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胸角雉

紅胸角雉

紅胸角雉(學名Tragopan satyra),是產於喜馬拉雅山地區的一種角雉,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則下到1800米的林區。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紅胸角雉紅胸角雉

雄鳥體長64-79厘米。頭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紅,體羽多飾有黑色邊緣的白色珍珠色圓點,兩翼及尾具近藍色帶皮黃色的橫斑。肉質角藍色,頸部肉椐亦藍色,雄鳥發情炫耀時張開可見其上的綠色及紅色斑塊。似廣泛分布的紅腹角雉類,但紅色的下體多緋紅黑並帶具白色外緣的黑色點斑而非鱗狀斑。

雌鳥色暗,雜以黑色及紅褐色,眼周裸皮近藍。雄鳥頭和羽冠黑色,羽冠尖端紅色,頭上肉質角藍色;羽冠兩側各有一緋紅色縱紋;頭後兩側、後頸、背上部,兩肩和兩翅小覆羽深緋紅色;上體餘部、包括下背、腰、翅內側覆羽和短的尾上覆羽黑褐色,被有棕黃色蟲蠹狀橫斑和具有黑緣的白色亞端斑點;其餘翅上覆羽同背,但具寬的緋紅色羽緣;小翼羽棕黃色而具黑斑;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色,具不規則的棕黃色橫斑;尾上覆羽同背,但色較淺淡,較長的尾長覆羽具狹的黑色次端斑和琥珀褐色端斑;尾羽黑色,基部雜有棕白色斑紋。

喉裸出部暗藍色,喉下肉據中部藍色,兩側草綠色,具4-5個赤紅色三角形斑。頭上肉質角藍色。 雌鳥上體棕色至褐色,具黑色蟲蠹狀斑和塊斑,部分羽毛具淡皮黃色羽乾紋;尾棕褐色,雜以不規則的黑色和皮黃色橫斑;頦和喉淡褐色或皮黃色,外緣以黑色;下體同背,但較淺淡,尤其是腹,具近白色的矛狀羽乾斑。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角褐色,腳粉紅色或灰白色。

分布範圍

中國國內分布於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及喜馬拉雅山麓亞東、聶拉木、定日、吉隆等地。

國外分布於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及印度北部。

生活習性

紅胸角雉紅胸角雉

紅胸角雉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有時冬季可下到2000米左右的地方越冬。

主要活動於陡峭的山邊森林地帶,清晨和黃昏也常到林緣開闊地區活動和覓食。性隱匿,多數時候都匿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深處。性較大膽,但行動謹慎,活動時常偷偷摸摸,躲躲閃閃。善奔跑,且速度快,亦能飛翔,但不持久,每次飛行距離亦不遠。

主要在清晨和黃昏覓食。主要以植物根、嫩芽、葉、種子、球莖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尤其喜歡根和球莖,常在地上挖掘和刨食,此外也吃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

叫聲:高而尖的wak叫聲,重複幾次。另有kya, kya, kya, kya高叫,聲似幼山羊。

生長繁殖

野生繁殖

在繁殖期雄鳥有極壯觀的炫耀行為,為爭奪配偶,雄鳥之間有時發生爭鬥。繁殖期為5一6月。營巢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樹上。相當粗糙而簡陋。每窩產卵2一6枚。卵的顏色為棕皮黃色或淺黃色,被有大小不等的紅褐色斑點。

人工繁殖

籠養下的紅胸角雉雌鳥強,在早晚存在2個高峰,但雌鳥和雄鳥在中午都存在1個何處的高峰。雌鳥的取食行為在繁殖期較雄性強。繁殖期的雄鳥具有較強的領域行為。

雄鳥的求偶炫耀過程可以分為6個步驟,各步所需時間及肉裙特徵與黃腹角雉紅腹角雉不同。

生存狀況

紅胸角雉紅胸角雉
紅胸角雉與黑頭角雉相反,是角雉中數量最多的一個種,估計總數在20000隻左右。不過它在中國境內卻是罕見的種類,最近幾年才在西藏南部的亞東和雲南西北部的貢山等地見到一些零星的個體,數量非常稀少。1990年在雲南貢山獨龍江採到雌性標本1隻,數量稀少。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稀有種

《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III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