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孔雀

綠孔雀

綠孔雀(學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龍鳥,是孔雀屬兩種孔雀之一,另一種是藍孔雀(Pavo cristatus)。綠孔雀包括三個亞種。綠孔雀的羽毛顏色鮮艷,可以起到保護色的作用,大多數捕食者,例如虎、豹、野狗、貓頭鷹、鷹等都沒有辨色能力。綠孔雀產於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如印度東北部、緬甸、寮國、越南、高棉、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中國主要發現於雲南和西藏地區,數量稀少,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綠孔雀綠孔雀

拉丁學名:Pavo muticus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亞種:
P. m. muticus
Linnaeus, 1766
P. m. spicifer
Shaw, 1804
P. m. imperator
Delacour, 1949

物種介紹

(圖)綠孔雀綠孔雀

綠孔雀是鳥類中的“巨人”之一,體長為1—2米,體重一般為6千克,所以在雲南瀘水俗稱為“6公斤”,但體重較大的可達7.7千克。它的雄鳥和雌鳥體羽大體相似,但雌鳥沒有尾屏。雄鳥羽毛綺麗華美,頭上一簇別具風度的冠羽長達10厘米,高高地聳立著,中央部分為輝藍色,圍著翠綠色的寬緣,臉部為淡黃色。蒼綠色的頭和頸,微微閃著紫光,背部的羽毛像綠玉一般,周圍鑲著黑邊,中央嵌一個半橢圓形的青銅色的斑;胸部的羽毛也是綠色,只有腹部顏色較暗。翅膀不大,上面覆蓋著黃褐、青黑、翠綠的羽毛,也是色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由於羽毛彩色的反光率不同,更顯得華麗多彩,鮮艷奪目。

綠孔雀最為人們欣賞的是它的尾屏。綠孔雀的尾羽並不長,構成尾屏的是它尾上的覆羽。這些長長的尾羽是身長的兩倍,平時合攏拖在身後,開屏時屏面寬約3米,高達1.5米。這些羽毛絢麗多彩,羽支細長,猶如金綠色絲絨,而尖端漸漸轉為黃銅色。有一部分尾上覆羽的末梢構成一種五色金翠錢紋的圖案,有一百多個,閃閃發光,最外面是紫色的橢圓圈,次外圈是黃色圈,中間是翠綠的扇形,上面又有一個藍黑色的蝶形,圈內其餘部分為金黃色,圈外還有很多長短不一,呈褐、紫等顏色的細絲,猶如鮮艷奪目的錦緞。

孔雀的美麗羽毛,歷來是人們喜愛的裝飾品,清代時,以其與褐馬雞尾羽配合製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區別官階等級。孔雀的行止動作,宛若舞姿,民間模仿其動作編成“孔雀舞”,其矯健優美,令人陶醉。

特徵習性
綠孔雀交配綠孔雀交配

綠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體重7000-8000克。雄鳥全長約140厘米,雌鳥約100厘米。雄鳥體羽翠藍綠色,下背閃紫銅色光澤。頭頂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達1米以上,約有百餘枚,並有紫、黃、藍、綠多種顏色構成的眼狀斑紋,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開屏時顯得異常艷麗、光彩奪目。

雄鳥尾特長,頭部冠羽豎起,頸、上背及胸部具綠色光澤,尾上覆羽特長並具閃亮眼斑而成尾屏。雌鳥羽色以褐色為主,帶綠色輝光。無尾屏。 虹膜-紅褐;嘴-角質色;腳-暗灰。雌鳥無長尾,下背色彩不及雄鳥艷麗,腹部黑褐色具強烈綠光,距較雄鳥為小。

綠孔雀常常是一雄配數雌,三五隻一小群活動。清晨雲霧瀰漫的時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邊,先汲水、理羽梳妝,然後才結隊到樹林裡去覓食。中午時分,陽光強烈,它們就躲到樹蔭里去休息。幾個小時之後,才出來四處覓食。直到黃昏降臨,它們才飛回樹林,躲在密枝濃葉當中睡覺。棲於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雄鳥有精彩表演,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昏時立於棲木發出洪亮如長號般的叫聲。

雌性綠孔雀female雌性綠孔雀female

捕食:

綠孔雀通常在草叢中尋找種籽、漿果,也吃稻穀、嫩芽、禾苗,有時也會在河邊捉食昆蟲、蜥蜴、青蛙等。用強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腳在地表抓扒後再用嘴啄取。

綠孔雀主要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邊叢林,以及林間草地和開闊地帶。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善於奔走,不善飛行。性情機警,夜晚棲於樹上。食性較雜,主要是川梨、黃泡等植物的果實、嫩葉、芽苞,以及昆蟲、蚯蚓、蜥蜴、蛙類等動物性食物,也到農田附近覓食農作物。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以及疏林、竹林、灌叢附近的開闊地。

生長繁殖

在繁殖期間,雄鳥經常會展開尾屏炫耀自己的美麗羽毛,即人們所熟悉的“孔雀開屏”。

還會發出響亮的如同吹號般的“啊-喔,啊-喔”叫聲。2月中旬開始進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陰坡草叢灌木之間的低凹處築巢,每窩產卵4~8枚,一般為5-6枚,乳白、棕或乳黃色。雌鳥孵卵,孵卵期為27-30天。

雌性綠孔雀雌性綠孔雀

小孔雀孵化以後,整個家族成群結隊地活動。雛孔雀長得很慢。第一年幼孔雀的顏色與母親相同,雄幼孔雀頸部色彩較鮮,體重可達3000克;第二年幼孔雀的顏色與父母相似,雄幼孔雀不具尾屏,體重可達6000克;第三年長出和父母相同的羽毛。與雌雄差異明顯的藍孔雀不同,綠孔雀的雌雄成鳥外觀相同(但雌鳥無尾屏)。

綠孔雀的繁殖期為3-6月,營巢於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內墊雜草、落葉、羽毛等,卵為乳白色或淡棕色,光滑無斑,微具光澤。每窩產卵4-6枚,最多8枚。卵的大小為72-78×51-55.5毫米,卵重110-138克。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聲稱對40隻籠養綠孔雀繁殖期的行為進行了為期58d,325h的觀察,結果顯示繁殖期各行為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休息31.31%、取食22.03%、理羽16.37%、遊走15.93%、警戒9.79%和繁殖4.59%。但實際上他們是用藍孔雀冒充的。國內很多動物園為了謀取私利,故意將藍孔雀說成綠孔雀以誤導遊客,但只要看雌鳥即可分辨。

生存狀況

(圖)綠孔雀綠孔雀

野生孔雀有藍孔雀、綠孔雀,剛果孔雀(新發現,數量少,科學家對此還不太了解)三種,綠孔雀產於泰國、越南及緬甸。綠孔雀在中國現僅見於雲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過1991年至1993年的調查,綠孔雀現存數量較多的地區有雲南省瑞麗縣、隴川縣、昌寧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縣、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

有分布記錄現已絕跡或瀕臨絕跡的地區有盈江縣、瀘水縣、騰衝縣、蒙自縣、河口縣。永到的中和、直左為新近發現的分布點,據當地民眾反映,在維西縣的葉枝,德欽縣的拖頂和奔子欄也發現綠孔雀。

由於其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逐步減少和退縮,中國僅有雲南亞種,分布於雲南和西藏東南部一帶。其中在雲南的分布區已縮小到只有30多個縣,種群數量有1000多隻,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隻。

由於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其中在雲南的分布區已縮小到只有17—32個縣,數量僅有數百隻,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隻,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雄性綠孔雀比雌性更為美麗雄性綠孔雀比雌性更為美麗

物種保護

野生種類產於雲南南部,雜交品種人工養殖已較為普遍。純種綠孔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人工養殖

繁殖

1、繁殖期綠孔雀的性成熟期一般為22個月。雌孔雀的產蛋期一般是每年的4—8月份。在繁殖季節中,雄孔雀會頻頻開屏,不斷地向雌孔雀求愛,表示親熱。

雌性綠孔雀雌性綠孔雀

2、求偶現象孔雀群中,雄孔雀的性成熱期早些,3.5個月齡時,有些雄孔雀已有開屏現象。上午8:30—9:30時,下午4—5時,頻頻開屏,相互爭艷,抖動羽屏,發出響聲。雌孔雀處於發情期時,就向下蹲去,雄孔雀就跳到雌孔雀的背上進行交配。

3、交配行為交配時,雄孔雀撲在雌孔雀的背上,用喙咬住雌孔雀的頭頂部,兩腳不斷交替地蹬踩雌孔雀的背部,身體後部有較大幅度的抖動,雌孔雀的尾部羽毛散開,主動接受雄孔雀的交配動作。整個交配時間約為十幾秒鐘。然後各自離去。

4、產蛋特性雌孔雀一般產蛋時間為下午5—7點,產蛋前2小時雌孔雀很不安靜,沿欄舍邊來回走動。年產蛋30枚左右,平均蛋重約110克,大小為55毫米×67毫米。蛋殼呈褐色,有的偏白色,蛋形呈紡錘型。

5、人工繁育野生狀態下,孔雀一般是以1隻雄孔雀為中心組成一個小群體,其中還包括3—5隻雌孔雀,有時還帶著仔孔雀。人工飼養的條件下,採用增加光照的方法可使孔雀的性成熟提高到15月齡,開產時體重接近或等於成年體重,約為6千克左右,人工飼養時群體中雄雌比以1:4為佳。如採用人工授精技術和加強雌雀營養,則可大大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

孵化

1、自然孵化

小群飼養的孔雀,雌孔雀產蛋後可進行自然孵化,大群飼養的孔雀,雌孔雀的抱窩就巢性不強,可以用抱窩家雞或抱窩烏骨雞代孵,每隻可孵2—3枚孔雀蛋,母雞有可能翻不動孔雀蛋,可採用人工翻蛋2次。但產蛋量大,就應使用機器孵化的方法。

綠孔雀交配綠孔雀交配

2、機器孵化

(1)選蛋應選擇大小適中、蛋形正常、表面光滑清潔、無皺紋、裂痕、污點的種蛋。種蛋的保存溫度應為18℃,相對濕度70%—80%,通風良好,保存時間不應超過5天,孵化時應進行消毒,可用0.05%—0.1%高錳酸鉀浸泡10—20分鐘。也可用甲醛溶液高錳酸鉀熏蒸法消毒。

(2)孵化條件孵化期間溫度應保持在37—37.5℃,出雛溫度為37℃,孵化期間濕度為60%—70%,出雛時應提高到70%—75%,並且做到通風良好,避免出現畸形或胎位不正等現象。

(3)管理每2小時翻蛋1次,角度90度,每天定時涼蛋1次,每次30分鐘,溫度不應低於25℃,入孵第9天第1次檢出無精蛋和死精蛋。21天進行第2次照蛋,檢出死胎蛋。同時轉入出雛機,27天開始出雛,28天出雛完畢。然後清洗和消毒孵化機和出雛器,準備下次孵化用。照蛋方法可參照雞胚的識別標準。

疾病防治

(圖)綠孔雀綠孔雀

盲腸肝炎又稱組織滴蟲病,是由火雞組織滴蟲寄生於禽類盲腸和肝臟引起的以肝臟壞死、盲腸出血壞死為特徵的一種急性原蟲病。綠孔雀盲腸肝炎多發於2-4月齡之間,耐過後生長緩慢,產蛋下降。

發病情況及臨床症狀

2007年7月中旬,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某孔雀養殖場從南方購進140隻雛孔雀,地面平養,生長發育良好。2007年11月8日養殖戶發現有的孔雀開始發病,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採食量減少,羽毛蓬亂,拉稀糞,發病後一周開始死亡,每天死亡1~3隻。發病孔雀曾用新諾明和抗球蟲藥治療無效。截至11月18日已經死亡9隻。

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孔雀,主要病變為:兩側盲腸顯著腫大增粗,內充有固體內容物,形似香腸。剪開腸管,腸腔內充滿大量乾燥、硬實、乾酪樣凝固物質和凝血塊,橫切面上見乾酪樣物呈同心圓狀,其中心有暗紅色凝血塊,外層為淡黃色滲出物和壞死物;盲腸壁增厚,黏膜粗糙、嚴重出血。肝臟表面有散在圓形、中央稍凹陷、邊緣稍隆起的淡黃色壞死灶,其大小不一,大的壞死灶直徑可達1厘米左右。有的病例肝臟表面可見大量的小壞死灶,使肝臟外觀呈斑駁狀。膽囊腫大,膽汁濃稠呈黃綠色。其他器官未見明顯病理變化。

實驗室診斷

1、無菌採取病死孔雀肝臟塗片,經革蘭氏染色和美蘭染色後鏡檢,均未見細菌。
2、無菌採取病死孔雀肝臟,接種鮮血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刮取盲腸黏膜及其內容物,用40℃生理鹽水稀釋,作成壓滴片,置顯微鏡下檢查,觀察到形如囊泡、帶有一根鞭毛、呈鐘擺樣運動的組織滴蟲。

治療

用甲硝唑以0.03%的比例拌料餵飼,連續用5天,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清潔場地,圈舍清糞,更換墊料。經採取上述措施,病情得到控制。

1、盲腸肝炎易發於2-4月齡的綠孔雀,可用甲硝唑預防。

2、盲腸肝炎的主要病變發生在盲腸和肝臟,本病剖檢的特徵病變是盲腸內有乾酪樣凝固物質,其橫切面呈同心圓狀。肝臟上分布有圓形、中央稍凹陷、邊緣稍隆起的壞死灶。

3、在該病治療中,採用了抗滴蟲藥物甲硝唑拌料餵飼,同時配合改善飼養管理、清潔活動場地,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在孔雀盲腸肝炎的預防上,最好採用網上養殖。如地面散養,則應選擇採光好,環境比較乾燥的活動場地。幼齡孔雀與成孔雀要分開飼養,並對成孔雀進行定期驅蟲。

5、本病與綠孔雀柔嫩艾美耳球蟲病的發病症狀和病理變化很相似,但球蟲病易感染10-60日齡的綠孔雀;另外柔嫩艾美耳球蟲無鞭毛,可幫助鑑別。

孔雀文化

孔雀歷來被譽為“百鳥之王”公為鳳,母為凰,古時就有栽起梧桐樹,引進金鳳凰,鳳凰進誰家,誰家就發達之說。 孔雀在中國又有綠孔雀、藍孔雀之分,綠孔雀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不能進行商業經營。藍孔雀不是國家保護動物,可以進行商業經營利用。

在中國,早在宋代以前,已陸續有孔雀入藥的記載。宋代《新修本草》是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編著的藥典,其中將孔雀作為藥物正式入藥。到明代,中國藥聖李時珍又在《本草綱目》中盛讚‘孔雀辟惡,能解大毒、百毒、藥毒,服食孔雀後藥必不效,為其解毒也”。據現代醫學解釋,本草綱目中說的解毒即現代抗氧化、消除身體內自由基,增強免疫的意思。 但現在綠孔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宰殺。

因為孔雀雍榮華貴的外表,和極好的觀賞價值,中國各地不僅大小動物園以及野生動物園都有了孔雀園,而且在北京、上海、大連、廣州、福州、成都等大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小區,和高檔一些的幼稚園,亦有相當多的美麗的孔雀觀賞景點,形成了一道道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歡歌笑語的靚麗風景線。

一些上流的人士,逢年過節相互饋贈活孔雀,放到陽台上和門前屋後做為寵物玩賞,閒逛時候和孔雀王子或孔雀公主合張影,給家庭增添了無限樂趣。另外在一些大賓館、酒樓,因為藍孔雀肉的濃郁野味和“一高三低(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和低膽固醇)的特殊性,也受到了一大部分老闆的青睞,尤其鄂西北神農架山區培育的藍孔雀,因為食百藥草和五穀雜糧長大,用它堡的湯滋陰補腎,祛毒養顏功效顯著,也受到一些白領女士的追捧,使原本稀少珍貴的鄂西北藍孔雀時有脫銷。

盤點世界各國確定的國鳥

1960年,國際鳥類保護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建議每個國家都確定自己的“國鳥”。紅胸鴝(英國);白鸛(德國);綠雉(日本);藍孔雀(印度);綠孔雀(緬甸);戴菊鶯(盧森堡);紅隼(比利時);百舌鳥(瑞典);矛隼(冰島);河烏(挪威);鳳尾綠咬鵑(瓜地馬拉);蜂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極樂鳥(巴布亞新幾布亞);藍鶴(南非);黑尾原雞(斯里蘭卡);幾維鳥(紐西蘭)。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