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來與迪木奈》

《凱里來與迪木奈》是一本東方寓言故事集,許多故事以梵文散見於古印度書籍中。

《凱里來與迪木奈》

是一本東方寓言故事集。公元750年,波斯人伊本·穆格法由巴列維文譯為阿拉伯文。本書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保留下來的。歷史學家對該書的來源看法不一。有人認為該書是伊本·穆格法編著的,然後佯稱是翻譯的,以便逃避對君王和權勢者教誨的責任。研究表明,該書的大部分篇章源於印度,其中許多故事以梵文散見於古印度書籍中,個別篇章確非譯品,而是伊本·穆格法創作的。
“本書自問世以來,一再被翻譯研究,足以表明其功貫千秋和各民族對它的關注。”(阿拉伯文原版書“導言”)“除了《聖經》,這部書就是譯成世界各種文字最多的了。”(【 德】佛爾夫)“書中每個字都具有某種砥礪智慧、陶冶性情,準備適應今世和來世生活的哲理成分…它是罕有的東方哲理乃至人類哲理的瑰寶之一,儘管本書篇幅小內容少,卻集中了其他任何書籍所不曾集中的哲理。”(【阿拉伯】伊卜拉欣·雅茲基)“《凱里來與迪木奈》聲譽卓著,被輾轉傳抄,不同階層和主張的人們爭相閱讀,這足以證明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哲學和文學價值。”(【黎巴嫩】漢納·法胡里)
“凱里來”、“迪木奈”是書中兩隻胡狼的名字。本書中大小約四十個故事,絕大多數故事通過飛禽走獸之口,講述了結交朋友、品德修養、君臣責任與義務等方面準則,但占篇幅很大的還是對君王的教誨,如體察下情、誠摯守信、寬容戒怒、品行端正賞罰嚴明精於內政任人惟賢知人善任主持公道善於安邦維護和平、避免戰爭。這在《獅王與胡狼篇》、《伊拉澤、畢拉茲與王后篇》、幗王與芳茲鳥篇》和《行者與銀匠篇》中均可見到精彩論述。 研究家認為,《凱里來與迪木奈腫的許多觀點代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思想。其宗旨和寓意與中世紀阿拉伯的社會條件相吻合,幾乎可以把它看做當時阿拉伯社會環境的產物,內容和形式都極易為廣大阿拉伯民眾所接受。它對統治者提出批評。勸誡,表達了改良社會、道德的理想;它希望人與人之間建立相對平等的關係;它教誨人們在一個不公的社會中趨利避害的方法;它提倡真、善。美,斥責假、惡、醜。當此書初被從巴列維文譯成阿拉伯文出版時,阿拉伯人看到此書,無不驚讚,爭相傳抄閱讀。它的問世,對阿拉伯社會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它採取寓言作為敘事方式,以哲理作外衣,曾對世界著名寓言有著很大影響。法國詩人拉封丹將它看成“具有不同內容的多場次的範圍廣闊的戲居”。

該書中的故事

是為哲理而創作的,其寓言只是為了表現有關道德。教育和教海萬面的內容,但哲理是其中心,其他都是附屬物。因此,它有時擴展,有時引申,有時交錯,從而使作者能詳盡表述哲理和暢所欲言,雖然不免顯得鋪陳和帶有憂傷情調,然而卻因它含有多彩多姿的場景,各種教誨和意想不到的情節而始終引人入勝。
該節之所以傳播甚廣,也許是因為雅士愛其哲理,俗子戀其故事.堪稱雅俗共賞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