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宗十句義論》

《勝宗十句義論》

《勝宗十句義論》古代印度勝論哲學的著作。基本繼承和發揚了《勝論經》中原有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思想,同時摒棄了《勝論經》中許多帶有宗教色彩的成分。對《勝論經》的變革有利於唯物主義的發展和科學的傳播,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勝宗十句義論》

正文

《勝宗十句義論》《勝宗十句義論》
古代印度勝論哲學的著作。作者是印度勝者慧月(約5~6世紀)。公元648年,由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譯成漢文,原本失傳。書中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十個句義,第二部分具體分析各個句義所包含的內容,句義類似範疇。書中概述的十句義是:實體、性質、運動、普遍、特殊、內屬、可能、非可能、亦同亦異、非存在。舊譯為實、德、業、同、異、和合、有能、無能、俱分、無說。其中,實體、性質、運動、普遍、特殊、內屬這六句義的內容與《勝論經》的六句義(見勝論類似;可能,指實體、性質和運動三者相結合關係中能夠產生共同的或各自結果的決定因素;非可能,指實體、性質和運動三者相結合關係中僅能產生自身的結果,而不能產生別的結果的決定因素;亦同亦異,指事物具有共性(同)和個性(異)兩重性。上述九個句義是關於事物的存在,勝論哲學認為,既有存在,就必然有與它相對的非存在,故立第十個句義“非存在”。非存在有五種,即未生無(尚未產生)、已滅無(已經毀滅)、更互無(互相排斥,如牛非馬)、畢竟無(絕對的非存在,如兔不會長角)、不會無(不能交會,如水中無火)。這樣,《勝宗十句義論》把宇宙萬象,包括具體的和抽象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均納入十個句義之內。此外,在認識論上,它承認有現量和比量,並強調只有全面理解十個句義,才能獲得真知和解脫。
《勝宗十句義論》基本繼承和發揚了《勝論經》中原有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思想,同時摒棄了《勝論經》中許多帶有宗教色彩的成分。如《勝論經》認為,達到解脫除了需要學習六句義的知識之外,還要實行瑜伽;而《勝宗十句義論》卻只提到“正智”,即需要對十個句義有正確認識。《勝宗十句義論》把亦同亦異列為一個獨立範疇,表現出它比《勝論經》更強調普遍與特殊是相對的這一思想。《勝論經》中關於神的概念含糊不清,而《勝宗十句義論》卻沒有提到神的問題。《勝宗十句義論》對《勝論經》的變革有利於唯物主義的發展和科學的傳播,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