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龍眼

假山龍眼

假山龍眼屬喬木。葉常異形,全緣、3裂或羽裂。種子1-2,球形或半球形,皮薄,子葉大,肉質。約7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3種。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樹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假山龍眼假山龍眼

拉丁名:Heliciopsis terminalis (Kurz) Sleum

中文名:假山龍眼

拉丁科名:Proteaceae

保護級別:3

地理分布:在我國分布於海南崖縣陵水,廣西百色、十萬大山,雲南思茅、西雙版納、瀾滄、滄源、潞西等地。大致在北緯18°-24°,東經98°-111°的範圍內。生於海拔500-1500(-1800)米的向陽山坡雜木林中。印度北部、緬甸、泰國、高棉越南也有分布。

現狀:漸危種。假山龍眼在我國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的局部地區。由於森林過度砍伐、雌雄異株受粉困難、果實落地後多被獸食等原因,致使本種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天然更新不良。

海拔下限(米):500

海拔上限(米):1500 (1800)

科屬簡介

假山龍眼假山龍眼

山龍眼科包括80屬,約2000餘種,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大部分種類在澳洲和南非,此外在南美洲和東南亞有少數種類[1],中國原產的有山龍眼屬和假山龍眼屬2屬共21種,分布在南方。

本科植物多為灌木或喬木,稀為多年生草本;單葉互生、稀對生或輪生,常革質,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通常左右對稱,稀為輻射對稱,無花瓣;花萼為花瓣狀,4基數,具有顏色,花小,但花序明顯,有特異化的很特殊的傳粉機制;果實為堅果、核果、蒴果或蓇葖果。各品種適應分化的非常嚴重,因此有時很難通過共性確定其科屬,但各屬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假山龍眼屬:喬木。葉常異形,全緣、3裂或羽裂。總狀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花雙生,有苞片和小苞片;腺體4,離生;雄花花絲短;雌花花被管基部膨大,子房無柄,花柱細長,頂部棒狀,胚珠頂生,懸垂。核果,外果皮薄革質,中果皮乾後海綿狀纖維質,稀無殘留纖維,內果皮木質,堅硬。種子1-2,球形或半球形,皮薄,子葉大,肉質。
約7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3種。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樹種。

所有種類:調羹樹、假山龍眼、痄腮樹

形態特徵

假山龍眼是常綠喬木,高4一8(一15)米;樹皮灰綠色。葉互生,薄革質,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一30厘米,寬4一9厘米,先端短鈍尖或鈍圓,基部漸狹,兩面有光澤,無毛,側脈每邊7一14;柄長8一20毫米。總狀花序生於老枝落葉腋內,稀近頂生;總軸幼時疏被銹色伏毛,後變無毛;花梗密被銹色伏毛,稀無毛,通常雙生,長達4一8毫米;雄花白色,長約1.2一1.4厘米,花葯長2.5毫米,腺體4,分生;雌花子房無毛,果橢圓狀球形,長3一4厘米,直徑約2.5厘米,外果皮革質,光滑,無毛,成熟時黑色;內果皮近木質狀革質,外面具網狀凹穴;梗粗壯,長5一8毫米,具明顯皮孔。

生活習性

假山龍眼假山龍眼

特性分布

分布區位於熱帶季雨林、雨林區域,垂直分布可上達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帶。產地的水熱條件變幅較大,年平均氣溫18℃一25℃左右,極端最低溫一1.7—5.7℃,年降雨量1100—1 700(一2 7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土壤為磚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生長於疏林或密林中,要求一定的庇蔭。單位面積內種群數量少,常單株或三兩株零散生長。
雲南產區常見的伴生樹種有思茅木姜子Litseapierreivar.szemaois Liou、倒卵葉黃肉楠Actinodaphne obovata (Nees)B1.、普文楠Phoebe puwenensis Cheng、華南Lithocarpus fenestratus Rehd.濃毛山龍眼Helicia vastita Smith等;在廣西產區多見於狹葉坡壘Hopea chinensis Hand.-Mazz.、烏欖 Canarium pimela Koenig、梭子果Eberhardtia aurata (Pierre)Lec.組成的溝谷雨林為下層小喬木。
花期3—5月,果期7—11月。開花多而著果少,果實成熟落地後多為獸類所食。自然更新困難,林下幼苗稀少。

保護價值與措施

保護價值: 果可食,莖皮可供藥用,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此化合物具有鎮靜作用,主要用於治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綜合徵及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症.在系統演化上占有比較原始和孤立的位置,屬亞洲熱帶區系成分,對系統演化和我國熱帶區系研究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保護措施: 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有一定數量分布,應加強保護管理,促進天然更新。


繁殖培育

栽培要點: 根據野外觀察,林下有少量幼樹生長,且能耐旱耐瘠,說明種子直播林地容易萌發生長,移苗種植效果亦好,但人工栽培尚未嘗試。
採種:假山龍眼一般於4—6月開花,果期較長,在9月份開始成熟直至次年3月分左右結束。由於果期長,導致果實成熟不一致,成批採集種子就顯得難度很大,對一次性播種極為不方便。最好采一批播一批,才可以種子的發芽率。種子一般採用保濕貯藏,即用濕糠等拌種,裝入塑膠薄膜袋內,松扎袋口,短期內不會降低發芽率。

育苗:苗圃地應儘可能選擇環境潮濕的地方,床面平整後進行點播,行距不定,一般15—20cm。播種後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好,搭建遮蔭網,早晚個澆一次水,10—15天開始發芽出土,當長出2對真葉後即可分床移入營養袋中培育。

種植:假山龍眼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因此,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潮濕的立地作為造林地。版納以雨季5—8月造林為好。林地要求在雨季前進行全面清理,最好事先挖好種植穴,規格為50x50x50cm或50x50x40cm。造林密度株行距為2x2m。造林初期,如遇旱季,可將雜草堆積穴內,以保持土壤濕潤和防止養分的流失。通常1年的幼苗,起苗後要修剪少量的枝葉,保護好根系,進行漿根後再定植。

撫育:定植後3年內每年要撫育2次,包括除草、鬆土、施肥。第1次撫育在雨季結束旱季開始前進行完,主要是防止雜草壓蓋幼樹和減少旱季的水分消耗。第2—3年,每年雨季前、後各進行1次撫育。

易混物種

假山龍眼瑞麗山龍眼

瑞麗山龍眼,HeliciashweliensisW.W.Smith ,山龍眼科Proteaceae,瀕危種,常綠喬木,高5--10米;小枝幾無毛,僅在葉著生處被銹色絨毛;芽被銹色絨毛。葉薄革質,無毛,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稀倒披針形,長6--13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具短驟漸尖頭,全緣或具淺鋸齒,齒端具腺體,側脈6--8隊;葉柄長2--5(--10)毫米。總狀花序多生於小枝落葉腋部,長7--12厘米;苞片顯著,葉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10(--20)毫米,寬1.5--3(--5)毫米,為銳尖;小苞片長1--2毫米;寬約0.5毫米;花黃色,長約13毫米。果序上常有2--3(--5)枚葉狀苞片。果倒卵圓形或近球形,頂端具細尖。
瑞麗山龍眼僅分布於雲南西部的狹小範圍。由於植被破壞嚴重,導致生境條件的惡劣變化,使植株數量日漸減少,已陷入瀕臨絕滅的境地。

熱帶珍稀瀕危植物導航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日前在瑞士格朗總部發表的《全球瀕危熱帶動植物報告》指出,全球12259種熱帶動植物面臨消失的危險。 報告說,熱帶海洋島嶼因與外界隔絕和氣候環境為世界上多種動植物創造了獨特的生 存環境,在一些熱帶海島上擁有全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