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奎

劉喜奎

劉喜奎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南皮縣的黑龍村。職業為河北梆子演員。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演出劇目有《鴻鸞禧》、《新安驛》及時裝戲《新茶花》等。已於1964年逝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喜奎劉喜奎
劉喜奎,女,京劇,河北梆子演員,原名劉志浩,後改桂緣。祖藉黑龍村人,光緒三年其祖父劉興台,攜帶喜奎父貽文、叔貽虎、貽鹿至天津謀生,劉貽文入清朝海軍,曾參加甲午之役,是兵工修理匠。戰後流浪於旅順。在旅順居住期間,街坊有一戲班,喜奎常看他們排練,耳濡目染,遂愛上戲曲。後因生活困難,又返回天津,途中,貽文喪於營口,至津靠母親針黹為生。喜奎8歲,入天津李海科班學戲,學京劇青衣,兼學花旦。10歲時,拜河北梆子演員毛毛旦為師,出師後,在哈爾濱,海參崴(今蘇聯甫拉迪沃斯托克)及津、滬一帶演出。在滬與周信芳同台,在津、京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合作,皆獲好評。此後,聲譽日隆,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

人物生平

女伶三傑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劉喜奎出生於河北滄州南皮縣寨子鎮黑龍村 。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8歲的劉喜奎入天津李海科班學戲,學京劇老生、武生、刀馬旦以及花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歲時的劉喜奎拜河北梆子演員宋永珍為師。出師後,在天津等地演出,以武生應行。當時女伶難登大雅之堂,戲曲舞台上的生、淨、旦、末、醜皆由男子扮演,時間一久,聽膩了男藝人的演唱,人們對女伶趨之若鶩。北京成立了專門培養坤伶的“崇雅女科班”,劉喜奎又成為學生。經過調教包裝,在“中和園”掛牌演出走紅。隨後到哈爾濱、海參崴(今蘇聯甫拉迪沃斯托克)以及上海等地演出。演出劇目有《鴻鸞禧》、《新安驛》及時裝戲《新茶花》等。在上海與周信芳同台,在天津、北京與譚鑫培、楊小樓合作,皆獲好評。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袁世凱、黎元洪邀請唱堂會,均被劉喜奎拒絕。

北國佳人

宣統三年(1911年),劉喜奎對舊戲進行改革,上演時裝新戲《義魂孤女》(又名《二縣令》)等。
民國2年(1913年),劉喜奎參加張勛在北京江西會館做壽的堂會。張勛欲納劉喜奎為妾,未能成功。
民國3年(1914年),劉喜奎在天津演出河北梆子新戲《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把救國理念融入藝術,抨擊軍閥官僚,宣傳民主自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觀眾中有正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 。
民國4年(1915年),袁世凱的外交總長陸徵辦堂會,劉喜奎和梅蘭芳首次同台演出。另外還有譚鑫培、楊小樓。四人的戲碼分別是《洪羊洞》、《水簾洞》、《貴妃醉酒》、《花田錯》。演出後,譚鑫培感嘆:“我男不如梅蘭芳,女不如劉喜奎。”
民國6年(1917年),張勛率“定武軍”入北京,和康有為一道擁立溥儀復辟,在各界歡迎堂會戲中又遇到劉喜奎,再次要娶劉喜奎。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直撲北京,迫使張勛自顧不暇,為劉喜奎解了圍。
民國7年(1918年),《順天時報》主持評選伶界大王,結果梅蘭芳以232865張選票獲男伶大王徽號,劉喜奎以238606張選票獲坤伶大王徽號。
民國10年(1921年),劉喜奎參加曹錕六十大壽的堂會。戲一唱完,曹錕就硬留劉喜奎。惹得曹錕的正室大太發威,劉喜奎才逃出。

終身守寡

民國11年(1922年),為擺脫陸錦等權貴的糾纏和迫害,倉促嫁於武清縣崔昌洲。婚後,劉喜奎自知上當受騙,原來相親時崔承熾偷梁換柱,是派年輕的勤務兵劉四代其前往。劉四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劉喜奎只得將錯就錯。崔昌洲比劉喜奎年齡大13歲,是陸錦的手下,北京陸軍部參謀局代理二局局長,患有肺病。結婚第四天,崔昌洲即陸錦施計調離,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
民國14年(1925年)初,崔昌洲終因沉疴復發,積勞成疾,病死於法國醫院。劉喜奎與崔昌洲結婚僅三年零四個月。崔家為了留住劉喜奎,將崔承熾的侄子崔光辰過繼給了劉喜奎。劉喜奎下定決心,永不再嫁。
民國24年(1935年),為褒揚劉喜奎的貞節,在崔承熾的同鄉、七十四混成旅旅長趙俊卿的倡議下,陳調元、吳光新、宋玉珍等20餘個北洋軍閥,聯合為她送了一塊“志潔行芳”的匾額。劉喜奎足不出戶,閉門謝客,退出演出舞台 。
深明大義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劉喜奎隱名埋姓,寡居於北京阜外馬勺胡同。日本侵略者探知劉喜奎隱居住所,重金禮聘,誘使劉喜奎去日本演出,劉喜奎嚴詞以拒。為河北災民義演多次,所得酬金,全部捐獻。為安徽水災捐獻2000元銀洋賑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從田漢處得知劉喜奎住於北京,指示文藝界領導到阜外馬勺胡同探望劉喜奎。劉喜奎開始在社會上露面,重登演出舞台。
1950年,在文化部舉行的宴會上,周恩來向劉喜奎敬酒說:“你應該把技藝傳給後人。”劉喜奎被聘到中國戲曲學校授課,任河北梆子班教師。
1964年,劉喜奎病故於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

平劇坤伶

劉喜奎是民國初年的平劇坤伶。她原籍江南,祖父還是個翰林,後因牽連獲罪而家道中落,隱居天津楊柳青鄉間灌園讀書,清末,兵連禍結,劉家境況更加艱難,小小年紀的劉喜奎跟著父母到天津謀生,經人介紹,拜師學習“天津梆子”,大多是小品式的柔性內容,有別於皮黃戲的廟堂情節。中國自古以來,貴胄層偏愛豪華的歌舞場面,百姓則熱衷於插科打諢的逗趣說唱戲曲。由於慈禧中年以後縱情於聲色之娛,一寸之間梨園弟子大行其道。能在御前獻演,博得老佛爺歡心,動輒名利雙收,於是名伶輩出,點綴出紙醉金迷的繁華現象。清政府滅亡後,政局雖然擾攘不安,戲劇界卻一枝獨秀,日日紅火。但舞台上的生、淨、旦、未、醜概由男子扮演,女演員難登大雅之堂。當時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苟慧生都是地地道道的鬚眉大丈夫。
時間久了,一般人似乎看煩了,聽膩了皮黃大戲的殺伐場面,反而對地方戲曲的靡靡之音趨之若鶩,於是平劇界迅速吸收了許多地方戲曲的唱腔及情節,也開始引進坤伶,北京城裡遂成立了“崇雅女科班”劉喜奎又成它的學生。原本就有相當造詣的劉喜奎,經過崇雅女科班稍加調教及包裝,首先在“中和園”掛牌演出。想不到一炮打紅,幾乎壓倒梅蘭芳和程硯秋,更直逼尚小雲和荀慧生。一般觀眾看見舞台上的劉喜奎綽約多姿,媚麗嬌俏,眼睛為之一亮,繼而如痴如醉,陶醉在她一顰一笑,一抬手一投足之中,沒有多久變成了“梨園第一紅”的著名坤憐,連伶界大王譚盔境都說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吾其休矣!劉喜奎的身材小巧玲攏,眉目如畫,氣質尤其高雅清麗,打扮起來特別漂亮,與她配戲的盡都是精挑細逃的美人胚子,她未出場時,滿台都是鶯鶯燕燕,個個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一到劉喜奎登場。一聲婉轉嬌啼,唱腔圓潤,與她配戲的坤伶們相形之下,就都變成了庸脂俗粉。為她著迷的上至達官貴人,中有士紳名流,下至販夫走卒,真是轟動九城,顛倒眾生。

社會評價

劉喜奎劉喜奎

劉喜奎姿容秀麗,扮相極美,演出劇目有《鴻鸞禧》、《新安驛》及時裝戲《新茶花》等。當時女演員上演時裝新戲(也稱文明戲)引起社會文藝界爭論。為此喜奎的二叔,始終反對她當演員。她力排眾議,衝破阻礙,離開天津,到上海演出。喜奎尊敬師長,她所從藝的教師,大多是貧家子弟出身,文化程度不高,舊意識濃厚。喜奎在老師面前,總是畢恭畢敬,從不就坐。她在京滬唱紅之後,各方讚揚,紛至沓來,報紙刊物登載,連篇累牘,或說譚、梅不如喜奎。她也不為諂者動、媚者喜,在戲班(社)中,依然和別人認真配戲。自己常記“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的格言,不突出自己,不壓抑別人。同台演戲,和衷共濟,別人漏場,極力補救。自己的行頭,姐妹們可以穿用。
劉喜奎在津、京演出中,引起北洋官僚及派系軍閥的垂涎,袁世凱與黎元洪次次約請唱堂會,均被拒絕。曹錕、張勛之流,妄想“明媒正娶”遭到蔑視。時有京劇名家向其求愛,喜奎自知已得罪權貴,應允後,勢必帶累同仁,毅然拒絕這一愛情,為避開權貴對她和同仁的迫害,倉促嫁於武清縣崔昌洲。婚後,自知上當受騙,只得將錯就錯。崔患肺病,結婚四天,即被某軍閥施計調離,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不久病逝。劉喜奎父母去世後,舅父伴其同住家中,身邊只有一女傭生活一起。此時,她把精力傾注乾藝術之中,早起吊練功,研究身段,把秦腔化為河北口語,在行腔方面,作了改革,形成今流行的以河北字音為基礎間有極少山陝口音,曲調慷慨激昂、蒼涼古樸的“京梆子”。“七七”事變爆發,劉喜奎易名埋姓,隱居僻地。日本侵略者,探知劉喜奎隱居,重金禮聘,誘使劉喜奎去日本演出,喜奎嚴詞以拒。她先後為河北災民義演多次,所得酬金,全部捐獻。一次安徽水災,喜奎得知後,從自己積蓄中,捐獻二千元銀洋賑濟,致使當時總統黎元洪的妻子自愧不如。

風流人物

劉喜奎劉喜奎

劉喜奎是民國初年京津地區的風流人物,有人形容劉喜奎美艷遠山之眉瓠犀齒,春云為發秋波瞳;嬌羞靈艷妙難數,牡丹能行風能語。有人對劉喜奎殷勤寄語喜奎喜奎卿勿出,肌膚雪白畏風日;喜奎喜奎勿輕藏,一日不見思斷腸。有人更發下宏願歌喉夏玉聲繞樑,舞回嬌汗蓮花香;幾生修到青騁馬,日日駕車馱喜娘。北洋之虎段棋瑞的侄子,還是個大學生,單戀劉喜奎已到發狂的程度,有人看他可憐,便賭他敢不敢當眾抱劉喜奎。那晚劉喜奎在“廣德樓”演《西廂記)中紅娘,嬌媚柔膩之態使得全場春意盎然,段棋瑞的侄子更是欲仙欲死地不能自己。散戲後,等到後台門口,在眾目睽睽之下,向前一把抱住劉喜奎狂吻不放,口中念念有詞:“心肝寶貝,我想死你了!”嚇得劉喜奎花容失色,人們立即將他扭送警察局裡,問他姓名他死不回答,於是罰他五十大洋了事,出了警察局,他大呼:“痛快!痛快!值得!值得。”當時報上大事渲染,好事之徒作詩一首;
歷史上有名的“辮帥”,張勛,椎魯不文,民國二年在北京江西會館做壽,京城名伶一概召齊。演戲期間,張勛對劉喜奎垂涎不已,對劉喜奎軟硬兼施,欲納她為妾,終因各種因素的干擾未能成功。不久被任命為江蘇都督,統兵南下,娶了一位秦淮名妓小毛子為妾。等到升為長汀巡閱使,坐鎮徐州,再納天津名伶王克琴為妾,總算填補了得不到劉喜奎的遺憾,民國六年,張勛率“定武軍”入京,和康有為一道擁立溥儀復辟,在各界歡迎他的堂會戲中又目睹劉喜奎的絕妙風采,不禁心猿意馬,神魂顛倒。憑著復辟醜劇中宣統皇帝封他的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顯赫地位,非要娶到劉喜奎不可,並不借攆走姨太太,剃掉鬍鬚以答允劉喜奎的條件。幸虧段棋瑞在天津馬廠誓師,組織“討逆軍”直撲京師,迫使張勛通電下野,劉喜奎總算是逃過了張辮帥逼嫁的這一劫。

婚姻家庭

那時劉喜奎真正鍾情的是陸軍部中的一位青年參謀崔承熾,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陸綿,與劉喜奎是青梅竹馬,處處以護花使者自居,對劉喜奎小心呵護,殷勤備至,偏偏劉喜奎不領他的情,更因為一件事情使劉喜奎恨透了他。原來,榮任四省巡閱使的曹錕,也對劉喜奎發生了興趣,採取銀洋攻勢,白花花的銀洋,一筐筐送到騾馬街劉家,劉家父母對曹餛要娶劉喜奎為妾的要求早已點頭應允。但是劉喜奎以死抵拒。民國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21年),曹棍六十大壽,北京名伶大演會堂戲,為躲避曹錕已經兩年沒有登台演戲的劉喜奎,經不起陸綿的一再保證和慫恿,也勉為其難地參加了演出。誰料戲一唱完。曹錕就露出猙獰面目,硬把劉喜奎留下,要逞其獸慾,幸虧崔承熾急急地找到了曹錕的正室大太,向她求情,曹錕的正室大太醋勁大發,大發雌威,唬住以怕老婆著稱的曹錕,劉喜奎才逃出虎口。
劉喜奎出來後,陸綿對她又是陪禮,又足道歉,劉喜奎不為所動,把這筆帳全部到他的頭上。並且連護花使者的任務都排除了。劉喜奎對陸綿說:“你們做大官的人,應以名譽為重,不要為了一個劉喜奎,壞了你的官聲!”而後劉喜奎與崔承熾越走越近,兩人同居。到了民國十三年,孫寶琦任國務總理,陸綿任陸軍總長,立刻就撤了崔承熾的差事。也算報一箭之仇,崔承熾收之桑榆,失之東海,崔承熾不敢在京城多留,星夜帶劉喜奎到天津租界定居,靠劉喜奎的一些私蓄維持生活,一年後,劉喜奎生下一子,不久,崔承熾暴病身亡,謠言紛紛,都說是陸綿做的手腳,劉喜奎從此急流勇退,洗盡鉛華,撫孤守寡。但願她寡婦門前是非少。

拒絕總統

劉喜奎的聲名和香艷引起當時軍閥政客達官貴人的垂涎,北洋時期的幾任總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都曾打過她的主意。有一次袁世凱用總統的名義“請”她去中南海唱堂會戲,劉喜奎正在後台化妝,一個聽差跑過來對她說:“有人請。”她跟著聽差到了一間陳設華麗的屋子裡,看房中無人,頓覺氣氛不對,就問他:“是誰找我?有什麼事?”這時,袁世凱從門後走出對劉喜奎說:“沒有什麼事,請你來隨便聊聊。”劉喜奎見袁不懷好意,便不卑不亢地說:“既然沒有事,我還得去化妝。”說完就回去了。後來袁世凱對人言:“那個女戲子真不好惹。”
“辮子大帥”張勛是個好色之徒,曾邀劉喜奎到府中唱戲,妄圖“金屋藏嬌”,後被劉喜奎識破沒有得逞。後來張勛復辟時,恰巧劉喜奎也在北京,張勛又要逼婚,劉靈機一動提出要張剪辮後再論婚嫁。張勛愛辮如命,當年“北洋之虎段祺瑞曾派專人到徐州勸張勛剪辮,張聞言大怒:“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沒想到這次張勛卻痛快地答應了劉喜奎的要求,後多虧復辟失敗,張勛自顧不暇,此事方才作罷。
關於時人追捧劉喜奎的趣事,著名戲曲專家張伯駒先生在其名作《紅毹紀夢詩注》中有這樣一段記錄:“清末民初,坤伶頗極一時之盛。劉喜奎色藝並佳,清末演於天津下天仙,民初演於北京三慶園,以《獨占花魁》一劇最著,人即以花魁稱之,為其顛倒者甚眾。一日劉演於三慶園,夜場散戲後,劉卸妝回家,至園門口,遽有某人上前擁抱吻之,警察來干涉,此人即掏出銀元五十元,曰:‘今日如願矣!’揚長而去。蓋警察條例,調戲婦女,罰洋五十元。”伯駒先生還為此作詩曰:“獨占花魁三慶園,望梅難解口垂涎。此生一吻真如願,順手掏來五十元。”

金童玉女

劉喜奎劉喜奎

劉喜奎與梅蘭芳堪稱是20世紀國中國戲曲舞台上的一對金童玉女,劉喜奎與梅郎皆有天仙化人之目,其身份高絕,丰姿絕韻,猶如兩顆璀璨的雙子星,正煥發著奪目的光芒。1918年,《順天時報》主持評選伶界大王,結果梅蘭芳以232865張選票獲男伶大王徽號,劉喜奎以238606張選票獲坤伶大王徽號,觀眾的盛譽在劉喜奎和梅蘭芳的心裡激起了陣陣漣漪,兩人從相互欽敬到相互欣賞,梨園圈內的同行也都希望他們能夠喜結連理。劉喜奎欽佩梅蘭芳的刻苦好學,堅信他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出類撥萃的優秀演員,梅蘭芳同樣也摯愛著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劉喜奎,但這對有情人最終卻沒能結成眷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喜奎毅然斬斷了愛情的紅絲。劉喜奎為什麼不願嫁給梅蘭芳呢?後來她在一篇回憶錄中披露了真情:“當時我20多歲,正所謂花容月貌、青春年少時,在藝術上也有一些成就,那些軍閥闊少們,紛紛打我的主意。看來不肯犧牲身體,就得犧牲藝術。”劉喜奎認識到中國京劇藝術的發展,不能沒有梅蘭芳,犧牲個人的愛情事小,葬送中國京劇的前程事大,所以她只有割斷和梅蘭芳的情緣,這樣才能消除某些權貴藉機陷害梅蘭芳的藉口,讓他繼續在京劇舞台上大放光華。原來劉喜奎不嫁梅蘭芳,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後來劉喜奎下嫁同鄉崔承熾,洗盡鉛華,相夫教子,一代名伶離開了曾讓她輝煌一時的戲曲舞台。
當時她對梅蘭芳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一個男人,可是我愛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在藝術上,我預料你將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演員,如果社會允許,我也將成為這樣的演員。所以,我預感到我身後邊會有許多惡魔將伸出手來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們必定會遷怒於你,甚至於毀掉你的前程。我以為,拿個人的幸福和藝術相比,生活總是占第二位的。這就是我為什麼決心犧牲自己幸福的原因。我是從石頭縫裡迸出來的一朵花,我經歷過艱險,我還準備迎接更大的風暴,所以我只能把你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裡。梅蘭芳問我不娶你,他們就不加害於你了嗎?劉喜奎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梅蘭芳沉默了片刻後說我決定尊重您的意志。於是兩人就分了手。對於劉喜奎來說,這成了她一生中最遺憾的事。許多年以後,她回憶起這段經歷,這樣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我當時雖然年輕,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結合,可能會毀掉他的前途。遺憾歸遺憾,但劉喜奎說她從來不後悔。從那以後,她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梅蘭芳。當梅蘭芳在抗戰時期蓄鬚明志時,她由衷地佩服;當梅蘭芳享世界時,她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她隱姓埋名深居簡出近40年後,新中國成立,她被請了出來,到中國戲曲學校當了教授。這個時候,她和梅蘭芳重新見了面。抗美援朝時,他倆又同台演出。時過境遷,往事如煙,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曾經。

個人成就

話劇成就

劉喜奎的梆子新戲,把救國理念融入藝術,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愛國志氣,喚起民族激情。從而,進入了新戲的競爭時期。因此,也帶動了整個劇壇。劉喜奎號稱“伶界王”,開創了女演員上台演出的先河,並在王鐘聲指導下,演出現代話劇。劉喜奎得到任天知指教,成為中國第一位現代戲女演員。

戲曲傳承

中國戲曲自宋元形成,初時的戲班還是男女同台。到了清康熙年間,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女演員登台。此後,戲曲舞台上的女角只能由男藝人充任。民國之後,保守的北方也出現了劉喜奎等一批坤伶。但北洋政府禁止男女同台,所以女演員組成的班社叫“坤班”。女演員尚不能進大劇院,只能在茶園、遊藝園獻藝。劉喜奎憑藉河北梆子,帶動了茶園、遊藝園的生意,崛起的河北梆子女伶,滿足了有錢、有閒階層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影響了市井百姓的審美標準。衙門官吏也睜一眼閉一眼,對於女伶登台不予禁止。由此開端,天津的梆子戲台上便有了女演員。民國9年(1920年)9月上海《申報》所刊《女伶之發達》一文中說:“女伶繁衍,盛於津沽。始有男女合演,莫不由津沽輸入之文明耳。是以名伶之產著,燕京為佳,女伶之產著,津沽為多。”民國19年(1930年),男女同台禁令被解除。

愛國情懷

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侵華後,日本人想請劉喜奎去給日本軍人演出,被劉喜奎婉言拒絕。之後,劉喜奎連夜離開日占區,到了抗日區四處義演為抗戰籌集資金支援前線。一次安徽水災,劉喜奎得知後,從自己積蓄中,捐獻2000元銀洋賑濟。1952年,已年近花甲的劉喜奎,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的愛國義演活動,慰問戰鬥在抗美援朝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劉喜奎表示,若不參加此次愛國義演,是終身的遺憾。

投身教育

中國解放後,劉喜奎選擇到中國戲曲學校任職教學 。

技藝特點

劉喜奎身材小巧,唱腔圓潤,聲腔設計繼承了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並根據自身特點融入了京劇的細膩委婉,對舞台上使用的語音、字韻進行了較多的變化,使聲腔更加委婉、美妙、雄中藏秀。劉喜奎色藝雙絕,受人愛戴,突破傳統的約束,積極編排新戲演出 。劉喜奎排演的時裝新戲,對表演有了規範,加入新的肢體動作,更接近現實生活,伴奏方式也加入風琴、小號等西式樂器。舞台採用新式布景,五彩燈光等。說京白,不上韻,配有文武場 。

主要作品

戲曲作品 時裝新戲 話劇
《鴻鸞禧》《新安驛》《石秀探莊》《錯中錯》《西廂記》 《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水底伴侶》《虎口鴛鴦》《狗吃人肉》《義魂孤女》

藝術形象

年份 名稱 演員 備註
2014 《北國佳人》 王洪玲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原創劇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周恩來:劉喜奎不貪富貴,不圖享受,所以她在舊社會能夠這么堅強。劉喜奎是中國戲曲界的明珠。
曹禺(中國現代話劇劇作家):在一、二十年代,劉喜奎是紅透半邊天的名坤伶,是能跟譚鑫培、楊小樓唱對台戲的女演員 。
譚鑫培: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吾其休矣 。
張次溪:喜奎之色既甲天下,其藝尤冠一時,故為喜奎傾倒者,大有人焉。其時舊都名流,多譜新詞以相贈。甚者組黨結社以相持,某黨某社之成,皆藉以博喜奎一粲耳。
張伯駒:清末民初,坤伶頗極一時之盛。劉喜奎色藝並佳,清末演於天津下天仙,民初演於北京三慶園,以《獨占花魁》一劇最著,人即以花魁稱之,為其顛倒者甚眾 。

報刊評價

《民國大腕》:名伶劉喜奎不僅迷倒無數觀眾、戲迷,還曾迷倒民國五位總統。
《北京晨報》:劉喜奎是現代中國演藝事業發展的大力推動者,有情有愛,有笑有淚,有悲有喜,耐人尋味。

親屬成員

祖父:劉興台
父親:劉貽文,清朝海軍,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
丈夫:崔昌洲。

後世紀念

2014年1月24日晚,原創河北梆子戲《北國佳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首演,講述劉喜奎的一生 。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姜亦珊
李海燕[京劇旦角]
李玉芙
劉桂娟
史依弘
唐禾香
王蓉蓉
吳菱仙
王蕙芳
王玉蓉
魏蓮芳
王晶華
筱翠花
熊明霞
楊春霞
言慧珠
袁慧琴
趙葆秀
張火丁
張美娟[京劇旦角]
王小磚
宋丹菊
李莉[京劇旦角]
王玉珍[京劇旦角]
童芷苓
劉秀榮[京劇旦角]
薛亞萍
楊榮環
魏海敏
宋德珠
王玉敏
閻世善
楊磊[京劇旦角]
趙桐珊
張正芬[京劇旦角]
趙慧秋
王熙春
時小福
劉喜奎
趙燕俠
李硯萍
呂洋
馬小曼
毛世來
琴雪芳
邱富棠
任志秋
榮蝶仙
沈小梅
郭偉[京劇青衣]
孫明珠
孫甫亭
孫賀先
宋奕萱
尚長麟
侯玉蘭
孫彩珠
時世寶
沈福存
華慧麟
孫怡雲
尚明珠
宋長榮
蘇雨卿
胡碧蘭
舒昌玉
黃樺
鮑綺瑜
田際雲
田慧
譚娜
譚曉令
冀韻蘭
李金泉
吳素秋
李薔華
吳富琴
王長君
王夢婷
王幼卿
李硯秀
王盛意
羅巧福
李佩卿
王吟秋
王麗芳
王婉華
李鳴岩
王曉臨
王雅娜
劉淑雲
王琴儂
王志怡
羅蕙蘭
馮蘊
陸素娟
小楊月樓
徐碧雲
李盛泉
盧小玉
荀令香
方連元
許翰英
徐暢
小毛劍秋
雲燕銘
姚玉芙
葉芳
劉盛蓮
楊淑蕊
楊菊秋
余紫雲
劉元彤
姚佩秋
粉牡丹
羅福山
閻嵐秋
閻巍
雷英[京劇旦角]
姚玉蘭
李韻秋
朱桂
趙歡
李經文
周利
張春秋
張正芳
貫紫林
張筱賢
李喜鴻
郭睿玥
張逸娟
趙君玉
章遏雲
趙榮琛
仲盛珍
醉麗君
龔雲甫
張晶[京劇旦角]
李金鴻
鍾榮
路三寶
朱琴心
張慧芳
胡素仙
文榮壽
李毓芳
吳吟秋
臥雲居士
文亮臣
黃桂秋
韓慧梅
王世祥
韓冬柏
劉琪
陳正薇
郝蘭田
王紫苓
韓鳳英
王夢雲
劉筱衡
王芸芳
劉山麗
江新蓉
王潤菁
高玉倩
傅世蘭
王克琴
姜雙喜
江汁
陸義萍
計斌慧
魏慧麗
李連貞
梅竹芬
馬艷芬
馬宗慧
王艷[京劇旦角]
王玉蘭
夏華達
新艷秋
夏慧華
賈麗雲
金友琴
徐瀅
熊一華
龐世奇
曲素英
金喜棠
金素雯
許翠
謝銳青
謝虹雯
金素秋
邢美珠
謝寶雲
雪艷琴
金少梅
康靜
徐俊[京劇旦角
俞八妹
郭雪香
於蓮仙
余玉琴
高喜玉
梁小鸞
楊秋雯
尚慧敏
於玉蘅
楊至芳
姚佩蘭
時青山
傅世雲
楊桂雲
楊孝亭
郭瑤瑤
龔蘇萍
李淑媛
楊秋玲
孫榮蕙
孫花滿
袁子明
尚富霞
閻虹羽
梁秀娟
李香勻
孫喜雲
陳蓉芳[京劇武旦]
姚席珍
楊畹農
於蘭
楊偉蘭
張學浩
郭小莊
張彩林
朱小元
劉雙壽
李丹林
李玉芝
孫盛芳
高紅梅[京劇旦角]
隋曉慶
朱俊好
張佳春
朱盛齡
張芷荃
沈健瑾
張三元
厲慧敏
張曼玲
鄭玉華
尚榮芳
侯宇
張雲仙
唐富堯
竇曉璇
諸茹香
張蓉華
果湘林
李麗芳
田桂鳳
朱盛富
張秀晶
田榮芬
張學敏
周婧
周百穗
扈金娜
胡喜祿
鄭秀蘭
耿世華
張淑景
鄭佳艷
陶默廠
朱文英
胡金萍
張蝶芬
張艷玲
張嬋玉
藍文雲
趙秀君
張盛余
張麗媛
鄭子茹
張芷芳
林麗娟
胡金喜[京劇花旦]
碧雲霞
郭際湘
宇文若龍
祁慧茹
曹毅琳
田寶琳
錢紫雲
齊福芸
齊蘭秋
秦雪玲
徐如雲
李新蘭
彩福祿
胡菊琴
杜富興
孫四敏
賈華
沈健謹
許福英
張藍田
朱幼芬
吳江秋
趙曉嵐[京劇旦角]
吳蕙蘭
孫雙玉
周四十兒
沈正艷
關麗卿
賈世珍
周慰堂
許盛玉
李靜文
鮮牡丹
小王玉蓉
新谷鶯
朱蓮桂
謝黛林
趙喜貞
賈桂喜
王順福
韓寶芬
王麗卿
金月梅
金嘯虹
張雙蘭
孫福喜
李喜泉
雷元碩
郭敬悉
戴韻芳
金佩芳
鳳凰旦
姚寶香
范富喜
王元禧
孫心蘭
朱小沅
周長順
孫振泉
李文敏[京劇旦角]
孟金喜
李占華
馬博敏
章麗秋
王金蘭
范韻芳
張五寶
王盛海
沈韻秋
李多芬
何喜春
閻桂祥
尚樹聲
貫榴生
孫德祥
雲飄香
趙嘯瀾
琴艷芳
王茵
吳碧蘭
蘇少舫
雪飄香
寶幼亭
鄭雙福
姚玉英
閻金福
方松齡
孟憲瑢
劉昭容
閻貴雲
訾睿
段來喜
律喜雲
吳彩霞[京劇旦角]
郝瑩
孔元福
尚偉[京劇旦角]
孫萍[京劇旦角]
劉丹丹[京劇旦角]
張嵐[京劇旦角]
周曼如
劉薇[京劇旦角]
張蘭[京劇旦角]
劉美娟[京劇旦角]
雷金福
董雪平
李玉壽
陸鳳琴
趙群[京劇旦角]
李凌楓
李紹華[京劇旦角]
張悅[京劇旦角]
呂琳[京劇旦角]
夏美珍
許嘉寶
劉錚[京劇旦角]
張萍[京劇旦角]
席慧馨
朱鳳桐
李富齋
張靜[京劇旦角]
馬六兒
劉玉琴[京劇旦角]
徐露[京劇旦角]
劉佳[京劇旦角]
李艷儂 | 張嘯竹
馬帥[京劇旦角]
馮金芙
張笠媛
林桂蘭
張雲亭[京劇旦角]
石韞玉[京劇旦角]
聶文華[京劇旦角]
南鐵生
李妙春
范春桂
王麗華[京劇旦角]
王樹芳[京劇旦角]
李宏[京劇旦角]
劉寧[京劇旦角]
李潔[京劇旦角]
孫麗英[京劇旦角]
李薇華
李曉玉[京劇旦角]
高韻芬
溫如華
王奕戈
聞占萍
王曉燕[京劇旦角]
王陸瑤
趙玉華[京劇旦角]
葛香汝
齊淑芳
周雲霞
王芳[京劇旦角]
張馨月[京劇旦角]
李紅梅[京劇旦角]
王元芝
劉慧權
李玉祥[京劇旦角]
何佩森
劉連湘
張其婷
李慧娟[京劇旦角]
劉杉杉
張菁華
楊菊萍
何蕾
戴綺霞
張南雲
劉慧琴
金碧艷
岳惠玲
姚佩霞
李琳[京劇旦角]
張藝[京劇旦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