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梅爾森

羅傑·梅爾森

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1951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200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博弈論大師。 2009年擔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羅傑·梅爾森 羅傑·梅爾森

羅傑·邁爾森,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研究專長包括經濟學領域裡的博弈論和政治學領域裡的投票體制等。

20世紀80年代,用“機制設計”理論,運用博弈論為加州電力改革設計方案。在博弈論領域,引入了更新的納什平衡概念,現在成為“更適當的平衡”。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論:矛盾衝突分析》一書。

2001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建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一項聲明說,“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提出,馬斯金和邁爾森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這一理論有助於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何種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何種情況市場機制無效,幫助人們確定有效的貿易機制、政策手段和決策過程。

聲明指出,“機制設計理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解釋何種制度或分配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損失。作為一個重要套用領域,這一理論為最優貿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人物評價

邁爾森是個能讓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變得很實用的經濟學家。他為美國解決了如加州電力危機等在內的很多經濟難題,在世界經濟學界赫赫有名。20世紀 80年代,美國加州的電力改革要打破電力壟斷的弊端,可是電力行業實行完全競爭又不可能,最好的辦法是寡頭壟斷。邁爾森用“機制設計”理論,運用博弈論很好地為加州電力改革設計了方案,這個方案運行至今,效果良好。

此外,邁爾森還解決了美國醫學院的招生難題。美國醫生是高收入群體,但是醫學院大都是私立的。不控制醫學院學生人數,就不能保證醫生的質量和高收入。美國政府把邁爾森的“機制設計”原理引入相關法律,從而限制了醫學院招生的數量。

邁爾森對現實經濟的貢獻讓美國經濟學家感嘆:可以因此而創立一門“經濟工程學”,把經濟學變得同工程學一樣實用,一樣可以設計經濟現象。

邁爾森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最直接信號是2002年芝加哥大學高薪把他納入旗下。要知道,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幾乎全部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提名者。這個大學有專門的分析師,評估全球5年內可能得獎的經濟學家,然後將其挖進學校里來。

主要貢獻

機制設計理論

機制設計理論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關於社會主義的哈耶克-米塞斯與蘭格-勒納之間的著名論戰。後來赫維茨在數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分析制度問題的一般化框架。近幾十年來,機制設計理論一直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有眾多經濟學家在這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赫維茨開創並由馬斯金、羅傑·B·邁爾森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極大地加深我們對在這種情況下最佳化分配機制屬性、個人動機的解釋、私人信息的理解。這種理論使我們能區分市場運作良好的市場和運作不良好的市場。它幫助經濟學家確定有效的貿易機制、規則體系和投票程式。機制設計理論今天已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政治學的一些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機制設計理論可以看作是博弈論和社會選擇理論的綜合運用,簡單地說,如果假設人們是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行為的,並且設定按照社會選擇理論對各種情形都有一個社會目標存在,那么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麼樣的博弈形式,使得這個博弈的解就是那個社會目標,或者說落在社會目標集合里,或者無限接近於它。它和所謂的信息經濟學也幾乎是一回事,只不過後者有不同的發展線索,但毫無疑問所有信息經濟學成果都可以在機制設計的框架中處理。

從研究者的角度看,一個機制的最值得關注的特徵有兩個,信息和激勵。機制的運行總是伴隨著信息的傳遞,那么信號空間的維度成為影響機制運行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信息問題就是要求機制的信號空間的維度越小越好,當然必要時還須考慮信息的複雜性。而激勵問題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激勵相容,這是赫維茨1972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博弈解前提下,激勵相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機制設計理論家們幾乎對各種情形下什麼樣的社會選擇規則是可執行(馬斯金貢獻的概念)的問題都進行了探討。

最初,占優策略均衡受到青睞,因為占優策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占優策略就是不管別人採取什麼策略,自己的策略總是不差的,以不變應萬變。不管別人怎么樣總說真話就是一種占優策略。但經典的吉巴德-薩特斯維特操縱(manipulation)定理講,能被占優策略均衡所執行的社會選擇規則只能是獨裁性的,即好和壞由一個人說了算。赫維茨1972年的著名結果也說的是這個道理,在信息分散的個人經濟環境裡,不存在一個有效率的機制讓人有動力顯示他的真正信息。

在納什均衡行為假設下,馬斯金1978年的文章證明,能被執行的社會選擇規則一定是滿足單調性的。單調性意味著,如果某一方案在一種環境中是可取的社會選擇,而在另一環境中, 在大家的偏好排序中這個方案與其它方案比較其相對地位沒有下降,那么在後一環境中,這個方案也應該成為社會選擇。

其他理論

馬斯金還證明,在博弈參與者三人或三人以上時,單調性加上無否決權條件還是一個充分條件。無否決權就是,如果有一個方案是大家都最喜歡的,而最多一個人例外,那么這個方案應該成為社會的選擇。馬斯金這篇影響極大的文章二十年後終於發在《經濟研究評論》上。後來發現,幾乎在貝葉斯均衡,完美均衡等各種行為假設下,單調性都是一個社會選擇規則能被執行的必要條件。詳細結果可以參看第六次世界經濟學家大會後拉豐特主編的論文集(劍橋大學出版社1992年)中摩爾和帕爾弗雷的兩篇綜述。

所羅門王問題

《聖經》上所羅門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女人抱著一個男嬰,要求所羅門王評判到底誰是真的母親。所羅門王喝令侍衛拿一把劍來,要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個母親一半。這時其中一個女人說:“大王,不要殺死孩子。把孩子給她吧,我不和她爭了”。所羅門王聽了說:“這個女人才是真的母親,把孩子給她。”這個關於所羅門王的睿智的故事在流傳了兩千年後,有好吹毛求疵的經濟學家跳出來說,故事中的假母親是不夠聰明的,如果她和真母親說同樣的話,那所羅門王該怎么辦呢?當然,僅僅會責問別人還不是好樣的,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理論及其一個主要部分執行(implementation)理論幾乎是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機制設計理論認為可以通過一個類似競標的機制來解決。顯然,所羅門王不知道誰是真母親,但他知道真母親比假母親賦予孩子更高的價值,真假母親也都知道這點,並且這是一個普遍知識,即她們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這點,她們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這點,以至無窮。換言之,她們進行的是完全信息博弈。

所羅門王可以向其中任一母親(姑且稱其為a)提問孩子是不是她的。如果a說不是她的,那么孩子給另一個女人(可稱其為b),博弈結束。如果a說孩子是她的,那么所羅門王可以接著問b是否反對。如果b不反對,則孩子歸a,博弈結束。如果b反對,則所羅門就要她提出一個賭注,然後向a收取罰金。比較罰金和賭注,如果罰金高於賭注,則孩子給a,她只須交給所羅門王賭注那么多錢,而b要交給他罰金的錢;如果罰金比賭注低,則孩子給b,她給所羅門王賭注的錢,a的罰金也歸他。

讀者可以很容易地推出,在a是真母親的情形下,她的策略是說孩子是她的,然後b不反對。因為她反對的結果只會導致她要多交錢,因為a為了得到孩子並避免白白給出罰金,必然會真實地根據孩子對她的價值拿出罰金;在a是假母親的情形下,她的策略是承認孩子不是她的,因為如果她說孩子是她的,b必然會反對,並且b為了得到孩子並少付錢,一定會真實出價,而a只有出高出孩子對她的真正價值的錢才會得到孩子,可這就不合乎她的偏好了。

當然,在假母親具有妒忌型效用函式時,上述機制就無效了。她可以出很多錢得到一個並不物有所值的東西,只因為這樣損害了別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很讓人頭痛的(這是我為什麼開頭說機制設計幾乎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相反,如果她再有錢,只要是一個正常的利己主義者,而機制設計者又是依法辦事的,那么問題依然好辦。

主要著作

《博弈論:矛盾衝突分析》(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

《經濟決策的機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年份得主獲獎原因
1969年朗納·弗里施(挪威)
簡·丁伯根(荷蘭)
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是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
1970年保羅·薩繆爾森(美)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
1971年西蒙·庫茲涅茨(美)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成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貢獻巨大
1972年 約翰·希克斯(英)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 華西里·列昂惕夫(蘇聯)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奧地利)、貢納爾·默達爾(瑞典)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 列昂尼德·坎托羅維奇(蘇)
特亞林·科普曼斯(美)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 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 貝蒂爾·奧林(瑞典)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美)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英裔美籍) 西奧多·舒爾茨(美) 前者在發展經濟學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和進出口交換比價模型,後者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 勞倫斯·羅·克萊因(美)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賓(美)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巨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美)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美) 概括了帕累托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察·約翰·斯通(英)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1986年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美)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套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 羅伯特·索洛(美)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法)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
哈里·馬科維茨(美)
威廉·夏普(美)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 羅納德·科斯(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式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 蓋瑞·貝克(美) 將個體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
1993年 道格拉斯·諾斯(美)
羅伯特·福格爾(美)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約翰·海薩尼(美) 萊因哈德·澤爾騰(德)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 小羅伯特·盧卡斯(美)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總量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
威廉·維克瑞(美)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美)
邁倫·斯科爾斯(美)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馬蒂亞·森(印度) 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美)
丹尼爾·麥克法登(美)
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他們發展了廣泛套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2001年 喬治·阿克洛夫(美)
麥可·斯彭斯(美)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
為不對稱信息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套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於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丹尼爾·卡內曼(美)
弗農·史密斯
前者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後者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
2003年 克萊夫·格蘭傑(英)
羅伯特·恩格爾(美)
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04年 芬恩·基德蘭德(挪威)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有關巨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的影響因素
2005年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美)
羅伯特·約翰·奧曼(以色列)
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 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在巨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2007年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美)
埃克里·馬斯金(美)
羅傑·梅爾森(美)
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本
2008年 保羅·克魯格曼(美)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奧利弗·威廉森
奧斯特羅姆以“涉及公共財產或處於公共控制下財產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威廉森以“涉及企業邊界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