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中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體現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智慧。

歷史來歷

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歌

穀雨穀雨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兩天。

細說節氣

春分春分

春節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中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