淄縣)人,官京兆萬年(現在陝西長安附近)縣尉。

《北戶錄》三卷一冊

唐段公路撰,鈔本。公路為唐僖宗時人,宰相文昌之孫,嘗官京兆萬年縣尉,是書為在廣州時作,雜記嶺南風土物產,飲食服飾,凡草木果蔬,蟲魚鳥獸無所不包。徵引博洽,注文詳贍,有資考證。

簡介

《藝文志》著錄《北戶雜錄》時,隨文附註其撰者段公路為“文昌孫”。文昌為穆宗宰相。文昌子成式,所撰《酉陽雜俎》亦著錄於《藝文志》。公路書中著鹹通年號,則已至唐懿宗時。書首結銜為知京兆府萬年縣尉,又無其它仕歷可考。未知何以遠居嶺南,並在其地撰文著述。北戶之名始見於秦時。《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地,謂二十六年,“南至北向戶”;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又說到“南盡北戶”。《漢書·地理志》日南郡下顏師古註:“言其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按其所說,北戶當在今越南中部,唐時為州境。公路此書泛記嶺南風土,於當地物產尤為詳備,蓋取北戶之名,並不以日南為限。《藝文志》著錄作《北戶雜錄》,當為其書的本稱,今本作《北戶錄》,可能是傳寫過程有所省略。

北戶錄

通犀

通犀,置大霧重露下,終不沾濡。又堪辨毒藥酒,藥酒生沫。若貯米飼雞,雞見輒驚散。一呼為“駭雞犀”。或中毒箭,刺於創中,立愈。蓋犀食百毒棘刺故也。

孔雀媒

雷、羅數州收孔雀雛養之,使極馴擾,致於山野間,以物絆足,傍施羅網,伺野孔雀至,則倒網掩之無遺。一說孔雀不匹偶,但音影相接,便有孕,如白<烏兒>,雌雄相視則孕。或曰:“雄鳴上風,雌鳴下風,亦孕。”見《博物志》。《宋紀》曰:“孝武大明五年,有獻白孔雀為瑞者。”愚按,《說文》曰:“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字林音由。”今獵師有囮也。淮南萬畢術曰:“雞鵂致鳥。”注云:“取雞鵂,折其大羽,絆其兩足,以為媒。”《博物志》又云:“鵂鶹,一名雞鵂。”

鷓鴣

衡州南靈鷓鴣,解嶺南野葛、諸菌毒及辟溫瘴,又一名“逐影”,多對啼。《廣志》言:“鷓鴣鳴雲,但南不北。”《古今注》云:“其鳴自呼。”《南越志》云:“其鳴自號,杜薄州食之亡厲。”惟《本草》說鳴雲鉤格磔

鸚鵡瘴

廣之南新勤春十州,呼為南道,多鸚鵡。凡養之俗:忌以手頻觸其背,犯者即多病鵲而卒,土人謂為“鸚鵡瘴”。愚親驗之。

赤、白吉了

晉寧有廉州民獲赤、白吉了各一頭,獻於刺史者。其赤者,尋卒;白者久而能言。

緋猨

公路鹹通十年往高涼,程次青山鎮,其山多猨,有黃緋者,緋者絕大,毛彩殷鮮,真謂奇獸。夫猨則狙玃猱狖之類,其色多傳青白元黃而已,今則豈可窮其族類與。其猨能伏鼠,多群行,猨善啼者,其音淒入肝脾。方知當一部鼓吹,豈獨蛙聲然哉!

蚺蛇牙

蚺蛇,大者長十餘丈,圍可七八尺,多在樹上,候{鹿魚}鹿過者,吸而吞之。至鹿消,即纏大樹上。出其頭角,乃不復動,夷人伺之,以竹籤簽殺之,取其膽也,故南裔《異物志》曰:蚺蛇,牙長六七寸,土人尤重之,雲辟不祥,利遠行。賣一枚,直牛數頭。

蛇紅

公路至雷州對岸,倚舟候風勢,見群小兒簇二巨蛇,各長丈余,其一如孔雀尾,毛色金翠奪目。一如真紅色,鮮明若血。又有十餘頭白蛇,前後相次。若導從,俱入一榕藤竅內,竟不復去。故知蛇有草木水土四種,其類不可窮也。又歸化縣有兩頭蛇。《南越志》云:“無毒,夷人餌之。”《兼名苑》云:“兩頭蛇,一名。越王約發。俗占見之不祥。”然《論衡》引楚相孫叔敖事者,何也?《會叢》又云:“渾夕之山,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大旱。”《管子》曰:“固水之精,名曰蟡(音威),一頭兩身,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鱉。”

蛤蚧

蛤蚧,首如蟾蜍,背綠色,上有黃斑點,若古錦文,長尺余,尾絕短,其族則守宮蜥蜴蜓蝘。多居古木竅間,自呼其名,聲絕大。又有十二時,亦其類也。身大一尺,尾長於身。《傳》云:“自旦至暮,變十二般色,傷人必死。”愚嘗獲一枚,閉於籠中玩之,止見變黃、褐、赤、黑四色。

紅蟹殼

儋州出紅蟹,大小殼上多作十二點,深胭脂色,其殼與虎蟹作壘子。按:蟹,一名蛫(音詭)。《廣雅》云:“雄曰蜋蟻,雌曰搏帶。”《抱朴子》又云:“山中辰日稱無腸公子,蟹也。”《古今注》云:“小蟹,一名長卿。”《廣志》云:“鋪(音脯),小蟹,大如貨錢。又蟹奴如榆莢在其腹中,生死不相離。”《山海經》載:“千里蟹”。《洞冥記》有貢百足蟹,長九尺,四螯者。今恩州又出石蟹。

蛺蝶枝

公路南行,歷懸藤峽,維舟飲水,睹岩側有一木樹五彩,初謂丹青之樹,因命僮僕采之。頃獲一枝,尚綴軟蝶,凡二十餘個。有翠紺縷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黑花者、黃白者、緋脈者、大如蝙蝠者、小如榆莢者。愚因登岸視,乃知木葉化焉,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樹蠹變為蛺蝶。鳥足之葉為蝴蝶,皆造化使然,非虛語也雲。《會要》:大食國西鄰大海,嘗遣人乘船,經八年未極西岸,中有一方石。石上有樹,乾赤葉青,樹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皆笑,動其手腳,若著樹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兒即死。《異苑》:太元中,汝南人入山伐木,見一竹,中央蛇形已成,上枝葉如故。吳郡桐廬民嘗伐余遺竹,一宿見雉頭頸盡就,身猶未化,此亦竹為蛇,蛇為雉也。

紅蝙蝠

紅蝙蝠出隴州,皆深紅色,惟翼脈淺黑,多雙伏紅蕉花間,采者若獲其一,則一不去,南人收為媚藥。王子年《拾遺》云:“有五色蝙蝠。”《異物志》:“蛙虱魚因風入空木,而化為蝙蝠。”《靈枝圖說》曰:“蝙蝠,服之壽萬歲。”又《媚藥》載:“軟金鳥辟寒,金龍子、布穀腳脛骨、鵲腦、砂挼莖草、芍草、左行草,獨未見錄紅蝙蝠處,豈闕載乎!又有無風獨搖草,男女帶之相媚。”又《陳藏器》云:“榼子蔓生取子中仁,帶子衣,令人有媚,多迷人。”

金龜子

金龜,甲蟲也。五六月生於草蔓上,大於榆莢。細視其金帖龜子,行則成雙,其蟲死,金色隨滅,如螢光也。南人收以養粉,雲與養粉相宜。

乳穴

全義之西南有山,曰盤龍山。有乳洞,乳洞有金沙龍盤魚,皆四足,修尾丹腹,狀若守宮,游泳水濱,人莫敢犯。按:《御覽》云:“龍蟠山有石洞,洞中小水有四足魚,皆如龍形,人殺之即風雨也。”然《唐韻》云:“鰨魚各四足。”《山海經》云:“人魚如<魚帝>(音啼)魚四腳,出丹洛二水,有鯢大者謂之蝦。”(音啼)《爾雅》註:“鯢似鮎,四足,聲似小兒,但未見言其可致風雨耳。”公路因思《道書》說,五頭魚、三足麂,皆神化所致,不可以類而推也。若以魚之異者,則灃水之魚名朱鱉,六足有珠。又歷澗潭,有五色魚。又丹水出丹魚,割肉以塗足下,則可步履水上。又朔法師云:“鮆(音此)魚,一首十身。”《博物志》云:“金魚腦中有麩金,出功婆塞江。”又吳王食膾有餘,棄江中為魚,今名吳王鱠,余者長數寸。又《魏武四時食制》曰:“望魚側如刀,可以割草出。豫章白髮魚,戴發形如婦人,白肥無鱗,出滇池。”又郭延生《述證記》曰:“城陽縣南,堯母慶都墓廟前一池,魚頭間有印文,謂之印頰魚。非告祠者,捕不得。”又《臨海異物志》云:“<魚展>魚如指,長七八寸,但有脊骨,曝作燭,極有光明。”又比目魚,一名鰈(音榻),一名<魚兼>。沈懷遠《南越志》謂之“板魚”,亦曰“左介”。“介”亦作“魪”。《吳都賦》云:“雙則比目,片則土余。”《異物志》:“南方鏡魚,圓如鏡也。”又《異苑》云:“<魚臽>(音陷)魚,凡諸魚欲產,<魚舀>魚輒以頭沖其腹,世謂眾魚之生母。”又《臨海水土異物志》:“鹿魚頭上有兩角,如鹿。”又云:“鯪(閭蒸反)魚,腹背有刺,如三角菱。”又《神異經》:“黃公魚,長七八尺,狀如醴魚,以烏梅二(□三)七魚煮之即熟,食之無鯁。”

魚種

南海諸郡人,至八九月,於池塘間采魚子,著草上,懸於灶煙上,至二月春雷發時,卻收草浸於池塘間,旬月內如蝦蟆子狀,鬻於市,號“魚種”,育池塘間,一年內可供口腹也。愚按:陶朱公《養魚經》曰:“朱公謂威王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魚也。又拂林國有羊羔生於土中,然其臍與地連,割之則死。惟人著甲走馬擊鼓駭之,其羔驚鳴而臍絕,便逐草矣。《博物志》云:“取其鱉,剉如棋,搗赤莧汁,和令厚以茅包之,六月中,投於池澤間,經旬,臠臠成鱉也。”

水母

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雲性熱,偏療河魚疾也。

蚊母扇

端新州有鳥,類青鯢,而嘴大,常在池塘間捕魚而食,每作一聲,則有蚊子群出其口。按:《小雅》曰:“顛鳥,似鳥而大。”《廣志》云:“蚊母,此鳥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為扇,惟辟蚊子。”與《陳藏器》說同。又云:“塞北有虻母草,嶺南虻母木。”《南越志》云:“古度樹一呼那子,南人號曰柁(日亞反),不華而實,實從木皮中出,如綴珠璫,其實大如櫻桃,黃即可食,過則實中化蛾飛出,亦有為蚊子者。”

蛾毛被

鵝毛被,邕之南有酋豪,多熟鵝毛為被,如稻畦衲之,其溫軟不下綿絮也。

紅蝦杯

紅蝦出潮州、潘州、南邑縣,大者長二尺,土人多理為杯。王子年《拾遺》云:“大蝦長一尺,須可為簪。”《洞冥記》載“須杖”。《兼名苑》云:“廣州獻蝦頭杯,簡文將盛酒,無故自躍,乃不復用。”愚又按《毛詩義》:“具大者有一尺六七寸”,今九真、交趾以為杯盤,實奇物也。

雞毛筆

番禺諸郡多以青羊毫為筆,韶州擇雞毛為筆,亦有圓如錐,方如鑿,可抄寫細字者。昔溪源有鴨毛筆,以山雞毛、雀雉毛間之,五色可愛。筆有豐狐之毫(博子云,漢末筆)、虎仆之毛(《博物》似豹毛可為策)、蚼蛉鼠毛(《廣志》可以為筆)、鼠須(均州出)、羖□羊毛(邛州取掖族毛)、麝毛、狸毛(鄭慶雲,狸毛筆)、鹿毛、馬毛、羊須(陶隱居燒丹封鼎,際用羊須筆)、胎髮(姬以小兒發為筆,鄭慶雲,齋祭酒常用之)、龍筋(《拾遺記》)為之,然未若兔毫。

雞卵卜

雝州之南有善行術者,取雞卵墨畫,祝而煮之,剖為二片,以驗其黃,然後決嫌疑,定禍福,言如響答,據此乃古法也。《神仙傳》曰:“人有病,就茅君請福,煮雞子十枚,以內帳中。須臾,茅君擲出,中無黃者,病多愈;有黃者,不愈,常以此為候。”愚又見卜者流雜書傳:虎卜、紫姑卜、牛蹄卜、灼骨卜、鳥卜,雖不法於蓍龜,亦有可稱者。

雞骨卜

南方逐除夜及將發船,皆殺雞,擇骨為卜,傳古法也。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為“孟公孟姥”,其來尚矣。按:《梁簡文船神記》云:“船神名馮耳。”《五行書雲》:“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為‘孟公孟姥’。”劉思真云:“元冥為水官,死為水神,冥、孟聲相似。”又云:“孟公,父名幘,母名衣,孟姥父名板,母雲履。”或云:“冥父冥姥,固元冥也。”

象鼻炙

廣之屬城循州、雷州,皆產黑象,牙小而紅,土人捕之,爭食其鼻,雲肥脆偏堪為炙。愚按:象有十二肉,《陳藏器》云:“惟鼻是其本肉,諸即雜肉。”梁翔法師云:“象,一名伽那。”古訓云:“象孕子,五歲始生。”

毛脡

恩州出鵝毛脡,乃鹽藏,其味絕美,其細如針。郭義恭云:“小魚一斤千頭,未之過也。”

桄榔炙

桄榔莖葉與波斯棗、古散(古散堪為柱杖)、椰子、檳榔小異,其木如莎樹皮,釀木皮出面可食。《洛陽伽藍記》云:“昭儀寺有酒樹面木,”得非桄榔乎!其心為炙,滋腴極美。

紅鹽

恩州有鹽場,色如絳雪,驗之即由煎時染成,差可愛也。鄭公虔云:“琴湖池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在張掖西北。”按:鹽有赤鹽、紫鹽、黑鹽、青鹽、黃鹽,亦有如虎、如印、如傘、如石、如水精狀者。

米餅

廣州南尚米餅,合生熟粉為之,白薄而軟。按:劉孝威謝官賜交州米餅四百屈,詳其言,屈豈今之數乎!且前朝短書雜說,有呼食為頭(晉元帝謝賜功德淨饌一頭,又謝齎功德食一頭,又劉孝威謝賜果食一頭),以魚為<西乙>(梁科律生魚若干斗),茗為薄為夾(溫貢茗二百尺薄,又梁科律薄茗千夾云云),筆為雙、為床、為枝(《搜神記》:益州西神祠祈禱者,持一雙筆。南朝呼筆四管為一床。梁簡文帝答書云:乍置筆床,又云:寫書筆一枝一萬字),墨為螺、為丸、為枚(陸雲以兄送墨二螺。梁科律御墨一量十二丸。蔡質《漢官儀》曰:“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險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紙為番,錦為兩(王佐雲幣錦二兩),衣為裁(陸餅謝安城王楚、越衣二裁,沈約有謝葛衫裁也),袈裟為緣(簡文帝雲,蒙惠袈裟一緣),奴為頭(簡文帝書言安城王餉鬍子一頭),麝為子,蠟為餅(麝香如乾子,蠟如乾餅,齊建武四年事),檳榔為口,胡桃為子(陸餅謝安鹹王賜檳榔一千口,並胡桃一千子)。其事不可備論。

睡菜

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葉類茨菰,根如藕梢,土人采根為鹽菹。或雲,食之好睡。郭子橫云:五味草,食之,不使人睡,亦名卻睡草

水韭

水韭生於池塘中,葉似韭,得非龍爪薤乎!《字林》云:“薟(音□),水中野韭也。”又荶(音吟),見《字林》,似蒜生水中。

蕹菜

蕹菜,葉如柳,三月生。《陳藏器》云:“主解胡蔓草毒,胡蔓即野葛也。”愚按:廣之菜有掉(辛葉也)、東風(味如酥,香氣似馬蘭)、蕊(音蕺,蜀人所謂菹香)、芍(音晶,鳧茈苗也。)之類,無足奇者。《吳志》:孫皓時,有蕒(音買)菜。晉安帝義熙二年,有苦蕒菜,生揚州。國初,建達國獻佛士菜,泥婆國獻波稜菜

斑皮竹筍

湘源縣,十二月食斑皮竹筍,諸筍無以及之。《吳錄》云:“馬援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博物志》曰:“斑皮竹,堯女以涕揮竹,竹盡斑也。”《爾雅》曰:“筍,竹之萌。”《說文》曰:“筍,竹胎。《詩疏義》:“筍,皆四月生,巴竹筍生八月,(音媚)竹筍冬夏生。”《永嘉記》:“含墮竹筍,六月生。”愚按:《山海經》:“竹生花,其年便枯,六十年一易,根必結實而枯死,實落土復生,六年還成町也。”《竹譜》曰:“必六十年復,亦六年是也。南中有以竹為刀錯子者,如少鈍,復以漿水洗之,如初。”《廣州記》云:“石林竹勁利,削為刀,切截象皮,如截草也。”愚聞,貞元五年番禺有海戶,犯鹽禁,避罪羅浮山,入至第十二嶺,遇巨竹百丈萬竿。竹圍二十一尺,有三十九節,節長二丈,海戶因破之為篾,會罷吏捕逐,遂挈而歸。時人有獲一篾,以為奇貨,後獻於刺史李復。復命陸子羽圖而記之。許氏《說文》有長節竹,謂之{公},得非羅浮山龍鍾之義乎!

無核荔枝

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無核類,雞卵大者,其肪瑩白,不減水精,性熱,液甘,乃奇實也。

變柑

新州出變柑,有苞大於升者,且皮薄如洞庭之橘,余柑之所弗及。傳雲移植不數百里,形味俱變,因以為名。亦如逾淮為枳,乃水土異也。

橄欖子

八九月熟,其大如棗。《廣志》云:“大有如雞子者,有野生者,高不可梯,但刻其根,方數寸許,入鹽於中,子皆落矣。”今高涼有銀坑橄欖子,細長,味美於諸郡產者,其價亦貴。《陳藏器》云:“其木主<魚規>魚毒,此木作楫,撥著<魚規>魚皆浮出。”

山橘子

冬熟,有大如土瓜者,次如彈丸者,皮薄下氣,晉寧多有之。

山胡桃

山胡桃,皮厚,底平,狀如檳榔。

白楊梅

楊梅,葉如龍眼樹、冬青,一名朹(音求),潘州有白色者,甜而絕大。

偏核桃

卑國出偏核桃,形如半月狀,波斯人取食之,絕香美。

紅梅

嶺南之梅,小於江左,居人采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又有選大梅,刻鏤瓶罐結帶之類,取棹汁漬之(棹木葉汁),亦甚甘脆。

五色藤筌蹄

瓊州出五色藤合子、書囊之類,細於錦綺,亦藤工之妙手也。新州作五色藤筌台,皆一時之精絕者。梁劉孝儀《謝太子五色藤筌蹄一枚》雲炎州采藤麗窮綺褥,得非筌台與蹄語訛歟!

香皮紙

羅州多箋香樹,身如柜柳,皮堪搗紙,土人號為“香皮紙”。

抱木

抱木產水中,葉細如檜,其身堅類柏,惟根軟,不勝刀鋸,今潮州、新州多刳之為屟。

紅藤簞

瓊州出紅簞,一呼為笙,或謂之蘧,亦謂之行唐,其色殷紅,瑩而不垢。

方竹杖

澄州產方竹,體如削成,勁挺堪為杖,亦不讓張騫筇竹杖也。其隔州亦出,大者數丈。又海晏(地名)出蘆,堪為拄杖高潘州出千歲蕨拄杖,之類甚多。更有疏節竹(五六尺一節),僧道多以為杖。又按:□最云:“溱州通竹,直上無節,空心也。”

山花燕脂

山花叢生,端州山崦間多有之。其葉類藍,其花似蓼,正月開花,土人采含苞者賣之,用為燕脂粉。或時染布帛,其紅不下紅藍。又鄭公虔云:“石榴花,堪作胭脂。”

鶴子草

鶴子草,蔓花也。當夏開,南人云是媚草,甚神,可比懷子夢芝。采之曝乾,以代面靨,形如飛鶴狀,翅羽嘴距無不畢備,亦草之奇者。草蔓延,春生雙蟲,常食其葉,土人收於奩粉間飼之,如養蠶。諸蟲老,不食而蛻為蝶,女子佩之如細鳥皮,號為“細蝶”。郭子橫記:勒畢獻細鳥,以方尺玉籠盛數百,形大如蠅,狀如鸚鵡,聲聞數百裡間,如黃鵠也。國人以此為候日晷,京曰候日蟲。帝得之,旬日飛盡。明年有細鳥集於帷帟,或襲人衣袖,因名蝶衣。宮內嬪御有鳥集其衣者,輒蒙愛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服其皮者,多為丈夫所媚。余訪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黃星靨,其來尚矣!然事有相類者,見《拾遺》引,孫和悅鄧夫人,嘗置膝上,和月下舞,水晶如意誤傷夫人頰,流血染袴。和自舐瘡。太醫曰:“獺髓雜玉及琥珀屑當滅痕。”和乃作膏,琥珀太多,痕未滅而頰有赤點,細視之更益其妍。諸嬖要寵者,以丹青點頰而後進幸。一說上官昭容自製花子,以掩黯處。

越王竹

嚴州產越王竹,根於石上,狀若荻枝,高尺余,土人用代酒籌。次有沙箸,產于海島間,其心若骨,可為籌箸。凡欲采者,須輕步從之,不爾,聞人行聲,則縮人沙中,不可取。《陳藏器》云:“越王余算味鹹,生南海,長尺許。”

無名花

廣州之南數百里,有蔓草生,吐一葉,白花,片大如掌。初夏開,遍問土人,莫有知者。

指甲花

花細白,絕芳香,番人重之,未詳其名,又即恙弭花、白茉莉花(不香紅者),皆波斯移植夏中,如金錢花也。本出外國,大同二年,始來中土。又《扶南傳》曰:“頓遜國有區撥花、葉逆花、致祭花、摩夷花。唐初,罽賓國獻俱佛頭花,伽失不國獻渥樓缽羅花。”皆中國所無者。

相思子

相思子,有蔓生者,與龍腦相宜,能令香不耗。乾寶《搜神記》云:“大夫韓馮妻美,宋康王奪之。馮自殺,妻自投台下死。王怒,令家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冢之端,根交於下,枝錯其上。宋王哀之,因號其木曰‘相思樹’。”

睡蓮

睡蓮,葉如荇而大,沉於水面。其花布葉數重,凡五種色。當夏,晝開,夜縮入水底,晝復出也。與夢草晝入地,夜即復出,一何背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