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堂教育

經堂教育

中國穆斯林宗教教育制度首倡者為明代陝西經師胡登洲。他有感於“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揚之無自”的現狀,在家收徒講學,倡導學習經典。從其二傳弟子開始,教館從私家移入清真寺,在寺內招徒授經。課堂一般設在大殿北側廂房,因講授經籍為主而稱經堂。清真寺延聘阿訇擔任經師,稱開學阿訇。學生的食宿費用等多由教坊教民供給。學員多少則視阿訇的學識聲望,以及教坊的經濟能力而定。這種中世紀伊斯蘭教寺院教育與中國傳統私塾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因適合中國穆斯林社團發展的急切需要,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教育制度。

穆斯林經堂教育簡介

中國穆斯林宗教教育制度首倡者為明代陝西經師胡登洲。他有感於“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揚之無自”的現狀,在家收徒講學,倡導學習
清真寺清真寺
經典。從其二傳弟子開始,教館從私家移入清真寺,在寺內招徒授經。課堂一般設在大殿北側廂房,因講授經籍為主而稱經堂。清真寺延聘阿訇擔任經師,稱開學阿訇。學生的食宿費用等多由教坊教民供給。學員多少則視阿訇的學識聲望,以及教坊的經濟能力而定。這種中世紀伊斯蘭教寺院教育與中國傳統私塾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因適合中國穆斯林社團發展的急切需要,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登洲倡興的宗教教育,是改變父傳子受、師徒單傳的傳統方式,吸引各地穆斯林“負笈載道,接踵其門而求學”。他的學生代代相承,分布全國 ,帶動各地 清 真寺紛起效法。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各地因課程內容和教學特點的不同,形成風格各異的學派。早期,西北地區以馮養吾、張少山為代表,形成精而專的陝西學派。明末清初,常志美、李延齡、舍起靈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設帳講學,授徒眾多,形成博而熟的山東學派。清代中葉,在馬德 新、馬 聯 元倡導下,雲南出現中阿並授的新學派。在新疆地區,經堂教育大多屬小型分散的私塾形式。穆斯林聚居的城鎮,有專門設定的宗教學校麥德賴賽,或附設清真寺內,或單獨建校。其課程設定、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均有該地區的民族特點。

宗旨

經堂教育的宗旨是為各地清真寺培養經師、阿訇,並對穆斯林傳授宗教知識。正式學員稱滿拉或海里凡,意為學子或阿訇接班人,分初、高兩級。初級階段主要學習阿拉伯語語法、簡明教義、《古蘭經》和聖訓選讀等。高級階段要學習阿拉伯語高級語法、修辭學、波斯語、《古蘭經》及注釋、聖訓、教法學、教義學等,即通稱的十三本經。學員完成學業後,須經講學阿訇鑑定許可,管事鄉老同意才能由教坊教民為他掛帳、穿衣,即有資格到各地清真寺應聘任職或開學授徒。經堂一般都附設國小,對兒童進行宗教啟蒙教育。有的地方還對成年穆斯林進行業餘宗教教育。各地的教育重點有所不同,選用課本各有增減,學習期限亦無成規。經堂教育形成一套以漢語辭彙和語法結構為主 , 雜以阿拉伯語波斯語辭彙的經堂語,以及一種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小兒錦,並超出經堂教育的使用範圍,在民間穆斯林中流行。

制度

國小部

亦稱經文國小,一般招收6~7歲兒童入學,主要教習初級阿拉伯語拼讀和宗教常識。教師多由寺內“二阿訇”擔任,也有現任開學阿旬擔任的。
其課程有:
1.阿拉伯語字母發音及拼讀,由教師將阿文字母表寫在牛肩胛骨上或硬紙片上,稱為“黃本”,學生照此念誦背記,達到能拼音會讀經文。
2.《凱里邁》。即基本宗教信條,要求反覆拼讀原文,領會老師口譯意思,稱作“編凱里邁”,系對各種拼音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對學童進行宗教信條的基本訓練。
3.《亥聽》。即《古蘭經》選讀本,要求達到熟練地背誦,以為禮拜誦念和為以後誦讀整本《古蘭經》打下基礎。
4.《凱赫甫》。即《古蘭經》第18章,共110節經文,學會帶韻誦讀,供以後參加有關的宗教活動誦念。
5.《乜帖》。系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各種拜中念詞和禱詞,為初級宗教知識的普及讀物,變稱“雜學”。國小部只進行宗教知識和啟蒙教育,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入學、退學自由,不分班次與級別,也不規定年限,一般需3~4年時間。學習期間年齡大的學生可參加禮拜、封齋,但不參加對外的宗教活動。學完上述課程後,自願深造且具備條件者,可升人大學部深造。

大學部

亦稱經文大學,即進行系統的宗教專業教育和道德陶冶,入學手續較簡便,一般在主麻日的聚禮後,由國小老師及主管鄉老領學生到開學阿訇面前去“接經”,舉行拜師和開課儀式後即為入學。學生被稱為“海里凡”或“滿拉”,可以取得禮拜纏頭(即戴斯塔爾)資格,享受“供養”(即助學金),參加對外宗教活動,接受穆斯林邀請料理宗教事務,成為經堂教育主要的培養對象。但各地自由擇師“投學”以選攻某門專業課者居多。經文大學的主要課程有:阿拉伯和波斯兩種語文的經典,學波斯語經典稱為“過法爾西”。在全部課程中,波斯語經典課程,因地區不同所占比重多少不一。開設課程分為基礎課與專業課兩大類,基礎課有阿、波語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3門,基本上沒有宗教內容。在此期間,學員的宗教知識與修養,主要是通過日常的宗教生活實踐與阿訇的言傳身教去培養。專業課包括《古蘭經》及經注學、聖訓及聖訓學、凱拉姆學、教法學、蘇菲哲學和古典宗教訓諭性文學等課程,為各地經堂教育的必修課。
採用的課本有13種,通稱為“13本經”;
1.(連五本》,共5卷,為阿拉伯語詞法、語法的基礎課本。
2.《遭五·米斯巴哈》,為阿拉伯語中級語法課本,系《連五本》的詮釋。
3.《滿倆》,又名《舍萊哈·卡非耶》,為阿拉伯語法的理論課本。
4.《白亞尼》,系阿拉伯語修辭學課本。
5.《阿戛伊德》,又名《阿戛伊德·奈賽菲》,為認主學課本,有楊仲明的《教心經注》和馬堅的《教典詮釋》漢譯本。
6.《舍萊哈·偉戛業》,系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共4卷),有王靜齋阿訇的《偉戛業》漢譯本(節選)。
7.《海瓦依·米諾哈吉》,波斯語語法學名著,中國學者常志美著。
8.《虎托布》,系對40段聖訓的波斯文注釋,側重於宗教道德修養,有李虞宸阿訇的《聖諭詳解》漢譯本。
9.《艾爾白歐》:波斯文本,系對另外40段聖訓的注釋,側重於人生哲理。
10.《古洛司湯》,波斯語文學著作。中國流傳頗廣,有王靜齋的《真境花園》漢譯本。
11.《米爾薩德》:波斯文本,著重講解蘇菲派修身養性,認主、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有伍遵契的《歸真要道》漢譯本。
12.《艾什阿·萊麥阿特》,為波斯文的蘇菲主義理論著作,有舍起靈的《昭元秘訣》漢譯本。
13.《古蘭經》,參照各種經注通講全經。現代,有些城鎮的大寺經堂教育還設有漢語和普通文化課程。大學部的修業年限也不固定,一般需要6~7年時間,在學完上述課程後,經講學阿訇鑑定認可、管事鄉老同意,方可“穿衣掛幛”畢業,才有資格應聘到各地清真寺擔任開學阿訇或任教。

經堂教育培養目標

經堂教育一貫重視德育,講求“知”、“行”並進,其培養目標,《經學系傳譜》總結為;
(1)有學有傳:苦志力學,學有所成,並掌握言傳身教、傳道授業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
(2)有德:潔身自好,循規蹈矩,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與操守。
(3)有言;既能言教,且能著書立說。
(4)有守:甘於貧困,堅持純正信仰,致力於宗教教育事業,矢志不渝,富於追求“兩世富貴”的情操。明末清初一批著名的伊斯蘭經師和學者,如馮養吾、海巴巴、常志美、舍起靈以及馬德新、馬伯良等,都是經常教育培養出的傑出人才,他們的學識、德行及貢獻,至今為各族穆斯林所追念。

中國經堂教育發展演變

早期發展

經堂教育在各地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中心和特點,早期有:(1)以馮養吾、張少山為代表,以精研細講凱拉姆學、《古蘭經》注為特點的陝西派。(2)以常志美、李延齡、舍起靈等為代表,以講授阿、波文13本經並注重蘇菲哲學見長的山東派。(3)以馬德新、馬聯元為代表,以改進經堂教育、主張阿、漢經書並授為特點的雲南派。

清末和民國初期

在西北地區形成了以河州(今甘肅臨夏)為中心並以通講《戛最古蘭經注》、《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集》、《宗教學科的復興》等大部頭經典為特點的河州派。(5)新疆地區的宗教教育,大多屬小型分散的私塾形式,大清真寺附設有獨立的“麥德萊賽”(即宗教學校),在教學形式、講授內容及管理方式上都具有該地區的民族特點。

辛亥革命前後

穆斯林中的宗教學者和留日學生提出了“教育普及和宗教改良”的主張,各地在經堂教育基礎上,先後創辦了一批新式宗教學校和師範學校。1909年在北京牛街創辦的京師第一兩等國小堂,1925年創辦的成達師範,1927年創辦的上海伊斯蘭師範,1928年創辦的四川萬縣伊斯蘭師範等學校,為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經書兩通的人才開闢了道路。中國伊斯蘭教育隨之步入了現代歷程。

阿拉伯國家經堂教育演變

自先知時代至8世紀,伊斯蘭教育的特點,或形式是:
①在清真寺設教學圈。在先知時代,先知在麥地那先知清真寺內,對門弟子們,也對婦女們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也請門弟子中有學問的人擔任先知清真寺的教師。再傳弟子哈桑·巴士里(642—728)曾在巴土拉大清真寺內任教,設教學圈,講授教義、教法和聖訓。在大馬士革的任麥葉大清真寺以及麥加、麥地那、埃及、巴格達、庫德等大清真寺內都設有教學圈。在伍麥葉時期(661—750),在一些清真寺內開始組織穆斯林學習阿拉伯語、(古蘭經》、聖訓、教法等。到了阿拔斯時期(750-1258),出現了清真寺附設的國小。
②學者們在家中設帳講學,收徒,相當於中國的私塾。
教學內容主要是《古蘭經》注學、聖訓學、教義學(認主學)、哲學、邏輯學等。
自伍麥葉王朝開始,開展了波瀾壯闊的翻譯運動,到阿拔斯王朝麥蒙(786—833)時代達到了高潮.哈里發麥蒙於830年在巴格達創建了“智慧館”,它是第一所國家級圖書館、科學院、翻譯局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亦稱哲理大學,也是一所高等教育學府,“智慧館”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的各種科學著作,尤其希臘哲學譯成阿拉伯語.因此,這個時期學術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由於學術、教育的發展,從8世紀到12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湧現出許多偉大的教義、教法、聖訓學家、如哈桑、巴士里、瓦綏勒·本·阿塔(699—749)、賈法爾、薩迪格(699—765)、伊瑪目·賴比爾(8世紀)、伊瑪目文什爾黑(873一935)、伊瑪目安薩黑(1085—1111)、文布、哈尼德(700—767)、馬立克(715—795)等四大教法學家、六大聖訓學家,如布哈里、穆斯林等。
同時也湧現出一批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如艾布·優素福·肯迪(800—879)、艾布·奈斯爾·穆罕默德,法拉比(870—950)、艾布·阿里·伊本·西拿(980—1037)、伊本·路什德(1126—1198)等。
同時也湧出現一批自然科學家,醫學家阿里·泰伯里(785—861)、艾布·伯克爾,拉齊(864—932);數學家、天文學家,如花拉子密(78O-850)、白塔尼(858—929)、穆罕默德·比魯尼(973—1050)。
從上述這些偉大的伊斯蘭學者、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可以看出當時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文化教育水平。但從數量上看,伊斯蘭專業、哲學占主導地位,也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教育。
由於大量的希臘哲學著作,尤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譯成阿拉伯語,加之哈里發麥蒙酷愛亞里士多德哲學,提倡哲學,一時讀哲學、研究哲學成為時尚,伊斯蘭教義學(認立學)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認主學家們運用希臘哲學中的理性思辨及邏輯方法,論證真主的存在、其主的本體和偶性.似艾什爾里、安薩里為代表的遜尼派(正統派)教義學家,即“新凱倆目”派為反對希臘哲學而研究希臘哲學,其結果,他們自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伊斯蘭教的蘇菲學受到新柏圖主義的影響。
從9世紀開始,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出現了清真寺服或獨立的伊斯蘭大學。859年,伊德里斯王朝時期,在摩洛哥的非斯創建了蓋爾維因大學、其前身是蓋爾維因大清真寺.972年,埃及法蒂瑪王朝在開羅創建了愛資哈爾大學。1097年,塞爾柱王朝在巴格達創建了尼采尼亞大學。伊瑪目安薩里曾在此大學任教。11世紀,塞爾柱王朝又在內沙布爾(伊朗東部)建立一所伊斯蘭經學院.13世紀,阿拔斯王朝第27任哈里發穆斯坦綏爾在巴格達創建穆斯坦綏里耶大學。14世紀,安達盧西亞(西班牙)的奈斯爾王朝在格拉納達創建格拉納達大學。上述的大學中尼彩來亞大學。穆斯坦綏里耶大學、格拉納達大學等除了設伊斯蘭各學科之外還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如歷史、地理、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動物學等。

教育形式

經堂教育是中國穆斯林創辦的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教育形式,它對於培養經學人才及宗教教職人員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隨著經堂教育的發展而興起的經堂語與“小兒錦”,則是中國穆斯林對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的親和交融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人民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各地相繼建立了9所高等伊斯蘭教經學院,專事培養愛國愛教、具有較高宗教學識文化和道德素養的中青年宗教教職人員,以解決中國伊斯蘭教所需合格的後繼人問題。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經堂教育基本宗旨的繼承與發展。

經堂教育影響

回族的教育史經過經堂教育一近代新式回民教育一現代普通回民教育三個階段。經堂教育是回族教育史上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在回族傳統社會中影響最大的。所謂經堂教育,是一種以學習經文為主的寺院教育方式,它以清真寺有能力傳授知識的阿訇為授業者,招收若干學員,分國小、中學、大學三種類型進行教學。明朝初葉,剛剛形成的新民族——回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由於回族先民多來自阿拉伯及中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教義規定了回族自身特殊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伊斯蘭文化已成為回族文化的核心。但另一方面,回族幾乎要與周邊民族,主要是與漢族交往,過去,封建統治者又通過強行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回漢通婚等方法企圖同化回族。特別是明朝中葉後,回族語言已完成了向漢語的過渡,農業兼商業的基本經濟生活方式已成定型,服飾、姓氏也都基本漢化,回族中通曉阿文或波斯文的學者日益減少,而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能沒有懂阿文或波斯文的學者,面對內外部環境,回族只有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社會問題,加之回族人口的逐漸增加,過去那種父子相傳、師徒相承的授業方式所培養的伊斯蘭學者在數量上遠遠跟不上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回族吸收伊斯蘭文化傳統和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結合自身的實際創立了新的教育制度——經堂教育。創辦經堂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回族社會所急需的宗教職業者,更主要的是為廣大穆斯林普及伊斯蘭文化知識,使年輕一代的穆斯林懂得基本宗教常識而成為合格的穆斯林。經堂教育從產生起就成為回族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伊斯蘭文化內容成為整個回族文化教育的核心,為伊斯蘭文化在回族中保持數百年而不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經堂教育的現狀

我國經堂教育,自謝赫胡登洲於明代創立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了。期間,它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並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改良中發展起來。從而在漢文化——孔、孟、佛、道教占統治地位的中國進行伊斯蘭教育、培養阿訇、經師;繼承、傳播、發展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保衛回族穆斯林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後滅的。然而,半年多世紀以來,由於時局的動盪,它基本上沒有得到改良與發展,尤其是西北地區,經堂教育的現狀還保留著中世紀的狀況,與當今伊斯蘭世界的現狀相差幾百年。阿訇是穆斯林民眾的導師,思想道德上的楷模,阿訇要講“臥爾茲”,教育民眾,所以,穆斯林民眾對阿訇的要求較高,目前穆斯林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國中基本普及,高中生、大學生不斷增加,一些大學生反映,他們聽不懂阿訇的“臥爾茲”,既便聽懂一些,解決不了他們思考的問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知識水平有倒掛的現象……”清真寺經堂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沒有學制,如滿拉(海里凡)入學沒有學歷要求,畢業沒有年限等。
②教學內容陳舊,主要課本仍是中世紀的幾本經,文字古老,滿拉們學習、理解困難。
③教學法古老、陳舊,即語法翻譯法,只訓練讀、口譯,不能聽說、筆譯。
④只學阿拉伯語、波斯語、伊斯蘭經典,不學漢語和其他文化科學知識.
 ⑤只考慮念經當阿訇,不考慮社會效益等等。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