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域中南部,屬湖北省與湖南省交界的武陵山東段余脈山地,1988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

基本信息

後河

後河與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謎同處北緯30°線上,許多生命現象和地質現象神秘莫測。105平方公里的後河原始森林茂密,一望無邊。1.3億年前,當冰川襲來,地球上的許多生命因為滅絕,而後河卻為人類留下了大量被稱為“活化石”的古植被群落。據初步探明,留存的野生維管束植物2279種,其中極度瀕危植物29種;野生脊椎動物307種,其中極度瀕危動物51種。在後河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物種類接近歐洲的總和,成為世界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它們是世界罕見的奇蹟,它們是中國獨有的珍寶,同時,它們也留給科學家一個個尚待破解的謎。
後河山奇水秀,區內峰岳矗峙,群山環繞,峽谷幽深。區內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餘座,主峰——獨嶺高2252.2米。幽深的關門峽,懸崖峭壁對峙,雄奇壯觀,地質學家稱“U”型谷。地質學家在這裡找到了從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個時期地質運動的痕跡。山靈通地脈,岩幽連古泉。山靈水秀的後河,有大小河流12條,大小潭池200多個,瀑布60餘條,清泉無以計數。後河河水從原始森林的山腳下汩汩流淌,四季清亮碧透,其水質超過國家一級標準,富含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飲之清涼甘甜,浴之美容養顏。
後河保護區被稱為植物基因庫,自然植被劃分為10個植被型、34個群系,包涵維管束植物193科、817屬、2087種,是湖北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華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蕨類植物多達194種,占湖北的52.4%;天然分布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0多種,有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珙桐、鵝掌揪、香果樹等,有東南亞特有植物連香、水青等,僅中國種子植物特有屬就達33個,占全國總屬數247屬的14%。
這裡的珍稀植物有珙桐、光葉珙桐、銀杏、水杉、紅豆杉、鍾萼木、紅椿、銀鵲、水絲梨、金錢槭、香果、連香、水青、鵝掌楸、篦子三尖杉、義讓木、馬桑、鹽膚木等。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有珙桐、鍾萼木等。珙桐俗稱“鴿子花”,被稱為“植物世界的大熊貓”,在保護區內占地500多畝,1萬多株,被列入世界上最大的珙桐原種基地。同時,這裡擁有華中地區最大的紅豆杉群落,巴山松群落則是大自然的恩賜,為後河獨有。
2000年11月,國家林業局召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管理會議上公布,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研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在這裡,“中國獨有、世界罕見”的中國珙桐原始大群落被發現。專家考證認定,這個群落是歷經第三紀冰川的倖存者,後河自然及植物的原始性由此向前推進了400多萬年。此外還發現了中國迄今面積最大且集中分布的水絲梨群落。
此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及國內5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慕名到這裡開展科研活動。10多年來,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中心李俊清教授多次深入後河考察,發現珙桐連片生長原種500餘畝共1300多株,其中胸徑50-80厘米的約500株。經反覆考察論證,他認為這個群落是遭受第三紀冰川(距今700多萬年)浩劫而倖存的"遺老"。研究它,對人類戰勝未來冰川運動及物種、人類的起源,均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
華師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劉勝祥一行人等,在數次考察後河後發現了水絲梨群落,其面積約300畝。他們認定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水絲梨群落,且純度高,分布集中,原始性強,是保存完整的典型的常綠闊葉林資源。這對系統研究常綠闊葉林植被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生態學價值。
後河奇禽怪獸種類很多,有國家保護動物有51種,也有國際瀕危物種。共有脊椎動物25目、74科、307種,占湖北同類總數的47.2%。被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物種有金錢豹、華南虎、雲豹、黑麂、金雕等。另外,還有黃腹角雉、大靈貓、穿山甲、黑熊、林麝、豺、白冠錦雞、紅腹錦雞、斑羚、紅翅綠鳩、娃娃魚、蛇、鴛鴦、相思鳥、獼猴、黃鷂子珍稀動物。
保護區內共有4個景區、26個景點,其中特景12處。全區峰岳矗峙,群山環繞,峽谷幽深,有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20餘座,最高峰獨嶺高程2252.2米。有大小河流12條,潭池200多個,瀑布60餘處。後河河水雨大不漲,久旱不跌。清泉隨處可見,水質甘甜。原始森林內常年氣溫15℃,每天釋放氧氣709噸,每立方米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7~10萬個。當人們進入原始森林後,會感到精神為之一振,心曠神怡。
後河四季如春,花香四溢,就連寄生在樹梢上的草木也散發出迷人的香氣。這座神秘大門打開後,中外科考專家在後河深山峽谷中安營紮寨,接二連三發現珙桐、華南虎等珍稀動植物。目前已經初步探明,野生維管束植物2279種,脊椎動物307種,其中極度瀕危植物29種,極度瀕危動物51種,其植物種類相當歐洲現有植物種類的總和。華南虎瀕臨滅絕,在後河卻發現它活動的蹤跡。前不久,百溪河61歲的村民在罈子口岩上看見白色猴群,這是繼神農架發現白色動物之後的又一次新發現。後河物種資源價值無法估量,後河是物種基因庫,是自然博物館。
關門峽內勤勞的後河人民,在長期守護原始森林的勞動生活中,衣食住行形成了樸素自然的風格。這裡的農家飯菜、吊腳樓、講經、吹嗩吶、土家傳統的木板吊腳樓和風味醇厚的特色菜餚,巴人遺風的“擺手舞”、“哭嫁”、“過趕年”等生活場面,無不展示土家人清新樸野的民風民俗。
後河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成立了後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以保護管理為主,同時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奇觀兼顧旅遊,來後河科考、觀光旅遊者應接不暇。目前,後河已成為鄂西南開發熱點,豐富的資源、秀美的景色、樸實的民風,顯示巨大前景,國家林業局已爭取全球環境基金組織捐款(簡稱GEF項目),國家已實施生態環境補償項目、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並將加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

旅遊提示

特色飲食 後河土家族人最常見的菜餚有以下幾種:
灌腸粑 豬血拌糯米或小米,加食鹽佐料,灌入豬大腸內,然後煮熟、晾乾。其色澤烏紅。食用時,蒸熟切片,味道香濃,且軟又糯,為老人小孩最佳菜食。
“ 懶”豆腐 俗稱“合渣”。將黃豆加工成豆漿或粉末,加水煮沸,再酌菜葉即成。色清淡,味香甜,營養好,比做豆腐少幾個環節故稱“懶”豆腐。
住宿 後河景區內可住傳統的土家房屋——吊腳樓。在吊腳樓,你不僅可以與主人一起圍坐在火塘邊,而且還可以聽他們講後河古老的故事,別有一番韻味。
交通 客人乘飛機、火車、汔車、輪船均可到達。遊客到達宜昌後,可在長途車站乘車至五峯縣城(車費約40元,行車3.5小時),再由五峰客運站乘車至後河(車費8元,行車40分鐘)。沿途經過的風景區有小西湖休閒度假區、宋山公園、奧陶紀石林、古潮音洞。
特色產品 後河的野生蕨菜、香椿、野生菌產於原始森林,是地地道道的綠色產品。另外,五峰茶葉也非常有特點。

本區概況

①區名: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②區位:武陵山東延尾端,湘、鄂交界處。

重要景點

後河原始森林

後河原始森林

後河原始森林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在國務院組織的評審會上,20名專家全票通過,一致評定後河為“世界罕見,中國僅有。”
後河原始森林是一處被稱為活化石珍稀植物群落的保護區,總面積40168公頃,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生態區域之一,走進後河,古木遮天蔽日,溪澗飛瀑流湍,林中綠葉遍地,苔草如茵,奇花異草和珍禽走獸遍地皆是,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後河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植物是屬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第四季冰川時期未被絕滅植物物種倖存者。為北緯30°地球圈內所罕見。內有大片珙桐、連香、水青、銀鵲、天師栗、領春木、白辛、香結樹等10多種稀有珍貴樹種群落。
後河分為三大景區:第一個景區是獨嶺觀光區。在獨嶺2300米的山頂,可以看到後河的全貌

管理現狀

組織機構

後河保護區管理機構為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處級),為湖北省林業局與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管理的全額撥款(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鄂編髮[2000]136號文),是獨立的法人單位。保護區管理局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制定各項管理制度,負責保護區全面工作。對保護區實行統一管理。
其內設機構及下設機構工作分工如下:
辦公室:負責政工、人事、文秘、行政管理、社會協調和群團檔案等工作。
財務科:制訂財務管理制度,編制並嚴格執行財務計畫、預算,合理使用資金,記帳、算帳、報帳,做到手續完備,按期報帳、報表,妥善保管會計憑證、帳簿、報表,定期檢查,分析財務計畫、預算的執行情況,考核資金使用情況。
資源保護和科研科:制訂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護管理制度,編制年度巡護計畫,對各管理站進行管理,並做好監督檢查工作,負責保護區森林防火,收集和整理巡護記錄,建立巡護資料檔案。
宣傳教育科:負責保護區社區保護教育和組織職工培訓學習。
森林公安分局:負責治安、消防、森林防火、林業案件、林政執法等工作。
項目科(GEF辦):是根據保護區建設和科研、監測的需要設立的一個技術方面職能機構,負責各類項目的規劃設計、管理,信息檔案管理等工作,在GEF項目執行期間全面負責該項目的實施工作。
基建科:負責保護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工作。
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負責野生動物救助、疫病監測。
科研所:負責科學研究,新技術開發、引進與推廣,環境監測,定位觀測,保護區旅遊發展規劃、行業管理、旅遊安全和多種經營管理等工作。
管理站:管理站主要負責轄區內資源保護工作,業務直接對管理局負責。
實驗林場:負責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的相關生產工作,非木產品的開發利用工作。

人員結構

保護區現有在職幹部職工65人,其中大學本科4人、大專21人、高中及中專學歷21人,其它19人。具有中級職稱的9人。
此外根據資源保護工作的要求聘有兼職護林員31人。

保護成效

保護體系

保護區建立以來狠抓保護體系建設,一是建立了局、站(所)、點三級管理體系;二是建立了專職、兼職、信息員3隻保護隊伍;三是建立了執法、管護、稽查三種保護管理方式;四是建立了巡護和防火道路網、防火瞭望網、巡護通訊網三個保護網路;五是建立了巡護制度上嚴管、巡護日誌上細管、巡護責任上重管的保障措施。
目前各級從事資源保護的專職人員共41人,另外還有農民兼職管護員31人;各級管護隊伍層層簽訂了責任狀。

保護措施

保護區管理局為加強巡護工作,採取了系列的管理措施。一是加強宣傳教育與巡護檢查:巡護工作人員利用一切機會對區內居民和進入保護區的人員進行自然資源保護、森林防火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檢查責任區內自然資源的保護情況,消除火災隱患,制止侵害自然資源的事件發生。經過護林員的有效巡護,林業案件發生率明顯下降,近六年無涉林刑事案件發生。二是依法保護,嚴格執法:保護區森林公安隊伍在宣傳和巡查的同時,充分發揮林業公安護林防火、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職能,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三是明確管理目標:保護區制定了明確的保護管理目標,要求做到五無(即無火警火災、無亂砍濫伐、無亂捕濫獵、無亂采濫挖、無毀林開荒) ,年年制訂階段目標和考核辦法。四是分區分片管理、聯合保護,根據保護區地處兩省交界和區內自然狀況和社會情況的特點將保護區進行了功能分區,並根據地形和歷史沿革將保護區分成了4個管理區域,設定了保護點和哨卡,並在交通要塞設定了資源保護檢查站1個。根據域內社區居民分散的特點與區內村委會共同發布了聯合保護聲明,並在各要道設立了暗哨12個,聘用當地居民參與保護,一有情況暗哨和居民中護林積極分子及時與專職巡護人員聯繫,及時處理各種事件。此外,保護區還與湖南壺瓶山自然保護區不定期地召開聯防工作會,共同設立了一個聯防哨所,加強了毗鄰保護區間的聯合保護工作力度。
為落實資源保護工作,保護區下屬保護管理站明確了管護責任;設定了5條固定巡護線路,12條臨時巡護線路,14個哨所和護林點。巡護員定期對各線路進行巡護、檢查。從而形成建立了較完備的管護體系,層層建立了責任制。

保護成效

隨著保護工作力度的不斷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保護區內涉林案件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取得了連續6年無涉林刑事案件發生、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發生的好成績(升國家級以來為連續10年),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後河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得到了各級領導部門的肯定,保護區先後獲得全省、全市林業先進工作單位、全省先進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紅旗單位、連續9年被表彰為宜昌市森林防火先進單位等30餘項殊榮。
保護區卓有成效的管理也體現在區內生態系統和物種群落保護的較好,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比以前有所增加,整體發展變化趨勢較好(詳見附屬檔案:後河保護區生態環境變化趨勢評定表)。

科研與監測

組織與機構

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科技工作專班,成立了保護區科研所,制定了保護區科技工作規劃。以科研所為平台,對保護區的科研活動、科技工作、科普宣傳等進行全面的管理、服務和實施。

科研監測工作開展情況

初步規劃了保護區科研活動的監測體系,建立了五線六點四樣地的監測體系。五線:茅坪-長坡線,頂坪-栗子坪線,界頭-百溪河線,茅坪-老屋場,香黨坪-老屋場;六點:習涼坪、康家坪、關門峽、老屋場、頂坪、鄧家坪;四樣地:王家坪大樣地、珙桐原生地、微生物樣地、鼠類活動監測樣地。

相關科研

從1980年開始,有關科研單位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了連續調查,1989~1990年組織了科考,發現新種1個,即湖北貫眾(Cyrtomium hupehense);新變種1個,即湖北毛枝蕨(Leptorumohra miqueliana var.hupehensis);新變型1個,即五峰貫眾(Cyrtomium tukusicola f. wufengense)。發現湖北省新記錄種58個、大陸新記錄科1個、湖北新記錄屬5個。1989~1992年,委託華中師範大學對陸生脊椎動物進行了本底調查。1991年,委託湖北大學對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新種2個,即後河龍眼獨活和後河柳葉菜。1998年,保護區開展了生物資源補充調查並在1999年出版了《湖北後河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此外,保護區在積極開展對外合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作了多項有益的科研工作,如“全國杉木地理種源實驗”、“珙桐人工繁殖研究”、“紅椿、鵝掌楸、水青樹、紅豆杉等珍稀樹種人工繁育實驗”等。
保護區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華中師範大學等數十家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合作開展了保護區資源本底調查、珙桐原生地生境研究、中南地區常見闊葉林科研監測、微生物物種調查、鼠類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野生動物救護等多項科研工作,在國內外重要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69篇。2002年以來保護區實施GEF項目,大力提升了保護區的管理和科研能力。2005年以來保護區與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研究與發展中心組織的中外專家開展了多次華南虎棲息地考察活動,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