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夏普

威廉·夏普

威廉·夏普,1934年6月16日,威廉·夏普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奠基者。由於其在金融經濟學方面的貢獻,與默頓·米勒和哈里·馬克維茨三人共同獲得1990年第十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基本信息

簡介

1934年6月16日,威廉·夏普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他父親學英國文學,母親學科學。1940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他們家先遷至德克薩斯,後遷至北加州,最後到了南加州。就是在加州河邊的公立學校,夏普完成了他的大部分大學前教育。

1951年,夏普進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計畫通過主修醫學而取得醫學學位。但是,一年的課程學習之後,他失去了興趣,並轉學到洛杉磯加州大學,選擇主修企業管理專業。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兩位教授對他的事業有深刻影響。在商業學院時,他有幸成為金融教授弗雷德·威斯頓的研究助理,並跟他學習課程。威斯頓首先介紹夏普讀哈里·馬克維茨的著作,並開始了使金融學發生革命的有挑戰性的研究。夏普在讀哲學博士時,其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也與此有關。

短期服役之後,1956年夏普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加入蘭德公司。夏普對蘭德公司的研究氣氛非常讚賞。他說:“對於有志進行既有美學價值又注重實用研究的任何人,蘭德都是一個理想的公司。”在那個時期,蘭德正在研究計算機科學、對策論、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及套用經濟學中的開拓性工作。

夏普是在蘭德公司工作的同時繼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的。1960年,完成了全部專業課的考試之後,夏普開始考慮他的博士論文題目。在弗雷德·威斯頓的建議之下,他向同在蘭德公司的哈里·馬克維茨求教。他們從此開始密切合作,研究“基於證券間關係的簡化模型的證券組合分析”課題。雖然哈里並不是夏普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成員,但他實際上是整篇論文的顧問。夏普說:“我欠他的債是巨大的。”1961年,夏普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同時獲得了博士學位。

1961年,夏普在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接受了一個金融學方面的職務,定居在西雅圖。一安頓下來,他便開始著手歸納其博士論文的規範性成果,並於1963年發表在《管理科學》上,更加重要的是他開始使博士論文最後一章中的均衡理論一般化。到1961年秋季他發現,不必對影響證券報酬的因素數目做任何假設即能得到一組很相似的結果。1962年1月他第一次在芝加哥大學公開這個方法,此後不久將一篇這個題材的文章投向《金融》雜誌。由於編輯部的原因,該文遲至1964年9月才發表。這篇文章在內容和標題兩方面為現今被稱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理論提供了主要基礎。

1968年之後,夏普應邀在史丹福大學商業研究生院擔任一個職務,他在1970年才去那裡,在去之前他完成了一本書《證券組合理論和資本市場》,總結了這些領域中的規範和實證工作。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夏普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與資本市場中的均衡有關的問題以及它們對投資者的證券組合選擇的影響上。美國在1974年通過關鍵立法後,他開始研究用於支付退休金義務的資金的投資政策的作用。他還寫了一本教科書《投資學》,將制度的理論的和經驗的材料歸納在一起,便於大學生和研究生學習。1978年該書的第一版很成功。現在與高登·亞歷山大合作的這本書已出了第五版。與高登·亞歷山大合作的,1989年出版的另一本書《投資學基礎》,也受到讀者好評。

1976~1977年,夏普在國民經濟研究所邁塞爾的指導下,作為研究銀行資本是否充分問題的研究小組成員,研究存款保險和拖欠風險之間的關係。成果於1978年發表在《金融和數量分析》雜誌上,支持基於風險的保險費概念。與勞里·古德曼合作的經驗工作也說明證券的市場價值能提示關於資本是否充足的重要信息。國民經濟研究所的項目強烈建議更多關注金融機構的風險,並且警告說一個固定保險率制度和事實上無限的覆蓋面,而監測及實施程式不完善,為經營這些機構的那些人冒過大風險提供激勵。

1980年夏普被推選為美國金融學會主席。他選擇《分散投資管理》為講演的題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夏普繼續對有關退休金計畫投資政策的問題進行研究。1983年,與米海爾·哈利遜完成了針對此問題的一篇理論文章。與此同時,他開始對美國股票市場中產生報酬的過程感興趣。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巴爾·羅森堡是這項研究的先驅者,他在1982年發表了關於紐約股票交易所證券報酬的因素的一篇經驗論文。夏普也開始將精力集中於資產配置。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包括一本書《資產配置工具》、最佳化軟體和資料庫。《資產配置工具》在1985年第一次出版。這本書原來的出版商和羅伯遜公司連同他們的大得多的資料庫集合,都可以提供使用。

1983年,他幫助史丹福大學建立了一個國際投資管理計畫,初期與日內瓦的國際管理研究所,以後與倫敦研究生院聯合提供。這個計畫是為希望得到金融經濟理論和有關經驗研究的全面基礎的高級投資專業人員設計的。夏普擔任此計畫的主任之一直至1986年。1986年後,夏普向史丹福大學請假兩年,以創辦夏普——羅素研究公司,業務是研究並開發程式以幫助養老金、基金會和捐贈基金選擇對他們的情況和目標適合的資產配置。

由於夏普在金融領域的成就和影響,他擔任了許多名譽職務。從1975年至1983年,擔任大學退休股票基金的理事、註冊金融分析家學會的研究基金會的理事、金融定量研究會的委員、註冊金融分析家協會的教育和研究委員會委員,還擔任日光證券投資技術研究所和瑞士聯邦銀行的單位證券管理部的策略顧問。他也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獎金:1980年,他獲得美國商學院協會的優異貢獻獎;1989年,得到金融分析家協會尼古拉·摩洛道夫斯基金金融專業優異貢獻獎

大事年記

威廉·夏普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而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學歷:

1955年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士

1956年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

1961年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

經歷:

1961年~1963年 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1963年~1967年 華盛頓大學副教授

1967年~1968年 華盛頓大學教授

1968年~1970年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Irvine)分校教授

1970年~1973年 史丹福大學教授

1973年~1989年 史丹福大學丁肯財務學教授(Timken Professor of Finance)

1989年~1992年 史丹福大學丁肯財務學榮譽教授

1993年 史丹福大學財務學教授

貢獻

夏普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是在有價證券理論方面對不確定條件下金融決策的規範分析,以及資本市場理論方面關於以不確定性為特徵的金融市場的實證性均衡理論。

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馬克維茨的分析方法進一步發展為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用來說明在金融市場上如何確立反映風險和潛在收益證券價格。在模型中,夏普把馬克維茨的選擇理論中的資產風險進一步分為資產的“系統”(市場)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兩部分。前者是由總體股價變動引起的某種資產的價格變化,後者則是由影響股價的某些特殊要素引起的資產價格變動。夏普提出一個重要理論是,投資的多樣化只能消除非系統風險,而不能消除系統風險。亦即投資於任何一種證券,都必須承擔系統風險。

假設有兩種具有相同β係數的有價證券組合,一種是由非系統風險大的股票構成,另一種是由非系統風險小的股票構成。“有風險”的有價證券組合比“安全”的有價證券收益更大嗎?夏普的資本定價模型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兩種有價證券組合的系統風險(即不可避免的風險)相同,風險更大的股票對理性的投資者沒有影響。

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際套用方面看,夏普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就進行的研究一直是激烈爭論的焦點。人們的注意力最近從系統風險的計量上轉移到更複雜的劃分風險的方法上來了。但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金融經濟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主要著作

夏普是個勤奮的經濟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有:

《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

《資產配置工具》(Asset Allocation Tools)

《投資學原理》(Fundamentals of Investments),與亞歷山大(Gordon

J.Alexander)及貝雷(Jeffrey V.Bailey)合著

《投資學》(Investments),與亞歷山大及貝雷合著

重要論文如下:

1、 資產組合分析的簡化模型,管理科學雜誌,1963年1月

2、 資本資產價格:風險條件下的市場均衡理論,金融月刊,1964年9月

3、 股票市場上的風險規避:若干經驗證據,金融月刊,1965年9月

4、 共同基金業績,商務月刊,1966年1月

5、 風險、市場靈敏度與多樣化組合,金融分析月刊,1972年2月

6、 資產組合預期收益的計算,金融與數量分析月刊,1974年6月

7、 公司退休金政策,金融經濟學月刊,1976年6月

8、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一種多β的解釋,Academic Press (New York),1977年

9、 分散化的投資管理,金融月刊,1981年5月

10、 1931-1979 年影響紐約股市證券收益的一些因素,投資組合管理月刊,1982年夏

11、 資產最佳化組合的實用方法,(Dow-Jones Irwin (Homewood ,Illinois))1984年

12、 負債:一種新分析方法, 投資組合管理月刊, 1990年冬

13、 資產配置:管理風格與業務水平,投資組合管理月刊,1992年冬

14、 夏普比率,投資組合管理月刊,1994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總是整個經濟界甚至是全球的關注。這些獲獎的經濟學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進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歷屆獲獎者。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年份得主獲獎原因
1969年朗納·弗里施(挪威)
簡·丁伯根(荷蘭)
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是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
1970年保羅·薩繆爾森(美)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
1971年西蒙·庫茲涅茨(美)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成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貢獻巨大
1972年 約翰·希克斯(英)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 華西里·列昂惕夫(蘇聯)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奧地利)、貢納爾·默達爾(瑞典)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 列昂尼德·坎托羅維奇(蘇)
特亞林·科普曼斯(美)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 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 貝蒂爾·奧林(瑞典)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美)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英裔美籍) 西奧多·舒爾茨(美) 前者在發展經濟學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和進出口交換比價模型,後者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 勞倫斯·羅·克萊因(美)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賓(美)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巨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美)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美) 概括了帕累托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察·約翰·斯通(英)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1986年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美)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套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 羅伯特·索洛(美)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法)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
哈里·馬科維茨(美)
威廉·夏普(美)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 羅納德·科斯(英)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式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 蓋瑞·貝克(美) 將個體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
1993年 道格拉斯·諾斯(美)
羅伯特·福格爾(美)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約翰·海薩尼(美) 萊因哈德·澤爾騰(德)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 小羅伯特·盧卡斯(美)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總量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英)
威廉·維克瑞(美)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美)
邁倫·斯科爾斯(美)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馬蒂亞·森(印度) 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美)
丹尼爾·麥克法登(美)
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他們發展了廣泛套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2001年 喬治·阿克洛夫(美)
麥可·斯彭斯(美)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
為不對稱信息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套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於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丹尼爾·卡內曼(美)
弗農·史密斯
前者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後者開創了一系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了標準
2003年 克萊夫·格蘭傑(英)
羅伯特·恩格爾(美)
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04年 芬恩·基德蘭德(挪威)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有關巨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的影響因素
2005年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美)
羅伯特·約翰·奧曼(以色列)
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 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在巨觀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2007年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美)
埃克里·馬斯金(美)
羅傑·梅爾森(美)
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本
2008年 保羅·克魯格曼(美)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奧利弗·威廉森
奧斯特羅姆以“涉及公共財產或處於公共控制下財產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威廉森以“涉及企業邊界的經濟治理分析”獲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