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

萆薢

萆薢,是利水滲濕中藥,是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根、莖可制澱粉,也供藥用。主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基本信息

概述

萆薢萆薢
萆薢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萆薢,今處處有。亦似菝葜而小異,很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唐本草》:此藥(萆薢)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看根虛軟,內軟者為勝。似薯頹,蔓生。《本草圖經》:萆薢,今河。陝、京東、荊、蜀諸郡有之。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苗葉俱青,作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春秋采根,暴乾。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亦如養麥子,三棱。不拘時月,采其根用,利刀切作片子,暴乾用之。
粉背薯蕷,又名:黃萆薢、黃山姜、土黃連、黃薯。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近於地面,竹節狀。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片乾後近乎黑色,下面常蓋有白色粉狀物。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成2~3枝簇生於葉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頂端通常單生;雄花雄蕊3,開放後藥隔變寬,退化雄蕊3,有時存在,常與發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絲狀,柱頭3裂。蒴果成熟後反曲下垂,翅寬超過長度或近於等長,表面栗褐色,成熟後頂端開裂。種子四周圍以薄膜狀的翅,通常兩兩迭生,著生於每室的中央。花期5~8月。果期6~10月。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叉蕊薯蕷,又名:蛇頭草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莖纖細,S鏇。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波狀,葉面乾後黑色,很少呈灰褐色,下面灰褐色;葉柄短於葉片。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2~3枝簇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長卵圓形,黃色,雄蕊3,藥卵形,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葯的1~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3;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卵圓形,退化雄蕊絲狀,子房下位,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翅頂端稍寬大,表面栗褐色。種子扁卵圓形,栗殼色,具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生於山坡疏林下或林緣。分布福建、台灣、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山萆薢:多年生草質纏繞藤本。根莖橫生,類圓柱形,作不規則分歧。莖纖細,高很少超過2米,有縱溝。葉互生,心形至三角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有時呈淺波狀,基出脈7~9條;葉柄長於葉片。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或圓錐花序,1至數個腋生;雄花有柄,有苞片及小苞片各1,花被片6,長圓形,其中3片較寬,雄蕊6;雌花序穗狀或圓錐狀,單生,很少復生。蒴果,翅頂端稍寬,表面栗褐色;種子著生於每室中央的基部。種子扁平,卵形,上端翅寬於種子1倍以上。花期6~8月。果期8~10月。多生於疏林或竹林,沿山溝潮濕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纖細薯蕷,又名:白萆薢、鐵菱剛、白姜、白薯、白連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莖左鏇,長圓柱形。葉互生,基部葉有時3~4片輪生;葉片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呈微波狀,邊緣有明顯的齧齒,葉脈通常7條,很少為9條;葉柄與葉片近於等長。雄花序穗狀,單生於葉腋;雄花單生,無柄,苞片卵形,小苞片披針形,花被碟形,裂片6,長圓形,雄蕊3,藥隔寬約為花葯的1/2,不發育雄蕊3,退化為棍棒狀;雌花序穗狀,單生;花被裂片6,披針形,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柱頭3分叉。蒴果具3翅,翅半月形,長約2.8厘米,寬約1.3厘米,頂端近於平截或微凹,表面栗褐色,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每室2枚,具膜狀的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多生於山坡疏林下、較陰濕山谷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

生物特性

1、綿萆薢:為不規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鬚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質疏鬆,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2、粉萆薢: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易折斷,新斷面近外皮處顯淡黃色。氣微,味辛、微苦。

產地

1、綿萆薢:主產於浙江、福建。
2、粉萆薢: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化學成分

山萆薢根莖主含薯蕷皂甙,尚含纖細薯蕷甙、薯蕷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蕷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約諾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薯蕷皂素毒甙是山萆薢中的殺蟲成分。從根莖中分離得到的甙元有:薯蕷皂甙元,含量1.2%(江蘇產)、2.1%(浙江產)、1.35%(江蘇宜興產);托克皂甙元,含量0.06%(江蘇產)、0.09%(浙江產)、0.32%(江蘇宜興產);雅姆皂甙元,含量0.04%(扛蘇產)、0.10%(浙江產);約諾皂甙元;考蓋皂甙元和衣蓋皂甙元。另還分離出少量25-異-螺甾-3,5-二烯,可能是水解時薯蕷皂甙元的脫水產物。地上部分分離出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考蓋皂甙元。地上部分除種子外,各部都含相當量的游離的約諾皂甙元和托克皂甙元。地下部分有痕跡的游離的薯蕷皂甙元,其他都成皂甙。種子中含托克皂甙元,其甙元幾乎全成為皂甙存在。雌花中分離出薯蕷皂甙元、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衣蓋皂甙元。雄花中分離得到薯蕷皂甙元、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考蓋皂甙元。纖細薯蕷根莖含纖細薯蕷甙和薯蕷皂甙。浙江產的根莖含薯蕷皂甙元1.03%。叉蕊薯蕷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昆明西山產的根莖含薯蕷皂甙元2.2%、澱粉20.59%、粗蛋白質14.35%、鞣質1.3%,粗纖維素11.6%。薯蕷皂甙元可作為合成皮質酮的原料。

藥用信息

萆薢萆薢
炮製方法: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性味:苦,平。歸經:歸腎、胃經。

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主治: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根莖。

藥理作用

1、山萆薢根莖中所含之薯蕷皂甙或薯蕷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還有杭真菌作用(如須癬毛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蘇聯產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Dioscoreacaucasica對兔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其皂甙有擬膽鹼樣作用,能擴張末梢血管、降低血壓、增強胃腸平滑肌的運動,並能升高血糖,對抗小鼠的化學性驚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腸等各種組織的通透性。
2、綿萆薢總皂甙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以高膽固醇(l%)飼料飼養60天齡雄鵪鶉,60天后對照組和綿萆薢總皂甙組血清膽固醇濃度分別為1265±360mg%、1185±167mg%,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分別為58.3%和8.3%,說明綿萆總皂甙在不影響血清膽固醇濃度情況下具有顯著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的作用。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根莖呈竹節狀,類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皺縮,常殘留有莖枯萎疤痕及未除盡的細長鬚根。商品多為不規則的薄片,大小不一,厚約0.5mm,邊緣不整齊,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維管束),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松,易折斷。氣微,味基、微辛。以片大而薄、切面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外層為多列木栓化細胞。皮層較薄,近木栓層的細胞壁木質化,有明顯的壁孔,皮層中有粘液細胞,長68-82μm,直徑約54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散有外韌型維管束。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理化鑑定

1、本品溫水提取液置於具塞試管中,振搖1分鐘,產生大量泡沫,放置10分鐘,泡沫沒有明顯的消失。(檢查皂甙)
2、本品溫水提取液加入2%紅血球混懸液數滴,放置後血液逐漸被溶解使提取液呈紅色透明。
3、薄層層析:本品粉末加2mol/L鹽酸水解,殘渣用水洗至中性,烘乾後加石油醚回流提取,回收石油醚,殘渣用氯仿溶解,點於矽膠板上,氯仿-丙酮(93:7)展開,3%磷鉬酸醇液噴霧顯色,以薯蕷皂甙元為對照品,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藍色斑點。

方劑

萆薢丸

萆薢藥物組成:萆薢1兩半,當歸(銼,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1兩,乾薑(炮)1兩,荊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湯去白,焙)6兩。
方劑功效:補虛,壯筋骨,益氣血。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萆薢浸酒
藥物組成:萆薢3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狗脊2兩,羌活2兩,桂心2兩,牛膝3兩(去苗),桑寄生2兩。
處方來源:《聖惠》卷四十四。
方劑主治:五種腰痛,連腳膝筋脈拘急酸疼。
製備方法:上銼細,用生絹袋盛,以酒2斗浸,密封七日後開。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盞,食前溫服。

萆薢湯
藥物組成:萆薢20錢。
處方來源:《梅瘡證治》卷下。
方劑主治:梅毒膿淋,陽物漫腫紫赤,或腫大不覺痛癢,或陰口流出膿水,或陰頭穿2-3竅出臭膿者。
用法用量:上以水5碗,煎取3碗,分溫送下改定化毒丹。
萆薢分清飲
藥物組成:川萆薢2錢,黃柏5分(炒褐色),石菖蒲5分,茯苓1錢,白朮1錢,蓮子心7分,丹參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
處方來源:《醫學心悟》卷四。
方劑主治:赤白濁屬濕熱者。諸淋。
方劑功效:導濕理脾。

常用配方

萆薢萆薢
1、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月、便白濁,頻數無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鏇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2、治小便頻數:川萆薢(洗)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3、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牛膝(酒浸,切,焙)、續斷、芎藭各半兩,萆薢二兩。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作湯,入鹽煎服亦得。(《聖濟總錄》牛膝丸)
4、治小便混濁:鮮萆薢根頭颳去皮須,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5、治陰痿失溺:萆薢二錢,附子一錢五分。合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6、治腰痛,腳氣:破故紙(生)、續斷、木瓜乾、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銼,姜制炒斷絲)各一兩,萆薢二兩。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鹽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7、治小腸氣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絲)、葫蘆巴(生脂麻炒)、破故紙(炒)、小茴香(鹽水浸一宿)各一兩,胡桃仁(湯去皮)二兩。各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或鹽湯亦可。(《瑞竹堂經驗方》喝起丸)
8、治腳氣腫痛,不能動履,不論寒熱虛實,久病暴發皆可:萆薢五錢,黃柏、蒼朮、牛膝、木瓜、豬苓、澤瀉、檳榔各二錢。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劑。(《本草切要》)
9、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巴,增至五錢匕。禁食牛肉。(《廣利方》)
10、治風寒濕痹,腰骨強痛:乾萆薢根,每次五錢,豬脊骨半斤合燉服。(《泉州本草》)

相關配伍

1、用於膏淋,白濁,白帶等症:萆薢能利水濕而分清泌濁,為治膏淋要藥。常用於膏淋,小便混濁,白如米泔,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等同用,如萆解分清飲。(《楊氏家藏方))
2、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痛等症:萆薢能祛風濕,通絡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脈關節屈伸不利。若偏於寒濕者,可與附子、牛膝等同用,如萆薢丸(《聖濟總錄》)。
3、治小便時下白,凝而如油,澄下如膏: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丹溪心法》)

禁忌

腎陰虧虛、遺精滑精者慎用。腎虛陰虧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薏苡仁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2、《本草經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餘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並不宜服。
3、《本草備要》:忌茗、醋。
4、《本經逢原》: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劇。

相關論述

1、《綱目》: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雷斆《炮炙論》序云: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液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草蔥能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欽,正此意也。又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額數不計度數,便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乾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未,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2、《本草通玄》:草薛,胃與肝藥也,搜風去濕,補腎強筋,主白濁莖中痛,陰痿失溺,惡瘡。人肝搜風,故能理鳳與筋之病。人胃法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攝溺之功,或稱其逐水之效,何兩說根懸那不知閉蟄封藏之本在腎,氣強旺則收攝,而妄水亦無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也〕楊氏萆薢分清飲,正合此意。

3、《藥品化義》:萆薢,性味淡薄,長於滲濕,帶苦亦能降丁,主治風寒濕痹,男子白濁,莖中作痛,女人白帶,病由胃中濁氣下流所致,以此人胃驅濕,其症自愈。又治瘡癢惡厲,濕郁肌胰,營衛不得宣行,致筋脈拘攣,手足不便,以此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也。

4、《本草思辨錄》: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而痛強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風寒濕之為陰淒。為失溺、為老、人五緩者,陽不仲也,以萆薢導之而陽伸。後世以草蔽為分清濁之劑,亦由陰化陽伸而後清升濁降。即止小便數。除莖中痛,均不出是義耳。化陰非能益陰,伸陽非能助陽。蓋草豫者,所以驅風寒濕也。

5、《本草正義》:萆薢,性能流通脈絡而利筋骨,人藥用根,則沉墜下降,故主治下焦。。雖微苦能泄,而質輕氣清,色味皆淡,則清熱理濕,多人氣分,少人血分。《本經》主腰背痛,乃腎有濕熱,濁氣不去,而腰霄為之疼痛,非腎虛無濕之腰痛,所可渾同施治。強骨節者,宣通百脈;濕濁去而正氣自強,非能補益以助其強固,此藥理之至易辨者。楊氏有萆薢分清飲,專治濕熱淋濁,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溫而且澀,性正相反,不能並列,殊有誤會。瀕湖《綱目》謂萆薢能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立說甚允。然又謂楊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云云,則與萆薢性情,兩相背謬。《本經》又主風寒濕周痹,頤謂惟濕熱痹著,最為合宜,若曰風寒,必非此苦泄淡滲者,所能幸效。又治惡瘡不瘳熱氣者,豈非為濕與熱蒸之主藥乎《別錄》謂主傷中,亦惟脾為濕困者宜之,決非補中之藥。又洽恚怒,頗不可解。又謂陰萎失溺,則濕熱閉結者)亦有萎臂不仁、溲溺不利之症,必非可以起虛痿。又謂治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則語太浮泛,且與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輕信。不謂繆仲淳因此二語,竟謂此物為補益下元之要藥,又謂甘入脾而益血,以滲泄利濕之效用,而說到補陰上去,不如石頑《逢原》,渭古人或稱攝精;或稱利水,何其兩說相懸,不知濕濁去而腎無邪熱之擾,腎氣自能收攝,頗能窺見玄奧也。甄權謂主冷氣頑痹、腰腳癱緩不遂、男子腎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陰萎之症,然惟濕熱為患。乃宜此藥,甄氏冷氣久冷之說大誤。甄又謂治腎間有濕,膀肌宿水,是也。而今本瀕湖《綱萆薢目》引此二句,脫一濕字,乃作腎間有膀胱宿水,遂令人無從索解。王好古謂補肝虛,亦不可訓。尤奇者莫如日華本草、竟謂補水髒,堅筋骨,益精明目,頭鏇目疾,中風失音云云。
6、《本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7、《別錄》: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
8、《藥性論》:治冷風頑痹,腰腳不逐,手足驚掣,主男子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9、《日華子本草》:治癱緩軟風,頭鏇目疾,補水藏,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10、王好古:補肝虛。
11、《滇南本草》:治風寒,溫經絡,腰膝疼,遍身頑麻,利膀脫水道,赤白便濁。
12、《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瘺環瘡。常用選方

藥用植物與動物

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供大家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