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辛樹

白辛樹

白辛樹生長在我國亞熱帶低山、中、山地區的常綠、落葉直混交林中,由林林破壞嚴重,加上白辛樹開花有間歇期,是安息香科,15到20米,分布在常綠闊葉林帶。

基本信息

植物介紹

白辛樹白辛樹

白辛樹 PterostyraxpsilophyllusDislsexperk 安息香科 Styracaceae 落葉喬木,高達15(25)m,胸徑達45cm。葉倒卵形,先端有時具粗齒或三深裂,下表面灰綠色並疏被星狀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花小,白色。核果乾燥,具5—10棱,密被黃色長硬毛。中國特有種。分布於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雲南、生於海拔600-2500m處的山地。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

基本信息

白辛樹白辛樹

名稱: 白辛樹(pterostyraxpsilophylladielsexperk)

科屬: 安息香科

分布: 貴州水城、息烽,綏陽寬闊水。也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

高度: 15米——25米
現狀:在其分布範圍內,經常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分布區越來越小,幼樹更新情況不良,在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有被其他闊葉樹種取代的危險。

科屬簡介

白辛樹安息香科
安息香科: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1科,喬木或灌木,落葉或常綠。植株各部被星狀毛。單葉互生。花中等大,兩性,輻射對稱,排列成聚傘狀、總狀或圓錐花序式;花萼4~5齒,多少與子房貼生;花冠4~5裂,下部合生;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或為其2倍,花絲基部與花冠管基部貼生,花葯2室,內向縱裂;子房上位至半下位,通常下部分隔為3~5室,上部1室,胚珠1至多數。通常為核果,外果皮多少肉質或乾燥,或為蒴果,常3瓣裂;種子1至多數,無翅或有翅。花粉粒扁球形或長球形,具3(擬)孔溝。染色體基數x=8~12。約 12屬180餘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至馬來西亞,美國東南部至南美洲熱帶和地中海區。

白辛樹屬PterostyraxSieb.etZucc.喬木灌木。葉互生,有柄,邊緣有鋸齒。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小枝上部的葉腋,花有短梗;花梗與萼問有關節,花萼鍾狀,萼筒全部貼生於子房上;花冠5裂,裂片離生或有時基部稍合些,花蕾時覆瓦狀排列,雄蕊10枚,5長5短或有時近等長,突出,一列,花絲扁平,上部離生,下部合生成膜質管,花葯長圓形。藥室線形,內向,縱裂;子房近下位,3室,稀4—5室,胚珠在每室具多顆,生於中軸胎座上,柱頭不明顯3裂。核果不開裂,果皮和萼筒相癒合而不可分離,果具狹翅或棱,外果皮薄,內果皮略木質化,種子1—2粒。

本屬為亞洲特有屬,共3種,產亞洲東部。

形態特徵

白辛樹白辛樹

白辛樹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開裂,嫩枝疏被星狀毛,老枝深灰褐色,無毛,葉硬紙質,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7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近頂端有時具1—2個粗齒或3深裂,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疏細齒,上面綠色,嫩葉時上面被黃色星狀毛,葉下麵粉綠色,密被灰色星狀短絨毛,主脈在上面平或微凹,下面隆起,側脈每邊6—9條,近平行,在兩面均明顯隆起,第三級小脈近平行,脈上疏被星狀毛,葉柄長1—1.5厘米,密被星狀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15厘米,花序軸、花梗、花萼均密被黃灰色星狀絨毛;花白色,長12—14毫米;花梗長約2毫米,花萼杯狀,萼齒5,三角形,花冠裂片5,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匙形,長約6毫米,寬約25毫米,兩面密生星狀毛,雄蕊10,近等長,且稍長於花冠裂片,花絲寬扁,花柱較雄蕊長,疏被星狀毛,子房下位,密被灰白色粗毛。果近紡錘形,中部以下漸狹,連喙長約2.5厘米,照例具10棱,密被灰黃色疏展絲質長硬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分布與習性

白辛樹白辛樹

白辛樹主要分布在貴州水城、息烽,綏陽寬闊水。望謨、松桃,梵淨山雷公山、黎平、榕江月亮山,從江太陽山、石阡佛頂山等地均有分布,生於海拔890—1780米的山地林中。目前除在佛頂山上部約1700米一帶有小面積的白辛樹林外,其餘地區均為零星分布。該種也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白辛樹分布於中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地帶,產區氣候冬夏,年平均溫13--20℃,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以濕度約80%。土壤為山地黃壤或黃棕壤,酸性反應,PH值5-6.5,為陽性樹種,根系十分發達,生長迅速。生於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內,為上層林木。花期7-8月,果熟期10-11月。。 生境與生態學特徵

白辛樹分布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冷夏熱,降雨量充沛,土壤多為酸性黃壤或山地黃棕壤。本種多生於河岸邊或河谷兩側陰濕的林中,甚至有的植株直接生長於河床中,樹幹基部在洪水季節往往被溪水淹沒。
在梵淨山的甘溝或其他一些地區,白辛樹往往與珙桐生長在一起。在梵淨山銅礦廠至小黑灣一帶,由於過去開礦築路,原始的常綠闊葉林被破壞,白辛樹、野茉莉及楓香等生長迅速的落葉樹種構成了一類次生群落,該群落喬木層尚有鞘柄木泡桐甜櫧栲等,灌木層中常綠種類較多,主要有柃木,銅色葉胡頹子野花椒、水馬桑及藤狀灌木盾葉莓等:草本層在林下較稀疏,而在林窗下或路邊空曠處則生長茂密。

保護價值與措施

白辛樹白辛樹

保護價值:白辛樹樹幹通直,材質堅硬、紋理緻密,且又易於加工,可做火柴桿、家具膠合扳等用材,是良好的速生用材樹種,本種花序較大,花芳香,亦可栽培供觀賞。

保護措施:白辛樹在貴州僅少數縣有分布,並且數量不多,除少數分布地區已劃入自然保護區範圍外,多數地區不尚無人管理,由於一般民眾不認識這種樹,往往和其他一般樹種一樣,被砍伐作為薪炭材,實為可惜。目前,在貴州還尚未見有關栽培或引種馴化方面的報導,故白辛樹在人為影響下將會逐漸減少。貴州佛頂山山體上部尚有一片林地保存較好,並且最大胸徑達80厘米,最高的植株在30米以上,實為可觀,現石阡縣正在積,極籌建佛頂山自然保護區,因此,應儘快將這片白辛樹林保護起來,並且可作為母樹林,組織人力採種,在本種分布區內栽培繁殖。

繁殖培育

栽培要點 冬季層積種子,早春播種。播前在水中浸泡種子,播於微酸性的腐殖土壤呂,一個月後種了可以出土。也可在6-8月剪取嫩枝扦插。

相關報導

2002年3月下旬,五峰發現原始白辛樹群落國內首次發現
荊楚線上訊息(楚天都市報)3月19日五峯縣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出訊息,該地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成片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白辛樹原始群落。
據悉,連片的白辛樹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 據初步測算,這一片約有白辛樹300多株,分布在50多畝的區域內,平均樹高25米左右。
華中農業大學林學系陳龍清教授介紹,白辛樹屬野茉莉科,為中國所特有的瀕危植物,除鄂西地區有一定分布外,外地很少見,其發現對研究地質的變遷等具有極高的價值。

相似物種

一、裂葉白辛樹,喬木,高5—12米;小枝暗褐色,幼枝被星狀毛,後變無毛。葉紙質,卵形或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1厘米,寬3—6厘米,先端通常3裂,裂片三角狀急尖或短漸尖,具硬尖頭,基部或近圓形,邊緣具星刺狀細鋸齒,葉面幼時疏生星狀毛,後變無毛,葉背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側脈6—11對,上升,近平行;葉柄長1—2厘米,被灰黃色星狀毛。圓錐花序腋生,長6—17厘米,序軸及分枝被灰黃色星狀絨毛;花柄長1—2毫米,被星狀絨毛;苞片和小苞片早落;花萼倒圓錐狀,被灰黃色星狀絨毛,萼筒長約2毫米,具5棱,萼齒狹三角形或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瓣5,長圓形或長圓狀匙形,長4—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柔毛;雄蕊10,伸出,基部連合成短管,與花瓣貼生,花絲分離部分長3—5毫米,壓扁,先端漸狹,裡面疏生白色柔毛,花葯長圓形,無毛;子房半下位,密被灰白色絨毛,花柱長5—7毫米,下部增粗,被灰白色絨毛。果狹圓柱狀,兩端漸狹,長1.5—2.5厘米,密被灰色長柔毛,下部具5棱。分布及生境:產雲南東北部(彝良)。分布於貴州、廣西。
白辛樹紙莎草
二、種名: 紙莎草 ,學名: Cyperus papyrus , 科: 莎草科 ,屬: 白辛樹屬
紙莎草,阿拉伯音譯為“伯爾地”,是尼羅河三角洲生長的一種類似蘆葦的水生莎草科植物,屬多年生綠色長稈草本,切莖繁殖,葉呈三角,莖中心有髓,白色疏鬆。莖端為細長的針葉,四散如蒲公英。紙莎草莖部富有纖維,把硬的外層除去後,裡面的芯剖為長條,彼此排列整齊,連線成片就可以造紙。一張紙莎草紙共有兩層,上層用於書寫,它和下層疊在一起經過敲打之後,芯內的酵素就會在壓力下起到粘和作用。將多張長紙沿邊粘和,可以製成長卷。這種紙莎草後來成為地中海地區一種通用的書寫材料,希臘人、羅馬人以及阿拉伯人都曾經用它書寫。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對紙莎草十分崇拜,把它當作北方王國的標誌。

熱帶珍稀瀕危植物導航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日前在瑞士格朗總部發表的《全球瀕危熱帶動植物報告》指出,全球12259種熱帶動植物面臨消失的危險。 報告說,熱帶海洋島嶼因與外界隔絕和氣候環境為世界上多種動植物創造了獨特的生 存環境,在一些熱帶海島上擁有全球...

安息香科植物

安息香科屬於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1科,喬木或灌木,落葉或常綠。植株各部被星狀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