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乏症

道德缺乏症

道德缺乏症是指在受到當今社會風氣以及教育缺陷的影響,使某些人表現出沒有道德的行為。該種症狀只有通過教育體制以及淨化社會風氣慢慢轉變。

表現

集體不讓座集體不讓座

無羞恥心,無道義感,無公德意識,愛心冷漠,自私為榮。

事例

法學的道德缺乏症

首先,教學與科研本是法學家的第一要務,但現在卻成了很多法學家的副業。他們不是潛心於學術、致力於教學,而是熱衷於擔任各類社會兼職,習慣於出席各種研討會、論證會;其次,學術成果是法學家得以安身立命的資本,為儘快出成果,有法學家把西方嚼爛的理論改頭換面後隆重推出,甚至有法學家厚顏無恥到把學生的論文當成自己的文章去發表,至於沒有參與創作而在學生論文上署名的情況就更是司空見慣了;第三,依附於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法學家幾乎都兼職律師,千方百計地賺錢成了他們的第一追求。他們憑藉自己特有的教授或研究員身份,遊走於司法機關與商界巨賈之間,甚至甘心充當錢權聯姻的媒婆;再次,個別法學家學術道德淪喪,缺乏起碼的社會責任感。有法學家為得到官方重用,奴性十足地做政策的吹鼓手。有法學家為攫取經濟利益,處心積慮地為權貴辯護。有法學家為壟斷學術地位,煞費苦心地封殺新秀、排斥異己;最後,為迎合不同社會階層,法學家人格雙重化傾向嚴重。如某法學家在法院組織的會議上指責律師如何腐蝕法官,繼而又在律師協會組織的會議上大罵法官如何貪婪霸道。此外,還有法學家藉助自己是某部門法學會會長、某大學法學院院長、某學術委員會主任所擁有的權力,壓制、排擠、打擊與其學術旨趣相異的法學家。更有法學家利用招收博士的機會,大搞庸俗社會關係學,以至如今“沒有關係別想考博”幾成公開的秘密,法院院長、商界巨子、權貴子弟、律師貴族、青春靚女成為法學博士的最佳人選……

其實,法學家的道德危機由來已久。隨著市場經濟對法學界的浸淫,法學家不但喪失應有的獨立品格、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將忌賢妒能、賣身投靠、黨同伐異的劣根性發揚光大。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很多領域還缺少應有的規範。傳統學術規範功能日漸萎縮,而新的學術規範尚未建立,為法學家道德淪喪提供了“契機”。更為重要的是,法學家掌握著關於規則、權力、責任、公平、正義等與法治有關的話語霸權。作為法學界道德失范、良知缺席的既得利益者,法學家對法學界的問題也都諱莫如深。既便有法學家對法學界苟且之事不能認同,但受傳統處事哲學的影響,他們也會三緘其口以求獨善其身。在“朱蘇力招博事件”中,京城知名法學家的集體沉默足以使人們明白法學家是怎樣的“機智圓滑”。於是,也就不奇怪法學家們擅長批評某法院、某官員、某律師,卻很少批評某教授了。

評論

鑒於法學家言行將對司法實踐產生巨大影響,加之法學家也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因此必須對法學家的行為進行規範。

第一,禁止法學家兼職律師。法學家之所以成為法學家,固然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某人如果獲得了法學家的名頭,其言行就具備了公共利益的屬性。如果允許法學家做兼職律師,很難保證其從事律師業務時不利用法學家身份影響司法;

第二,限制法學家擔任商事組織法律顧問。法學家的聲望是建立在其隸屬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的基礎之上的,其言行之所以能夠對司法產生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倚仗了教授或研究員身份。而大多數高等院校與法學研究機構都是國家投資的,如對法學家擔任私企顧問不做限制,將發生公私角色的混同;

第三,規範法學家對司法活動的參與行為。我們同意司法應當接受社會監督的觀點,但社會對司法的監督也應當按照規則進行。作為擁有專業知識並具社會影響力的法學家,其對司法過程的評參與參與都將對司法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更應當受到規範。如果任由法學家對正在審判的案件發表評論,將使爭議雙方當事人在法庭上的較量轉移到法庭下,很難避免強勢群體通過法學家階層干預司法;

最後,還應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懲戒制度,加強對法學家行為的監督,加大對法學家違規行為的懲戒。

教育的道德缺乏症

集體不讓座

2010年11月,一組7名中學生在南京公車上“集體不讓座”的照片受到網友的強烈關注。對此,有網友稱“90後沒素質”,有網友說“讓座不是義務”,還有學生上網跟帖說“我們比他們這些老人累多了!”

玩屍男女

2009年12月,網路相繼曝光了中國國內某醫科大“玩屍女”與“玩屍男”的多張照片,照片中一些疑似醫科大男女學生模樣的人,手持人體骨骼在一間標本室內耍弄擺拍。醫科大“玩屍男女”的惡搞行為在網上引發了一場醫務工作者醫德大拷問,網友認為此舉是在褻瀆死者,看得令人心寒。

評論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顯然難辭其咎。正是因為家長的嬌寵慣壞了孩子。在家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吃最好的,穿最新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倍受寵愛甚至溺愛,於是只會要求別人,支使別人,而根本不懂得體諒別人。孩子養成了小姐少爺這樣的作派延續到社會上,也就理所當然地不會有讓座以及尊重他人的習慣。
然而,從根本上說,其實是現行的教育體制使然。教育本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生怎樣為人處世,但是應試教育之下,德育缺乏應有的位置,分數高於一切,與分數相比,讓座這樣起碼的行為規範已經微不足道。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不少孩子從家庭裡帶來的諸如驕橫、自私的毛病,在學校里不僅沒有得到矯正,反而進一步加重。
由此暴露出的現行教育的嚴重缺陷,值得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反思。無疑,加強學生讓座意識的教育,讓孩子們首先學會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應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是首要的一課。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