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俠

趙燕俠

趙燕俠(1928年3月1日一),女,祖籍河北武清。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她的演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被周恩來總理親切的稱為“趙派”。

基本信息

演藝經歷

趙燕俠 趙燕俠

自幼在父母督導下練功學藝,7歲隨父趙小樓在杭州、上海、漢口等地搭班演戲。14歲在北京向諸茹香拜師學藝。後先後拜李凌楓、荀慧生、褚玉香、何佩華等名家為師學習青衣、花旦,學習了王、荀、梅派的藝術特點。15歲演出《十三妹》(與侯喜瑞合演)、《大英傑列》,開始在京劇舞台嶄露頭角,並與前輩名家金少山、譚富英、楊寶森、馬連良等聯袂演出《武家坡》、《二進宮》、《霸王別姬》、《坐樓殺惜》(與楊寶森合演)等劇目。

1947年,19歲的趙燕俠組建“燕鳴社”,在京、津、滬等地演出,由她擔任主演的《紅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在繼承荀派風格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性發展,唱、念、做、打別具一格,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燕鳴社”改名“燕鳴京劇團”,後於1960年併入北京京劇團,趙燕俠任副團長,多次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老一輩藝術家同台演出。趙燕俠經常在《白蛇傳》《紅梅閣》《碧波仙子》等劇中唱大軸。1964年,趙燕俠主演現代京劇《蘆盪火種》即《沙家浜》,成功塑造了阿慶嫂的藝術形象,為實現傳統藝術形式與革命內容的統一做出了貢獻,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文革中,由於她為人正直,遭受了“四人幫” 的殘酷迫害,被剝奪演出權利達十年之久。

1979年,北京京劇團恢復,趙燕俠任一團團長,並於198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她著力培養青年演員,大膽進行藝術團體的改革。

代表劇目

常演劇目有《辛安驛》、《白蛇傳》、《玉堂春》、《紅梅閣》、《碧波仙子》等。

著述有《燕舞梨園》、《我的舞台生涯》或名《我的舞台藝術》等。

藝術特色

趙燕俠 趙燕俠

她戲路寬,青衣、花旦、刀馬旦、文武小生等多種行當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都能演。而且從劇中人物性格出發,突破程式、行當的界限,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她做戲灑脫,唱腔悠揚婉轉,節奏鮮明,她結合個人條件,大膽突破,念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為業內外行家所稱道。

師承

趙燕俠 趙燕俠

趙燕俠14歲那年,住家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磚胡同,她每天下午跟父親去珠市口開明戲院唱戲,步行路經虎仿橋時,總看見賣烤白薯的爐桶邊上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等日落西山烤白薯收攤時,賣主就把未售完而剩餘下的幾塊白薯送給他吃。每當此時,他總是喜笑顏開,吃完白薯便自我陶醉地唱幾句京劇,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韻味兒十足。為此引起趙燕俠的好奇和注意。一天,趙燕俠試探地問他:“老伯,您會唱京戲嗎?”他點點頭。又問:“我跟您學戲行嗎?”老人愣了片刻後回答道:“孩子,我唱了一輩子戲,早先與梅蘭芳同台當配角多年,也算是大紅大紫過一陣子,如今老了落得這個地步,你還要學這一行?”趙燕俠天真而執著地告訴他:“我喜歡這個職業。”並問老伯尊姓大名,老人告訴她,自己名叫諸茹香,是唱旦角的。燕俠一聽喜出望外,回家後立即將此事告訴了父母;父母一聽原來是久享盛名的諸先生,既同情又欣喜。第二天,經父親與諸茹香懇商後,諸慨然應允收趙燕俠為徒,並約定“窮師受窮徒”,既不寫“字據”也不宴賓朋,在趙燕俠家中吃頓便飯,就這樣,諸茹香成了趙燕俠的第一位恩師(開蒙老師)。拜師後,諸先生愛徒如子,傾囊相教,趙燕俠尊師如父,勤學苦練,終使諸茹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積月累,從而形成和積累的藝術成就與經驗後繼有人,也使趙燕俠醍醐灌頂,從而為後來出名成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藝術年表

1928年3月1日(農曆二月初十),生於天津市沈家台。祖籍河北武清縣大三莊。祖父趙廣義工京劇小生,父親趙慶祥,藝名趙筱樓,工京劇武生。

1932年,4歲。家住天津勸業場附近。父親在天下仙戲院登台演戲。後隨父母離開天津,走江湖,跑碼頭。

1933年,5歲。在武漢廣播電台演唱京劇《女起解》等戲。

1934年,6歲。在武漢天聲息園羽毛家班的毛蘊珂、毛劍秋父女同台演出《三娘教子》,飾演娃娃生薛倚哥。此系第一次登台演出。

1935年,7歲。與母親隨顧無為先生組織的以“七齡童娃娃生”挑班的獨特形式赴湖南長沙演出各種娃娃戲,尤以“金龍仙女”飛天下凡等戲受到歡迎。

1936年,8歲。演出了《賀後罵殿》和《五花洞》等戲。

1937年,9歲。受武漢廣播電台邀請,經常演唱京劇唱段。在父親趙筱樓指導下練功學戲。日寇入侵,武漢淪陷,後隨父親從長沙、重慶輾轉到廈門等地搭班唱戲。首場主演《大英傑烈》,第二場主演《虹霓關》,第三場主演《賀後罵殿》,初露頭角。

1939年,11歲。因受日本侵略軍的欺辱,隨父母遷居上海,住在外婆家開始向金碧硯老師學戲。

1941年,13歲。隨父母遷徙到北京,受父親嚴格訓練,同時拜師荀慧生並先後師從何佩華、諸如香學戲花旦戲、向李凌楓先生學青衣戲。

1943年,15歲。初夏在前門外大柵欄三慶戲院正式出演。第一場是全部《十三妹》,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名聲大振。接著又主演了《大英傑烈》、《大翠屏山》、《紅娘》等戲。後與譚富英、金少山、楊寶森、葉盛章等合作演出。

1944年,16歲。由父親趙筱樓為她組織“燕鳴社”到徐州等各地演出《紅鬃烈馬》、《十三妹》和《紅娘》等戲。同台演出的還有李少春、葉盛章等。

1945年,17歲。由於演出票房得到一定的保證,喬遷到南長街北口新居。

1946年,18歲。演出之餘在琉璃廠一家姓胡的私人醫院做醫護工作。

1950年,22歲。燕鳴社改名“燕鳴京劇團”自任團長。在北京、上海與武漢等省市演出。在上海中國大戲院連演三月《玉堂春》,上座不衰。

1952年,24歲。參加北京婦女聯合會的工作,為抗美援朝義演,為籌建北京私立藝培戲曲學校義演。

1953年,25歲。率領燕鳴京劇團排演第一出新戲《陳妙常》。

1954年,26歲。排演新戲《孟姜女》。

1956年,28歲。根據朝鮮古典劇本排演新戲《春香傳》。率領燕鳴京劇團到武漢演出。

1957年,29歲。排演新編歷史京劇《盤夫索夫》。

1958年,30歲。3月16日,在北京率先排演了第一出現代京劇《白毛女》。後又排演了《愛甩辮子的姑娘》。

1959年,31歲。排演新戲《追魚》。

1960年,32歲。票房收入穩定,演出劇目豐富,受到各界民眾歡迎達15年的北京燕鳴京劇團參加國營的北京京劇團,並擔任副團長,開始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的長期合作。

1961年,33歲。與馬連良合演《坐樓殺惜》。陸續排演新戲《救風塵》等。北京劇團演出票房收入穩定,全年上繳26萬元。當年又排演了《虹霓關》、《梅玉配》。

1962年,34歲。北京京劇團五大頭牌赴天津分別在中國大戲院和第一文化宮兩個戲院演出。

1963年,35歲。與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率團赴香港、澳門演出《碧波仙子》、《盤夫索夫》、《荀灌娘》等,並與姜妙香合演《玉堂春》。回京後根據周恩來的意見開始排練並演出了《白蛇傳》。不久又根據江青的建議到上海滬劇團向丁是娥同志學習,改派現代戲《地下聯絡員》,後改名為《蘆盪火種》,在年底開始被江青請到中南海的家中談話。

1964年,36歲。1月8日到解放軍部隊當兵體驗生活。繼續排演現代戲《蘆盪火種》,4月27日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鄧小平、陳毅等中央領導同志觀看了演出。夏天參加“全國現代戲觀摩匯演”,主演了《蘆盪火種》。同時與馬連良、裘盛戎、馬富祿聯合主演了現代戲《杜鵑山》。年底,江青指示排演《江姐》。並被要求主演江姐。同年被選舉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5年,37歲。3月到重慶渣滓洞監獄,戴上手銬、腳鐐,被單獨關押在牢房中或提審、用刑、放風、越獄等“體驗生活”。4月在上海演出時與江青發生“毛衣事件”。

1966年,38歲。11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文藝界文化革命大會”上,被江青當眾點名為“黑幫”、“現行反革命”。從此被連續批鬥、遊街。強迫勞動,後下放“五七幹校”勞動改造4年。

1969年,41歲。4月、6月,江青三次講話,說:“趙燕俠整我,但是我給她記一功。給予解放。”從此開始教學。8月,在交完扮演阿慶嫂的青年演員,即將拍攝成電影時,又以“516反革命分子”的名義對她開始了第二次批鬥和關押。

1970年,42歲。1月10日到小湯山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1973年,45歲。江青又宣布解放趙燕俠,令其到戲校教學。

1975年,47歲。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6年,48歲。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要求拍攝電影藝術片《紅娘》、《辛安驛》,電視錄像《拾玉鐲》。

1977年,49歲。重返舞台。開始出席各種“粉碎四人幫”慶祝活動,陸續演唱《沙家浜》趙朴初詞《金縷曲》,毛澤東詞《蝶戀花》等。同年排演並主演《闖王旗》。2月,隨文化部到唐山災區慰問演出。

1978年,50歲。3月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和全國文聯代表大會。恢復演出《白蛇傳》。年底,北京京劇院成立,任一團團長。

1979年,51歲。2月赴關係邊防慰問演出。恢復演出《紅梅閣》、《花田錯》等古裝戲。

1980年,51歲--52歲。3月25日為紀念馬連良80誕辰演出《龍鳳呈祥》飾演孫尚香。8月9日至11月5日率團赴美國十大城市演出三個月,83場戲,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同年任北京京劇院藝術委員會主任。

1981年至1983年,55歲。在國家文化部部長朱穆之和北京市委第一書記段君的支持下,從1981年4月1日開始,以對京劇命運的高度責任心和滿腔熱情。率北京京劇院一團以對實行“大包乾”經濟管理,恢復“跑碼頭”的做法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1981年到武漢演出時,女兒張雛燕首次在武漢人民劇院彩排並主演了《拾玉鐲》。

1983年,55歲。9月15日,愛人張釗先生逝世。同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5年,57歲。赴江蘇省各地演出。赴天津第一文化宮演出。

1986年,58歲。應江西省文化廳邀請,率團赴南昌等地演出並輔導當地青年演員。應邀赴天津大戲院演出。

1987年,59歲。赴四川省成都等地演出。為當地殘疾人演出專場。

1988年,60歲。專程赴故鄉天津市武清縣慰問鄉親義演。赴山東青島等地和河南等地分別演出曲目《白蛇傳》、《玉堂春》、《碧波仙子》、《四郎探母》等。

1989年,61歲。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儀一起參加民主德國國慶和中德友好周活動,率團赴柏林演出。隨後赴南斯拉夫參加貝爾格勒戲劇節,訪問了塞拉耶佛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同年退休。

1990年,至今 。 榮獲全國文聯頒發的《表演藝術成就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分別授予趙燕俠國家級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證書、證章、授帶。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姜亦珊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玉芙
劉桂娟
史依弘
唐禾香
王蓉蓉
吳菱仙
王蕙芳
王玉蓉
魏蓮芳
王晶華
筱翠花
熊明霞
楊春霞
言慧珠
袁慧琴
趙葆秀
張火丁
張美娟[京劇旦角]
王小磚
宋丹菊
李莉[京劇旦角]
王玉珍[京劇旦角]
童芷苓
劉秀榮[京劇旦角]
薛亞萍
楊榮環
魏海敏
宋德珠
王玉敏
閻世善
楊磊[京劇旦角]
趙桐珊
張正芬[京劇旦角]
趙慧秋
王熙春
時小福
劉喜奎
趙燕俠
李硯萍
呂洋
馬小曼
毛世來
琴雪芳
邱富棠
任志秋
榮蝶仙
沈小梅
郭偉[京劇青衣]
孫明珠
孫甫亭
孫賀先
宋奕萱
尚長麟
侯玉蘭
孫彩珠
時世寶
沈福存
華慧麟
孫怡雲
尚明珠
宋長榮
蘇雨卿
胡碧蘭
舒昌玉
黃樺
鮑綺瑜
田際雲
田慧
譚娜
譚曉令
冀韻蘭
李金泉
吳素秋
李薔華
吳富琴
王長君
王夢婷
王幼卿
李硯秀
王盛意
羅巧福
李佩卿
王吟秋
王麗芳
王婉華
李鳴岩
王曉臨
王雅娜
劉淑雲
王琴儂
王志怡
羅蕙蘭
馮蘊
陸素娟
小楊月樓
徐碧雲
李盛泉
盧小玉
荀令香
方連元
許翰英
徐暢
小毛劍秋
雲燕銘
姚玉芙
葉芳
劉盛蓮
楊淑蕊
楊菊秋
余紫雲
劉元彤
姚佩秋
粉牡丹
羅福山
閻嵐秋
閻巍
雷英[京劇旦角]
姚玉蘭
李韻秋
朱桂
趙歡
李經文
周利
張春秋
張正芳
貫紫林
張筱賢
李喜鴻
郭睿玥
張逸娟
趙君玉
章遏雲
趙榮琛
仲盛珍
醉麗君
龔雲甫
張晶[京劇旦角]
李金鴻
鍾榮
路三寶
朱琴心
張慧芳
胡素仙
文榮壽
李毓芳
吳吟秋
臥雲居士
文亮臣
黃桂秋
韓慧梅
王世祥
韓冬柏
劉琪
陳正薇
郝蘭田
王紫苓
韓鳳英
王夢雲
劉筱衡
王芸芳
劉山麗
江新蓉
王潤菁
高玉倩
傅世蘭
王克琴
姜雙喜
江汁
陸義萍
計斌慧
魏慧麗
李連貞
梅竹芬
馬艷芬
馬宗慧
王艷[京劇旦角]
王玉蘭
夏華達
新艷秋
夏慧華
賈麗雲
金友琴
徐瀅
熊一華
龐世奇
曲素英
金喜棠
金素雯
許翠
謝銳青
謝虹雯
金素秋
邢美珠
謝寶雲
雪艷琴
金少梅
康靜
徐俊[京劇旦角
俞八妹
郭雪香
於蓮仙
余玉琴
高喜玉
梁小鸞
楊秋雯
尚慧敏
於玉蘅
楊至芳
姚佩蘭
時青山
傅世雲
楊桂雲
楊孝亭
郭瑤瑤
龔蘇萍
李淑媛
楊秋玲
孫榮蕙
孫花滿
袁子明
尚富霞
閻虹羽
梁秀娟
李香勻
孫喜雲
陳蓉芳[京劇武旦]
姚席珍
楊畹農
於蘭
楊偉蘭
張學浩
郭小莊
張彩林
朱小元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孫盛芳
高紅梅[京劇旦角]
隋曉慶
朱俊好
張佳春
朱盛齡
張芷荃
沈健瑾
張三元
厲慧敏
張曼玲
鄭玉華
尚榮芳
侯宇
張雲仙
唐富堯
竇曉璇
諸茹香
張蓉華
果湘林
李麗芳
田桂鳳
朱盛富
張秀晶
田榮芬
張學敏
周婧
周百穗
扈金娜
胡喜祿
鄭秀蘭
耿世華
張淑景
鄭佳艷
陶默廠
朱文英
胡金萍
張蝶芬
張艷玲
張嬋玉
藍文雲
趙秀君
張盛余
張麗媛
鄭子茹
張芷芳
林麗娟
胡金喜[京劇花旦]
碧雲霞
郭際湘
宇文若龍
祁慧茹
曹毅琳
田寶琳
錢紫雲
齊福芸
齊蘭秋
秦雪玲
徐如雲
李新蘭
彩福祿
胡菊琴
杜富興
孫四敏
賈華
沈健謹
許福英
張藍田
朱幼芬
吳江秋
趙曉嵐[京劇旦角]
吳蕙蘭
孫雙玉
周四十兒
沈正艷
關麗卿
賈世珍
周慰堂
許盛玉
李靜文
鮮牡丹
小王玉蓉
新谷鶯
朱蓮桂
謝黛林
趙喜貞
賈桂喜
王順福
韓寶芬
王麗卿
金月梅
金嘯虹
張雙蘭
孫福喜
李喜泉
雷元碩
郭敬悉
戴韻芳
金佩芳
鳳凰旦
姚寶香
范富喜
王元禧
孫心蘭
朱小沅
周長順
孫振泉
李文敏[京劇旦角]
孟金喜
李占華
馬博敏
章麗秋
王金蘭
范韻芳
張五寶
王盛海
沈韻秋
李多芬
何喜春
閻桂祥
尚樹聲
貫榴生
孫德祥
雲飄香
趙嘯瀾
琴艷芳
王茵
吳碧蘭
蘇少舫
雪飄香
寶幼亭
鄭雙福
姚玉英
閻金福
方松齡
孟憲瑢
劉昭容
閻貴雲
訾睿
段來喜
律喜雲
吳彩霞[京劇旦角]
郝瑩
孔元福
尚偉[京劇旦角]
孫萍[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張嵐[京劇旦角]
周曼如
劉薇[京劇旦角]
張蘭[京劇旦角]
劉美娟[京劇旦角]
雷金福
董雪平
李玉壽
陸鳳琴
趙群[京劇旦角]
李凌楓
李紹華[京劇旦角]
張悅[京劇旦角]
呂琳[京劇旦角]
夏美珍
許嘉寶
劉錚[京劇旦角]
張萍[京劇旦角]
席慧馨
朱鳳桐
李富齋
張靜[京劇旦角]
馬六兒
劉玉琴[京劇旦角]
徐露[京劇旦角]
劉佳[京劇旦角]
李艷儂 | 張嘯竹
馬帥[京劇旦角]
馮金芙
張笠媛
林桂蘭
張雲亭[京劇旦角]
石韞玉[京劇旦角]
聶文華[京劇旦角]
南鐵生
李妙春
范春桂
王麗華[京劇旦角]
王樹芳[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劉寧[京劇旦角]
李潔[京劇旦角]
孫麗英[京劇旦角]
李薇華
李曉玉[京劇旦角]
高韻芬
溫如華
王奕戈
聞占萍
王曉燕[京劇旦角]
王陸瑤
趙玉華[京劇旦角]
葛香汝
齊淑芳
周雲霞
王芳[京劇旦角]
張馨月[京劇旦角]
李紅梅[京劇旦角]
王元芝
劉慧權
李玉祥[京劇旦角]
何佩森
劉連湘
張其婷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杉杉
張菁華
楊菊萍
何蕾
戴綺霞
張南雲
劉慧琴
金碧艷
岳惠玲
姚佩霞
李琳[京劇旦角]
張藝[京劇旦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