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枝根霉

匍枝根霉

匍枝根霉(拉丁名:Rhizopus stolonifer)亦稱黑麵包霉,是一種常見的黴菌,由土壤或空氣中都很容易分離得到,是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匍枝根霉屬。它即是根霉屬中具代表性的種類。這屬真菌的特徵是具有細長菌絲,不分隔,呈多核狀態。無性生殖藉形成孢子繁殖,有性生殖則形成厚壁之接合孢子。分布很廣,全世界均可見,長在各種有機物上,除麵包、饅頭、米飯等澱粉質外,也常長在甜熟的水果上。

基本信息

基本特徵

圖說: 匍枝根霉孢子散落後之中軸與孢子圖說: 匍枝根霉孢子散落後之中軸與孢子

當根霉的孢子掉落在適當的基質上時,即發芽長出菌絲,一方面深入基質,另一方面向空中伸展,菌絲初期為白色,後轉為灰色或褐色。菌絲依其形態可分為三種:匍匐莖、假根及孢子囊柄。匍匐莖橫臥於基質表面,隔一段距離則深入基質,向下長出具有分枝之假根,假根深入基質內,有固定作用,並可分泌酵素分解澱粉質,做為養分而吸收。在假根之對邊,長出一至數枝直立之菌絲,此等菌絲即為孢子囊柄,由頂端膨大形成圓形之孢子囊。根霉有兩種生殖方法: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即前述之形成孢子囊,囊內細胞質分裂形成多數孢子,孢子成熟進變黑色,為兩端略尖之橢圓形,表面有紋,不平滑。當孢子囊壁破裂時,孢子即散出,隨風或昆蟲飄散各外。根霉有性生殖之結合個體,因其外部形態完全相同,因此不能以“雌”、“雄”來區分,而定為“十”、“一”兩種品系生長,並在接觸部分產生結合孢子囊。即當“十”、“一”不同品系之兩菌絲互相接近時,會相對各長出一突起,前端膨大,並互相愈和,稱為原配子囊,之後兩則各生出一隔版,愈和部分之細胞壁溶解“十”、“一”品系之細胞質即互相融合,細胞核亦結合,而形成結合孢子囊。結合孢子囊逐漸長大,生成一多層並有疣狀突起之厚壁,其內形成一個結合孢子。經過一段休眠期後,結合孢子經減數分裂,並萌發產生芽胞子囊,其內產生之孢子即可繼續其無性生殖方式。根霉之有性生殖一般較少見,多數行無性生殖

不同種類之根霉,其形態與生理特徵,如孢子囊大小、孢子囊柄長短、孢子形狀、大小、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生長適溫、產生糖化酵素之能力等,常有所不同,可用來當作分類之依據。

培養研究

圖說: 匍枝根霉孢圖說: 匍枝根霉孢

本菌種之生長適溫可由20℃-30℃,而以25℃-30℃為最佳。菌叢於25℃下,在PDA(馬鈴薯培養基)上生長快速,3天即長滿整個培養皿,起先白色,後變灰白色,一個月以後則呈黑褐色。反面起先白色,後變灰白色。匍匐莖起先白色,後變褐色。假根分枝多,發育良好。孢子囊柄直立,不分枝,起初白色,後變褐色,1-5枝叢生成一簇,長在假根對側,900-2700微米(μm)長,直徑22-32微米,無分隔,細胞壁平滑。孢子囊圓形,直徑173-235微米,未成熟時白色,成熟後黑色,孢子囊壁平滑,成熟時溶解。中軸圓形,直徑153-163微米,當孢子散出後,中軸多數下陷成半圓形。孢子多數橄欖型或有稜角,表面有溝紋,灰色,7.5-9.6×4.3-7.5微米。雌雄異株,其接合孢子,為黑色而有厚壁,亞球形,直徑140-180微米,成熟時黑色,上有疣狀突起。

分布

全球各地均有發現。

生活習性

長在各種有機物上,除麵包、饅頭、米飯等澱粉質外,也常長在甜熟的水果上。

症 狀

在糧粒上初生白色棉絮狀菌落,後變灰黑色,散發出濃厚的酒精氣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分布普遍,經常能從各種糧食上分離出來。生長適溫30℃,相對濕度90%以上,屬濕生性菌。

防治方法

匍枝根霉匍枝根霉

(1)玉米等禾穀類作物入庫前,一定把水分降到13%以下。北方玉米種子含水量高的地區和短時間難於晾乾的地區可採用站稈剝皮法。即把玉米果穗苞葉從頂部剝成兩瓣。剝皮適宜時間,一定要掌握在玉米乳熟末期,大多數玉米定漿後進行,經15天散水即可收穫。剝皮時間不可過早、過遲,成熟不一致的可分2—3次進行。

(2)系棒搭架法。含水量不太高的玉米種子可採取收穫後系棒搭架法進行降水。方法是先剝掉棒子外部苞葉,留下3—4片葉兩個棒系在一起搭在木架上或樹上晾乾。

(3)貯藏庫要求通風。

(4)有條件的採用低溫貯藏。

(5)不適用缺氧貯藏。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