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號分類法》

由S.R.阮岡納贊創製的一部綜合性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因1933年第一版首先採用“:”作分面連線符號而得名。至1960年連續修訂6版,1963年重印了第六版,並作了較大修改。1977年第七版只出了少數幾個類的非正式本,大類數量由42個增至105個。《冒號分類法》從第五版後,同時出版兩個版本,一種是基本分類表,另一種是專業分類表,叫做“深度分類表”。《冒號分類法》是分面分類法的典型,在基本類下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同時列出多組單獨概念,形成若干分面,在類分文獻時,根據文獻主題因素,在各分面中選取對應概念,然後將代表這些概念的標記符號按預先規定的分面排列次序組配成代表該文獻主題的分類號。

《冒號分類法》

正文

印度S.R.阮岡納贊創編的一部綜合性分面組配式分類法。因1933年首次出版時用冒號作為組配符號而得名。此後,阮岡納贊從概念、語詞和標記符號三個層面對分類法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對其進行多次重大修改。1950年第 3版廣泛採用了"焦點"、"組面"和"相"等概念。1952年第4 版提出本體、物質、動力、空間和時間(分別用P、M、E、S、T為標記)5個基本範疇和 5種分面指示符。自1957年第5版起,同時出版基本分類表(即綜合分類表)和深度分類表(即專業分類表)兩種版本,後者現已出版200多種。1960年第6版對類表及標記符號作了全面修改。1963年出第 6版的修訂重印本。近年印度文獻工作研究與培訓中心根據阮岡納贊生前的安排和構想,修訂出版了第7版。
體系結構 《冒號分類法》(CC)第6版包括4個組成部分:①分類規則及使用說明,②分類表(包括分類大綱、詳表及附表),③印度經典及宗教圖書分類表,④分類表的鏈式索引。
CC第 6版分為綜合類、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三大部類,共42個大類(第7版改為100多個大類)。每個大類單獨編列一表,有些大類還先分成若干慣用類,在大類或慣用類之下再按不同的組面列出各種焦點 (即類目)。
CC的附表包括通用復分表及書號表兩大部分。通用復分表包括:①共同點(即總論復分表),②時間點(即時代復分表),③語言點(即語種復分表)。 CC的編者認為,索書號的編配是分類工作的繼續,它既要反映圖書主題,又要反映圖書在寫作、出版等方面的要素。CC書號表規定,分類索書號由下列幾部分按如下順序組成:〔文別〕〔體裁〕〔出版年〕〔書次〕;〔冊次〕──〔附屬檔案〕;〔複本〕;〔評論〕。
標記符號 CC採用由字母 (包括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 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混合號碼作為標記符號。其最大特點是採用分面標記制(見分類標記),將表示不同組面中的焦點的號碼互相拼合起來以表示複合主題,因此類號要分成幾段,每段代表一個不同的組面,每個組面的類目都分別編配號碼,並在每段號碼之前置一代表某一組面的符號(分面指示符)。這種標記配置方法叫做分面標記制或分段標記制。 它不僅能表達一個主題概念,而且從它的分段形式可以分辨出構成某一主題的各個要素。例如有一篇主題為"英國大學圖書館的期刊流通工作"文獻,其類號即是"234;46:6.3"。其中分號、冒號、點三個分面指示符將整個分類號分割成4段。其中"2" 表示基本類"圖書館學","34"表示"大學圖書館" ("34"前省略了分面指示符逗號),";46"表示物質面中的"期刊",":6"表示動力面中的 "流通工作",".3"表示空間面中的"英國"。在分面標記時,組面的排列具有固定的次序。例如上述圖書館學類的組面次序是〔本體面〕〔物質面〕〔動力面〕〔(第二輪)本體面〕〔空間面〕〔時間面〕。CC為每個大類或慣用類都規定了不同組面組配時的先後次序及符號,這就是分面公式。分類時只要查出組成這一主題的各個焦點的類號,依次填入分面公式,就得出了這一主題的完整的分類號。
評價 《冒號分類法》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分類法之一。它比傳統的等級列舉式分類法有許多顯著的優點,如類表篇幅小, 容納性大, 標引文獻能力強,能及時反映新學科和新主題,可以滿足讀者多種檢索要求等。CC作為分類工具,雖然用戶不多,但它所倡導的分析-綜合原則、分面分析及分面標記等方法給文獻分類學帶來了一場革命。阮岡納贊創立的分面分類理論不僅促使《杜威十進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書目分類法》等著名的文獻分類法的修訂和一些新分類法(如英國倫敦分類法研究小組的專業分類法)的編制朝著分面分類的方向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題法及索引法的研究。
參考書目
 劉國鈞《現代西方主要圖書分類法評述》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80。
 宋克強許培基譯著:《冒號分類法解說及類表》,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198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