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

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

《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是由大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謝淑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奧林文化 & 大穎文化總編輯謝淑美(Carol謝)暨去年出版的暢銷書《這些書可以讓你的孩子變第一名》後,今年度又一本力作。全書共29篇文章,以繪本及親子之間溫暖、可愛又充滿童趣的故事為主軸,帶出許多新穎又富創意的教養新觀念,知性又感性。

在這本書里主要想表達的是:父母到底應該留下什麼給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留給孩子東西的概念分兩個:一個是平時,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是讓孩子學很多才藝?給他很好的物質享受?還是僅僅抽時間陪孩子吃頓早餐呢?做為父母的你,是否真的給了孩子最想要的東西呢?

另一個概念是,萬一父母百年後、不在孩子身邊了,到底我們應該留什麼給孩子才能確保他一生過得好呢?是一大筆遺產嗎?還是……

在這本書里,Carol提出了最該留給孩子的是──時間、認識自我的能力、自我成長的能力、家族的故事(傳承的能力)、正義與勇氣、愛人愛物的能力、關心世界的能力……這七大能力。

孩子具備了這七大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邊時時呵護他了,他自己也可以從容、自在、勇敢的面對人生。

Carol的文章一向帶給人很大的感動及醒思,透過長年不斷的演講及文章書寫,很多老師及媽媽以她的教養觀念為教孩子的依據,已經培養出一群為數可觀的信任她選書能力的大穎死忠讀者。很多讀者已經殷殷期待許久她再出新書,書未出版,已在網站上引起諸多討論……

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 奧林文化&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謝

讓我來說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看過一本書 ”A Day No Pigs Would Die”,那本書令我想了很久很久。書上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這個好朋友是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屠宰的對象。小男孩很怕小豬長大,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小男孩不知道的是──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什麼給你呢?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很悲傷、很生氣。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的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號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原來他一直以為自己要失去的是小豬好朋友,現在他才明白,他要失去的是更親近的人。小男孩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勇敢的面對失去爸爸的哀痛、自己繼續好好過日子。爸爸留了面對生活的能力給小男孩。

第二個故事……

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她的個性樂觀、開朗,我總覺得就算把她丟到火星上,她也可以很快的適應火星生活。幾年前,她小產,我第一次看她哭得肝腸寸斷。在病床畔陪伴她時,我問她:“很想要小孩嗎?沒關係,還可以再生……”

我一說。她立刻號啕大哭。邊哭邊喊:“我可能一輩子都生不出小孩了……”

後來,我才知道她為什麼這么難過……

在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爸爸有外遇、一天到晚打媽媽的家庭是很特殊、罕見的。我的朋友,很不幸的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了不想見到家裡的紛紛擾擾,她選擇到外地念中學。在學校,她經歷了一件可怕的事,在宿舍,被男同學潛入房間,用被子蒙住她的臉、強暴她。她不知道是哪個人,但清楚是她同學中的一個,恐懼終日如影隨形。

在一個炎熱的午後,她獨自去一家髒亂、猥瑣的小診所墮胎。恐懼隨著胎兒走了,因為,她已經學會面對自己不是很幸運的人生。那年,她才十六歲。這些事她一個人都沒說,也沒人可以聽她說……

現在,我這個朋友過得很幸福。她有小孩、先生對她很好,她的父母還在一起,不吵了。她對父母孝順、體貼。我還是覺得就算把她丟到火星上,她也照樣可以過得很好……

她的父母恐怕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他們的女兒是怎么掙扎著成長過來的。這樣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孤單。孤單的孩子比較容易的是隨波逐流,隨命運載浮載沉。我的朋友是勇敢的孤單孩子,她奮力求生,為自己開創一條跟她的父母不一樣的路。她說她不會留孤單給她的孩子……

第三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爸爸是一個工廠的守衛,家境不是太好。爸爸總是跟他說:“要是我們像大伯那么有錢就好了……”爸爸的哥哥、就是男孩的大伯,事業有成,家產萬貫。大伯沒有孩子,爸爸於是提議將男孩過繼給大伯,大伯接受了。男孩想以後我會是有錢人。這個“以後”很快就到了,大伯搭機失事,所有家產一夜間全是男孩的了。男孩本來要考大學,這下變得這么有錢,想想也就算了,不必讀書讀得那么辛苦。爸爸媽媽都同意了。反正,我們有錢了。誰還稀罕讀書呀!

男孩一路隨性的過日子,花錢如流水。一直到他變成男人,又變沒錢了,躺在公園的椅子上當遊民,他始終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伯留下那么多錢就這么幾年就沒了……

這樣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有錢最好這樣的觀念。其他,沒有了。

看了這三個故事,我們不禁要想:做父母的到底應該留什麼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從容的面對自己長長的、未知禍福的一生呢?

大部分的爸爸媽媽急著想給孩子的,都是錢財、家產、名利這些見得到的東西。殊不知別人給的、總也有人可以再拿走。唯有內化為自己性格、價值觀的東西,才會長久,誰也拿不走。

人生,即使走到盡頭,也未見得一定有答案。

給孩子答案,倒不如幫助他學會自己去找答案。

而,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找人生答案的路很長,千金也買不到,唯有爸爸媽媽真心的愛與陪伴可以到達。

孩子還小的時候,留時間給孩子吧!

你給了時間,孩子自然會讓你知道他最希望你將來留什麼給他……

留給孩子“時間”

你可以留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

我想是“時間”吧!

找時間陪孩子吃頓早餐……

找時間聽孩子胡言亂語……

找時間和孩子一起發獃……

1.《我喜歡爸爸在家》──偶爾也要停下來、看看孩子……

2.《我家寶貝要出生》──孩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3.《爸爸變小了》──爸爸,陪我一起玩……

留給孩子“認識自我的能力”

我是誰?

認識自己,是成長的第一步。

對於自己、對於出生地、對於父母的歷史認同,

人格才不會受到扭曲。

1.《當!當!當!跟我回到小時候》 / 《123.光腳丫.玩遊戲》──我小的時候呀……

2.《袋貂魔法》──我是誰?

3.《牛奶糖樹》──童年的暑假回憶

留給孩子“家族的故事”

每一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些故事是家族的歷史、文化,

是家人間美好的記憶傳承……

1.《我怕黑》──爸爸、媽媽,說說你們自己的故事吧……

2.《全部都是我的寶貝》──豆芽、蝴蝶的嫁妝

3.《這條毯子不要丟喔!》──傳家故事

4.《我想要回到媽媽的肚子裡》──媽媽,你比較愛誰?

5.《尿床老師》──就是可以變好玩

留給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孩童時期的學習通常是被動的,

大人給什麼、他們就學什麼,

教會孩子如何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就變得很重要。

有了這個能力,

將來

他們才能過濾什麼是自己不想要卻被別人強加灌輸的。

1.《我想要長大》 / 《怎么樣才算長大?》──我想要長大

2.《好朋友就是這樣嘛》──小孩吵架 大人不要插手

3.《我自己會啦!》──我自己會啦!

4.《野狼盒》──怕什麼?

5.《蛋蛋艾格想要飛》──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呢?

6.《愛讀書的樹》──連樹都愛讀書,那你呢?

留給孩子“勇氣與正義”

當你面對重要的事情選擇緘默以對時,

你往後的生命已經失去價值。

──美國人權鬥士 馬丁路德.金

1.《最偉大的國王》──誰最偉大?

2.《一吋蟲》──世間險惡,要學學一吋蟲的機智

3.《不想被大野狼吃掉的小綿羊》──有時候,你得站起來說句話或做點什麼……

4.《米諾貓上街去買魚》──請貓去幫我買一條魚……

5.《謊言小精靈》──關於孩子說謊這件事……

留給孩子“愛人愛物的能力”

每一個懂得愛人的人,

小時候都是從愛小貓、小狗、小石頭始的。

愛一個石頭,像愛人一樣。

美好的人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1.《莉莎的星星》──莉莎星星在微笑……

2.《艾斯頓的石頭》──無用的小石頭 有用的大愛心

3.《兩姊妹和她們的客人》──你的世界不是全世界

4.《我以後要得諾貝爾和平獎》──生活,不是從長大以後才開始的……

留給孩子“關心世界的能力”

我們的孩子應該從小就知道,

作為一個世界公民,

我有什麼權利、

又應該尊重別人的哪些權利。

關心世界,

從這裡開始……

1.《小朋友應該知道的世界人權宣言》──我為什麼出版這本書……

2.《一個神奇的善意》──無聊小事足以改變世界

3.《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

孩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我的母親節時常有故事發生……

我剛懷豆芽時,神經兮兮的,一點點小事就會讓我亂想半天、再擔心一天。四個月產檢時,醫生很順口地問我一句──有胎動了嗎?我回應的是──我不知道胎動是什麼感覺。請問胎動是怎樣呢?現在應該要有胎動了嗎?沒有是不是就不正常……

醫生生只是很輕描淡寫說:“沒有的話,就再等等吧。”

我可不能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等,於是我翻遍所有書查“胎動”。

有一本我很信服的書上寫著:“胎動的感覺就像是一隻蝴蝶在你肚子裡飛過、一條小魚兒在你肚子裡輕輕游過……”

哇!這簡直是文學家才形容得出的字眼。我這輩子從沒有這么痛恨文學家的不切實際。誰知道蝴蝶飛過、小魚游過是什麼感覺呀?

每個生產過的朋友都回答我:“到時候你一定會知道的啦!”

真的嗎?我從沒經歷過的感覺,為什麼到時候我一定會知道呢?

直到那一年的母親節,我打電話回家給我媽媽,我媽媽又問:“有胎動了嗎?”

我當場哀嚎起來──“哎吆!賣擱問呀啦!我態知影啥會系胎動啦!”(台語)

掛了電話後,很憂心地去準備晚餐。我一面掐掉豆芽菜的頭尾,一面很煩惱地想:我一定是個白痴!怎么全世界的人都覺得很自然的事,我卻一點概念都沒有呢?是不是baby根本就已經有動過了,是我不知道……

突然,我的肚子癢了一下!像有人在我肚子裡騷我癢!咦?……

我立刻衝到客廳大喊:“好像有胎動ㄋㄟ……”

爸爸被我嚇一跳。很緊張地問我:“真的嗎?真的嗎?什麼感覺?”

“像──像肚子裡有小蝴蝶飛過、小魚兒輕巧巧地游過!”

是啦!沒錯!我就是知道!這是baby在動!

為了紀念這一刻,我們決定將baby的小名叫──豆芽。

豆芽第一次聽我講這段故事時,拍拍胸口說:“呼!好險!媽媽你不是在弄苦瓜,不然我就叫苦瓜了!”

“媽媽,你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跟我說什麼呢?”豆芽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問我這個問題。

我說:“嗨!豆芽。終於見到你了……然後就哭了……”

“為什麼見到我就哭了?”

“因為我太想見你了,一見到你很努力地出生來到這個世界見我,我太高興、太感動了。”

生命的力量,在我見到豆芽的那一刻,扎紮實實地感受了。

每隔一陣子,我跟豆芽就會再重複一次上面的對話。她一直問,我也一再講。

蝴蝶出生那天,豆芽也在醫院陪我。她第一次見到一臉皺皺的小老頭似的蝴蝶baby,她對著蝴蝶說:“嗨!蝴蝶。終於見到你了……”然後就哭了……

我知道她也見識到生命的力量了。

今年的母親節。

豆芽爸爸去醫院照顧生病的阿公。我跟豆芽、蝴蝶在家看Discovery頻道播的母親節特別節目──人類從受孕到成長、出生的歷程。

“媽媽,我以前在你肚子裡就是這樣嗎?”豆芽很興奮地問我。

“嗯嗯。對呀!”

蝴蝶也不甘示若地問:“媽媽,我以前在你肚子裡就是這樣嗎?”完全copy姊姊的用詞。

“嗯嗯。是呀!”

看完了影片,她們還有很多問題要問,我們便再讀了一本《我家寶貝要出生》。這本書里用很多照片來講一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和三個小哥哥小姊姊等待小baby出生的心情及過程。很可愛、很溫馨。拍照的是爸爸,文字是媽媽寫的。幫小嬰兒剪臍帶的可是勇敢的哥哥呢!

豆芽跟蝴蝶一面看書一面呵呵笑著。我在她們的笑臉上再次看見生命的力量。

然後,電話響起。那一頭傳來豆芽爸爸有點落寞的聲音,他說:“我爸爸剛剛走了……”

雖然我們都有心理準備了,不過還是忍不住悲傷。

“你還好嗎?”我問。

豆芽爸爸平靜地說:“還好。你帶小朋友過來吧……”

我跟豆芽、蝴蝶說:“阿公剛剛過世了,我們要去看看阿公……”

豆芽懂事了,哭了。

蝴蝶可能還不懂,看姊姊哭了,也哭起來。

我心裡很沉重。生命,原來也同時重得令人無法承受。

在車上,我跟豆芽說:“安慰一下爸爸,他很難過。”

豆芽回我,“我會拍拍爸爸。”

蝴蝶也學著說:“我會拍拍爸爸。”

孩子的力量讓我們可以謙卑地接受生命一切的安排。孩子的力量跟生命的力量,對我來說,一樣地重……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謝淑美(Carol 謝)

是個既鐵血又溫柔的媽咪,

有兩個貼心、可愛的女兒──豆芽和蝴蝶。

是個既叛逆又孝順的女兒,

有一對支持她做所有事的慈祥父母。

她說,因為有爸爸、媽媽和兩個女兒,所以她才會寫出這本書里的文章。

現為奧林文化&大穎文化總編輯。

在出版界十幾年,

全世界暢銷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即是她引進台灣的。

著有《尋找快樂的紅蘋果》、《點滴袋上的畫》、《這些書可以讓你的孩子變第一名》。

PChome電子報、BOBO小天才、不一樣的新聞……等各大網站、雜誌專欄作者、“父母學習成長教室”和“孕媽媽學習成長教室”講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