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沒有發生》

《什麼都沒有發生》

《什麼都沒有發生》,陳冠中著,小說以高度商業化的冷酷邏輯看待現世人生,為華語文學中絕無僅有的“幻愛”作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什麼都沒有發生》《什麼都沒有發生》

張愛玲李碧華亦舒黃碧雲等有相通之處,這是又一個香港的浮世情緣:一個浪子的漂泊,一位女性的守候。在風格上,小說和王家衛的影像、林夕的精緻、村上春樹的理念一脈相承——資本時代里,年輕人無可避免的孤獨、生死、愛與性。
張出身於香港破落戶,長年漂泊海外,足跡遍及非洲東南亞北美西歐、大陸與台灣,冷眼旁觀了尼日尼亞政變、印度腐敗、澳洲嬉皮士、歐美雅皮士、大陸歷史劇變時期、台灣黑社會、香港的輝煌及回歸等等眾生世相,成長為具有鮮明香港特色的頂級職業經理人。“做專業的事,賺錢、住五星酒店、享受這個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紅酒、女人,一切錢能買到的東西。”“收藏六隻鑲鑽黃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貴的紅酒”,密閉時間,液化財富。“我們是國際資本的港籍僱傭兵。為誰?無所謂。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愛自己。”但是一瞬之後,一生如幻象幻滅,什麼都沒有發生……
小說以高度商業化的冷酷邏輯看待現世人生,為華語文學中絕無僅有的“幻愛”作品。

小說評價

本書與《煙花三月》(李碧華)、《無愛紀》(黃碧雲)被哈佛大學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及眾多香港文化名家譽為“回歸後的香港經典”。
吳思(《血酬定律》、《潛規則》作者):這本小說可與加繆的《局外人》媲美。
吳虹飛(《南方人物周刊》記者、搖滾歌手):這是一部“香港1984”的“幻愛”電影。
梁文道(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他(陳冠中先生)始終是個作家。一個銳利的作家。
龍應台(台灣文化大家):陳(先生)作品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讀,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讀”。
香港文化大家陳冠中先生:“香港符號”《號外》總編;《三聯生活周刊》策劃人;張愛玲《傾城之戀》話劇改編者;與徐克、爾冬陞、譚家明等導演合作的資深編劇。
陳先生與王家衛、陳可辛、關錦鵬、許鞍華、蔡瀾、亦舒、甘國亮、林奕華、歐陽應霽、羅啟銳、張婉婷、董秀玉、沈昌文、阿城、王朔、陳丹青、洪晃、崔健、黃集偉、毛尖、羅大佑、賴聲川等為多年好友,其作品被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希伯萊等各國文字,受到董橋、龍應台、梁文道、王德威、李歐梵、吳思、艾未未等名家及吳虹飛、張悅然、蔣方舟等作者的推崇。
本書封面由安妮寶貝攝影配圖,是陳先生在內地首次推出的小說代表作。

評論節選

【香港篇】
陳冠中這個名字,你在不同地方遇上,但陳冠中在做什麼,未必可以一句話說清楚。
作為一個優遊於中港台之間的文化人,陳冠中本身也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
《什麼都沒有發生》以第一人稱敘事,寫(主人公)張得志回首前塵往事,看自己如何逐漸成長為香港製造的現代專業人士,幫不同背景的老闆打天下,永遠是第二把手,理性處理問題,不管正邪生意,總進場把事情辦好,全身而退。
我覺得陳冠中的小說很好看,可以補目前(時事)評論之缺乏文采,也可補文藝腔小說的蒼白。他以傳統的言情故事,老練的人情世故去寫某一角香港的深層心理、集體無意識。他的小說不完全是“某種主義下的作品”,(也)不完全是通俗小說,(而)是不同時空之下的思考與現實的調整。 ——《陳冠中寫小說》 也斯(香港嶺南大學教授)
(小說)背景安排在一九八四年夏天至一九九八年“香港回歸中國一周年那天”。這一頭一尾的時間對香港來說都是非同小可的歷史標記,正與《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標題構成對照……
陳冠中以這樣一個敘述者(即專業經理人張得志)去講述香港故事,無疑抓住了我們時代的要害。經紀人作為一種“消失的中介”,見證了全球化資本最肆無忌憚的越界行為……香港的故事,正是由“國際資本的僱傭兵”在非洲、印度、台灣、泰國乃至加拿大的橫衝直撞(的故事),由那些在他者的大地上展開的“項目”構成的。
張得志與大陸女子沈英潔的情愛故事,是藉風月寫風雲,體現經濟邏輯是如何滲透到“男女”這一馬克思所說的“最自然”的領域中去。兩條線索的緊密交織不是由於情節的因果連結,而是由於資本邏輯的全面、普遍和徹底。
(陳冠中先生)講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的,沒有故事的故事。以“沒有故事”為香港的故事,這難免也是一個“隱喻”,以偏概全,有所失憶,但陳冠中相信,在這一代的事里,正正存有著“空的智慧”。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導讀 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海外篇】
從張愛玲到王安憶,都曾寫下香港的浮世因緣故事,但我以為九七之後的《什麼都沒有發生》,更為香港的愛欲及歷史想像,平添又一轉折。如前所述,這本小說以自白形式,交代一個香港人“無情”的歷史。六七工潮、七三股災、八四中英公報以及後來的政治風波,都只是張得志生命的背景,襯托他的無動於衷。但陳冠中惟獨讓他的角色從游離愛情交易里,泄露底細……他(張得志)的欲望將化作幽靈的欲望,而他的死亡敘述——《什麼都沒有發生》——也成為原不該有,卻再也不能抹消的,愛的遺骸。
當王安憶寫香港的大邂逅是“自己同自己熱戀”時,她不可能像陳冠中這樣,直搗香港自戀情結的核心;這核心是空無一物的。為商業而商業,為愛戀而愛戀,為藝術而藝術,這裡有奇妙的循環。而一切的喧譁後,“什麼也沒有發生”……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 王德威(哈佛大學教授)
這部小說採用流浪傳奇的形式,從張得志不幸福的童年開始,到張成為腰纏萬貫的富豪的自述,將香港經濟的膨脹與虛妄之處,以及失去了愛的香港人們的悲哀,描寫得淋漓盡致,可稱是一部極其深思內省的作品。作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劇本作家,輕快的故事展開和場景轉化時常讓人聯想到絕妙的電影。 ——《每日新聞》 藤井省三東京大學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