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耳

膿耳

膿耳是指由外邪侵襲,邪毒熾盛,停聚耳竅或臟腑虛損,正氣虧虛,邪滯耳竅,無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本病嚴重者可引起膿耳變證,甚者危及生命。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概要

凡耳內紅腫焮熱,鼓膜潰破、耳道出膿的稱為膿耳,膿水呈黃色者叫「聤 耳」(音停)白色者叫「纏耳」;多因肝經火熱引起。患者有耳竅突發疼 痛,聽力減退,並伴有周身寒熱,脈象弦滑而數等症狀。本病多發生於小 兒。類似急性中耳炎

病因病理

膿耳膿耳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用藥不當身體抵抗力差或病菌毒性過強都可能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為慢性的原因鼻腔鼻竇咽部存在慢性病灶可能與本病的發生髮展有關。

常見致病菌多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革蘭陰性桿菌較多可有兩種以上細菌混合感染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漸多見。

近年病理研究發現:在中耳炎病程中中耳系統狹窄的內通風引流通道(如鼓峽鼓竇口等)很容易被水腫黏膜包裹性積液粘連或肉芽等炎性病變阻塞使阻塞區域以上的結構如上鼓室鼓竇乳突氣房等的炎性滲出液發生瀦留導致肉芽組織形成因而中耳系統內通風引流通道的病理阻塞是促使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形成的一個重要病因。

外因多為風熱濕邪侵襲,內因多屬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1.外邪侵襲,壅遏耳竅

風熱或風寒外襲,循經上犯,邪毒結聚耳竅。或可因污水入耳,水濕內侵,濕熱鬱蒸耳竅,發為本病。

2.肝膽濕熱,熏蒸耳竅

外感濕熱之邪,內犯肝膽,或嗜食肥甘,內釀濕熱,濕熱壅滯肝膽,上蒸耳竅發為本病。

3.脾虛失運,濕困耳竅

素體虛弱,脾虛失運,濕濁停聚,泛溢耳竅,發為本病。

4.腎元虧損,邪滯耳竅

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或久病不愈,腎元虧虛,腎虛耳部骨質失養,邪毒滯留,邪毒腐蝕骨質,甚或邪毒內陷,發為本病。

診斷

1.病史

初發者多有外感或鼓膜外傷史;久病者有患耳反覆流膿史

2.臨床症狀

初發者起病急,耳內疼痛,脹悶,聽力障礙,或有耳鳴。隨病情發展,耳疼加劇,呈跳痛,或如鑽痛、刺痛,痛引頭腦。全身可有畏寒發熱等症。小兒患病全身症狀較重,多有高熱,啼哭,抓耳、搖頭,煩躁不安,拒食甚至耳後紅腫等。鼓膜穿孔溢膿後,則耳痛及全身症狀迅即減輕。病久則以耳內流膿反覆難愈,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為主要表現。

3.局部檢查

病初起,鼓膜鬆弛部、錘骨柄、周邊部的血管呈放射狀充血;病情進一步發展,則鼓膜瀰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其標誌消失,充血呈鮮紅色,鼓膜外凸或突出部位中心有黃點(膿點),若凸出部頂點有閃光點,可見膿液從此處呈搏動性流出(彩圖4),少數患者可有耳後完骨紅腫疼痛。久病者,鼓膜緊張部或鬆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可有灰白色片狀或豆渣樣臭穢分泌物

4.其他

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亦可見混合性耳聾。血常規:鼓膜穿孔前,白細胞總數偏高,鼓膜穿孔後或慢性者,白細胞可正常。顳骨CTX線攝片可示骨質破壞或膽脂瘤形成。

臨床表現

根據病理及臨床表現傳統上將本病分為型各型間一般無階段性聯繫骨瘍型和膽脂瘤型可合併存在。

單純型

最多見病變主要局限於中耳鼓室黏膜一般無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有黏膜型之稱當黏膜受感染髮炎時及時適當的治療鼓膜穿孔處引流通暢炎症可控制鼓膜穿孔大者錘骨柄亦可見破壞乳突氣房可良好無明顯變化亦可為滲出液或肉芽組織充填幼兒患者乳突小房發育將受影響病理變化主要為鼓室黏膜充血增厚圓形細胞浸潤;杯狀細胞及腺體分泌活躍。

臨床特點:間歇性耳流膿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時流膿發作或膿量增多;膿液呈粘液性或粘膿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於緊張部多呈中央性穿孔大小不一聽覺損傷一般為輕度傳導性聾

骨瘍型

病變超出黏膜組織多有不同程度聽小骨壞死伴鼓環鼓竇或鼓室區域骨質破壞又稱壞死型或肉芽型可由急性壞死型中耳炎遷延而來黏膜組織廣泛破壞聽骨鼓環鼓竇及乳突小房均可發生出血壞死鼓膜穿孔處可見聽骨缺損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鼓室內膿不多常帶臭味聽力明顯下降有時可伴有頭痛眩暈小兒患者乳突發育嚴重受影響呈硬化型。

臨床特點:耳持續性流粘稠膿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則膿內混有血絲或耳內出血鼓膜邊緣性穿孔緊張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通過穿孔可見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有蒂的息肉從穿孔脫出可堵塞於外耳道內妨礙引流病人多有較重的傳導性聾乳突X線片有邊緣模糊不清的透光區顳骨CT掃描示上鼓室鼓竇及乳突內有軟組織陰影可伴部分骨質破壞此型

併發症

近年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顳骨病理連續切片研究發現肉芽組織僅在滲出液積存和吸收的地方形成炎性滲出液的吸收機化與肉芽組織形成是同時發生在同一病理過程中炎性滲出液和肉芽組織同時存在是病理過程中一種較普遍的形式而肉芽組織可以吸收破壞骨質。

膽脂瘤型

膽脂瘤是由於鼓膜外耳道的復層鱗狀上皮經穿孔向中耳腔生長堆積成團塊其外層由纖維組織包圍內含脫落壞死上皮角化物和膽固醇結晶故稱為膽脂瘤非真性腫瘤膽脂瘤對周圍骨質的直接壓迫或由於其基質及基質下方的炎性肉芽組織產生的多種酶(如溶酶體酶膠原酶等)和前列腺素等物質的作用致使周圍骨質脫鈣骨壁破壞最近的研究發現膽脂瘤能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對骨質破壞起到一定作用炎症可由骨質破壞處向周圍擴散導致一系列顱內外併發症

臨床特點:長期耳流膿膿量多少不等有時帶血絲有特殊惡臭;但後天性原發性膽脂瘤的早期可無耳流膿史鼓膜鬆弛部穿孔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有時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惡臭少數病例可見外耳道後上骨壁缺損或塌陷上鼓室外側壁向外膨隆鬆弛部穿孔若被一層痂皮覆蓋如不除去痂皮深究可致漏診聽力檢查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聾;由於中耳膽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斷的小聽骨間形成假性連線此時聽力損失可不甚嚴重手術後此種聯繫被中斷反而聽力損失加重晚期病變波及耳蝸可引起混合性耳聾或感音神經性聾

乳突X線拍片或顳骨CT掃描示上鼓室鼓竇或乳突有骨質破壞區邊緣多硬化濃密整齊。

治療

一、內治法

1.外邪侵襲,壅遏耳竅

臨床表現:起病急,發熱,耳痛逐漸加劇,或劇痛後膿液流出;全身伴發熱、惡寒鼻塞流涕舌質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熱或風寒外襲,或污水入耳,水濕內侵,循經上犯,邪毒結聚耳竅,與氣血搏結,則耳內疼痛;風性善行數變,常挾寒挾熱,而多從火化,故發病急;發熱、惡風寒、鼻塞、流涕、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皆為上焦肺熱壅盛之徵。

治則: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蔓荊子散加減。方中蔓荊子甘菊花、升麻氣輕之品昇陽清上;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熱利水去濕;前胡助蔓荊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生地、赤芍、麥冬養陰涼血。全方疏風清熱,利水去濕而排膿,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病初起風熱偏盛者,可去生地麥冬,加柴胡薄荷;若鼓膜紅腫、耳痛劇烈者,為火熱壅盛,可加野菊花、蒲公英、地丁、板藍根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肝膽濕熱,熏蒸耳竅

臨床表現:耳痛劇烈,耳膿黃稠,耳鳴耳聾;全身可見發熱,口苦咽乾,小便黃赤,大便乾結。小兒症狀較成人為重,可有高熱煩躁驚厥等症。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證候分析:濕熱之邪壅滯肝膽,熏蒸耳竅,故耳內疼痛;耳竅為邪毒阻塞,清氣不達,閉而不用,故耳鳴耳聾;邪毒內蘊,不得外解,阻塞經脈氣血運行,化腐成膿;口苦咽乾、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均為肝膽火熱之徵。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邪毒易犯,臨床症狀較為嚴重。

治則:清肝瀉火,利濕排膿。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取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入肝膽以清瀉肝膽之火;當歸、生地清熱活血消腫;車前子、木通、澤瀉導熱下行。若火毒熾盛,流膿不暢者,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療效。小兒熱盛宜引動肝風,可加入平肝息風藥,如勾藤、蟬蛻;若出現神昏、驚厥、嘔吐,應參考“黃耳傷寒”篇處理。小兒臟腑嬌嫩,用藥過於苦寒會損傷正氣,臨床用藥應加以注意。

3.脾虛失運,濕困耳竅

臨床表現:耳內流膿日久,量多而清稀。聽力下降或有耳鳴。全身可有頭暈、面色少華,納差,大便溏薄等。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濕邪屬陰,性黏滯。耳為清空之竅,喜空虛。脾虛運化失健,濕濁停聚,泛溢耳竅,故耳內膿液清稀,量較多,纏綿日久而無臭味;濕濁蒙蔽清竅,故耳鳴耳聾、頭暈、頭重;頭暈、面色少華,納差,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等皆為脾虛失於運化,清陽之氣不得營運之徵。

治則:健脾滲濕,補托排膿。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若濕蘊化熱,濕熱盛,耳流膿色黃,且耳痛者,加入黃芩、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排膿;耳悶、聽力下降者,加菖蒲、蔓荊子等以通竅排膿。若周身倦怠乏力,頭暈而沉重,為清陽之氣不得上達清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若膿液清稀量多、納差、便溏,為脾虛失於健運,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4.腎元虧損,邪滯耳竅

臨床表現:耳內流膿日久不愈,反覆發作,量不多,膿液穢濁或呈豆腐渣樣,並有臭味,聽力減退明顯。全身可見頭暈,神疲,腰膝酸軟。舌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

證候分析:腎元虧損,耳竅失養,邪毒留戀,故耳內流膿日久不愈,並反覆發作;邪毒久戀,化腐成膿,故耳膿穢濁或呈豆腐渣樣,並有惡臭氣味;腎精虧損,耳竅失養,故聽力明顯減退;腎元虛損,腦髓失養,故頭暈神疲;腰膝酸軟,舌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為腎元虧損之徵。

治則:補腎培元,化濕祛腐。

方藥:腎氣丸加魚腥草、金銀花、木通、夏枯草桔梗等。方中以腎氣丸培補腎元,配以魚腥草、金銀花、木通、夏枯草、桔梗以祛濕化濁。腎陰虛者,若濕熱郁久,化腐成膿,氣味臭穢,可在前方基礎上選用穿山甲、皂角刺、板藍根、金銀花、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以活血祛腐。若伴見虛煩失眠,耳鳴,腰膝酸軟等症,則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編輯本段

二、外治法

1.清除耳道內膿液

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潔外耳道。也可用負壓吸引的方法清除膿液,以利於膿液流出。

2.滴耳

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新鮮的虎耳草搗汁,每日滴耳5~6次。

3.吹藥

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濕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耳疳散等。吹耳法是古代治療膿耳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清除乾淨,每次吹入的藥散不宜過多,否則容易造成堵塞及妨礙引流。

4.滴鼻

未穿孔前急性期鼻塞患者,可用芳香通竅的滴鼻劑或1%麻黃素滴鼻液滴鼻。

5.塗敷

如病情嚴重或膿液刺激,引起耳前後有紅腫疼痛,可用紫金錠磨水塗敷,或用如意金黃散調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

6.摘除

有肉芽、息肉 鼓室有肉芽或息肉者,可用藥物腐蝕或手術摘除,有利於膿液的引流。

7.其他

小兒患病耳周紅腫,或膿耳日久流膿臭穢者可擇時手術。

三、針灸治療

1.體針

實熱證以取手足少陽經足厥陰肝經穴為主,一般用瀉法;如為虛證,則以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陰、足太陽經穴為主,多用補法。主穴選耳門、聽會、翳風,配穴選風池、外關、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脾俞、腎俞等,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

2.灸法

虛寒者選用翳風穴懸灸,亦可配合足三里艾灸,每日1次,每次約1分鐘。

預防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時不用力擤鼻,防止邪毒竄入耳竅引發膿耳。
(2)防止鼓膜損傷引發膿耳,如遇鼓膜外傷防止污水入耳引發膿耳。
(3)患病後保持膿液的引流通暢,合理使用滴耳藥,吹耳藥。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見劇烈耳痛、頭痛、發熱和神誌異常,提示有變證的可能,要及時處理。
(5)對於某些誘發或加重本病的食物,要適當加以避忌,如豆類魚蝦及其他可能引發邪毒的食物。

預後

膿耳初發如治療及時,一般預後良好。若遺留鼓膜穿孔多反覆發作者,影響聽力。部分患者,因貽誤治療或治療不當而並發膿耳變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相關條目醫學 中醫 針灸 刮痧 醫師 醫生

常見耳科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 | 中耳炎 | 突發性耳聾 | 聽神經瘤 | 耳癤 | 鏇耳瘡 | 耳鳴 | 耳癤 | 耳瘡 | 鏇耳瘡 | 耳廓痰包 | 斷耳瘡 | 耳脹 | 耳閉 | 膿耳 | 膿耳變症 | 耳根毒 | 膿耳口眼喁斜 | 黃耳傷寒 |美尼爾氏綜合症| 耳眩暈 | 異物入耳 | 耵耳 | 耳殼流痰 | 暴聾 | 久聾 | 聾啞症 | 耳瘺 | 耳痔| 外耳道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