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人

鄖縣人

鄖縣人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1975年發現於湖北鄖縣梅鋪杜家溝的龍骨洞。因出土地名而被中國古人類專家賈蘭坡命名為“鄖縣人”。鄖縣人的時代比北京人稍早,屬於早期直立人範圍。

簡介

鄖縣人鄖縣人

鄖縣人,是1975年、1989年及1990年在湖北鄖縣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其中,1990年發現第二具化石更為完整。根據對化石材料的修復與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從其形態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徵,屬於直立人類型,故定名為“鄖縣直立人”,命名為“鄖縣人”,簡稱鄖縣人。其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左右。

發現歷史

首次發現

1989年,鄖陽舉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因為此前有人反應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村民在漢江邊淘金時,曾從沙礫堆中發現過化石。5月18日,來自鄖縣博物館鄖西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來到該村進行現場勘察。當日,在彌陀寺村學堂梁子發現了骨化石。

1990年5~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又發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Ⅱ號頭骨化石。第二次挖掘時將頭骨的兩塊枕部找回,並在附近挖掘出100多塊石器。“鄖縣人”2號頭骨“青曲”是中國目前(21世紀初)發現的“直立人”階段人類骨化石中,保存最為完整頭骨化石。

以後又接連兩次進行了發掘工作,獲取了大量的伴生動物化石和數百件石器。兩件完好的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初步研究,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

再次發掘

鄖縣人遺址鄖縣人遺址

2003年12月3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施工建設。計畫2010年向中國北方供水,到時丹江口水庫周邊方圓300公里的部分區域將被永久淹沒,影響涉及學堂梁子遺址所處的湖北省十堰市鄖縣。雖遺址核心區在坡上,且學堂梁子遺址總計124200平方米,但工程將淹沒遺址核心區的外圍,也就是坡下部分地區,為防止會對核心區的文物遺址造成影響,2008年2月中旬,湖北省文物局對學堂梁子遺址進行深度發掘,以保護這一重要遺址

2012年新發現

2012年2月,鄖縣彌陀寺村青曲中學的一位教師楊正林在學堂梁子遺址上發現一把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3厘米的石斧,之後楊正林又在附近發現其他石器。經武漢大學考古專家初步鑑定,楊正林發現的這些石器,應該就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使用的石器。

2012年12月,北京聯合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館組織專家又發現20餘件距今約10-20萬年的手斧。專家稱,此批手斧的發現,不僅更加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存在著手斧,而且表明中國的手斧文化延續的時間遠遠長於非洲和歐洲。“鄖縣人”遺址的年代為距今100萬年,據此推測滴水岩化石點的年代為距今約10-20萬年。但它們的文化面貌卻十分接近,說明在漢水流域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從距今100萬年——10萬年左右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頭骨復原

鄖縣人復原頭像鄖縣人復原頭像

2004年10月25日,中法兩國的科研人員在武漢聯合宣布,“鄖縣人”頭骨化石三維復原研究取得成功。由於“鄖縣人”頭骨已被擠壓變形,腦腔內的軟物質已被堅硬鈣質膠結物替代,這些都加大了對頭骨觀察和測量的難度。專家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頭骨進行CT掃描。從2002年5月起,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合作,使用超快速高檔螺鏇儀,對“鄖縣人”頭骨進行掃描,總共掃描了255個層面,並運用掃描資料進行頭骨圖像的二維和三維重建。

在此基礎上,中方與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選取亞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為復原研究參照標本,從縱、橫兩個方向對“鄖縣人”2號頭骨復原的弧度進行控制。隨後,中法雙方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對頭骨進行復位、矯形、修復,將碎裂錯位的頭骨片進行復位,將被擠壓變形的頭骨片加以校正,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修補。

專家們還測算出“鄖縣人”的腦量值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這進一步證明了“鄖縣人”可能處於比較原始的直立人階段。在獲得復原工作中至關重要的數字信息後,科研人員在法國成功地復原了“鄖縣人”頭骨化石。

遠古人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