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錦雞

白腹錦雞

中文學名:白腹錦雞。中文目名:雞形目。中文科名:雉科,中文屬名:錦雞屬。羽色美妙絕倫的雞類。是中國特有鳥類。170多年前,英國人便把白腹錦雞弄到倫敦飼養。同紅腹錦雞一樣,它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觀賞雉,在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養殖場均有飼養。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分布於中國西南山區,國外僅見於緬甸東北部。

基本信息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白腹錦雞
中文目名:雞形目
中文科名:雉科
中文屬名:錦雞屬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同物異名:PhasianusamherstiaeLeadbeater,1829, 
中文俗名:銅雞 筍雞 衾雞 箐雞 寬寬雞 花箐雞(雄) 麻箐雞(雌) 鳥林 壠宗 打敲 莊七 尖沖拉丁文目名: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Chrysolophus
拉丁文種名:amherstia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eadbeater,1829)
英文俗名:LadyAmherst'sPheasant 
生境:低山、中山和高山地區的森林灌叢
捕食:用強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腳在地表抓扒後在再用嘴啄取。
食物:多種植物嫩芽、葉、、果、種子蘑菇白蟻蝗蟲
體型:雄鳥全長約1.2米,雌鳥長約60厘米。體重600~800克。 

形態特徵

白腹錦雞又稱銅雞,雄鳥體長113—145厘米,體重650—960克;雌鳥體長54—67厘米,體重585—900克。雄鳥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的頭、頂、背、胸等均為翠綠色,散出金屬光澤;頭上有一綹髮狀羽形成的紫紅色羽冠,像“小辮”一樣,披散在後頸;頸部由白色鑲黑邊的羽毛形成翎領,像披肩一樣圍著頭和頸部;下背和腰部是明黃色,往下轉朱紅色;腹部銀白色;尾羽銀灰色,具黑白相雜的雲狀斑紋和橫斑。虹膜褐色;嘴藍灰色;腿、腳青灰色。當它拖著光亮似錦的長尾,在高山灌叢和矮竹林中輕盈裊娜地奔走時,很是令人喜愛。

雌鳥的羽冠、披肩均不發達,尾羽較短,雌鳥上體及尾以褐色為主,雜以黑斑,胸棕色具黑斑,腹白色。和雄鳥比起來,讓人覺得有點不夠般配。

分布及習性

在我國分布於廣西貴州西藏東南部、四川雲南等地。見於屏山、峨眉、峨邊、甘洛、美姑、木里、西昌、米易、會東、德昌、敘永、雅安、石棉、寶興、天全、康定九龍。國外僅見於緬甸東北部。
白腹錦雞棲息于海拔從1000以下到40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也棲息於林緣灌叢、草破和矮竹林間,冬季到農田附近覓食。夜晚棲於樹冠隱蔽處,白天下樹在地上活動。多集成4—5隻,或10餘只的小群,冬季可達20—30隻。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極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極快,但飛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飛翔,遇危險時多通過疾速奔跑和藏匿來避敵,僅在危急時才起飛上樹,或沿山坡向下滑翔。
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常以植物的莖、葉、花、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為食,也吃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其中較為常見的食物種類有馬桑、胡頹子、花揪果、青槓果、半夏、華山松、木姜子、山櫻桃、懸鉤子、白牛筋、四照花,以及農作物小麥玉米黃豆馬鈴薯和動物性食物金針蟲、金龜子、叩頭蟲、蟋蟀蝸牛、白蟻、蝗蟲、鱗翅目幼蟲等。主要在地上覓食。有時亦飛到樹上啄食。覓食活動多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早晨和臨近傍晚較為頻繁,中午多休息。有時亦到林緣灌叢草坡和農田地覓食。

叫聲:繁殖期雄鳥發出響亮、粗獷而悠遠的ga-ga-ga叫聲,或粗聲的gua音;群叫聲為柔軟的shu-shu-shu-sss。告警叫聲為刺耳的shi-ya。雌鳥召喚雛鳥的叫聲為guo-guo-guo。雄鳥受威脅時叫聲為ja-ja-ja-ja。

繁殖

繁殖期4一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隻雄鳥配2一4隻雌鳥。3月初雄鳥即出現發情行為。雄鳥間出現追趕和爭鬥。並開始占領領域。雄鳥常在自己領域內高聲啼叫,求偶炫耀為側面型。
求偶時雄鳥眼下方粉綠色肉垂充血膨脹,後枕部白色披肩呈扇形展開,不停地圍繞雌鳥轉圈炫耀,並不時的將朝向雌鳥一側的披肩向前下方極度伸展,兩翅亦下垂,整個背部亦傾向雌鳥,顯露出鮮艷的背羽;伺時將尾羽亦向雌鳥張開如扇,在雌鳥周圍作圓弧形或半圓弧形運動,嘴裡發出“呼”的聲音,並保持此姿勢一至數秒。如果雌鳥移動位置,雄鳥則迅速跳動,走半圓形或弧形路線搶在雌鳥前面,再重覆上述動作,反覆炫耀,並不時啄雌鳥頭部,雌鳥若受啄蹲伏時,雄鳥即刻跳至雌鳥背部,並用嘴啄住雌鳥頭部羽毛進行交尾。交尾時雌鳥將尾偏向一側,兩個泄殖腔相吻合完成交尾。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求偶炫耀時間最短為7分鐘,最長達45分鐘。通常營巢於林下灌叢、草叢或倒木和枯枝下地上,也有在岩縫裡營巢。營巢位置一般都甚隱蔽,很難發現。巢甚簡陋,通常為一圓形或橢圓形淺土坑,內再墊以枯草、枯葉和羽毛。巢的大小為15—25×19—27厘米,深5—13厘米。
每窩產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顏色為淺黃褐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43—46.2×33—35.3毫米,卵重21—32克。孵化期22—23天。初生的雛鳥通體被有棕黃色絨羽,頭頂部的中央冠紋、耳羽及背部的條紋均為黑褐色,下體淡棕白色,虹膜淺褐色,眼周淡皮黃色,上嘴基部黑褐色,嘴端和腳為肉黃色。體重為21.8克。

古代地位

白腹錦雞在中國古代屬相當高貴的鳥,在官階中高居二品官鳥。據說皇后的服裝是極品官為鳳凰,其餘的官服一品官是丹頂鶴,二品官是白腹錦雞,三品官是綠孔雀,五品官是白鷳,八品官是鵪鶉,都經皇帝敕封,可見白腹錦雞之地位。

藥用

【藥 名】:白腹錦雞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來 源】: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全體。
【功 效】:清熱解毒、清腸療痔。
【主 治】:治瘡瘍疔癤、痔瘡出血。
【性味歸經】:鹹,寒。入心、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地理分布四川西部,貴州西部及雲南大部地區。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白腹錦雞的全體入藥。四季均可獵捕,採得後,燒存性,研末。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肉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

瀕危等級及因素

白腹錦雞在野外還有一定的數量,如在雲南牟定的密度為每公頃0.55—0.65隻,在四川寶興為每公頃0.08—0.12隻,在貴州威寧的典型棲息地更是高達每公頃1.4隻。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白腹錦雞白腹錦雞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1996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雲南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及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是白腹錦雞的主要分布區。這些地區人口密集,農耕地的開墾日益擴大,森林面積日趨減少,嚴重破壞著白腹錦雞的棲息環境。

過度捕獵:亂捕濫獵,也使白腹錦雞的野生資源數量逐年減少。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白腹錦雞.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用,有止血解毒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相關報導

鞍子河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腹錦雞

(2008年04月29日04:45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近日,在鞍子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監測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使用數碼紅外觸髮式相機,拍攝到了崇州第1張野生白腹錦雞的高清晰數碼照片。

日前,監測人員在檢查野外布放的紅外相機時,發現拍攝到1張野生雉雞照片,後經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站高級工程師戴波鑑定,照片中的鳥屬白腹錦雞,崇州本地俗名有白雲間、銀雞和殼殼雞之稱,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為易危。

相關詞條

紅腹錦雞 綠孔雀 黑頂鶴丹頂鶴灰孔雀雉 白鶴 灰鶴黃腹角雉灰腹角雉黑長尾雉白冠長尾雉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