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木耳栽培

白毛木耳栽培

白毛木耳常見的有黑面白背或黃背,雙面粉紅或紫紅等不同品種。1995年春本人通過採集野生毛木耳進行分離,精心培育一種毛木耳新菌株,在弱光的環境條件下栽培,其子實體柔軟,背面長滿細短白色茸毛,外觀鮮白略帶微黃,肉質透明,食之有接近黑木耳的滑嫩口感,產品投放市場,深受歡迎,賣價比普通毛木耳高出30%。當地菇農稱它為“白毛木耳”,定為9501菌株代號。

概述

白毛木耳栽培
白毛木耳常見的有黑面白背或黃背,雙面粉紅或紫紅等不同品種。1995年春本人通過採集野生毛木耳進行分離,精心培育一種毛木耳新菌株,在弱光的環境條件下栽培,其子實體柔軟,背面長滿細短白色茸毛,外觀鮮白略帶微黃,肉質透明,食之有接近黑木耳的滑嫩口感,產品投放市場,深受歡迎,賣價比普通毛木耳高出30%。當地菇農稱它為“白毛木耳”,定為9501菌株代號。9501白毛木耳適應性廣,抗逆力強,栽培管理容易,產量高,效益好,一般接種培育不到2個月即可開採,生產周期120天。每栽培1000袋,用料750公斤,管理得當,可採收乾品100—150公斤,獲利超千元,因而很快得到推廣套用。

種植技術

一、栽培季節:該菌株對溫度的要求:菌絲生長22—32℃,子實體生長23—32℃,栽培季節以春接種夏長耳為適。但海拔不同,氣候有差異,栽培季節也有別,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區,宜在2月上旬開始接種至5月上旬結束,經過發菌培養4—7月份長耳;海拔400—800米的山區,宜在3月上旬開始接種至6月上旬結束,5—9月長耳。各地要因地制宜確定栽培季節。
二、場所選擇:栽培場所比較廣泛,可充分利用室內、菇房,菜棚,田野,林地均可。但總的要求遮蔭要“二陽八陰”室內栽培房內設6—8層排袋架,層高24厘米。也可利用現成菇耳栽培房的架層。門窗黑布遮蔭,防止強光照射,耳片變淺黑色;林地宜選蔭郁度80%以上為宜;田野菇棚可用遮陰網圍蓋。內搭架層排袋,罩薄膜防大雨。
三、培養基配製:以下配方可任選1種:
(1)雜木屑68%,棉籽殼15%,麥麩15%,石膏粉1%,碳酸鈣重1%。料與水比例1:1~1:2,PH值自然(以下同)。
(2)棉籽殼50%,雜木屑40%,麥麩8%,碳酸鈣1%,石膏粉1%。
(3)種過銀耳的菌糠或經過曬乾的污染袋料25%,雜木屑33%,棉籽殼20%,麥麩15%,米糠5%,石膏粉1%,碳酸鈣1%;
(4)甘蔗渣58%,雜木屑25%,麥麩15%,石膏粉1%,碳酸鈣1%。培養基配製工序按常規。
四、裝袋滅菌:採用低壓聚乙烯塑膠栽培袋。規格折幅寬13.5厘米,長55厘米,每袋裝乾料750克。低海拔地區氣溫高,接種早,出耳快,可採用12厘米袋,縮短周期,爭取輪作一次。裝袋按常規,料袋滅菌100℃以上保持20-22小時達標後趁熱卸袋,排袋散熱。
五、接種發菌:每袋正面打4個接種穴,不貼膠布,接種量按13.5x24厘米規格塑膠袋的菌種,每袋接25-30個栽培袋如接種後菌袋在室內4袋交叉重疊10-12層。為防止蟎蟲為害,接種後3天用黑白蟎絕、克蟎特等蟎類農藥噴灑空間,菌袋培養10-12天后進行第一次翻袋,同時用2%—6%葉蟬散粉劑裝入2層紗布內,直接印噴在接種穴上。以後每7—10天翻袋一次。發菌期溫度以不低於22℃和不超32℃為好,30天后菌絲可走滿袋。在上述溫度條件下採取短通風,防止風量過大,降低袋溫。
六、出耳管理:接種後經過30天培育,菌絲生理成熟即可進入誘耳。用刀片在袋側面各割“X”形出耳穴4個,穴口長短掌握在2-3厘米為適,太長出耳分散,太短出耳較小。割穴後注意疏袋散熱,菌袋改為3袋交叉重疊,擴大空間。並噴霧化水於空間。相對濕度保持85%,誘導耳芽發生。夏天氣溫高時,可在地面噴水增濕出耳。待大部分耳芽長出1厘米後,將菌袋搬進室內出耳房或野外菇棚。室內按平地重疊可按2袋“#”字形或3袋交叉重疊;架層式以2袋“#”字形重疊或袋距10厘米平排。室外菇棚按架層式或在地面鋪板塊,以平地重疊方式,林地菇棚地面鋪板塊,平地重疊或架層。排袋後每天噴水1—2次,直噴耳片上,以耳片濕潤為適。出耳溫度以25~32℃均可,每天通風1—2次,每次30-50分鐘,氣溫高時加強通風,通風不良,或排袋過密,展片不好,且常會出現針狀耳芽,影響子實正常生長。通風時,防止強照直射,避免耳片變色。
七、採收加工:從接種到開採一般要55—65天。待耳片舒展,富有彈性,且耳稍略有萎縮時,即為成熟期,要及時一次性採收,整朵連耳根拔出。如長耳滲什不齊時,可采大留小,分批採收。採收後停止噴水1~2天讓菌絲復壯後,再行噴水7~8天后在原耳基上再生幼耳,一般可收4~5批結束。加工可用曬乾,但機械脫水品質好,每公斤可多賣3~4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