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2153

金針菇2153號金針菇品種是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用黃色金針菇二號和引進的白色金針菇九號經多孢雜交育成的。學名:Flammulinavelutipes。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2004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滬農品認食用菌(2004)第071號;2008年10月通過全國食用菌品種認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認定,品種認定編號:國品認菌2008046。

生態特徵

金針菇2153號金針菇品種子實體粗壯,顏色乳白,脆嫩;菌柄基部淺黃色,菌蓋球型,不易開傘;對環境條件要求粗放,溫度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19℃~24℃,培養料含水量以60%左右為宜,發菌階段不需光照;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5℃~20℃,空氣相對濕度以85%~90%為宜,子實體發育和生長階段需要散射光。

產量表現

每袋可產鮮菇250克~300克。

栽培技術要點

適合工廠化和自然環境條件栽培;瓶栽條件下,待菌絲發透培養料後,搔菌去掉表面接種塊並使出菇表面平整,向瓶中注滿水後置於溫度為8℃~15℃、空氣相對濕度95%的微弱光線環境下,等待子實體原基形成;待原基形成並生長至2厘米左右長度,套紙筒,置於5℃~20℃和空氣相對濕度85%~90%並具弱散射光的環境中,促進子實體生長;袋栽的培養條件與瓶栽相同;第一潮子實體採收後,及時清理表面菇根,向塑膠袋中加水浸泡20~24小時,控乾水分,繼續下一潮出菇管理。

認定意見

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食用菌品種認定標準,通過認定。建議在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栽培,並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確定適宜栽培季節。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