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禿猴

白禿猴

白禿猴(學名:Cacajao calvus)是一種細小的新世界猴,尾巴非常短,面紅禿頭,毛皮很長。它們一般重少於9磅及長20-23吋。

基本信息

生物及生態

白禿猴白禿猴
白禿猴有很長的毛皮,顏色介乎白色至紅色之間。它們是禿頭的,故名禿猴。它們的尾巴像兔的小尾,在新世界猴間算是短小的,只有約5.9吋長,只有體長的一半。由於它們缺乏皮膚色素,面部組織充滿微血管,故其面呈鮮紅色。鮮紅色的面是健康的一種訊號。繁殖期於10月至5月。雌猴會釋放香味吸引雄猴交配。妊娠期不詳。它們的下顎非常強壯,可以用來打開堅硬果實的殼。它們的壽命一般為20歲。
白禿猴是樹棲的靈長類,會按季節棲息在巴西及秘魯亞馬遜盆地的泛濫森林。在乾旱的季節,它們會走到地上尋找種子及其他食物材料。它們67%的食物是種子;18%為果實;6%花朵;其他獵物及芽則占5%。它們也會吃昆蟲,但卻不會主動尋找作為食物。
白禿猴群每天可以移動4.8公里遠。群落成員約為5-30隻,最多甚至可以多達100隻。估計雌性白禿猴是有戀出生地性,故是雄猴離開出生群落。它們的地盤約有500-600公頃大。它們會發出獨特的叫聲、擺動尾巴及豎起毛髮來保護地盤。

威脅

白禿猴的保育狀況於2008年由近危改為易危,它們的數量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在過去30年下降了最少30%。雖然保育工作已經改良,但實際的數量卻依舊下跌。由於它們的棲息環境很有限制,故很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森林的消失及獵殺都是對於白禿猴來說最重要的威脅。於1980年至1990年間,平均每年就有15.4公頃的熱帶森林被破壞,而新熱帶也同樣面對失去森林的問題。於1997年,亞馬遜盆地就經歷了最大的森林破壞。砍伐硬木是整體森林破壞的主因。冠層的破壞及失去森林直接影響這種樹棲白禿猴的生態。另外,白禿猴群落位近亞馬遜河,很易成為獵人獵殺的對象。

保育

於1999年,世界銀行開展了一個保育巴西雨林的計畫,目標是從德國英國及其主要工業國注資達3億5000萬美元保護亞馬遜盆地。多項保育計畫亦正實施保護亞馬遜盆地。巴西當局亦會提高監管非法砍伐、採礦及伐林等行為。

捲尾猴科動物

捲尾猴科,因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纏卷功能而得名。體型大小差別很大,體長24~72厘米,尾長15~90厘米,體重 287~10000 克,所有種類均為36枚牙齒;無頰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細長,具有扁的或彎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發育;鼻孔朝向兩側;尾毛大多密而長,在尾端下部有一無毛區,皮膚厚實,可抓握東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該科主要包括絨毛猴屬、蛛猴屬、絨毛蛛猴屬、僧面猴屬、紅背僧面猴屬和禿猴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