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小說敘述的是自強、自信、富於幻想、但涉世不深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阿切爾被虛偽、貪財、好色的猥瑣小人騙取了愛情,以至醒悟為時已晚的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一位年輕貌美的美國少女,父母雙亡後,被她富有的姨母帶出美國一個小城,到她夢魂縈繞的古老歐洲去見識大千世界。她在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里暫住,先後拒絕了英國貴族沃伯頓和美國富商戈德伍德的求婚。她的表兄拉爾夫也暗暗愛上她,但他知道自己患不治之症無法結婚,只是說服病危的父親把一筆巨額遺產留給表妹。伊莎貝爾又結識了高雅華貴、才藝超群的梅爾夫人,對這位已徹底歐洲化了的美國女人十分傾倒。姨父故世後,伊莎貝爾得到遺產去義大利遊歷。她在陶醉於佛羅倫斯和羅馬的歷史遺蹟的同時,也漸漸進入梅爾夫人精心布下的圈套之中。梅爾夫人介紹她認識了一位長期僑居義大利的美國“半吊子藝術家”奧斯蒙德,此人看來儒雅斯文,富有教養。伊莎貝爾為之動心;還有他那位楚楚動人的女兒帕茜,也引起她的愛憐。她不顧周圍親戚和朋友的一再警告和反對,自作主張地下嫁於他。婚後她漸漸發現自己受了騙,奧斯蒙德確實是一條自私偽善的花叢中的毒蛇。她還發現梅爾夫人早就是奧斯蒙德的情婦,帕茜便是他們的私生女。在萬分痛苦之時,她強作歡顏,對外人隱瞞了婚姻不幸的實情。表兄拉爾夫在英國病危,伊莎貝爾不顧丈夫的反對趕去看他。拉爾夫死後,伊莎貝爾出乎眾人的預料,又回到羅馬。

創作背景

社會背景
亨利·詹姆斯出身於紐約一個富裕的家庭,詹姆斯的父親讓子女們從小就接觸各種思想,鼓勵他們對任何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童年時期,亨利·詹姆斯多次同家人去歐洲旅行。歐洲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給詹姆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萌發了他對不同國家的風尚習俗的興趣。他一生作品浩瀚,以小說為主,通過描寫國際主題小說,促進了歐美文化的交流。[2]
創作歷程
1869年亨利·詹姆斯首次獨自赴歐旅遊,在英國時聽說他心愛的表妹密尼·坦普爾去世,悲慟欲絕,竟終身不娶。十年後的春天,亨利·詹姆斯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旅居時,就是以其表妹為原型,從“一個特定的、引人入勝的少女的性格和形象”開始構思,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一位女士的畫像》。

人物形象

伊莎貝爾·阿切爾
伊莎貝爾朝氣蓬勃,聰明好學,崇尚美國式的自由與獨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體驗生活,增長見識;同時,她又醉心於古老歐洲文化的魅力,對高貴、優雅的異域風情充滿嚮往。正因為如此,她先後拒絕了沃伯頓勳爵和格特伍德的求婚。前者是英國紳士的典範,高貴、英俊、富有,卻是歐洲嚴格的文化等級體制的代表。要融入這樣一個生活體系,伊莎貝爾倍感壓力,覺得自已一直推崇的自由受到了束縛。後者是純粹的美國精神的樣本,成功、富有、充滿熱情,卻品味粗俗,專斷霸道,與伊莎貝爾優雅美好的生活願景相距甚遠。出乎意料的是,伊莎貝爾競選擇嫁給了奧斯蒙德,一個沒有豐厚財產和顯赫地位的自由職業者。她認為和一個沒有社會身份的人的結合,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找到體驗自由的最佳途徑;用自己繼承的遺產助他一臂之力,幫他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
她自以為完全獨立而自由地選擇了自己的婚姻,殊不知上了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的當。
吉爾伯特·奧斯蒙德
奧斯蒙德,四十開外,雖然出生在美國,但長期居住在歐洲,已變得世故奸詐、利慾薰心。表面上看來,他彬彬有禮,是一位潛心於美的研究的藝術鑑賞家。他一直在觀望中等待,尋覓最珍貴的收藏品。伊莎貝爾的出現使他為之驚喜,認定她是一件罕見的藝術品。在把伊莎貝爾騙到手之前,他處處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無名小卒,一個真正的好人。他那優雅的風度,非凡的修養連同他清秀的臉龐、安詳的神態,甚至那“優美地向上捲起”的兩撇小鬍子都是他掩蓋本性的假面具。在與伊莎貝爾的會面過程中,他始終表現得“開頭有些靦腆”,“然後努力打開這個不利的局面,努力的結果就出現了許多輕鬆活潑、充滿信心、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但始終顯得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談話”。一次次的談話都是他向伊莎貝爾施展魔力的機會。他要給她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他是真誠的,具有堅強的信念。奧斯蒙德的生活方式與他的談話方式一樣,使伊莎貝爾產生錯覺,不自覺地把這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最美妙的傳奇聯結在一起:那就是一個沉靜、聰明的人,在美麗的亞諾河谷苔鮮叢生的花園中蹈蹈獨行,與他的小女孩相依為命。這是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畫。它表現了一種驕矜的情緒,蘊藏著高尚的因素,表現了“既得自天然,又經過人工培植的對美和善的嚮往——這個人(奧斯蒙德)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它們”。然而,奧斯蒙德的美麗的外表並不能掩蓋他那虛偽醜陋的本性。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奧斯蒙德的猙獰可惡的面目漸漸地暴露無遺。
從本質上講,奧斯蒙德是一個行為不端無情無義的勢利小人。他與老於世故的梅爾夫人有染,有一私生女。他與梅爾夫人狼狽為奸,出謀劃策,貪婪的目光緊緊盯住伊莎貝爾的錢財。他還自命不凡,一直相信自己是神的後代,血管里流著高貴的血。他的巧妙偽裝使伊莎貝爾相信他一心陶醉在藝術和美之中,與世俗的榮譽、名利無緣。為了擠進歐洲貴族行列,奧斯蒙德不惜一切手段,巴結地位比他高的人,而對地位比他低的人不屑一顧。他一次次地利用女性來達到攫取錢財的目的,但實際上又痛恨她們、厭惡她們。歸根結底,奧斯蒙德在道德上是赤貧的,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
梅爾夫人
梅爾夫人,伊莎貝爾曾經最信任、崇拜的好友,奧斯蒙德的舊日情人,帕茜的親生母親。她表面上氣質高貴,風度優雅,精通音樂、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輕易贏得了伊莎貝爾的信任和仰慕。而實際上她卻是一個被物質主義毒害的歐化美國人,是“實際、自私和急功近利精神的化身”。在獲知伊莎貝爾擁有七萬英鎊的遺產時,她便和往日的情夫奧斯蒙德設計了一個婚姻陷阱,誘使天真的少女伊莎貝爾墜人情網,以占有她的大筆財產,同時也為自己的私生女找一個富有而善良的母親。
帕茜
16歲的帕茜在修道院長大,與世隔絕的環境使她變得極其天真無知,帕茜幾乎沒有自己的個性,她就是“一張白紙,一個純白的表面,她既沒有心機,又沒有手段,沒有脾氣,也沒有才藝”。她唯一的思想就是獲得別人的好感,最大的特徵是服從,服從父親,服從梅爾夫人,服從修女,服從伊莎貝爾,服從一切命令式的話語——哪怕這樣的服從違背她的本意,會使她感到痛苦。她沒有表現出任何主體性,完全依附於別人,出嫁之前依附父親,永遠不應該讓爸爸不愉快是她的準則;出嫁之後依附丈夫,不管是沃伯頓勳爵還是她愛的羅齊爾先生。這朵可憐的修道院之花沒有絲毫獨立自主的權力,或者說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哪怕是摘些玫瑰都要事先得到許可。在關乎自己一生幸福的婚姻問題上,她也像一個旁觀者,等待別人求婚,等待父親同意把她嫁給那個男人,無論是沃伯頓勳爵還是其他貴族。雖然她與羅齊爾先生深深地相愛,她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出爭取幸福的舉動。她始終處於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內心充滿不快、痛苦甚至恐懼,她深深地依戀著伊莎貝爾,在遇到麻煩時她會想起找伊莎貝爾請求幫助,而不是她的父親奧斯蒙德,因為伊莎貝爾不會強迫她。帕茜是缺乏愛的,所謂的父愛只不過是管制的代名詞,只有伊莎貝爾真心愛著她。在伊莎貝爾面前,她才偶爾表露真實的感情。當奧斯蒙德決定再次把她送進修道院時,她去向伊莎貝爾告別,雖然帕茜講出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但她發抖的身體、驚恐的目光和最後那句“啊,快些來看我吧!”,把她內心的恐懼、無助暴露無遺。可悲的是,“服從”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植根於她的腦海中,成為她生活的全部,最終她還是選擇了留在修道院而不是和伊莎貝爾離開。她想反抗,卻不敢,只能在壓抑中認同,並自覺地把這種壓抑轉化成內在的自我需要,成為甘願被父權社會壓抑和馴服的悲劇“仙女”。
亨利艾塔
美國姑娘亨利艾塔是一個剛烈的女鬥士、獨立自由意識的徹底擁有者。這個《會談者報》的女記者果斷剛強,尖銳靈敏,朝氣蓬勃。她具有伊莎貝爾善良獨立的優點,卻又比伊莎貝爾更現實更清醒。她對工作盡職盡責,靠自己賺錢吃飯,獨自一人遊歷歐洲。她堅持自己的思想原則,爽直地說出自己對民主進步的偏愛,公開反對拉爾夫,認為他什麼也不做是可恥的。她不顧伊莎貝爾的強烈反對,撮合伊莎貝爾和戈德伍德,因為她覺得戈德伍德身上民主自由的美國氣質能給伊莎貝爾帶來幸福。她反對伊莎貝爾與奧斯蒙德的婚姻,要作為批評者出現在婚禮上。事實證明,她是正確的。她有清醒的理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像伊莎貝爾這樣的姑娘,這樣一大筆財產簡直就是暗藏的詛咒。”她從不獻媚於誰,服從於誰,任何高貴的地位、金錢、甚至友誼都不能使她放棄自己的思想,她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
拉爾夫·杜歇
拉爾夫·杜歇融理性、慷慨、善良與智慧於一身。他融合了兩國的長處——既有美國人的思想、道德意識、責任感與活力且率真,又有英國人的理性、處事方式與審美,卻沒有任何一國的缺點——既無美國人的自大、無知、魯莽又無英國人的狹隘、保守與世故。
雖然他是不幸的:身患無法治癒的疾病,能活在世上的日子已為數不多,但他並未因此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消極悲觀地度日。相反,他積極、樂觀,渴望自由完美的理想化生活,由於身體的原因,他只能以觀察並自由思索人生為樂。
雖然他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始終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但由於他病體的限制,他也發現“生活中最美好的歡樂只有在行動的激流中才能找到”。所以,當和他一樣熱愛自由與獨立、充滿青春活力且想像力極其豐富的伊莎貝爾出現在他面前時,她的活力與自信便強烈感染了他的生活,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吹散了他心頭的陰鬱,帶給他無限的歡樂和希望。他愛的理想被激發了,但孱弱的身體使他失去了愛的機會,卻也使他的感情沉澱得更加深沉,更加純粹。因此,他“禁止自己有任何強烈的表現”,他“不想燃起他的表妹的熱情,而且即使她願意,她也無法促使他這么做”。他只是將這種愛升華,使其成為超越了純粹男女情愛的一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愛。他給予了她以極大的關注,看到伊莎貝爾這個雖不太富有卻力求獨立自主、崇尚自由發展、和他一樣喜歡自由完美的生活的表妹,他不勝欣喜。所以,他鼓勵她自由地去追求、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深知伊莎貝爾急需歐洲文化精髓的滋養,因而竭盡所能地將歐洲歷史名勝介紹給她,以充分激發她的智慧和想像力。而且,為了不讓她受世俗金錢的羈絆,也為了給伊莎貝爾的帆增加風力,完全自由獨立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拉爾夫還勸說父親將大半遺產贈給伊莎貝爾,這樣可以使“她跑得比風更快”。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
在伊莎貝爾成長的道路上,小說作者亨利·詹姆斯精心安排了正面和負面的人物角色促成伊莎貝爾的成熟。負面人物,如歐化美國人奧斯蒙德以及梅爾夫人,正如“花叢中的毒蛇”般誘騙伊莎貝爾掉入早已計謀好的婚姻陷阱之中。可以說,這兩個人物對伊莎貝爾的誘騙是她最後的心理及道德成熟的必經之路;除此之外,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如拉爾夫——伊莎貝爾的表哥,杜歇先生——伊莎貝爾的舅舅以及伊莎貝爾的兩個追求者——沃伯頓和戈德伍德,對伊莎貝爾的成長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拉爾夫以及杜歇先生。
“頓悟是一種突發的精神現象;通過頓悟,主人公對自己或者對某種事物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成長小說中的頓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自發產生的頓悟。另一種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的精神上觸發的感悟,這種震撼性事件通常是可怕的悲劇性事件。”
《一位女士的畫像》中伊莎貝爾成長的頓悟屬於後一種。伊莎貝爾的婚姻生活並沒有嚮往中的那么如意,丈夫奧斯蒙德對待自己以及女兒帕茜的態度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自私冷漠的人。他想方設法娶伊莎貝爾是為了滿足他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他把伊莎貝爾當成藝術品來欣賞,目的是從物質和精神上都控制住伊莎貝爾。而把女兒帕茜嫁給有錢有地位的沃伯頓老爺的計畫失敗後,他惱羞成怒地再一次把女兒關進修道院。此時,奧斯蒙德的“雖窮而高貴”的藝術家的形象徹底在伊莎貝爾的心目中毀掉了。伊莎貝爾開始懷疑她當初的選擇了,而真正使她頓悟的因素是她發現了她的朋友——梅爾夫人的真實身份(丈夫的情婦以及帕茜的母親)。小說的第42章描寫伊莎貝爾在知道真相後,進行自我反思和頓悟,她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她深深地反思自己的婚姻以及丈夫的為人,對人生有了更深刻、更正確的理解。正如評論家拉斯提哥所說,“從某種意義上,伊莎貝爾的深夜沉思是她意識的勝利……”此時,她的內心在反思和頓悟中逐漸走向成熟。
藝術特色
詹姆斯極其關注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生活,他是通過將藝術家的意識部分變成對經歷的最終衡量方式,將現實主義藝術範圍的外部事件轉移到了內心世界。他的小說中通常沒有驚心動魄的事件,多的是人物的對話及心理活動,以及對人和事的反思。他注重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來描寫事件,注意對內在心靈的剖析。
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中,作者正是運用了心理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打破了小說寫作的傳統方式。精微細緻地描繪了主人公伊莎貝爾對周圍環境與人物的各種內心感受與心理變化,使外部世界通過她的內心活動得到充分表現,使故事的主要情節在她的內心活動中自然展開。可以說,《一位女士的畫像》實際上是“一幅婦人的心理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第42章描述伊莎貝爾回顧她為追求獨立和自由所付出的代價,這裡這種藝術手法表現最為明顯。這一章中,幾乎沒有激動人心的行動和事件,僅僅描寫伊莎貝爾的主官感受和意識活動,完全是女主人公意識的流動和意象的疊加在她那段長長的內心獨自里,她腦海中逐一閃過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件,彌補了作者在第36章和第37章間略去的伊莎貝爾婚後近4年的經歷。通過沉思,她痛苦地看到曾經以為的藝術殿堂實則是個陰暗而骯髒的角落,她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丈夫的真實性格和他的虛偽,他優雅脫俗的背後是魔鬼般的殘忍。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選擇和由此引發的現實處境,她沒有走進天堂。而是幾乎面臨深淵。作者對伊莎貝爾的思維活動的描述非常清晰而簡單,顯露出她的理性和思想的邏輯性,同時也完成了對她性格的塑造。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充分體現詹姆斯的敘事技巧的第一部代表作,讀者可以從女主人公伊莎貝爾的意識看她對歐洲的反應和認識過程。在這部小說中,詹姆斯以揮灑自如的文筆細緻地描繪了女主人公伊莎貝爾對周圍環境與人物的各種內心感受與心理變化,讓伊莎貝爾出色地承擔起了“意識中心”的職責。
為了讓讀者切身體會伊莎貝爾在歐洲的所見、所聞、所感,從而塑造其性格,詹姆斯在書中從伊莎貝爾的角度來敘述故事,描寫她和她周圍人的關係。如伊莎貝爾初次見梅爾夫人時,她只看見一個背影,通過她所看到的梅爾夫人的外在表現作出了種種猜測。這裡,詹姆斯沒有立刻敘述梅爾夫人的身份和性格特徵,而是讓讀者從伊莎貝爾的角度來認識梅爾夫人,有意造成伊莎貝爾對梅爾夫人的認識和梅爾夫人真實本質之間的差距,讓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伊莎貝爾身上,同她一起觀察認識梅爾夫人,感受事態的發展。
在整部小說中,讀者跟隨伊莎貝爾的視角,認識人物,逐漸了解人物。如對奧斯蒙德的虛偽的認識,伊莎貝爾經歷了痛苦的過程,付出了一場無愛的婚姻的代價,讀者也只有在伊莎貝爾徹底認清她丈夫的本質後,才對奧斯蒙德的性格有了全面的把握和理解。而在伊莎貝爾從她的經歷和思想中獲得對周圍人認識的過程中,她的性格的塑造也得以完成,其中作者並沒有作為全知的“上帝”隨時參與其中,引導讀者,“小說家在小說這幢大廈中的位置最多只是站在視窗觀看而已”。
同時,由於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並非全知全能,在故事中,詹姆斯也沒有始終限制他的敘事視角,把讀者置於和伊莎貝爾同樣不知情的地位。他通過視角的轉換,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無法看到的東西如在伊莎貝爾初識梅爾夫人後,她視梅爾夫人為理想的典範,而拉爾夫卻不以為是,讀者閱讀時會覺得莫衷一是。這時,作者轉換視角,設定了伊莎貝爾不在場的兩個情節,通過梅爾夫人和杜歇夫人的對話,向讀者暗示梅爾夫人的人格和性格。

作品點評

這本書之所以偉大。在根本上乃是取決於它所代表的那種包容性的和諧(或與此接近的東西)——在我指出的各式傾向與衝動之間取得的一種至關重要的平衡。
——英國評論家利維斯

作品影響

1968年,BBC推出了《一位女士的畫像》系列電視劇,SuzanneNeve飾演伊莎貝爾,RichardChamberlain飾演拉爾夫。
1996年,紐西蘭導演簡·康平將該書改編成電影《淑女本色》。妮可·基德曼飾演伊莎貝爾,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奧斯蒙德,芭芭拉·赫爾希飾演梅爾夫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