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東羅馬皇帝統治時期(公元532年——公元537年),當時拜占庭帝國正處於鼎盛階段,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拜占庭帝國衰落後,聖索非亞大教堂已轉變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基本信息

概述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它是拜占庭式建築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於創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頂為中心的複雜拱券結構平衡體系,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聖索菲亞”,這個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上帝智慧。
教堂供奉耶穌,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廟改建為教堂、並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聖索菲大清真寺,目前大教堂已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歷史背景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了奉獻智慧之神Haghia Sophia而建,稱為大教堂,後因天災和戰亂而損毀。

532年,查士丁尼大帝(Emperor Justinian)決心重建大教堂,請來了兩位建築師,米利都的伊西陀爾、特拉列斯的安提繆斯(Isidore of Miletus,Anthemius of Tralles),投入一萬名工人,三十二萬黃金,花費六年光陰重新設計建造。

公元537年12月27日,由中東大主教聖化,並稱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意指基督的智慧,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教堂建成後,基督教東方的教堂便有了自己的特點,它不僅用作宗教儀式,還用作皇帝舉行重要國儀的場所,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

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將豪華的羅馬宮殿藝術珍品化為灰燼,下令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所有基督教雕像搬出,並將教堂內拜占庭的壁畫以灰漿遮蓋,再繪上伊斯蘭圖案;並在周圍修建4個高大的尖塔。在牆上懸掛著6個直徑約10米以阿拉伯文字為主的大圓盤,據說那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的幾個大弟子的象徵,主要意思是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從穹頂上垂下一根鋼纜,吊起一個直徑約40米的大圓圈,上面掛滿了燈泡,離地約3米左右,作為寺內穆斯林們祈禱作功課的主要照明。

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公眾開放的博物館,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 Muzesi),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得以從見天日,也因此回教和基督教在此共和。
1975年政府撥款進行了全面修復。

建築風格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長方型建築,教堂的圓頂高60米,相當於20層樓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圓頂之一。它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廳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廳600多平方米。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這座教堂內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頭大多採用華麗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還增加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開裂。大教堂最大的圓柱高19至20米,直徑約1.5米,以花崗岩所制,重逾70噸。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個科林斯柱式拆卸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磚塊。
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圓頂,圓頂直徑較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色彩。由於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絕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間。
主圓頂的重力被兩個向東西方擴展的半圓頂主殿、四個角落的柱墩以及建築物南北外方的支撐物所抵銷。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後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單拱窗,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圓頂顯得輕巧凌空。

內部裝飾

聖索菲亞教堂內部
教堂內部空間它既集中,又曲折多變,教堂的穹頂下空間與南北兩側是明確隔開的,然與東西兩側又統一,為了宗教儀式的需要,增大縱深的空間;至於南北兩側的空間,透過柱廊與中央部分相通,它的內部又以柱廊作劃分。這樣層次多了,引起對空間的無限幻覺。

大教堂內牆上有天使傑布拉欣的巨幅油麵,它向教徒們描繪了天國幸福、安詳而和平的景象。儘管大廳四周有許多帶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戶,但由於大廳極其宏偉,自然採光的亮度與大廳面積不成比例,因此顯得大廳陰暗,加之上千年濃郁的宗教氛圍,讓人有種莫明的壓力和恐怖感。
當你仰頭向大廳頂部望去時,的確使人頭暈目眩,叫人不敢多待。建築結構之高超、藝術之精美、氣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對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們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難現實的巨大反差。

結構特點

1、內部裝飾燦爛奪目:墩子和牆上以彩色大理石貼面,有白、綠、黑、紅等顏色,組成各種圖案。柱子以暗綠色為主,亦有部份是深紅色;

2、柱頭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鑲以金箔。柱頭、柱礎和柱身的交接線處,以包金的銅箍鑲飾;

3、穹頂和拱頂全用彩色玻璃馬賽克鑲嵌了天使及聖徒像作裝飾,以金色和少量藍色作底子。地面上亦以馬賽克鑲嵌成圖案,因此上下左右顯得金碧輝煌,色彩琳琅滿目。
4、仰望圓頂上懸掛寫著“穆罕默德”的阿拉伯文金字的大圓盤,更高處鑲嶔著基督的馬賽克拼貼;從教堂變成清真寺,再變成現今兩教圖騰和平共存,聖索菲亞是一個傳奇,也是獨一無二的。

設計理念

十字架造型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聖。
神聖的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藉由對宗教的奉獻、誇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而對周遭地區施與影響力的用心。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圖形設計

聖索非亞大教堂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令人驚嘆的建築,是靠圖形和數字設計的。不可否認他是數學家的傑作,其中一位是來自特拉列斯的安提繆斯——就是《燃燒的鏡子》和《不平常的機械裝置》這兩篇著作的作者。第二位建築師比安提繆斯年輕一點。他是來自米利都的伊西多爾,他針對亞歷山大利亞的希羅的文章《論拱形建築》寫過一篇評論。安提繆斯和伊西多爾是阿基米德學科方面的大師,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設計圖,很有可能與刻在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圖案相似。

教堂文化

基督影響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從公元4到6世紀開始,教會拱門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
教會中認為聖人的人物畫像就等於觸犯聖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的一派,與另一派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

兩派鬥爭

公元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羅馬皇帝里奧三世(LeoIII)頒布禁令,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二百年間的血腥鬥爭,教堂里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結果是造成人與人的信賴關係瓦解,社會動盪不安。

壁畫意義

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一直到9世紀中葉,教會重新解釋,願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才逐漸消釋兩派間的紛爭,而這個日子也被稱為“正統的勝利”(TheTriumphoforthodoxy),每年在信仰東正教的國家裡被盛大慶祝。然而雕刻藝術從來不曾得到教會的認可,因此可以說拜占庭藝術里,雕刻藝術並不存在。

社會評價

聖索菲亞教堂

教堂主體為長形,內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裝點鋪砌,美麗程度比具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譽的威尼斯聖馬克教堂毫不遜色。
高不可攀的穹頂和氣勢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帶給你一種強烈的震撼,從四周窗戶透進來的自然光線給幽暗的教堂營造了迷幻的宗教氣氛,仰頭望著頂穹上方的聖母聖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強烈。
別具風采的圓頂由兩個半球形拱門支撐,這座雄偉堂皇的教堂是古代建築的珍品,對於以後的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在世界享有盛名,17世紀時,有人仿效公元前腓尼基人昂蒂帕特提出的“七大奇蹟”的說法,提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聖索菲亞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從教堂內一側的昏暗、狹窄的碎石鋪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達環繞教堂內三面的兩層長廊,能從不同的空間角度欣賞這座輝煌的大教堂,教堂外的淨洗池顯示著伊斯蘭教的色彩。

世界七大奇蹟

盤點世界著名的十大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