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經

黃經

黃經,指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座標值(另一個值是黃緯),在這個系統中,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至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概述

黃經在日心軌道上的升交點黃經

黃經(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座標值(另一個值是黃緯),在這個系統中,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

黃道是太陽在一年中橫越過天球的路徑,在一年中會穿越天球赤道兩次,一次是在春分點,另一次是在秋分點。由於在黃道上沒有明顯的可以做為黃道經度0度的點,因此春分點被任意的指定為黃經0度的位置,天體的黃經度就是由天體向東量度至春分點的角距離。

黃道座標對太陽系的天體非常有用。例如,在曆書上所給的太陽經度就是以黃經量度的。

太陽黃經

地球太陽運轉一周約365天5小時,運轉94,000萬公里。這個公轉軌道人們就稱之為太陽黃經

與節氣的關係

中國古人把360度劃分成24等分,每分15度,為一個節氣。兩個節氣間相隔日數為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太陽黃經度分別為:

立春315度,雨水330度,驚蟄345度,春分360度,清明15度,穀雨30度,立夏45度,小滿60度,芒種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大暑120度,立秋135度,處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霜降210度,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大寒300度。

曆法相關

黃經黃經

二十四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星空視運動所到的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恆星年,以春分點計算繞一圈的時間則稱“回歸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

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

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