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稱的婚姻》

《不相稱的婚姻》

《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一青春少女與一老者結合的愛情悲劇。老者被畫家描繪得蒼老憔悴,而少女則面色紅潤,充滿青春活力。畫家以同情少女的筆調,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一青春少女與一老者結合的愛情悲劇。老者被畫家描繪得蒼老憔悴,而少女則面色紅

《不相稱的婚姻》《不相稱的婚姻》
潤,充滿青春活力。畫家以同情少女的筆調,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這件作品色彩簡潔,極注意明暗、冷暖的對比關係,手法寫實,因而人物性格鮮明。畫面以近景特寫人物構圖,集中表現一位風燭殘年的將軍娶一位少女為妻的情節,而這一醜惡的行為恰恰是在莊嚴的教堂中舉行。

基本信息

創作時間:1862年;

作者:V·V·普基廖夫(俄國

材質:布面油畫

規格:173cm×136.5cm

儲藏處: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

普基廖夫(V.V.Poukirev1832-1890),俄國19世紀60年代最有聲望的風俗畫家。1863年他還是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時,就展出了名作《不相稱的婚姻》。

19世紀60年代,俄國出現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對被損害與被污辱者表示深切同情的優秀繪畫作品。這種繪畫較早的有菲多托夫的批判性諷刺油畫,較遲的有畫家普基寥夫作品,這一幅《不相稱的婚姻》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介紹

19世紀60年代,俄國出現許多揭露社會黑暗,對被損害和被污辱者表示深切同情的優秀繪畫作品,《不相稱的婚姻》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一青春少女與一老者結合的愛情悲劇。老者被畫家描繪得蒼老憔悴,而少女則面色紅潤,充滿青春活力。畫家以同情少女的筆調,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這件作品色彩簡潔,極注意明暗、冷暖的對比關係,手法寫實,因而人物性格鮮明。畫面以近景特寫人物構圖,集中表現一位風燭殘年的將軍娶一位少女為妻的情節,而這一醜惡的行為恰恰是在莊嚴的教堂中舉行。

畫家以特寫式的構圖,展開一個結婚場面:神父將結婚戒指戴到一個年僅十六七歲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則是一個可以作她祖父的白髮老頭。他手持蠟燭,目光斜視在神父要給新娘戴的戒指上。新娘低頭無奈,右手無力地拿著蠟燭。她的眼皮浮腫,昨夜痛哭了一宵,仍然逃脫不了這種厄運。新郎的頭上尚有幾根稀疏的白髮,他臉皮鬆弛,眼瞼塌陷。而右角上那個神父的身影,以細膩逼真的半邊形象,被處理在全畫的暗處。畫家抓住了這種病態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會交易和對婦女的摧殘。

有趣的是,在畫面的背景處,畫家畫了一群參加婚禮的人們。右半邊顯然儘是些與新郎有同樣地位的“親屬”,這些形象十分可憎。而左邊的背景處,卻畫了與右邊截然不同的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雙手交疊於胸前,目光嚴峻,審視著這幕醜劇。這就是畫家自己。普基寥夫取義大利畫家的傳統而變通之,把自己的肖像納入畫中,並對畫上的事件表現出一種姿態,以顯示藝術家的憤懣心情。

在《不相稱的婚姻》上,所有人物都畫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似乎畫家故意把這幕實情展露在觀者的眼前。畫家揭示了這種病態的婚姻和卑劣的社會交易以及對婦女的摧殘。據說畫中新娘正是畫家的未婚妻,新娘背後那位雙手交叉在胸前,用審視、嚴峻譴責的目光注視這幕人間醜劇的人就是畫家自己。

這幅畫問世時,當即遭到官方的反對,表面理由是畫中人與真人大小等同,這隻有在歷史畫中才允許。實際上是它刺痛了官僚貴族的心,擊中了醜惡制度的要害。當時進步批評家斯塔索夫就指出:“此畫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承認,畫中沒有火災,沒有殺戮,畫的只是在教堂神父畢恭畢敬地給灑滿香水的將軍——活的木乃伊,與為了官銜金錢而出賣自己青春哭泣的姑娘舉行結婚儀式。

畫家用自己的筆畫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那老新郎確有其人,同老頭並排站著的新娘,則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難怪周圍親友團的畫像那么醜陋),畫家至死也沒有忘記這一沉痛打擊。

相關詞條

世界最著名的四十幅油畫

油畫是以用快乾性的植物油(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揮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