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木耳

黃背木耳

黃背木耳,學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 Sacl。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食用菌之一,分類學上隸屬於擔子菌門、異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黃背木耳屬。它營養豐富,質脆可口,含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有醫療保健作用,既適鮮銷,又可乾制出口,是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極具發展潛力的食用菌新品種。

基本信息

簡介

黃背木耳黃背木耳

黃背木耳菌種於1982年從日本引進到成都,經四川科技人員栽培出耳,並分離純化出菌種。四川農科院食用菌開發研究中心科技人員對菌種分離、培養條件、生物學特性以及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進行推廣套用。因其栽培原料來源廣,栽培簡便,產量高,質量好,抗逆性強等優點,很快在全省範圍內得到推廣套用,生產量逐年增加。黃背木耳的生產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如河南魯山等地已大面積栽培,年生產量也達到上億袋,成為全國第二大黃背木耳生產基地。

黃背木耳黃背木耳

黃背木耳主要以乾耳出售,不需要採收後馬上銷售,且乾燥方便,可避開賣鮮耳難的問題。生產者可將每次採收下來的耳片曬乾貯存,待價而沽,以期獲得較好的效益。因此,黃背木耳特別適宜在遠離城市的地區和邊遠山區生產。種植黃背木耳後的下腳料,還可用於生產雙孢蘑菇平菇雞腿菇等食用菌,使原料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

形態特徵

實體一般較大,,膠質,淺圓盤形、耳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15cm,有明顯基部,無柄,基部稍皺,新鮮時軟,乾後收縮。子實層生裡面,平滑或稍有皺紋,紫灰色,後變黑色。外面有較長絨毛,無色,僅基部褐色,長400—1100μm×4.5—6.5μm,常成束生長。擔子棒狀,三橫隔,具4小梗,52—65μm×3—3.5μm。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彎曲,12—18μm×5—6μm。

無耳基栽培技術

一、傳統的栽培方式

1.常用品種
川耳1號、上海3號、台灣2號、琥珀、781。

2.培養料配方
①棉殼60%,玉米芯30%,雜木屑、米糠等10%,石膏或石灰2%—3%;
②棉籽殼30%—40%,玉米芯30%,雜木屑20%—30%,米糠10%,石灰2%—3%。拌種、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皆安常規方法進行。

3.出菇方式傳統的促菇方式為臥式床架栽培或掛袋出耳。臥式床架栽培一般堆放3—4層,進行兩頭出耳。掛袋出耳則在栽培袋的四周均勻地開“V”或“/”形洞10—15個,然後進行出耳管理。傳統的臥式床架栽培,因出菇時通氣性不好,易積水爛耳,出菇點少,袋內養料不易充分轉化,且產品的耳基特別大,於品價格低;掛袋出耳雖通氣性變好,出菇點多,袋內養分易充分轉化,但“V”形開口易漬水爛袋,造成低產。“/”形方式,產量較高,品質較好。掛袋出耳的產品,耳基相對要小些,所以價格要偏高一些。

二、無耳基栽培技術

無耳基栽培技術和傳統的栽培技術相比較只是出菇方式的不同。無耳基栽培的出菇方式有如下特點:

1.場地的選擇 能保濕,通風好,遠離污染源的大棚或室內均可。室內要消毒。

2.栽培床的設計 出耳可採用臥式床架出菇和吊袋出耳兩種方式。臥式床架出菇一般為單層,每袋之間留一手掌寬距離,每層之間也留一手掌寬空隙,兩架間留走道,栽培袋均勻地平臥在床面上。

3.出菇袋的處理將消過毒的無銹鐵釘均勻地釘在一塊光滑的木板上,讓其錐部冒出木板約2毫米。出菇袋菌絲培養滿袋後,在進入出菇房前,將菌袋在釘有鐵釘的木板上滾壓,使菌袋四周均勻地紮上大小約2毫米左右的點30—45個。

4.菇房管理每天噴水2—3次,噴水時要輕噴勤噴,溫度保持在24—30℃之間,當菇成熟時,將菇一次性摘完,用手輕輕一抹即可。不要陸續進袋,斷斷續續出菇,否則濕度很難調節,容易造成爛袋、爛耳。

三、無耳基栽培技術的特點

無耳基栽培技術和傳統栽培方式相比較主要有以下特點:

1.無耳基傳統栽培中的兩頭出菇方法,其黃背木耳耳基很大;“V”或“/”形開口雖然克服了耳基大的不足,但始終存在耳基,只是稍小一些。而用無耳基栽培技術生產的黃背木耳產品無耳基。

2.品質好 對於黃背木耳產品而言,有無耳基是其品質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無耳基產品商品性好,價格高,每千克無耳基產品比有耳基產品高出1—2元。

3.產量高無耳基出菇方式解決了黃背木耳在出菇期間既要求保濕性好,又要求透氣性好的矛盾,因而產量高。

袋料栽培技術

一、栽培季節

黃背木耳子實體分化溫度為中、高溫類型,以24—28℃的中溫最為適宜,溫度過高過低均不利於菌絲分化。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黃背木耳出耳對溫度的要求來安排栽培季節。我國南方地區一般以3—4月播種最為理想,少數地區可提前到2月或推遲到5月播種。

二、原材料及培養料配方

(一)原材料

適合黃背木耳袋料栽培的原材料多而廣泛,我國廣大農村收穫的棉子殼、稻草、玉米稈、麥稈、豌豆稈、胡豆稈等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高的農作物附產物均可。選用的原材料要求新鮮、乾燥、無霉、無異味等。其中雜木屑以木質堅硬、邊材發達的闊葉樹最為理想,但對原料中松脂、精油、醇、醚及芳香物質含量高的松、杉、柏、樟等樹木,必須用石灰水浸泡2個月以上,或者讓其露地發酵I年左右待消除上述物質後才可使用。

(二)培養料配方

1.棉籽殼30%、甘蔗渣30%、雜木屑30%、麩糠10%。
2.棉籽殼30%、玉米芯粉30%、雜木屑30%、敖糠10%。
3.甘蔗渣30%、玉米芯粉3030%、雜木屑30%、麩糠10%。
4.棉籽殼60%、雜木屑30%、麩糠10%。
5.稻草(麥稈)90%、玉米稈(麩糠)10%。培養料的配方比例可適當調整,但一般來說,棉籽殼含量越高,黃背木耳產量越高,且耳片質量越好。此外各配方還應加糖、碳酸鈣石膏過磷酸鈣各1%。

三、拌料裝袋滅菌接種

(一)拌料

拌料要根據不同原料和輔料吸水性和酸鹼性靈活掌握,其稱量比例每50kg乾料兌石灰水液60—65kg(其中,石灰水液的混合比例為50kg水中加入石灰粉1kg),要求先將主要原材料拌勻,然後將石灰水浸出液和溶化的添加劑混勻後加入原料中。不斷地翻動攪拌。一般適合菌絲生長的pH值為7—7.5,含水量為55%—60%。確定含水量的簡易方法是手握緊培養料能成團,有濕印而無水滴為合適,也可用稱量烘乾法直接測定「對pH值測定可用pH試紙比色法。但拌料時的pH值應控制在8—9,培養料在高溫滅菌時酸鹼度會降低到7—8。
(二)裝袋

裝袋一般採用人工裝袋,要求選用20—23cm×37—42cm、厚3—4mm絲聚丙烯或聚乙烯塑膠袋,兩端安上菌圈,用耐高溫聚乙烯薄膜封口。
(三)滅菌

封口後的闌袋要及時送人專用土蒸灶內,並按要求碼成“井”字形,用猛火迅速升溫達100℃滅菌,持續5—18h後及時打開灶門降溫,並趁熱將袋搬入接種室內接種。
(四)接種

l.嚴格挑選菌種:優質黃背木耳菌種要求菌絲潔白、濃密,生長粗壯整齊、無雜菌、無黃色積水、無耳基或耳基形成較少,具清香味、無酒酸、霉臭等異味。
2.消毒:接種前要對接種室內的接種袋、菌種、接種工具、封口紙、消毒藥品等用甲醛和高錳酸鉀熏蒸30-60min,其用藥比例為每立方米用甲醛10ml、高錳酸鉀5g。同時,對手、菌種膜面、接種工具等要用複合酚稀釋液浸泡0.5~lmin後才可正式開始接種。
3.接種:接種方法是採用破袋、挖袋或直接用接種鉤鉤人袋口等方法進行熱袋接種,要求接種速度快,菌種在空氣中暴露時間短。一般每袋接種50~100g,接種時要將菌種接在菌袋兩端的肩緣上並用手指將種轉動一圈,達到周身有種即可,接種後應及時封口。接種後的菌袋要及時搬人培養室疊袋堆放,控制溫度28℃~30℃,讓菌種儘快吃料,一般培育30~40d菌絲滿袋或菌絲達菌袋80%後可移人耳場管理。

四、出耳

用超薄型刀片劃袋開洞,深度以不傷菌絲為度,開洞數量每袋4—5個。出耳管理的關鍵是耳片濕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噴、少噴,乾乾濕濕,確保耳片濕潤無積水。一般耳片小時少噴,耳片大時多噴;陰雨天不噴或少噴,晴天干燥有風多噴;一般少時l一天1—2次,多時一天2—3次,確保柏對濕度在85%—95%。噴水方法是用手動噴霧揣噴霧,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為主,忌向袋面直接噴水。

五、采耳

在正常情況下,從開洞到採收一般需15—25d。初生的黃背木耳子實體呈杯狀,以後逐漸展開,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顏色由紫紅色變成紫色時就可採收。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將整叢子實體採下。采前應停止噴水ld,儘量選在晴天利於曬乾,采後應停止噴水3d,有利耳基傷口癒合,以後經過l5d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採收一次耳,條件好的一般可連續采耳3—4次。

病蟲防治

流耳

病狀:在木耳生產中,每遇到高溫高濕的季節,正值木耳旺盛生長時期,很容易發生爛耳現象,俗稱“流耳”。流耳一般可使產量降低20%―30%,嚴重時會使整批耳完全絕收,耳穴腐爛後,即不再出耳,對生產危害極大。

病因:場地不適,排水不良,悶熱閉氣,高溫高濕,日照過差,通風不良;耳片成熟時,遇持續高溫高濕,光照差,通風不良;管理方法不當,澆水不及時,水質不清潔,鹼性過重,溫差過大,採收後立即澆水;病害侵食。

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選好耳場,並適當提早接種時間,出耳期間及時清理耳場,每7-10天在耳場噴一次波爾多液,注意水質酸鹼度,在中午悶熱的天氣下澆水,及時採收,出現爛耳時套用0.0025%金黴素和青黴素噴灑。

蟎類

受害狀:蟎類取食食用菌菌絲原基或子實體,使菌絲斷裂老化,嚴重時,可將菌絲全部吃光,或使子實體不能正常形成,形成耳基但是不開片等。

防治方法:蟎類生長繁殖與各類雜菌關係密切,所以要搞好環境衛生,減少雜菌污染源,這是防治的關鍵。要及時處理雜菌袋和培養時間長,長出子實體的菌種瓶等,以避免引誘長頭蟎等生長繁殖。菌種瓶的棉塞一定要塞緊,或在棉塞上包一層牛皮紙,以免害蟎爬入瓶內;在引種時要特別注意菌種是否帶蟎,以免蔓延危害;若已發現蟎蟲,可以用磷化鋁熏蒸殺蟎,或用1.8%乳油3000―4000倍害通殺噴霧殺蟎(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禁用)。或用25%喹硫磷1500―2000倍噴霧,但是該藥奇臭,慎用。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