鴇[鳥綱動物]

鴇[鳥綱動物]
鴇[鳥綱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鴇,水鳥名,鴇科,頭小頸長,鳥綱鴇科動物。中型和大型狩獵鳥類,與鶴形目(Gruiformes)的鶴和秧雞有親緣關係,比雁略大,背上有黃褐色和黑色斑紋。肉粗糙。形似雁而略大,常群棲草原地 帶,足強健善賓士。《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鴇有大鴇、小鴇之分,約23種,僅分布於非洲、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部分地區。腿長,適於奔跑,不善於飛,而善於走 。如:鴇行(鴇鳥的羽莖);鴇奧(鴇鳥的脾臟與小腸)。僅有3趾,缺後趾。體堅實,保持水平姿勢,頸直立,位於腿的前方,與其他大型走禽姿態相同。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鴇[鳥綱動物] 鴇[鳥綱動物]

鴇,形體像雁,比雁略大,背上有黃褐色和黑色斑紋。腿長,適於奔跑,不善於飛,而善於走 。如:鴇行(鴇鳥的羽莖);鴇奧(鴇鳥的脾臟與小腸)。僅有3趾,缺後趾。體堅實,保持水平姿勢,頸直立,位於腿的前方,與其他大型走禽姿態相同。

大鴇:雄鳥喉部近白色,有類似鬍鬚的纖羽;上體棕色有黑斑,兩翅灰白,飛羽黑褐;下體自胸以下白色;雌鳥喉部不具鬍鬚。

小鴇:羽色栗棕,腹白。

棲息環境

鴇鳥只有三前趾,而無後趾,故不樹棲,而憩息於灌木叢。

生活習性

大鴇:善於奔跑,鳴聲器退化;雜食,食大量害蟲的幼體,為益鳥;春末夏初繁殖,每窩2~3枚卵,雌雄輪流孵化,5月孵出,為早成鳥,約一個月長成。

小鴇:善於奔跑,飛行低而緩慢。

繁殖方式

大鴇:繁殖期為5~7月。築巢於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內,或是由雌鳥挖出一個淺窩。巢內不墊任何物件,或僅墊有少許草莖。每窩產卵2~4枚,孵化期25~28天。

分布範圍

大鴇: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和我國東北地區西部;到我國華北,朝鮮,日本越冬。

小鴇(Otis tetrax)分布自西歐、摩洛哥至阿富汗。南非的灰頭鷺鴇(Ardeotis kori)是南非所產鴇中最大的一種。阿拉伯鷺鴇(A. arabs)分布於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北部地區,阿拉伯人用它訓練獵鷹。分布於新疆並在此繁殖,見於天山博格達峰北麓琵琶柴荒漠,準噶爾盆地南緣莫索彎梭梭荒漠及六運湖邊梭梭荒漠,爾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葉城、塔什庫乾等 地有繁殖及遷徙記錄。四川南充(迷鳥)。國外見於印度、歐洲。

鴇科

鴇

中文正名:鴇科

拉丁學名:Otidae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鳥綱 Aves →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鶴形目 Gruiformes → 鴇科 Otidae

下屬分類:大鴇 Otis tarda 、 小鴇 Otidae tetrax。

大鴇

因大鴇雌雄個體相差很大,被誤認為與其他鳥交配繁殖。詩.唐風鴇羽曰:肅肅鴇羽,集於苞栩。毛傳(毛萇)云:興也。肅肅,鴇羽聲也。集,止。苞,稹(音縝,叢生,細密)。栩,杼也(杼音佇,柞木)鴇之性,不樹止。鄭箋(鄭玄)云:興者,喻君子當居安平之處。唐孔穎達疏云:鴇鳥連蹄,性不樹止,樹止則為苦。故以喻君子從征役,為危苦也。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草原鹼化、沙化、退化嚴重,使其棲地逐漸縮小。人類亂捕濫獵、拾卵、毀巢現象嚴重。

鴇

大鴇(Otis tarda)是鴇科中最著名的種類,為歐洲陸棲鳥類之最大者。雄鳥重達14公斤(31磅),體長120公分(4呎),展翅長240公分(8呎)。分布自中歐、南歐到中亞和中國東北谷地和草原。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淡灰色,具黑色和褐色橫斑;下體發白。雄鳥較壯,嘴基部有淡白色嘴須。性謹慎,難以接近,遇到危險即迅速奔逃。步履矯健,飛行緩慢但能持久。春天舉行求偶儀式︰雄鳥將頭彎向背面,幾乎碰到翹起的尾巴,同時喉囊鼓脹。在低矮植物下的地面低洼處產2或3枚卵,卵橄欖色帶褐斑。

小鴇

特徵:羽色栗棕,腹白;棲息在半荒漠,草原,雜食;善於奔跑,飛行低而緩慢。

保護級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未定種、IUCN1994年列為稀有種、CITES1995年列入附錄I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