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的傑作之一。這部作品內涵豐富,結構嚴謹,對青年女性的心理刻畫細緻而且精彩,被西方批評家看成是美國現代小說的一個發端。全書洋溢著濃郁的詩情,人物性格揭示深刻而不玄奧,內心世界刻畫細緻而不繁瑣,結構周密勻稱,情節也較引人入勝。

《一位女士的畫像》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的傑作之一。這部作品內涵豐富,結構嚴謹,對青年女性的心理刻畫細緻而且精彩,被西方批評家看成是美國現代小說的一個發端。全書洋溢著濃郁的詩情,人物性格揭示深刻而不玄奧,內心世界刻畫細緻而不繁瑣,結構周密勻稱,情節也較引人入勝。

內容簡介

《一位女士的畫像》《一位女士的畫像》
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一位年輕貌美的美國少女,父母雙亡後,被她富有的姨母帶出美國一個小城,到她夢魂縈繞的古老歐洲去見識大千世界。她在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里暫住,先後拒絕了英國貴族沃伯頓和美國富商戈德伍德的求婚。她的表兄拉爾夫也暗暗愛上她,但他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無法結婚,只是說服病危的父親把一筆巨額遺產留給表妹。伊莎貝爾又結識了高雅華貴、才藝超群的梅爾夫人,對這位已徹底歐洲化了的美國女人十分傾倒。姨父故世後,伊莎貝爾得到遺產去義大利遊歷。她在陶醉於佛羅倫斯和羅馬的歷史遺蹟的同時,也漸漸進入梅爾夫人精心布下的圈套之中。梅爾夫人介紹她認識了一位長期僑居義大利的美國“半吊子藝術家”奧斯蒙德,此人看來儒雅斯文,富有教養。伊莎貝爾為之動心;還有他那位楚楚動人的女兒帕茜,也引起她的愛憐。她不顧周圍親戚和朋友的一再警告和反對,自作主張地下嫁於他。婚後她漸漸發現自己受了騙,奧斯蒙德確實是一條自私偽善的花叢中的毒蛇。她還發現梅爾夫人早就是奧斯蒙德的情婦,帕茜便是他們的私生女。在萬分痛苦之時,她強作歡顏,對外人隱瞞了婚姻不幸的實情。表兄拉爾夫在英國病危,伊莎貝爾不顧丈夫的反對趕去看他。拉爾夫死後,伊莎貝爾出乎眾人的預料,又回到羅馬。

時代背景

以解放黑奴生產力為目標的美國南北戰爭於一八六五年結束,從此開始了經濟高速度發展的重建時期。三十年後,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即躍居世界首位。這一時期的美國,資本迅速集中,各行業的“大王”們暴斂錢財,揮金如土,官場和商界賄賂公行,腐敗成風,勞苦大眾不甘屈辱而奮起反抗,西部的不毛之地一寸似是遍地黃金……這一幅幅包羅萬象的人生圖畫,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題材,滋潤著多土文學,幽默諷刺文學,揭發黑幕運動等種種文學現象破土而出,一大批來自中西部的作家登上了文壇。美國文學史上的這一巔峰期的成就使之得以躋身於世界文學大國之列。而為這一時期奠定了小說理論和創作方法的則是一對摯友;威廉·狄恩·豪威爾斯和亨利·詹姆斯。如果說前者以其文學評論和編輯的慧眼指導並提攜了一批知名作家的話,那么後者則以其多產的精緻深刻的作品影響了後代的小說創作。

作品解析

《一位女士的畫像》《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之所以成為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是因為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這本書都足以反映作家的特色。他不愧是“海洋兩岸他那一代人的闡釋者”(這是為他刻寫的碑文),而他在結構和詞句上所下的功夫也證明他“頭腦精純到沒有任何概念能夠干擾的地步”(這是托馬斯·艾略特對他的評語)。

伊莎貝爾的愛情悲劇,在淡淡的哀怨中蘊涵著複雜而深沉的意義。它與受外力阻撓而造成的傳統愛情悲劇不同,這是一出完全由當事人自主選擇命運而產生的悲劇。伊莎貝爾是由愛默生“相信自己、尊重自己”的精神培育出來的美國姑娘,她說:“我試圖自己判斷事物;我覺得,哪怕我的判斷錯了,也比沒有自己的判斷光榮一些。”她的悲劇就是由她“自己判斷”所造成的。所有反對這樁婚姻的外力,包括姨母、表兄、朋友們的主張最後證明都是對的,只有她自己的判斷是錯的。而且可悲的是,她之所以失誤並不是因為她太愚蠢,恰恰相反是因為她太聰明,太喜歡思考,有太多的獨立見解。她之所以拒絕幾位有錢有地位的求婚者,是因為她不願意接受現成的安逸生活;她要慷慨“贈予”,於是奧斯蒙德自然成為她的理想對象。她主動選擇命運,但命運卻給予她無情的嘲弄。她追求自由而由此喪失自由,要求獨立結果卻斷送獨立,自以為不落俗套卻“被碾碎在世俗的機器里”。之所以如此,當然同她本身的弱點有關。她太天真,太自信,浪漫主義幻想太多;然而所有這些又正是她可愛的方面,否則她就不成其為一個迷人的少女。

她的悲劇是性格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又是時代悲劇,是在大西洋兩岸新舊文化撞擊中產生的悲劇。當時新崛起的美國,其文化正處在形成過程中,雖初具獨立品格,卻尚不夠成熟。因此美國一些青年人如饑似渴地嚮往舊大陸的古老文化,難免要經歷一個囫圇吞棗的過程,所以伊莎貝爾為奧斯蒙德那種浮面的文化教養所迷惑,也是不難理解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在人慾橫流的社會,愛情與財產的矛盾是普遍的,像伊莎貝爾這樣的富家女,難免要成為他人不擇手段獵取的對象,於是真正的愛情就很難與她有什麼緣分。從更高的哲理層次上說,這也是個人主觀局限性的悲劇。任何心明眼亮的人也會有目光達不到的盲區,伊莎貝爾為了要享有“自己判斷”的光榮,就必須為此而付出代價。另外,太多的憧憬而又不自量力,必然帶來太多的幻滅,勇於品嘗禁果的人難免會失去天真無憂的伊甸園,這在人性的進化中也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雖都為陪襯中心人物而存在,但大多也個性分明。像伊莎貝爾的姨母古怪而不失善良,表兄拉爾夫見解深刻而又富於幽默感,還有那心直口快的美國女記者,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位女記者斯塔克波爾與伊莎貝爾是知心好友,但性格全然不同。一個文靜好沉思,一個活潑喜行動;一個欽佩古老的歐洲,一個偏愛新興的美國;一個深思熟慮卻會陷入迷途,一個粗疏豪爽偏能看破真相。兩個形象互相襯托,相映成趣,增加了小說渲染美國女性純潔正直美德的分量。小說中的反面人物是兩個完全歐洲化的美國人: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但也沒有把他們簡單化、漫畫化。奧斯蒙德自私冷酷,但他終究還有高雅的藝術趣味,他之看中伊莎貝爾,不僅僅是貪其財,更大程度上是把她當成活的藝術品來欣賞、珍藏。梅爾夫人固然世故圓滑,但她不過是上流社會一件小小的藝術擺設,多少也帶點悲劇色彩。

在小說中,伊莎貝爾這箇中心人物貫穿始終,牽動全局。作者在該書序言中說,他完全是從“一個特定的、引人入勝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著手來構思整部小說的,所有的情節、場景、其他人物等,都是根據表現中心人物的需要來安排的。而寫中心人物,作者把描寫的重心又放在人物內心世界上,著力表現其品質、意識和感情,以及情節發展各個階段人物的內心反應。小說中的事件、場景,其他人物的言行,都成為中心人物的一次次“啟示”和“暗示”,使她逐步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作者小心翼翼地把題材儘量控制在中心人物的意識活動的範圍內。所以“畫像”實際上是心靈的畫像。

故事構成

《一位女士的畫像》《一位女士的畫像》
書勻稱地分為三個部分。頭一部分(1至19章)寫女主人公初到英國時的經歷,通過她和三個追求者和其他人物的關係詳細介紹和分析了她的性格和理想。大量的筆墨花在描寫她的自我評價和對世界的思索上。

第二部分(20至35章)把故事引向歐洲大陸,通過女主人公同梅爾夫人、奧斯蒙德的糾葛,層層展開她心理的各個側面,細緻刻畫她在特定生活場景中所顯示出來的種種性格矛盾:既博學又幼稚,既剛強又軟弱,既追求真理又固執己見,既深思熟慮又驕傲輕率。這樣便鋪墊了她落入陷阱的心理原因。

第三部分(36至55章)寫女主人公婚後的不幸,著重寫她逐漸覺醒的過程,及其性格和心理的發展變化。第42章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章,集中描寫她發現受騙以後的自我反省和對丈夫本質的深入思考。這是一段優美精細、飽含深情和悲劇意識的內心獨白和心理剖析,被公認為詹姆斯心理描寫技巧的一個典範。小說的結局是伊莎貝爾回到丈夫那裡去,這固然說明她軟弱,也表明她勇於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她的道德觀要求她承擔義務來照顧繼女帕茜,使之免蹈覆轍。她雖然喪失了婚姻上的自由,但仍保持了精神上的自由,表明她在道德上戰勝了奧斯蒙德。這樣的結局也是符合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19世紀上層女子的性格發展邏輯的。

作者介紹

《一位女士的畫像》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是英語文學中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在美國純文學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後為伊迪絲·華倫和威廉·福克納等所效仿,被尊為一代大師,他的小說理論和創作手法對現代小說產生了巨大影響。

亨利·詹姆斯生於一個條件優裕的家庭。祖父在美國獨立後自愛爾蘭移居新大陸,成力美國第一批百萬富翁,為子孫留下了大筆家財。父親老亨利・詹姆斯是宗教哲學家,交往的都是社會名流。他主張孩子們要在充分認識世界後再確定自己的選擇,因此,小亨利自幼不但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師的教育,而且經常隨全家在歐洲旅遊,進過多所學校,學會了多種語言。父親的計畫十分成功,在這四子一女的家庭中,哥哥威廉·詹姆斯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和意識流心理學的創始人,弟弟小亨利·詹姆斯則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學家。

亨利·詹姆斯後來曾經指出,小說家應該是“什麼因素在他身上都要起作用”的人。他自幼就生長在優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環境之中,又頻頻往返於大西洋兩岸,對歐洲古老的文明由認識而景仰。在他決心從事文學創作之後,感到美國舞台不利於創造才能的發揮,而且也提供不出適當的寫作題材,便移居歐洲。先是旅居巴黎,結識了屠格涅夫福樓拜莫泊桑等作家,後來定居倫敦,參與沃吉妮婭·吳爾夫夫婦組織的文學活動,同當時的眾多知名作家過從甚密。一九一五年,他因不滿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持中立態度,憤而加入英國籍,遂獲英王頒發的勳章。翌年逝世後,骨灰運回美國安葬。

亨利·詹姆斯始終生活在有高度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的狹小圈子裡,形成了優雅細膩的寫作風格。在他多達二十餘卷的作品中,中長篇小說主要是描寫歐美兩種文化的衝突,具體地說,就是天真無知的美國人在老於世故的歐洲文明前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發展。從成名作中篇小說《苔茜·密勒》(1879)到晚期的三部長篇小說《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無不如此。

亨利·詹姆斯在小說創作上主要師事霍桑巴爾扎克和屠格涅夫。尤其在和屠格涅夫的交往中,他懂得了小說主要是寫人物而不是寫情節。顯然,從情節到人物是小說的發展和提高,是擺脫了以情節取勝的通俗的初始階段;而他提倡的從人物外在的音容笑貌和行為舉止深入到內心的情感變化和思索體驗,也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更本質地刻畫人物。不過,詹姆斯的人物很少行動,總是在思考從目睹到的一切中所受到的“啟示”和“暗示”,這種借人物的主觀“角度”向四周觀察的敘事法是他的一大創新,為後人大大推崇,但是用得過濫,未免顯得拖沓繁瑣;至於他的人物的對話則過於高雅,似乎都在兜圈子,不是賣弄自己的智慧,就是揣摩對方的弦外之音,因此他編寫的一些劇本,搬上舞台後多不成功。

生活原型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PortraitofaLady)寫於一八八一年,一向被視為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不但體現了他前期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沒有後期作品中那些過分晦澀的缺點。

一八六九年他首次獨自赴歐旅遊,在英國時聽說他心愛的表妹密尼·坦普爾去世,悲慟欲絕,竟終身不娶。十年後的春天,作家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旅居時,就是以其表妹為原型,從“一個特定的,引人入勝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開始構思,以此為基礎展開故事:一個天真又有主見的少女伊莎貝爾·阿切爾隻身隨姨媽杜歇夫人來到英國,住在姨父的花園山莊裡。她先後拒絕了美國工廠主卡斯帕·戈德伍德和英國貴族沃伯頓勳爵的求婚。深深愛著她但為痼疾所困的表兄拉爾夫要求父親留給她一大筆遺產,由此招來梅爾夫人的垂涎,誘使她嫁給吉爾伯特·奧斯蒙德。婚後她才發現丈夫的真面目和他同梅爾夫人的曖昧關係,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

人物分析

《一位女士的畫像》《一位女士的畫像》
作家在這裡為我們提供的是一條旅居歐洲的美國人的畫廊:剛愎冷漠的姨媽,慷慨大度的姨父,冷靜清醒的拉爾夫,執著豪爽的亨利文塔·斯塔克波爾,誠摯直率的戈德伍德,長袖善舞的梅爾夫人,傲慢自私的奧斯蒙德,粗俗淺薄的格米尼伯爵夫人,熱情稚氣的愛德華·羅齊爾,純潔善良的帕茜。他們由友誼,戀愛,婚姻和家庭關係聯結在一起,成為在美國氣質和歐洲文化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微妙環境中的種種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幾位女性,都是強者。

杜歇夫人:杜歇夫人不消說是要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周圍的一切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女記者亨利艾塔不但喜歡隨意發表己見,而且談起話來咄咄逼人——她和杜歐夫人無法融洽,是兩強難以相容的結果,如果說到差別,無非是老夫人歐化較深,更多地表現為我行我素,置旁人於不顧;而年輕的女作家則要評頭品足,把個人主張強加於人。

梅爾夫人:梅爾夫人儘管蒙著高雅的面紗,靠處世圓滑周鏇於上流社會之間,但不時流露出她是個欲望和野心從未得到滿足的人。她曾痴戀過奧斯蒙德,只是因為對方目空一切又一事無成還想支配她的生活,才沒有嫁他。但她出於原來的愛情,恐怕更是出於對帕茜成長的關心,還是為他撮合了同富有的伊莎貝爾的婚姻。至於她對帕茜的母愛尤是必須深藏在心的,事實上,正是她迫不及待地要為私生女兒安排美好婚姻的意圖,最終暴露了她的隱私,使她被迫返回美國。

格米尼伯爵夫人:奧斯蒙德的妹妹格米尼伯爵夫人雖然俗不可耐,但她涉及自已婚姻和名聲的那些自白,何嘗不在玩世不恭中伴隨著痛苦的心聲。這個不甘寂寞的女人和梅爾夫人一樣念念不忘自己未遂的追求,她們生活中充滿了失意,還要硬撐門面,實在是有苦難言——二人的差別不過是智愚之分,或者說,在接受歐洲文化的影響上,她只學到了皮毛,而梅爾夫人則領悟到了真諦。她們兩人的相互攻訐,勿寧說成是美國式的粗率和歐洲式的狡猾之間的衝突。帕茜雖是修道院培養出來的少女,以謹聽父命為最高準則,但在關於個人前途的婚姻大事上,也已露出獨立自主的端倪,以她的年齡而論,將來未必不成長為一個強者。

伊莎貝爾・阿切爾:當然,這一組群像都是主人公的陪襯。如果說她們的形象由於具備真實的心理依託而十分豐滿,使我們難以簡單地用好惡來歸類的話,那么作家著意描繪的伊莎貝爾・阿切爾就益發形神兼備了。她本是一個自幼喪母,長而喪父,身無分文的純真少女,只是因為聰明好學而十分自信。這位單靠書本認識世界的美國姑娘一來到歐洲,就竭力想在令人眼花緣亂又深不可測的生活漩渦中得出對人對事的獨特見解。而她引為知己的表兄拉爾夫・杜歇雖然為人正直,思想深刻,卻一向抱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在指導她步入社會時又過分尊重和相信她的判斷,不肯也不敢把叵測的世事人心貫輸給她,這就導致了她婚姻上的失誤。從她性格的發展來看,她自恃聰明,追求獨立,才使她拒絕了廣有錢財卻缺乏教養的美國青年戈德伍德和有錢有勢又有頭腦的英貴族沃伯頓勳爵的真誠求婚,並且在自己得到大批遺產後嫁給清高而貧困的奧斯蒙德。無論是她的純真樸實還是拉爾夫的養尊處優都使他們忽視了金錢的可怕的腐蝕力。拉爾夫勸父親給她遺產,原以為可以讓她不必為物質生活操勞,以便安心享受精神生活的樂趣,也隱含著讓她擁有家產便可消除與沃伯頓勳爵成婚的心理障礙的目的。而她在成了富女之後,一心想著要幫助“甘於清貧”的奧斯蒙德,以致別人的不同意見被她一概拒之門外。誰知正是這筆遺產坑害了她,覬覦她的錢財的人也正是利用了她個性中的自信和善良才得以欺騙了她。及至她發現丈夫那種“清高”不過是吃不著葡萄便說酸的假象,骨子裡卻狂妄到任何人都不看在眼裡,恨不得主宰世界的陰暗內心後,已經後悔不及。但伊莎貝爾的個性決定了她不會公開自己的不幸,甚至還要以照顧帕茜乃至感化丈夫為己任,從而完成自信到自強加忍耐的發展,具備作者所推崇的高尚品性。儘管她對奧斯蒙德已深惡痛絕,但也不會學姨媽的樣子不能容人(哪怕是好人),不過她也絕不會讓帕茜重蹈自己的覆轍。很多評家喜歡猜測主人公下一步的去向,但只有按照作家為她安排下的性格發展的導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相關詞條

參考資源

http://fifid.com/subject/1122516/
http://www.cqthg.cn/wxts/wgwxs/082.htm
http://www.ebook99.com/default.htm
《美國文學史》常耀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