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

沈自尹

沈自尹(1928年-),男,漢族,浙江鎮海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本科,是年8月廣州嶺南醫學院高師班學習,1953年8月返回上海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華山醫院)任內科助教,1955年師從著名老中醫姜春華教授,因繼承和發揚醫學遺產卓有成績,1959年師徒共獲衛生部頒發的“發揚醫學遺產”金質獎章。 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發現腎陽虛證病人,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經補腎中藥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這一結果得到國內7個省市以及日本高雄醫院等研究單位的重複與公認。通過採用分子生物學方法,證實唯有補腎藥才能作用並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睪酮親和力及CRF基因的表達,對腎陽虛證達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將主要調節中樞定位在下丘腦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證據。

基本信息

曾任職位

沈自尹院士 沈自尹院士

曾任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髒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醫教研室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國家衛生部中藥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現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名譽所長、中西醫結合博士後流動站站長、上海市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校學位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第四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及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雜誌副總編等職,1995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7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醫成就

沈自尹院士 沈自尹院士

沈教授非中醫科班出身,但為發揚醫學精華,探索中西醫結合之路, 提高中醫診治效果,解除患者疾苦,在隨師期間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與臨床,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本草經》、《外台秘要》、《千金方》等著作,且不間斷臨診,從實踐尋找真諦,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遵古訓:“博採眾長”與師囑:“不拘一格”,勇於創新,採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腎”與“證”的本質及中醫治病原理,善於捕捉,善於提煉,從中提高升華有規律性的論點,先後發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微觀辨證與辨證微觀化”、“內科領域裡中西醫結合途徑的初步探討”、“陰陽常閾調節論”、“腎陰腎陽中西醫結合辨證施治規律的初步研究”、“腎陽虛證定位研究”、“補腎和健脾在延緩衰老作用中的對比研究”、“中醫補腎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研究”、“運用中醫補腎法對頑固性哮喘患者長期服用皮質激素的撤除觀察”等具有影響論文百餘篇。編著《腎的研究》、《虛證研究》、《中醫治則研究》、《中醫理論現代研究》、《中醫學》等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十餘部,引起國內、外的關注,推動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的發展。

學術成就

沈自尹 沈自尹

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從“異病同治”的學術觀點,發現在西醫全然不同的病種,按照統一的辯證標準,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症,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經補腎中藥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這一結果得到國內7個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單位的重複與公認。1979年起,採用同病異證組進行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對比觀察,可推論腎陽虛證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國際上證實腎陽虛證有特定的物質基礎。近來採用分子水平的檢測方法證明唯有補腎藥才能作用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睪酮受體親力以及CRFmRNA的基因表達,對腎陽虛證達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將主要調節中樞定位在下丘腦提出多方面有力證據。發表百餘全篇論文和6部著作,1979年獲全國醫學衛生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81、1983、1985和1987年分別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10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所做貢獻

為中國培養出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博士,已培養博士生3名,碩士生7名,博士後1名,現在研博士後1名,臨床帶徒1名。在中西醫結合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並在國內外享有很高威望。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共產黨領導,品德高尚,治學嚴謹,曾多次被評為院、校、市級先進醫務工作者及先進教育工作者。

1990年起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大利亞講學與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受日本文部省聘請為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客座教授並講學與科研1年。

學術觀點

辨病與辨證靈活結合

沈自尹 沈自尹

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證論治”,所以“證”為中醫精華所在,但西醫對證不了解很難接受,這樣既影響中醫事業發展,又影響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沈教授為此進行不懈努力,以大量的臨床實例和科學實驗,取兩種醫學理論體系之長,認為對於某一個病種或某一個病人,在深入了解其病因、病理、生理、生化的特殊變化以及疾病發展中的證型演變,從中、西醫兩個方面理論高度辨別剖析,在病與證處找結合點,取長補短,明確現象與本質,從病證處找結合點,或舍病從證、或舍證從病,病證互參,能有效地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如無黃疸型遷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病是內科常見病,多見病毒感染後肝細胞炎性腫脹以致肝內血流不暢肝脾腫大等病理變化,目前西醫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採用保肝姑息療法,許多患者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發展為肝硬化。中醫認為肝病是由於濕熱內蘊,或肝鬱氣滯致氣血運行不暢久之可入絡形成症瘕結聚。沈教授認為肝病多由濕熱蘊結肝膽引發,濕熱之邪又易耗氣陰,氣陰受損使肝病癒加纏綿難愈,久則症瘕結聚形成。濕熱之邪不去,患者難以康復,針對這種情況,沈教授根據中醫治病求本的治則,舍病從證,確立清熱利濕、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則,辨證用藥。若遷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病兼有活動性變化ALT升高者,臨證以濕熱多見,當先清熱利濕,用龍膽瀉肝湯或丹梔逍遙丸加垂盆草、板藍根、茵陳、虎杖、廣藿香等,待ALT降至正常,濕熱化解後再選用補氣的黨參、黃芪,養陰的鱉甲,補血活血的當歸、丹參,清熱燥濕的蒼朮、陳皮,如B超提示肝內光點增粗密,或有肝硬化,或有脂肪浸潤趨勢,取《金匱要略》下瘀血湯之意,或選桃紅四物湯,加軟堅的鱉甲、炮山甲、牡蠣等藥調治。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活血化瘀藥具有抗纖維化作用。按上法進行治療病情往往能得以有效控制,有部分患者還能在短時間內肝功能恢復。再如慢性腎炎與腎病綜合徵的增殖型、混合型,在中醫辨證歸屬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為多見,但按此證論治,在消除蛋白尿的效果方面收穫甚微。然而通過從西醫對其病理認識是由於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以致管腔狹窄,並有纖維蛋白栓子的阻塞等變化。雖然其臨床並無明顯瘀證的現象,但從其病理機制來分析其有瘀證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舍證從病,用活血化瘀兼以清熱涼血法治療,使尿蛋白流失得以明顯改善。

沈教授以西醫的“病”為徑,中醫的“證”為緯,在徑緯交叉處找到中西醫結合點,提出辨病和辨證靈活結合的學術觀點取兩種醫學理論體系之長,或舍病從證、或舍證從病、或病證互參具體方法,一方面改變中、西醫簡單相加局面,更重要的是彌補中、西醫對疾病認識的片面性,有效地提高中醫識病與治病水平,同時為發展中醫,開創中西醫結合道路及形成中西醫結合理論奠定了基礎。

巨觀辨證與微觀辨證有機結合

中醫辨證著重於功能方面來認識。沈教授認為任何功能改變必然以形態、代謝改變為基礎,“證”亦必有其微觀的表現和物質基礎,功能與形態、代謝是統一的。如何從功能改變證實形態、代謝改變,從而闡明“證”的物質基礎。在臨床上收集辨證素材的過程中,沈教授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先進技術,微觀地認識機體的形態、代謝變化和功能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在中醫的巨觀辨證基礎上用微觀指標認識與辨別“證”,綜合多方面微觀辨證的信息,從而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如對於哮喘防治研究中,沈老師發現有些哮喘患者無腎虛的臨床表現,但其腎上腺皮質有類似腎陽虛隱潛性變化,故其本質仍屬腎陽虛範疇,採用溫補腎陽方法後,有效控制哮喘疾病復發。

證治經驗

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

沈自尹 沈自尹

古人言“未發時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治喘咳不離於肺,不只於肺”“發時治肺,平時治腎”。傳統醫學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基本治則,沈教授認為對於喘證的治療,尚需有個過渡階段,使疾病不易反覆,治療上也有連線過程。為了減少或減輕喘證復發次數與程度,將治則分為三個階段。

1.病初、或慢性急性發作、或春秋交溝之季,“治標”。以宣肺為主。熱證(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加減);寒證(三拗湯、小青龍湯等加減)。

2.病情漸緩時期“標本兼容”。標本兼容:宣肺補腎兼顧。肺腎陰虛(三拗湯+左歸丸加減);肺腎陽虛(三拗湯+右歸丸加減)。

3.表解漸愈“治本”。治本以補腎為主。腎陰虛(左歸丸+玉屏風散加減);腎陽虛(溫陽片,或右歸丸+玉屏風散加減)。

用藥特色

淫羊藿(仙靈脾)

沈教授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仙靈脾有提高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且保護外源性皮質激素抑制神經內分泌免疫的作用,且對腎上腺皮質有直接保護與促進的效應。根據古書記載仙靈脾藥物功能及現代藥物研究的機理,選用仙靈脾配附子、補骨脂、菟絲子、生地、熟地等藥作為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和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常與仙茅、巴戟天等溫腎陽藥相伍治療陽痿,用量為20~30g;採用仙靈脾藥量遞增方法,與生地相伍戒除激素;與生地、當歸、白芍、首烏合三甲飲相伍隨證加減,或配鹿角為伍治療帕金森氏綜合症;配以附塊、桂枝、川椒、澤瀉、車前子等藥治療輸尿管結石嵌頓性腎結水症;配以熟地、巴戟天、補骨脂、杜仲、骨碎補等治骨質疏鬆;配以左歸飲或右歸飲延緩衰老,均能提高療效。急支糖漿由來

科研成果

簡介

沈自尹 沈自尹

沈教授抱著為國家民族爭光的信念研究中醫精華,對事業執著鍥而不捨,不斷突破醫療和科研方面的難點,取得了可喜成就,他曾於1959年獲衛生部“發揚醫學遺產”金質獎章與獎狀;1978年“腎本質的研究”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腎”的研究獲衛生部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81、1983、1985年“腎陽虛證的下丘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對比研究”、“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其原理研究”、“溫腎利水法治療腎盂積水及其原理研究”分別獲衛生部乙級重大科技成果獎;1987年“補腎法對老年(男)性腺軸作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等科技進步獎;1992年“補腎益氣延緩衰老的研究”獲國家教委二等科技進步獎;1996年獲得建國以來第一次以民間形式對國際上中醫藥重大成果獲得者,並達到首創與公認的開拓者頒發的中國廣州仲景中醫藥傑出成果獎,先後共獲21項國家級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舉例

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其原理研究

沈教授在長期臨床研究中發現,多數支氣管哮喘患者表現為本虛標實,且70%患者有腎虛徵象,補腎法能使哮喘患者獲得遠期療效(從1957年~1965年資料表明補腎法防治哮喘顯效率為57.7%~86.9%);從哮喘患者內分泌功能研究中證實,有腎虛或無腎虛見證哮喘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均有不同程度低下改變,使得氣道慢性變應性炎症不易消退難愈。前者較後者為重,腎陽虛者更為顯著。由於無腎虛見證哮喘患者也存在潛在的腎上腺皮質軸功能不足,而腎陽虛哮喘患者的腎上腺皮質軸功能低下的現象尤為顯著,溫補腎陽藥可提高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因此沈教授採用溫補腎陽方法作為防治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的一項措施,(明顯陰虛內熱者不宜溫補腎陽法,宜用滋補腎陰法)。

自擬溫陽片(現改名:補腎防喘片),由附子、生地、熟地、山藥、補骨脂、仙靈脾、菟絲子、陳皮等藥組成。每日3次,每次5片,按照《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述冬病夏治以養其陽的方法,於每年8月初~10月底期間服藥。共選擇365例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患者,其中284例為溫陽片組,81例為小青龍湯對照組或空白片對照組,且部分患者作了血清IgE、Ts細胞功能的檢測。結果溫陽片組預防哮喘季節性發作的顯效率為63.4%~75%,而小青龍湯組及空白片組顯效率僅18.5%~22.2%,溫陽片組與各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