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萍

王輝萍

王輝萍(1930年-),男,漢族,上海市人,中共黨員,主任醫師。系浦東王氏醫家第九代傳人,擅長男女不育、女性不孕、男婦更年期綜合症、月經病(月經失調、痛經、崩漏、經期諸症及經斷諸症)等婦科病;內科對潰瘍病、高血壓病等肝脾腎諸病也頗有研究。

基本信息

背景

內科 內科

王輝萍幼承庭訓,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畢業後隨父襄診多年,學習家傳臨床經驗。解放後曾參加上海衛校醫訓班,學習西醫內科專業;上海市衛生局中醫內科進修班,進修內科中醫師資專業。1956年2月入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任內科中醫師。同年9月調上海市公費醫療醫院(延安醫院)中醫科,任中醫師。1963年曾隨上海第一醫學院婦產科醫院唐吉父主任進修1年。1970年12月調昆明市延安醫院中醫科,任中醫師、副主任。1982年獲副主任醫師職稱。兼任昆明醫學院教學醫院中醫教學組組長、昆明市盤龍業餘大學醫療系主任、昆明軍區軍醫學校西學中班中醫教員。1984年4月調上海市川沙縣(浦東新區)中醫醫院,任副院長、內科副主任。1987年獲主任醫師職稱。1992年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新浦東中醫學》雜誌副主編。1993年被上海市人事局、衛生局、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研究班指導老師,1995年任浦東新區首批青年人才帶教導師。通過工具書可閱讀筆譯日文醫學專業資料、常用日語生活會話。

榮譽

王輝萍從醫50年,從事中醫內、婦科門診、病房診療工作,中醫學基礎、臨床及專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臨證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診治,擅長男女不育、女性不孕、男婦更年期綜合症、月經病(月經失調、痛經、崩漏、經期諸症及經斷諸症)等婦科病;內科對潰瘍病、高血壓病等肝脾腎諸病也頗有研究。治療常配合心理療法,善用傅青主、朱丹溪、張景岳諸法,療效明顯。從1956年至今的40餘年中,在滬、滇、先後參加20多個科研組、從事中醫藥臨床科研及老中醫經驗總結,其中大都寫出論文,已發表20餘篇。在中醫藥教學方面,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傳授經驗,毫不保留。曾任昆明市、川沙縣、南匯縣等地中醫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川沙縣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昆明市中醫學會理事,川沙縣中西醫結合會副主任。1978年獲昆明市科技大會個人獎及集體獎各1項,1980、1982年獲昆明市衛生局科技成果獎各1項,1973~1983年7次評為昆明市延安醫院先進工作者,1989年川沙縣人民政府記功1次,1991年川沙縣人民政府評為川沙縣優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事跡

王輝萍認為治病需要求本審因,詳察細辨

內科 內科

辨病機是治療的前提,只有辨證清晰準確,才可言立法選藥精當。先生以八綱辨證為主,結合臟腑、三焦、奇經八脈等,把陰陽、表里、寒熱、臟腑、病因等情況搞清楚,先生在辨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常告誡學生:“辨證是治療的基礎,其關鍵是要抓住主要症候,要辨清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辨明陰陽盛衰,要辨清正與邪的虛實,又要辨明標本輕重緩急”。王師以治婦科病而盛名於外,他對傅青主女科的學術思想頗有研究,探求病因病機務求其本,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但他不拘泥一家之見,熟讀《金匱》、《傷寒》、對自已祖先的流派有繼承和發揚,分析問題,思路開闊,處理能力全面、正確,在臨床中不抱門戶之見,師古不泥古,積極吸取現代醫學理論,做到“西為中用,古為今用。”

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大量開展和研究成果,給中醫的辨證施治增添了新的治療法則,通過西醫的檢查,化驗、診斷,使中醫更深刻地了解了疾病的本質。先生積極套用新醫學、新理論,在求因時病證結合,中西合參,徹底弄清疾病的基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在他的脈案中能常常體現辨病辨證相結合的學術思想。例如,炎症性疾病可辨為濕熱、濕毒、瘀血,治療以清熱解毒化濕為主;基礎體溫單相可辨為陽氣功能不足,治療以溫陽為主;子宮發育落後,當是腎虛為主要矛盾,治以益腎著手。

脾平和,則經候如常。”王老認為唯有促進脾氣運化,藥物才能吸收,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效能。

王師認為治病要因人施治

病和症都離不開機體而出現,從某種意義來說,病和症都是以人體體質為基礎並以其為機轉的。臨診應十分重視患者的體質,它是決定治療法則的重要依據,是攻是補抑或攻補兼施,要看患者的體質--正氣的虛弱。徐靈胎在《醫學源流》中認為:“天下有同此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唯無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奉養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於人體質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故治療必須審其有餘不足,補虛瀉實,應根據人體體質類型而異。同一疾病由於不同年齡治療也有區別,《河間六書》說:“童幼天癸未行,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說明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病機,治法就應改變。例如,女子在青少年時,腎氣初盛,發育未完全成熟,如因病傷及腎氣或先天不足,都可影響沖任通盛,引起月經失調,治療應以補腎為主;中青年婦女肝氣易郁滯,再因胎產經乳數傷於血,使肝失所養,故治以養肝疏肝為主;老年人經斷前後,腎氣衰,氣血虛,必須賴後天水谷精氣滋養,故治療以健脾養血同時,必須輔以補腎精之品方能獲效。

證治經驗

綜述

經期諸證是指月經前後出現的各種證候,是除了痛經、腰酸等婦科情況以外的全身各種症狀。在歷代文獻中,本證記載不多,現在研究的也頗少。根據臨床體會及文獻所見,王輝萍對經期諸證進行了歸納探討。

對經期諸證作了詳細的證候歸類

經期諸證包括了全身各系統的病變,表現為臨床各科的多種症狀,較為複雜。總結收集了50餘個,按系統歸納整理成如下六類:

(1)精神神經系證候:經前頭痛、經行眩暈、經行不寐、昏厥、煩躁易怒、癲狂、癇證、抽搐、震顫、脅痛、精神異常、明顯疲乏等。

(2)消化系證候:經行泄瀉、嘔吐、腹脹、善食、口瘡(口糜、口疳)等。

(3)出血性證候:經行吐血(錯經、逆經、倒經)目衄、耳衄、乳衄、臍內出血、便血(差經)、指(趾)甲下出血、紫癜等。

(4)泌尿生殖系統證候:經前乳脹、經行浮腫、吊陰痛、環腰痛、下腹重痛、泄水、小便痛、尿頻、尿感、性慾亢進、外陰搔癢、外陰潰瘍、陰吹等。

(5)外感呼吸系證候:經行發熱(觸經傷寒、觸經感冒)、熱入血室、感冒(血傷風)、喘息、咳嗽(血痰)、聲啞、鼻溢、身痛等。

(6)皮膚證候:經行癮疹(風疹塊)、面部痤瘡(粉刺)、手足起泡、皮膚瘡疹(血風瘡)、全身皮膚及黏膜紅斑大瘡。

另外,還有經期吐蛔、目暗、四肢麻木、口渴、腿痛等。

主張經期諸證歸屬於中醫婦科月經病

經期諸證按現代醫學理論,似可全部歸屬於“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但王師認為兩者不能劃等號。本證有出現經行時,也有出現於月經方淨的經後者,加之證候繁多,範圍較廣,故不能由現代醫學某一疾病所包括。例如經行腹瀉患者,經方淨的經後者,加之證候繁多,範圍較廣故不能由現代醫學某一疾病所包括。例如經行腹瀉患者,或原有慢性腸炎史,平時較少發作,每值經行或經前,肝強脾弱,舊病易發,當不可把慢性腸炎排除,認為只是腸道的水份瀦留。又如經行感冒,在四季不分的雲貴地區發病率很高,其他地區就相對少見,這種明顯的區域差異,也不能單純地解釋為呼吸道黏膜的水腫,這類情況並不非少見,因此說明經期諸證牽涉面較大,可以包括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但兩者不相等同。

本證各證候可以單純出現,也可以成群出現,因人而異,不盡相同。例如經行吐血、經行發熱、經行吐瀉等大都單獨出現;而經前乳脹或經前頭痛常與煩躁易怒同時出現。更有經前頭痛、經前乳脹和經行泄瀉呈交叉型出現的。證候雖各異,病機也不同,然與經期都密切相關,是機體各系統發生紊亂而產生的綜合病態。應將“經期諸候”歸屬於中醫婦科月經病中,作為一個獨立病種,按病機分類型,進行辨證施治。

認為經期諸證病機主要是陰陽乖戾和沖任失調

經期諸證包括多種證候,故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但主要由於經前後的陰陽乖戾和沖任失調,表現為肝脾諸髒功能失常,尤以肝為主。臨床辨證時,肝病有肝鬱氣滯、肝旺脾虛、肝陽上亢、肝胃實熱、肝腎陰虛;脾虛可致濕盛,包括濕熱,痰濕和寒濕,也可引起心脾不足、氣血兩虛;腎虛主要為腎陰虛或肝腎陰虛,其次是腎陽虛。此外,因氣滯致血瘀,因虛損致營衛失和,臨床上都不少見,經期若存在各種失調和失常的因素,情緒波動或心理變化都易誘發本證。

認為經期諸證的治療以和法為主

經期諸證的症狀雖各異,但病機主要是沖任失調、肝脾腎病變,故治則首先是調沖任、理氣血、以和法為主,然後按臨床表現,分別辨證施治。如肝鬱氣滯,治則為疏肝理氣,和血調經。治療時一要抓住特點,謹守病機,二要辨證以諸證表現為重點,又須結合月經情況,標本兼顧。同時,因本證發病時間有特殊性,用藥時機必須靈活掌握。如經前症狀同時或即將出現前即開始用藥,至經行症狀緩解時方停藥,連續數個療程,可獲良效。另外,經期前後易情緒波動和出現心理變化,應避免不良刺激和進行心理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當代名醫(二)

在他們成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他們嚴肅地保證將他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他們用良心和尊嚴來行使他們的職業,病人的健康將是他們首先考慮的, 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他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也決不將他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