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坎城電影節

第5屆坎城電影節

第五屆坎城電影節於1952年在法國閉幕。

獲獎名單

獎章獎章
第五屆坎城電影節獲獎名單 (1952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兩分錢的希望》 Sandro Ghenzi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奧賽羅》 Walter Bedone
評審會特別大獎∶ 《我們都是殺人犯》 安德烈.卡耶特
最佳男演員∶ 《薩巴塔萬歲;薩巴達傳》 馬龍.白蘭度
最佳女演員∶ 《偵探的故事》 李.格蘭特
最佳導演∶ 《勇士的奇遇》 克里斯蒂安-雅克

獎項介紹

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法國南部旅遊勝地坎城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坎城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坎城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坎城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席哈克專程從巴黎飛抵坎城致賀。這是坎城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金棕櫚獎”乃是坎城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盃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坎城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始設定。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裡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獎”。)

獲獎影片—《兩分錢的希望》

兩分錢的希望兩分錢的希望

基本信息

導演:Renato Castellani
主演:Maria Fiore / Vincenzo Musolino
類型:劇情 / 喜劇
首映:1952年4月10日 義大利
又名:兩個錢的希望 / Due soldi di sp.. / Two Cents Worth..

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軍人安東尼奧復員回到村里。他滿以為從此能找到份好工作,娶上心愛的姑娘卡爾梅拉。但是,他沒想到,他遭遇到的是失業和貧困。他當菜販,當小工,替神父打雜,然而這些不能解決他的生活問題。卡爾梅拉的父親嫌他窮。安東尼奧到那波里當三家電影院的跑片員。卡爾梅拉懷疑安東尼奧被一個富有的中年婦女看上了,安東尼奧不得不放棄工作,再次回到故鄉。他愛卡爾梅拉,要把她帶走,並要卡爾梅拉斷絕她同父親的關係,她父親橫蠻地阻攔他們的結合。安東尼奧博得了鄉親們的同情,人們給卡爾梅拉送衣服,還贈鞋。但是,他們面前的希望“僅值兩分錢”,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並不充分堅定。

影評

本片體現了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喜劇方面的最早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義大利電影史上占有—定地位。本片不同與義大利喜劇片的習慣做法,把服完兵役回家的青年和他周圍的人物即村鎮上的貧民,作為主人公。故事的背景是戰後的義大利小村鎮。編導對人物充滿愛和同情,富於幽默感地去表現他們的痛苦、波折和歡樂,以及他們對生活所抱的微弱希望。義大利影評界認為導演十分關心影片外在真實性,比如片中全部採用了非職業演員,並且創造了一種摻雜著那波里方言的對話。導演創立並且展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有個性的和令人滿意的喜劇風格。遺憾的是,本片未能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現實。導演雷·卡斯戴拉尼,1913年出生,30年代未進入電影界,40年代後,與義大利著名導演索爾達蒂和拉都阿達成為義大利法西斯統治時期出現的“書法派”電影的傑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在羅馬的陽光下》、《兩分錢的希望》等標誌著與了當時正在形成的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結合。50年代中期以後,他又重新回到了“書法派”。70年代後,卡斯戴拉尼轉入電視片的拍攝。本片曾獲得1952年第5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獲獎影片—《奧賽羅》

《奧賽羅》《奧賽羅》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奧賽羅
外文片名:Othello
年代:1952年
國家:美國/義大利/法國/摩洛哥
對白:英語
類型:劇情
片長:90 min / USA:93 min (TCM print)
色彩:黑白
幅面:35毫米無聲標準銀幕
混音:單聲道 Dolby
級別:UK:U Finland:K-12 Finland:S
攝製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膠片長度:2538 m 
導演 Director: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編劇 Writer:
Jean Sacha .....uncredited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play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uncredited
演員 Actor: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Othello
Micheál MacLiammóir .....Iago
Robert Coote .....Roderigo
Suzanne Cloutier .....Desdemona
Hilton Edwards .....Brabantio
Nicholas Bruce .....Lodovico
Michael Laurence .....Michael Cassio
Fay Compton .....Emilia
Doris Dowling .....Bianca
Abdullah Ben Mohamet .....Page-boy (uncredited)
約瑟夫·科頓 Joseph Cotten .....Senator (uncredited)
Jean Davis .....Montano (uncredited)
瓊·芳登 Joan Fontaine .....Page (uncredited)
Gudrun Ure .....Desdemona (voice)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Julien Derode .....associate producer
Walter Bedone .....producer (uncredited)
Patrice Dali .....producer (uncredited)
Rocco Facchini .....producer (uncredited)
Giorgio Papi .....producer (uncredited)
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producer (uncredited) 製作公司:
Mercury Productions Inc. [美國]
Les Films Marceau [法國]
發行公司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DVD)
標準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國] ..... (laserdisc)
聯美電影公司 United Artists [美國] ..... (1955) (USA)
上映日期:
法國France
1952年5月10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希臘Greece 1953年9月22日
美國USA 1955年6月
美國USA 1955年9月12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西德West Germany 1955年11月25日
荷蘭Netherlands
1994年1月16日 ..... (restored version)
瑞典Sweden
1995年8月18日
德國Germany
1998年10月22日 ..... (re-release)

故事內涵

前蘇聯對莎士比亞的研究中形成了對《奧賽羅》的獨特解釋,這種解釋深刻地揭示了這一偉大悲劇的人道主義實質。導演正是以此為主題,在屢拍的同類影片中拍出了自己的特色。邦達爾丘克的表演相當出色,極具感染力。這個偉大的悲劇故事對於老電影文學愛好者們都不會陌生。影片曾在中國內地放映,程之和畢克等人的配音是一大亮點。

獲獎—《我們都是殺人犯》

基本信息

我們都是殺人犯我們都是殺人犯

中文名稱:我們都是殺人犯
英文名稱:We Are All Murderers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52年
電影導演:André Cayatte
編劇:
André Cayatte
Charles Spaak
電影演員:Marcel Mouloudji .... hm action}
Raymond Pellegrin .... hm action}
Antoine Balpêtré .... hm action}
Julien Verdier .... hm action}
Claude Laydu .... hm action}
Georges Poujouly .... hm action}
Jacqueline Pierreux .... hm action}
Lucien Nat .... hm action}
Louis Arbessier .... hm action}
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

簡 介

本片有強烈的反死刑主題,講述一個頭腦不太靈光、對是非善惡沒有觀念的小混混在二戰中“英勇殺敵”,受到表彰;後來因為在被追捕中殺死一名警察,被判死刑。在獄中與他同時被判死刑的另外兩人也有同樣的有口難辯的苦衷。他們一起等待著死亡的到來,一同感受恐懼和焦慮的重重煎熬。

花絮

卡耶特曾在1950年以《裁判終結》在威尼斯影展贏得金獅獎,本身是法學博士的他在影片中涉及不少法律知識,並以其探索社會題材,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使本片兼具理性睿智和感性關愛的雙重效果。有著強烈的作者風格,對法律與社會問題有尖銳而深刻的質問,而且飽含熱情和關愛。這種非人道的精神虐待。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屆數
年份影片導演
國家
第3屆坎城電影節1949年《第三人》卡羅爾·里德英國
第4屆坎城電影節
1951年《米蘭的奇蹟》/《茱莉小姐》維托里奧·德·西卡
/阿爾夫·斯約堡
義大利/法國
第5屆坎城電影節
1952年《兩分錢的希望》/《奧賽羅》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奧遜·威爾斯
義大利/美國
第6屆坎城電影節1953年《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法國
第7屆坎城電影節1954年《地獄門》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8屆坎城電影節1955年《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美國
第9屆坎城電影節1956年《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法國
第10屆坎城電影節1957年《四海一家》威廉·惠勒美國
第11屆坎城電影節1958年《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東德
第12屆坎城電影節1959年《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法國
第13屆坎城電影節1960年《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第14屆坎城電影節1961年《維莉迪安娜》/《長別離》路易斯·布努埃爾/Henri Colpi西班牙/法國
第15屆坎城電影節1962年《諾言》Anselmo Duarte葡萄牙
第16屆坎城電影節1963年《豹》盧奇諾·維斯康蒂義大利
第17屆坎城電影節1964年《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法國
第18屆坎城電影節1965年《決竅,如何得到》理察·萊斯特英國
第19屆坎城電影節1966年《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紳士現形記》
克勞德·勒魯什/皮亞托·傑米法國/義大利
第20屆坎城電影節1967年《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英國
第22屆坎城電影節1969年《如果》林賽·安德森英國
第23屆坎城電影節1970年《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特曼美國
第24屆坎城電影節1971年《送信人》約瑟夫·羅西英國
第25屆坎城電影節1972年《通往天堂的勞動階梯》/
《企業家之死》
Elio Petri/弗朗西斯科·羅西匈牙利/義大利
第26屆坎城電影節1973年《稻草人》/《受僱者》Jerry Schatzberg/阿蘭·布里吉斯美國/法國
第27屆坎城電影節1974年《竊聽大陰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國
第28屆坎城電影節1975年《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瑞典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76年《出租汽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美國
第30屆坎城電影節1977年《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
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義大利
第31屆坎城電影節1978年《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義大利/法國
第32屆坎城電影節1979年《鐵皮鼓》/《現代啟示錄》沃爾克·施隆多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西德/美國
第33屆坎城電影節1980年《影武者》/《浮生若夢》黑澤明/鮑勃·福斯日本/美國
第34屆坎城電影節1981年《鐵人》[波蘭電影]安傑依·瓦依達波蘭
第35屆坎城電影節1982年《失蹤》[美國電影]/
《自由之路》
科斯塔·加夫拉斯/尤馬茲·古尼美國/法國
第36屆坎城電影節1983年《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日本
第37屆坎城電影節1984年《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法國
第38屆坎城電影節1985年《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年《戰火浮生》羅蘭·約菲英國
第40屆坎城電影節1987年《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第41屆坎城電影節1988年《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瑞典/丹麥
第42屆坎城電影節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美國
第43屆坎城電影節1990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美國
第44屆坎城電影節1991年《巴頓·芬克》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美國
第45屆坎城電影節1992年《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英國
第46屆坎城電影節1993年《霸王別姬》/ 《鋼琴別戀》陳凱歌/簡·坎皮恩中國/法國
第47屆坎城電影節1994年《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美國
第48屆坎城電影節1995年《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法國
第49屆坎城電影節1996年《秘密與謊言》邁克·李法國
第50屆坎城電影節1997年《櫻桃的滋味》/《鰻魚》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今村昌平
伊朗/日本
第51屆坎城電影節1998年《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
第52屆坎城電影節1999年《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53屆坎城電影節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丹麥
第54屆坎城電影節2001年《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義大利
第55屆坎城電影節2002年《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年《大象》格斯·范·桑特美國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年《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第58屆坎城電影節2005年《孩子》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第59屆坎城電影節2006年《風吹稻浪》肯·羅奇法國
第60屆坎城電影節2007年《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羅馬尼亞
第61屆坎城電影節2008年《牆壁之間》Chris Staron法國
第62屆坎城電影節2009年《白絲帶》麥可·哈內克奧地利/法國
第63屆坎城電影節2010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泰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