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賽珠

施賽珠

施賽珠(1937年-),女,漢族,浙江寧波人。上海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華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主任,上海醫科大學中醫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血液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第二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中醫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施賽珠 施賽珠

施賽珠,1959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1961~1964年於上海市第三屆西學中研究班學習,曾獲衛生部頒發“繼承祖國醫學遺產、學習成績優秀”的嘉獎。畢業後起直至1998年底負責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青年時代喜讀各類古書、博採各師之長,融姜春華教授善變融西之長;集盛夢仙教授古方今用之長;取沈自尹教授辨證與辨病結合的思路,博採眾方,弘揚師業,融會貫通,立足臨床。西醫基礎紮實,能緊跟現代醫學發展,在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中有一定的造詣。早期參加“腎本質”課題研究,負責支氣管哮喘防治研究,近年來主要開展糖尿病的血栓前狀態和血管併發症的防治研究。在臨床工作中注重巨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主張病證結合分階段中西醫結合思想;在全國較早運用臨床流行病的研究方法進行中醫“證”的研究,對腎臟病、免疫性疾病、慢性重型障礙性貧血、糖尿病、支氣管哮喘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期主持負責華山醫院中醫病房,制訂了中西醫結合診療常規,培養了一支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隊伍,1997年獲上海市示範中醫科之一。擔任教研室主任,負責各類中醫教學,副主編中醫學,主編袖珍中成藥手冊、中醫學教學大綱,培養研究生數名、共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有英文版、日本版。1996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錄入名人錄。

證治經驗

糖尿病

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防治

認為三消的病因和症狀,其癥結在於燥熱傷陰、燥熱灼津、陰虛燥熱為本,久久不治、陰損及陽。津氣同源、氣隨津脫、氣陰二虛、陰陽二虛、五臟受損,病本於腎、腎陽衰退,並常兼有氣虛血瘀之症。主張早期以養陰清熱、瀉火為主;中期養陰益氣;末期陰陽俱損,宜以補腎、益氣、升清、活血。糖尿病不同病期的病因及病機不一,對伴併發症時,應審因論治、審機論治。

1.辨證與分型:陰虛熱盛型:病之初起,三消之症以上、中消為主,煩渴恣飲、多食易飢、舌紅少津,脈濡數。治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法,宜用知母、生石膏、銀花、黃連、蒼朮、玄參、麥冬、天花粉、玉竹、葛根、地骨皮等隨證加減。

氣陰二虛型:消渴日久、三消之象減退,但形體睏倦、少氣乏力、口乾便溏或便秘,舌淡胖或尖紅、苔少或剝、脈濡細。治以固護氣陰、生津潤燥法,用宜黃芪、淮山藥、生地、山茱萸肉、黃連、枸杞子、知母、葛根、蓯蓉等。

陰陽二虛型:飲一溲一、小便頻多、入夜尤甚、形寒肢冷、腰酸浮腫、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治以從陰引陽或從陽引陰法;,用宜黃芪、生地、山茱萸肉、山藥、麥冬、玄參、覆盆子、菟絲子、淡蓯蓉、補骨脂、仙靈脾、枸杞子等。

2.常用方藥:

認為糖尿病初起陰虛燥熱多見,病久氣隨陰傷,常致氣陰二虛,無論氣虛、陰虛,又都能導致瘀血,即氣虛而血不行,陰虛而脈道失調,因此虛為本,燥熱與瘀為標。醫家王清任所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老年性或病久糖尿病經西醫治療後,三多症狀多不明顯,但不少患得有舌質暗紅、舌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脈絡粗長、肢體麻木、疼痛等瘀的特點。方中除注意清熱養陰、益氣補腎外,還注意到化瘀。常用活血化瘀法,藥用川牛膝、紅花、赤芍、延胡索,重則用水蛭、全蠍、蜈蚣等;冷痛加附子、桂枝或肉桂;膚如蟻爬者用赤芍、丹皮、生地為多,認為川牛膝有鎮痛、消炎作用,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尤其是肢麻、間隙性跛行時。赤芍有清熱涼血、解痛止痛作用,有調節凝血及纖溶等作用;水蛭是目前最強的凝血酶抵製劑,蜈蚣止痛,特別用於糖尿病陰部神經痛;肢體麻木常用全蠍,其有良好的鎮痛作用,蠍毒鎮痛可能作用於中樞與痛感有關的神經原。神經病變固然與蛋白非酶糖基化有關,但亦可能與凝血、纖溶等有關的非酶糖基化參於,從活血化瘀法著手亦是一種探索方法。對於糖尿病伴血管併發症患者治療更重視活血化瘀法,特別是益氣活血,益氣藥黃芪本身亦有益於血液的流動及抗凝作用。葛根對心血管系統有藥用價值,對血管內皮細胞有作用,使內皮細胞中糖胺中糖代謝明顯減慢,動脈內壁表面糖胺多糖相對減少。曾發表糖尿病中的血瘀證和益氣活血藥預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中醫雜誌,1989;30(6):21)選用黃芪、紅藤、茵陳、大黃、虎杖、澤瀉、炙甘草等製成煎劑,對控制高血糖、糖尿病脂質代謝紊亂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益於預防血管病變的發生。

3.按臟腑功能情況用藥:

糖尿病患者臟腑功能常述及心臟、肺臟、腎臟、胃、大腸、小腸、膀胱等。糖尿病腸胃功能紊亂常表現為胃癱、便秘及腹瀉交替,胃輕癱者常表現為功能性消化不良、運動紊亂,如早飽、噁心、嘔吐,主張用健脾消導法,如枳殼、蒼朮、白朮、雞內金、萊菔子,並重用白芍20g。糖尿病性膀胱,表現為尿瀦留及失禁,主張用蜈蚣,對調節膀胱神經病變有一定好處。糖尿病時亦有部表現,主要表現為功能減退,且減退程度與病情、病程有關,主張選用益氣活血藥,黃芪、丹參之類。糖尿病腎病以腎小球硬化症為特徵,與糖代謝異常有關,試和益氣補腎、活血、降脂泄濁法。降糖、降脂可降低腎小球高濾過、高灌注,減輕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並能延緩腎功能減退,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及早期蛋白尿似有一定的延緩作用。常用黃芪、生地、丹參、山茱萸肉、菟絲子、澤蘭葉、黃連、牛膝、全蠍、大黃、肉蓯蓉、仙靈脾、鹿角片等。糖尿病腎病發展到氮質血症時多為陰陽二虛,常用溫陽利水、滋陰降濁、活血化瘀法。

腎臟疾病

1.中藥配合激素、免疫抵製劑治療腎病綜合徵:

腎病綜合徵 腎病綜合徵

腎病綜合徵的水腫是體內水液運行失調,與脾、腎二髒功能減退有關,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溢皮膚、四肢、全身。傳統辨證採用溫腎、養陰、清熱、滲濕、利水法,見效甚微。主張病證結合,審因論治、審機論治、分階段治療,可提高療效。免疫與凝血系統的相互作用是腎小球疾病的重要發病機理,主張中藥配合激素的套用提高療效。腎病綜合徵包括原發性腎病及腎炎性腎病,中醫辨證分為氣虛型、偏陽虛型、偏陰虛型、濕熱型。常用方劑為防己茯苓湯、參苓白朮散、實脾飲;大補陰丸、地黃飲子、豬苓湯等。按水腫程度不同兼用五苓散、五皮飲,按表邪情況合用越婢加術湯、銀翹散,病情緩解後常用方藥為六味地黃丸、右歸丸、左歸飲。與激素同用時,早期宜滋陰清熱瀉火,常用知柏地黃湯、大補陰丸等方。生地、龜版養陰,知母、龍膽草、生山梔瀉肝腎之火;激素遞減為維持量時,益氣補腎,重用黃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之類。當激素接近撤除或撤除後,用溫補脾腎法,附桂八味丸或右歸丸加減,如黃芪、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巴戟肉、仙靈脾、附子、桂枝之類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徵曾取和顯著的療效(報導於中醫雜誌,1991;32(4):34)。治療中並重視腎病綜合徵高凝狀態,腎病綜合徵多數患者存在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腎小球內有免疫沉積物,毛細血管內血小板聚集,甚至微血栓形成,甲皺微循環瘀滯現象,認為這是腎病綜合症久病必瘀,久病入絡表現,發現腎病綜合徵時,有血小板活化及內皮細胞損傷現象,而且與腎功能衰退的進展有一定相關性(發表於中華腎臟病雜誌,1997;13(5):320、中國中醫基礎雜誌,1996;2(5):355)。主張對於難治性腎病綜合徵應加用活血化瘀藥,如丹參、益母草、莪術、全蠍之類。雷公藤多甙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特別是對活化的T細胞繁殖減少IL2的產生,誘導淋巴細胞凋亡,抗凋亡基因表達下降,在激素依賴性或難治性腎病綜合徵在激素撤減時,有時合用雷公藤多甙,不僅可以增強近期治療效果,且遠期療效亦好。

2.尿血為主要表現的中醫藥治療

腎炎 腎炎

尿路感染、腎炎常呈現以尿血為主,如部分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IgA腎炎。中醫辨證常為邪熱蘊蓄腎與膀胱,可由實熱、虛熱所致,亦可由虛致病,脾腎虛損。治療中重視辨證論治,但亦注重腎活檢病理相結合(慢性腎炎微觀化的研究,發表於中國醫藥學報,1987;2(6):13、慢性腎小球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和病類的關係,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7:414)。狼瘡性腎炎及紫癜性腎炎與免疫及凝血改變較為密切,其微觀病理與中醫血瘀有類似之處,似乎為中基的“離經之血”,主張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涼血止血或活血化瘀中藥,如赤芍、丹皮、生茜草根、紫草根、生地、連翹、蟬衣、大黃等。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臨床上常呈陰虛之象,熱、虛、瘀常交雜在一起,瘀血內阻、血不歸經、溢於脈外而致溺血,因此滋陰清熱或益氣養陰、活血止血為常法。護陰力要,但熱毒耗陰,久則邪盛正虛,故常重用黃芪益氣。IgA腎炎,部分患者亦以血尿為主,主張益氣養陰、涼血活血為主,時能奏效。尿路感染呈現尿血為主時,則以清熱利水為主,助以涼血止血,清熱利水藥劑量宜大,常用黃柏30g 地丁草30g 車前子、車前草各30g 知母10g。

3.保腎治療:

慢性腎衰主要由於腎陽衰敗、脾陽受損,不能使體內濕濁泄於體外,蘊久成瘀,痰瘀交阻,邪毒內生,主張溫腎補脾、降濁泄毒。溫腎補脾用仙靈脾、附片、巴戟肉、山茱萸肉、肉蓯蓉、黃芪、蟲草製劑等,降濁泄毒用大黃、黃連、紫蘇、六月雪。微觀研究發現血小板活化、血漿內皮素增高與腎臟疾病慢性進展有一定的關連,主張加用赤芍、丹參、紅花、益母草、全蠍、水蛭之類,對輕中度慢性腎衰患者有一定改善病情或延緩病情發展之趨勢。

學術觀點

造血之源,脾腎同治

再障治療,不可忽視脾、腎先天、後天之依賴關係,造血與心、脾、腎有關,與腎尤為密切。必須權衡病情之輕重緩急,運用“急則治標”往往指在伴出血或感染時,應先以積極控制,重用清熱涼血;“緩則治其本”指緩解期補腎填髓,根據陰陽偏勝,採用溫腎益氣補血或滋腎益氣補血及活血止血藥物。溫腎藥物用仙靈脾、補骨脂、肉蓯蓉、鹿角片、鎖陽等,滋腎用菟絲子、女貞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麥冬、黃精;補益氣血用黨參、黃芪、當歸、阿膠等;活血止血用川芎、丹參、茜草、旱蓮草、仙鶴草、三七等。人胎乾粉亦是補血良藥。急性再障及重型再障為了爭取時機、並不排斥西藥、包括加用免疫抑制劑,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重型再障其治癒率、緩解率顯有提高,1988年發表於中西醫結合治療雜誌(1988; 6):364)。其中陽虛型再障療效尤為顯著,可能由於陽虛型再障其體內造血幹細胞受損情況較陰虛型為輕;補腎中藥療效亦同樣高於陰虛型,符合中醫“陽虛易治、陰虛難調”之說。現代醫學亦發現補氣藥人參和補腎藥皆能提高造血幹細胞的功能,亦符合再障治療宜脾腎同治的理論。在治療再障中尚主張加用活血化瘀藥,有利於改善造血微環境及異常免疫反應。

造血之源,脾腎同治亦適合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的治療,如採用黃芪、黃精、山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當歸、熟地、首烏之類,由於MDS常伴有痰毒瘀阻,並宜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藥,如白花蛇舌草、丹參、赤芍、雞血藤。有不少病例亦能取得長期的緩解。對於一般缺鐵性貧血,亦常採用脾腎同治,但偏重於補脾益氣生血為主,已證實傳統的四物湯其主要成分含有Fe微量元素.皂礬亦為補血之藥,含有硫酸亞鐵,亦可合用(發表於實用醫學雜誌,1988;4(2):24)。

防喘治喘,肺腎同治

哮喘的主因,有寒痰、熱痰之分,而誘因主要是外邪、飲食、情志、勞倦、氣候變化等,現代醫學強調是氣道過敏性炎症,寒痰、熱痰是過敏性炎症導致支氣管痙攣、腫脹、分泌物增多二種不同特徵,哮喘發作時平喘攻邪僅能控制症狀,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時發,正氣必虛,肺氣耗散,累及脾腎,因而發時治肺截喘,平時肺腎同治。採用補腎防喘法預防哮喘季節性發作,秋病夏治,連續五年,顯效率達60~75%以上,發表於中醫雜誌(1981;(5):21)及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2;2(2):135~140)。所用藥物根據張景岳扶陽配陰的右歸丸加減,溫陽片由附片、生地、熟地、蓯蓉、仙靈脾、當歸、蒼朮、蠶蛹組成(後改稱為補腎防喘片),溫陽片防治支氣管哮喘及其內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曾獲衛生部乙級科技成果獎。

瘀前狀態,貴在防治

在臨床診治中重視各種慢性病瘀關狀態,或伴血瘀兼證,在臨診糖尿病、腎病綜合症、肺心病、心腦血管性疾病中常示有瘀前狀態或血瘀兼證,近幾年來主要從事血瘀證與血栓前狀態分子標誌物的相關性研究,並巨觀上採用臨床流行病檢測方法,微觀上採用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檢測血漿內皮素、血漿血小板GMP-140、凝血、纖溶(血漿tpA、PaI、TAT 、PAP)及細胞水平凝血/纖溶(外周血單核細胞促凝活性及纖溶活性)的研究,在研究中醫的血瘀證的同時,發現在瘀前狀態已有客觀的理化指標的改變,在許多疾病的瘀前狀態已有微觀性改變,如糖尿病在臨床常見舌淡暗、暗紅或有瘀斑、或見舌下靜脈青紫怒張、或在出現肢體麻木疼痛之前,常常已有無形之瘀;腎病綜合症時高凝狀態,實際上是一種瘀前狀態,已表現有微觀毛細血管病理性改變、血液流動、血液成分中血小板、凝血、纖溶等異常微觀性改變,並從體外藥物(黃芪、丹參)研究中發現中藥活血化瘀或益氣活血藥可影響或改變這種狀態,與內經“上工治病,治未病”的思想吻合,提示對易患瘀證或瘀前狀態的慢性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或伴有血管性病理改變的疾病可用活血藥或益氣活血藥進行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發表於中醫雜誌,1996;37(4):239、中醫雜誌,1997;38(4):23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16(6):344)

中醫診治中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套用

臨床醫生受傳統醫學模式診治疾病影響較深、中醫診治強調整體、但往往在個體中進行,對群體研究較少,尤其是有經驗化的傾向,缺乏具體檢測標準中的量化、評價療效時的標準、選擇研究對象時隨機、以及病例對照研究等。臨床流行病學就是強調防病治病需求走向群體、臨床觀察必須整體綜合去判斷,用客觀科學研究方法去研究疾病。在國內較早採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四診及臨床研究。舌診是最常用的望診手段,尤其觀察有無瘀證情況時亦為重要,為了證實瘀血在癌證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發病機理中的重要地位,分別對200例癌證及糖尿病患者舌下脈異常進行病例對照研究,進行1:1配以研究(發表於現代中醫1991;3:1)。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瘀血發生率及糖尿病併發症易患因素調查、致瘀因素臨床評估、糖尿病血瘀證與肥胖、虛證等相關性研究(分別發表於中醫雜誌,1994;35(2):106、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8;10(2):73、現代中醫,1993;2期等)。並對糖皮質激素套用引起的陰虛證進行了藥物流行病學調查,採用陰虛證發生率和病例對照研究,提示陰虛證發生率為48.3%,陰虛證發生率隨激素劑量增加而增加,與激素不良反應有關聯,建議糖皮質激素誘發的陰虛證,可採用養陰、清熱、瀉火來消除激素所誘致的副反應和陰虛證(發表於現代中醫,1992;5(4);152及藥物流行病學雜誌,1993;2(2):65)。

科研成果

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原理研究

按照“哮喘其標在肺,其本在腎”,“發時治肺,平時治腎”的理論為指導,對5批28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呈季節性復發者進行防治,在好發季節前1~2月令患者服用溫補腎陽藥,以改善體質,減少預防發作,顯效率63.4~75%,免疫學研究發現溫陽片能抑制血清的IgE季節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細胞(Ts)功能,提示溫陽睡可能通過免疫調節而發揮預防作用。 溫陽片防治支氣管哮喘及其內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1984年衛生部乙級獎

血瘀證及血瘀前狀態的研究

採用血栓前狀態分子標誌物在血瘀證中的檢測(ET、GMP-140、tPA、PAI、TAT、PAP)這些分子標誌物與血栓形成有關,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纖溶等,這些因素或因子在活化過程中或代謝過程中表現了某些特徵或釋放出來的某些產物,稱分子標誌物,研究探討這些血栓前狀態的分子標誌物是否可作血瘀證檢測指標,發現血液有形成分與無形成份的生化學和血液流變學發生某些變化,與血瘀證發生密切相關,而且發現血液處於既有利於發生,但又不一定發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的狀態,似乎與中醫血瘀證相仿。在糖尿病及腎臟病瘀證研究時,尚發現這些指標在瘀證前已有改變,提出瘀證前狀態已有微觀改變。

丹參及黃芪對的套用研究

中藥丹參及黃芪對單核細胞(PBMC)促凝活性(PCA)和纖溶組成(PA)表達的影響。

探討丹參及黃芪對LPS刺激PBMC表達PCA和PA的體外干預,結果發現中藥黃芪、丹參可能消除或減輕單核細胞的促凝活性,有助於改變糖尿病患者的血栓前狀態,黃芪、丹參對PBMC,PCA和PA皆有影響。

論文形式發表《中醫藥》任副主編榮獲上海市98年教學成果獎C三級。

經驗驗方

紫癜消退方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出血 組成:黃芩9g黃連4g黃柏9g焦山梔5g生地15g赤芍9g丹皮9g知母9g鮮石斛12g水牛角30g生茜草根30g連翹9g白茅根30g紫草30g。

本方以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治療熱入血分、熱毒內蘊所致的皮膚黏膜出血。

消斑方

結節性紅斑組成:銀花10g連翹10g板藍根10g生地12g赤芍15g丹皮10g黃芩10g知母10g生山梔10g象貝10g夏枯草10g合雷公藤多甙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為熱毒內蘊、痰瘀相凝所致,故本方以銀翹散合犀角地黃湯等加減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結法來治療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結節性紅斑。

潤燥方

組成:生地30~90g淮山藥15g生甘草6g女貞子15g菟絲子15g丹皮10g赤芍15g鱉甲10g黃精30g。功效:益腎滋陰、清熱潤燥

主治:難治性燥症(乾燥綜合症)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

方義:本方重用生地,生地可能有糖皮質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淮山藥有健脾之功,與生地配伍套用可預防生地劑量過大而引起大便溏薄;女貞子、黃精皆有補腎養陰之功,黃精尚能補益肺氣;菟絲子補腎,溫而不燥;赤芍、丹皮有涼血清熱作用;鱉甲有養陰清熱,並有軟堅作用。

撤減糖皮質激素方

組成:生地、熟地各10g附片10g補骨脂12g仙靈脾15g巴戟肉10g山茱萸肉10g淮山藥10g菟絲子15g枸杞子10g茯苓12g黨參15g。功效:溫補腎陽

主治:激素依賴型哮喘、腎病綜合症激素治療後、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在撤停激素治療前3月至撤減後鞏固治療3個月左右。

方義:本方重用溫補腎陽,附片溫一身之陽,仙靈脾、補骨脂、巴戟肉補腎助陽;生地、熟地滋陰補腎;山茱萸肉補腎攝精;黨參健脾益氣;山藥補脾固精;茯苓健脾滲濕。長期服用外源性激素後,在將近撤停時常出現腎陽不足症象。

生地勝濕方

生地 生地

組成:生地30~60g律草30g秦艽12g徐長卿20g淮山藥15g生甘草10g。功效:滋腎清熱、祛風降濕

主治:各種風濕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結締組織病引起的關節病變)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

方義:生地滋陰清熱,有調整免疫及皮質激素樣作用,有利於風濕類疾病;律草、秦艽、威靈仙、徐長卿有祛風化濕、利關節作用;淮山藥補脾固精配伍套用,有止瀉作用,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作用。

益氣活血降脂方

組成:黃芪15g紅藤15g茵陳15g制大黃4.5g虎杖15g澤瀉15g炙甘草3g。功效:益氣活血、降血脂、通血脈。

主治:防治糖尿病血管、神經病變(包括高脂血症、冠心病、周圍神經病變)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3個月左右為一個療程。可用二個療程。

方義:黃芪益氣通脈,紅藤、茵陳、制大黃、虎伏、澤瀉等現代醫學發現有活血、降脂等作用。

再障生血方

組成:仙靈脾10~3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鹿角片10g鎖陽10g菟絲子30g黃芪15g枸杞子10g熟地12g桑椹子12g麥冬10g黃精30g黨參15g當歸10g阿膠10g川芎10g丹參10~30g茜草15~30g墨旱蓮10g仙鶴草30g。功效:補腎填髓,助以補益氣血及活血、止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包括嚴重型再障)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中度及嚴重型再障可與雄激素同用。

方義:仙靈脾、補骨脂、肉蓯蓉、鹿角片,鎖陽溫腎填髓;菟絲子、枸杞子、熟地、桑椹子、麥冬,黃精滋陰補腎;黨參、黃芪、當歸、阿膠補益氣血;丹參、茜草、墨旱蓮、仙鶴草活血、止血。現代醫學已證實補腎藥對骨髓造血組織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通幽方

組成:蘇梗12g白芍10g枳殼10g香附10g桃仁10g紅花6g生大黃9g(後下),蔻仁6g厚朴6g姜半夏10g青皮、陳皮(各)6g生甘草5g。功效:疏肝和胃、理氣止痛、逐瘀泄熱。

主治:十二指腸壅積症、不完全性幽門梗阻。

用法:湯劑,每日1帖,2次煎服。

方義:蘇梗、香附、蔻仁、厚朴疏肝理氣,白芍、甘草和陰止痛,桃仁、紅花、生大黃逐瘀泄熱,配以枳殼理氣,半夏、陳皮和胃止嘔。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組成:生黃芪30g青黛6g穿心蓮9g牛黃2g玄參10g麥冬10g生米仁30g蒼朮12g丹參30g水牛角30g鮮生地30g丹皮9g防風9g紅花9g大青葉9g生甘草5g。本方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為主,兼以化濕,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餘邪內伏型。方中以青黛、牛黃、穿心蓮等清熱解毒為主,生黃芪、麥冬、鮮生地等益氣養陰、標本同治,提高免疫功能。再助以涼血清熱及化濕類中藥以清營化濕。

偏頭痛方

組成:川芎9g白芷10g細辛4g藁本10g蔓荊子10g延胡索15g石決明30g白芍12g全蠍4g葛根30g。本方以疏風止痛為主。川芎行頭目,白芷、細辛、藁本、蔓荊子散風止痛,延胡索祛瘀止痛,白芍、葛根解痙止痛,佐以全蠍、石決明平肝潛陽、熄風止痛。

定眩方

(治美尼爾氏綜合徵)

天麻 天麻

組成:天麻10g生地12g白朮白芍12g珍珠母30g潼蒺藜、白蒺藜(各)10g吳茱萸3g姜半夏10g陳皮6g茯苓24g僵蠶10g蟬衣4g制大黃10g澤瀉30g。

眩暈發作多由於痰濕阻滯、挾風上擾、清陽不升,濕濁不降而致。本方以平肝熄風、和胃止嘔為主。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化裁而來,再合消膽安中、和胃止嘔、熄風化痰中藥。

慢性咽炎方

組成:南沙參、北沙參(各)10g玄參6g麥冬10g連翹10g赤芍15g桃仁10g木蝴蝶3g蟬衣3g牛蒡子10g百合10g生草5g。本方以養陰清熱利咽為主。治療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癢咽痛,咳嗽、痰不多。認為肺陰不足、陰虛咽燥而致咳嗽,咽炎反得發作往往夾有瘀血搏結於咽而成咽痛。故方中養陰清熱、解毒利咽、活血化瘀。

止癢方

組成:生地12g赤芍10g丹皮10g當歸10g天花粉10g徐長卿10g玉竹10g烏梢蛇10g防風10g蟬衣3g生首烏30g苦參10g白蒺藜15g。本方以滋陰養血、熄風止癢為主。認為老年性瘙癢常由於血虛生風所致,本方亦可用於糖尿病皮膚瘙癢。

治心動過緩方

組成:黃芪20g炙甘草24g黨參30g附子10g生地10g阿膠9g(烊入),丹參30g桂枝9g鬱金12g大棗7枚。本方以益氣、補血、通陽為主。炙甘草湯方加減,重用炙甘草。附子、桂枝通陽,黃芪、黨參益氣、丹參、鬱金活血化瘀。

降壓方

組成:天麻10g鉤藤10g白芍10g珍珠母30g女貞子10g桑椹子10g黃芩10g杜仲10g澤瀉30g制大黃10g羚羊角粉1g生甘草10g。本方以養陰清火、平肝潛陽為主。以天麻鉤藤飲加減。

寬胸理氣方

(或稱心痹方)

組成:黃芪30g黨參30g丹參30g赤芍10g瓜蔞皮12g萊菔子10g毛冬青30g葛根30g鬱金12g川芎10g枸杞子12g黃精30g制大黃10g。

本方以黃芪、黨參補氣行血,取其氣為血帥之意,增強心肌收縮功能,丹參、赤芍、葛根、鬱金活血化瘀,瓜蔞皮寬胸理氣,枸杞子、黃精養肝腎、滋陰補血,萊菔子、制大黃降低血脂。

治竇性心動過速方

組成:黨參15g生地12g麥冬10g當歸10g五味子3g龍骨30g牡蠣30g苦參10g丹參30g玄參10g茯苓12g。遠志6g棗仁10g紅棗7枚。本方以補氣養陰、斂心安神為主。治療竇性心動過速以天王補心丹加減。

治早搏方

組成:生地30g桂枝10g炙甘草20g苦參15g蓮子心12g麥冬10g川芎10g磁石30g棗仁30g生蒲黃12g廣鬱金15g全瓜蔞20g茯苓10g丹參30g琥珀粉2g(蜜調服)。本方以炙甘草湯方加減,養心陰、通心陽、安神化瘀,治療過早搏動。

治慢性胃炎方

組成:蘇梗12g白芍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九香蟲6g八月札10g銀花10g焦山梔10g香附10g鬱金12g白花蛇舌草30g黃連4g生草5g。本方以疏肝理氣止痛、泄熱和胃為主。方中蘇梗、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蟲、八月札、香附、鬱金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白花蛇舌草、黃連有清熱解毒作用,可能利於清除幽門彎曲桿菌。

治糖尿病慢性腹瀉方

組成:黨參15g黃芪15g白朮10g淮山藥30g葛根30g訶子10g補骨脂10g五味子6g益智仁10g赤石脂10g金櫻子10g生牡蠣煅牡蠣(各)30g紅棗7枚。本方以暖脾益氣、補腎澀腸為主,治療以脾腎二虛而致的頑固性腹瀉、五更瀉。

治骨刺、足跟痛方

組成:生地10g山藥10g山茱萸肉10g丹皮6g茯苓10g澤瀉10g肉蓯蓉10g鎖陽10g仙靈脾10g萆(艹解)xie10g制首烏12g枸杞子10g杜仲10g牛膝10g黃柏10g紅棗7枚。本方以肉蓯蓉、鎖陽、杜仲補腎壯陽,六味合首烏、杞子、黃柏滋陰益精,仙靈脾合萆xie散血通絡,主治骨痛、行走不便。老年腎虛、骨失所養,故用補腎益精。

治骨質疏鬆、骨痛方

組成:附子10g肉桂3g川烏、草烏(各)9g仙靈脾12g首烏12g白朮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地、熟地(各)12g蓯蓉15g黃芪15g萊菔子10g神曲10g砂仁5g。本方以溫補腎陽、散血止痛為主。

治頑固性複方性口瘡潰瘍方

組成:珠兒參10g生地12g玄參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黃芩10g黃連4g附子10g細辛4g川牛膝10g龍骨30g牡蠣30g生甘草10g。本方滋陰降火、引火下行。

醫學論文

1、200例腫瘤患者舌下脈的病例——對照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200例腫瘤病人舌下脈情況並與性別、年齡及其他條件相仿的非腫瘤病人配對比較,發現前者的舌下脈較後者明顯異常;其中消化系、頗內、五官頜面腫瘤舌下脈異常尤為顯著;良、惡性腫瘤之間舌下脈異常無明顯差異。

2、糖尿病人舌下脈異常的病例-對照配對研究

摘要:最初對89例糖尿病人舌下脈進行調查,發現舌下脈異常率達56%,其後採用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糖尿病人舌下脈異常積分確實高於糖尿病患者,並對可能造成舌下脈異常的一些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舌下脈異常的積分與患者的增齡、伴發血管病變有一定的關係。

32型糖尿病中的瘀血證和益氣活血藥預防其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

出處:中醫雜誌,1989;30(6):21

摘要:在76例2型糖尿病中,52%患者呈現有瘀血證,為評價中藥的預防效果,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經3~6個月口服降糖藥加用益氣活血中藥治療後,高脂血症及動脈硬化指數皆有明顯的改善;對照組單用口服降糖藥治療,除膽固醇外其餘指標改善不明顯。作者認為加用益氣活血藥對於血糖基本控制後,依然伴有脂質代謝紊亂的糖尿病,尤為適宜,推測益氣活血藥可以預防2型糖尿病的血管病變。

溫補腎陽法臨床套用及其研究的進展

溫補腎陽法的臨床套用近況:一、在內分泌系統疾病方面:發現溫補腎陽藥能作用於三個軸並能調整這三軸的功能紊亂。(一)作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二)作用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三)作用於下丘腦-垂體-甲太腺軸:二、在造血、骨骼系統疾病方面:(一)再生障礙性貧血:(二)增生性關節炎:(三)骨折:三、在泌尿系統疾病方面:(一)腎病綜合徵:(二)慢性腎炎、尿毒症:(三)腎盂積水征(由尿石症引起):(四)慢性腎盂腎炎:四、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一)哮喘:(二)慢性支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溫補腎陽藥的實驗研究近況,一改善能量代謝;二類似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三、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四、對造血系統的作用:五、對泌尿系統的作用:六、有關免疫方面的研究。

4、支氣管哮喘採用補腎法防治及其內分泌和免疫方面的觀察

摘要:初步肯定了補腎法能使哮喘獲得遠期療效,並發現大多數哮喘患者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以下間稱尿17羥)值低下,提示哮喘患者可能有輕微的或潛在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在進一步作AGTH2天靜脈滴注試驗(以下簡稱AGTH試驗)中,發現半數以上的哮喘腎陽虛患者對AGTH試驗呈延遲反應,而哮喘無腎虛者對AGTH試驗呈正常反應,因此認為哮喘確有內分泌改變,由於中醫分型(證)的不同而程度不同的表現。

5、某些平喘方藥的臨床套用和研究的進展

一、平喘方藥 支氣管哮喘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發作期一般按實喘處理,常由外邪或痰濁引起,有寒、熱之分。寒喘一般多由風寒外束所致,熱喘一般多因溫熱之邪犯肺。根據有無發熱、畏寒、口渴及痰色、二便、舌質進行辨證。過敏性哮喘初起多屬寒喘,但日久亦可化熱;感染型哮喘(或過敏性哮喘伴感染)者多屬熱喘;小兒哮喘以熱喘者為多;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亦多屬熱喘。寒喘者可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熱喘者常用麻杏石甘湯、定喘湯。臨床上哮喘持續狀態,常表現為寒熱夾雜或由寒轉熱,治療的代表方為大青龍湯,古今醫家治療哮喘歷來重視化痰平喘,常用方藥有葶藶大棗湯、三子養親湯、桂枝厚朴杏仁湯、蘇子降氣湯等。

二、補腎方藥 常用方有六味地黃丸、附桂八味丸,右歸丸、左歸丸以及參蛤散等。以參蛤散、人參胡桃湯為代表的補腎益肺方藥,一般套用於哮緩解期,但近年來亦有報導用於哮喘持續狀態搶救者。

三、有效中草藥及單方 目前已報導的治療支氣管哮喘有效的中草藥甚多,如洋金花、熱參、椒目、廣地龍、苦參等。洋金花含有東莨菪鹼及阿托品,主要能對抗乙醯膽鹼,從而減少氣管分泌,並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可製作成吸入劑使用。熱參主要含莨菪鹼,東莨鹼、山莨菪鹼有擴張支氣管及抑制唾液分泌的抗組織胺作用,製劑有熱參浸膏片。椒目製劑有椒目粉、椒目油等,止喘作用迅速。廣地龍對支氣管平滑肌有很好的解痙作用,其止喘成分為琥珀酸,已做成地龍注射液,可以肌注套用於臨床,苦參煎劑經臨床驗證對支氣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均有效,即時平喘總有效率為86.5%。亦有人報導和專用蟲類藥治療支氣管哮喘,除廣地龍外,尚有僵蠶、蟬衣、蜈蚣、五靈脂、炮山甲、地鱉蟲、水蛭等,認為此類藥物可祛風解痙、活血化瘀,有疏通氣道壅塞及血脈瘀痹的作用,對緩解支氣管痙攣有顯著的療效。

6、糖尿病血瘀證的臨床特點及易患因素探討

摘要:本文通過對1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觀察,血瘀證發生率為61.77%。糖尿病血瘀證的臨床特徵為:(1)反映血瘀證的普遍性(共性)因素為舌質紫暗、舌體瘀斑瘀點、舌下脈瘀曲;(2)反映糖尿病血瘀證的特性(個性)因素為視網膜血管瘤形成、出血及增生。頭痛、胸痛、雙肢體疼痛或麻木是其瘀證的常見症狀。分析表明,在體重指數增加,合併有冠心病、腦血管病復,視網膜病變,高脂症以及中醫氣虛、心虛、肝虛、腎虛時血瘀證的患者病率提高。提示糖尿病併發症的產要原因在於氣和血。

7、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徵的臨床分析

出處:中醫雜誌,1991年4期34頁

摘要:為了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徵以提高緩解率和減少復發率,筆者採用補腎活血中藥配合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方法治療腎病綜合徵31例(其中13例屬難治性腎病綜合徵),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病情獲完全緩解者14例(尿常規正常,尿蛋白轉陰,症狀、體徵消失,腎功能恢復正常)。其中停用激素後隨訪1年以上10例,隨訪3個月以上4例,均保持完全緩解,未見復發徵象。餘8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徵治療後服用激素維持量降低,其中4例原20毫克劑量亦難以維持,治療後改用10毫克維持量,4例激素維持量在20毫克以下。5例繼發性腎病綜合徵激素平均維持量亦由15毫克減為10毫克。補腎藥配合糖皮質治療腎病綜合徵,主張早期加用滋陰降火藥以減少激素所造成的“陰虛火旺”症狀。當激素遞減為維持量時,加用益氣溫腎藥,直至撤除激素後再鞏固治療3個月,有利於鼓勵“腎”之陽氣,使開闔功能轉為正常,病情持續和反覆與濕熱有關,治療濕熱對緩解病情至關重要。8例續用激素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徵患者,有6例屬濕熱型或兼有濕熱徵象。腎病綜合徵常伴有高凝狀態。本文亦選用活血化瘀藥治之。

8、變應性亞敗血症以補腎法撤除激素治療3例報導

出處:中醫雜誌,1984年4期41頁

摘要:我們對長期依賴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的3例變應性亞敗血症患者,採用以大劑量生地為主的治療後,2例治癒,1例在停用激素半年後復發。

9、巨觀與微觀相結合研究糖尿病血瘀證

出處:中醫雜誌,1997年4期233頁

摘要:巨觀研究採用臨床流行病調查方法,微觀研究採用血液流變學及血栓相關分子標誌物,對糖尿病血瘀證進行深入研究,提出應重視糖尿病的瘀血病態及微觀瘀血證。

10、中藥、中西藥合用防治尿路結石及其研究的進展

摘要:尿路結石按其不同的證候,常歸屬於中醫的“淋證”、“血證”、“腰痛”門,治療則大多從“石淋”論治,方以五淋散、八正散主之。尿路結石有一定的自然排出率,排石率與結石大小相關。

一、清熱利濕法:劉氏套用金錢草、車前子、石葦、澤瀉、厚朴、枳殼、滑石等組成的清熱利濕通淋方,共治療37例。鄧氏用金錢草、海金砂藤、冬葵子、瞿麥、扁蓄、車前子、澤瀉、滑石、萆(艹解)xie、川牛膝等,治療結石(橫徑大多>0.5cm)嵌頓伴繼發性腎積水者12例。動物實驗發現清熱利濕藥有增加尿流量及增強輸尿管蠕動的作用,金錢草、瞿麥、車前子、茯苓、澤瀉、木通等都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該法是針對結石長時間刺激輸尿管壁等處,造成局部充血、水腫、炎症及粘連,而採用的治療方法。劉氏用三棱、莪術、穿山甲、皂角刺、川牛膝、生米仁、青皮、枳殼等藥,治療尿石橫徑在0.6~0.8cm的患者98例。動物實驗證實,活血化瘀方藥並無明顯的利尿作用,但能促進輸尿管蠕動。由此看來,活血化瘀方藥的排尿石作用並不是利尿的結果,而是由於輸尿管蠕動增強而推擠結石下移的結果。上述作用則有利於嵌頓時間較久及橫徑較大結石的排出。

三、補腎及溫腎利水法:輸尿管結石嵌頓時間一長,往往引起腎積水,並影響腎功能,排石率會明顯降低,此類患者可出現一定的腎虛徵象。鄧氏以補腎法為主,用川續斷、桑寄生、女貞子、旱蓮草、生地、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巴戟肉、蓯蓉、胡桃肉等治療結石伴腎積水者,結果排石率為61.1%。動物實驗見到,溫腎利水藥並不增加狗輸尿管不全梗阻性腎積水模型的腎血流量,但能使腎盂內壓力顯著升高,輸尿管蠕動頻率明顯加快。

四、“總攻”排石法:在短時間內綜合採用中西醫藥物、針刺及其他方法,以加快排石,稱之為“總攻”排石法。遵義醫學院採用大量飲水、利尿劑、解痙劑、電針、運動、中藥(金錢草、石葦、車前子、木通、瞿麥、扁蓄、梔子、滑石、甘草梢、大黃)等法治療輸尿管結石,排石率為58.3%,結石下移率為13.3%。“總攻”的機理是大量飲水並使用利尿劑後,尿量成倍增加,對結石起沖刷作用。

五、綜合治療法等:對橫徑較大的結石,或經其他療法排石失敗時可採用中藥配合磁化水、超音波、電磁板、體位拍打、體操、按摩等綜合措施來提高排石率。

六、中藥“溶石”法:尿液中鹽類析出與尿pH值有關。有報導在排石湯中加烏梅,並生吃核桃仁,使尿液酸化,以促進磷酸銨鎂石溶解,用防己黃芪湯加青陳皮、王不留行、川牛膝等使pH調至6.5~7.0,以治療尿酸結石,用黃牛角粉酒或米醋送服治療草酸鈣結石等。

七、尿路結石的預防:尿路結石無論排石或手術取石後均有較高的復發率,因此預防尿石復發對鞏固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有人用蒼朮、黃芪、黃柏、王不留行、滑石、川牛膝、車前子、金錢草等預防結石復發。動物實驗證實車前子、金錢草、海金砂、滑石、海浮石、魚枕骨、鱉甲、蒼朮、生米仁等組成的煎劑、磁化水均有防成石作用。中藥加磁化水同用預防的效果更為明顯。

綜合上述資料可以看到,中醫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補腎、溫腎利水等法治療尿路結石症均有一定療效。臨床套用時須根據結石的大小、部位、停留時間、腎功能等不同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一般來說,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治療早期、較小的結石,活血化瘀法可用於治療停留時間較長、橫徑較大的結石,溫腎利水法有益於結石嵌頓伴腎積水患者的治療,“總攻”法可加快排石,但年老、體弱、腎功能不全者不宜選用。綜合治療可以提高排石率。

11、糖尿病血瘀證與虛證

摘要:對170例Ⅱ型糖尿病血瘀證、虛證進行了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血瘀證發生率為61.77%,虛證發生率為79.41%;當伴有氣虛、心虛、肝虛、腎虛時,瘀證患病率提高。並探討了糖尿病血瘀證、虛證、血管病變之間的關係,提示:糖尿病血瘀證的根本原因在於氣虛;臟腑之虛證既可影響氣的生成,又可導致血管病變,加重瘀血的形成。

12、慢性腎炎的中醫辨證分型與腎活檢病理關係的初步探討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25

摘要:本文通過對43例慢性腎炎進行了中醫辨證分型與腎穿刺活檢病理之間的對比觀察,說明慢性腎炎造成不同辨證分型是有不同物質基礎的。本文還對慢性腎炎的中西醫結合分型方法提出一些意見。(1)脾腎陽虛型:面目虛浮或(白光)huang白,下肢水腫或全身浮腫,畏寒肢冷,舌淡胖,邊有齒痕,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血漿免疫球蛋白IgG的降低,尿蛋白大量的喪失,鏡下血尿輕度或不明顯,血壓多數為正常,腎功能正常或有中等度的損害,亦可能伴有心功能的不全,腎病型常屬此型,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後可以轉化為肝腎陰虛型。腎穿刺活檢病理,以膜型、膜增生型、系膜硬化型為多,系膜增生型在此型中亦可見到。(2)肝腎陰虛型:頭暈目眩,心煩失眠,血壓偏高或增高,常伴濕熱,容易感染,咽喉紅痛,尿常規中以紅細胞為多,亦可有持續性蛋白尿,腎功能正常或可異常,苔膩舌紅,常見於系膜增生型腎炎,IgA腎病亦常屬此類。(3)脾氣虛弱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有輕度浮腫或無浮腫,尿蛋白定量不多或有鏡檢血尿,腎功能大致正常,以腎炎型為多見。在病理上各型均可見到,多見於微小病變型,局灶性腎炎及系膜增生性腎炎。(4)腎陽衰退型:面色黧黑萎黃,唇舌肌膚有瘀點,尿少肢腫,納差泛惡,腎功能減退,血中氮質瀦留,脈弦或數,臨床上可進入腎功能失代償期,可能較多見於膜增生性腎炎,膜性腎病,系膜硬化型及有局灶新月體形成的系膜增生性腎炎等。本組由於病例數尚不多,以及微量蛋白尿及尿毒症病人未選擇為腎穿刺活檢的對象,因此對慢性腎炎的中醫辨證分型與腎活檢的病理關係,只能作初步探討。

13、生地的臨床套用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1):25

摘要:我院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某些補腎中藥如同激素可使胸腺萎縮,從而認為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單味生地、熟地亦有類似的作用,本文著重用增大生地劑量的方法(每日30g~90g),在臨床上探討大劑量的生地是否確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或激素樣的免疫抑制作用,現通過病例加以討論。

14、慢性嚴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0例療效觀察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8(6):

摘要:慢性嚴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下簡稱重型再障)的病死率高,治療效果差,單用雄激素等藥物治療及脾切除效果不滿意。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20例重型再障,取得較好的療效,使治癒率、緩解率達到65%,有效率達90%再障治療中應強調綜合性,對某些可能有免疫機理或有髓內溶血者,則加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短期套用,對脾切除術後無效的患者仍繼續採用綜合治療。早期治療和堅持治療是提高慢性嚴重型再障療效的關鍵。本組再障治療的療效與治前病程長短有關,早期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因素。中醫治則宜補腎填髓,根據陰陽偏勝,用溫腎或滋腎,並適當助以補益氣血及活血、止血類湯藥。溫腎藥用仙靈脾15~30g 補骨脂10g 肉蓯蓉10g 鹿角片10g鎖陽10g等。滋陰補腎藥用菟絲子30g 女貞子10g 枸杞子12g 熟地12g桑椹子12g麥冬10g黃精30g等。補益氣血藥用黨參15g黃芪15g當歸10g 阿膠10g等。其中3例加用人胎乾粉,每日3g裝入膠囊吞服。活血、止血藥用川芎10g 丹參15~30g 茜草15~30g 墨旱蓮10g 仙鶴草30g。其中3例加用三七15g蒸雞服用。均系連續服用,緩解後適當減少劑量或隔日服用1帖,維持鞏固。

15、溫陽片預防支氣管哮喘季節性發作及其原理研究

摘要:本文採用溫陽片預防哮喘季節性發作,治療組5批284例,顯效率63.5~75.0%,對照組3批81例顯效率僅18.5~22.2%(P<0.01)。免疫學研究發現溫陽片能抑制血清IgE的季節性升高,提高抑制性T細胞(Ts)功能。同步觀察治療前後Ts和血清IgE的相關變化,發現溫陽片組IgE與Ts治療前後差數呈明顯負相關(r=-0.441,P<0.05),對照組則無明顯直線相關。提示溫陽片可能通過免疫調節而發揮預防作用。

16、血漿α-顆粒膜蛋白140測定在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血瘀證中的臨床意義

出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1(4):22

摘要:本研究測定53例血瘀證和非血瘀證原發性腎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漿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濃度,並觀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壓與GMP-140的關係。結果顯示:PGD患者血漿GMP-140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P<0.01),血小板處於高度活化狀態,其中血瘀證組顯著高於非血瘀證組(P<0.01),血瘀證患者中氣虛組高於非氣虛組(P<0.05),說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證的客觀指標,氣虛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傾向,符合中醫“氣虛血瘀”理論。高血脂、高血壓與GMP-140異常增高密切相關,是造成PGD高凝狀態、血瘀傾向的重要因素。

17、血瘀證患者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內皮素測定

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7;4(12):3

摘要:本文以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140)及內皮素(ET)為血小板活化、內皮細胞功能受損的指標,觀察病種為中心血管疾病、腎臟病及Ⅱ型糖尿病。結果顯示:3種疾病組的血漿GMP-14、ET皆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P<0.01及<0.001)。證實上述3種疾病組中存在著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現象,並發現3種疾病中的血瘀證患者其GMP-140、ET值升高尤為明顯,其值均顯著高於無血瘀證患者。

18、血瘀證與血小板活化的關連研究

出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1(4):22

摘要:檢測162例患者,患有血管性疾病或易伴有血栓形成傾向的疾病,在中醫辨證中易有瘀證傾向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選用血漿GMP-140為指標,了解血小板活化在血瘀證中的意義。血瘀證患者的GMP-140值皆明顯高於非血瘀證組,提示血瘀證患者有較高的血小板活化狀態。在腎臟病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在腎臟病變的進展中有一定的聯繫,並發現在氣虛血瘀證患者中尤為突出。

19、關於中西醫結合的幾點看法

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1997;4(12):3

摘要:1.走中西醫結合道路要有動力和保障;2.3.關於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

20、腎臟病血瘀證患者血漿內皮素α顆粒膜蛋白140含量測定的意義

摘要:本研究測定52例血瘀證和非血瘀證原發性腎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漿內皮素(ET)、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結果顯示:PGD患者中ET及GMP140水平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0.001),其中腎衰患者兩者水平增高更為顯著;具兩者水平表現為PGD血瘀證組>非瘀證組>對照組;ET與GMP140呈明顯的正相關。以上說明具有強烈縮血管作用的ET及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GMP140水平的異常增高不僅與腎小球內高凝狀態、腎臟病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也是腎臟病血瘀證產生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

21、慢性腎炎微觀辨證的研究

摘要:本文觀察85例慢性腎炎腎穿刺活檢病理與辨證的關係,著重討論陰虛型腎炎與活檢病理間的相關性。認為中醫辨證分型與腎炎臨床分型之間有一定關係,腎炎型以肝腎陰虛型為多,腎病型以脾腎陽虛型為多;中醫辨證分型與病理類型間亦有一定的聯繫,增生性腎炎的中醫辨證以肝腎陰虛型為多,與其它病量類型的腎炎的中醫辨證分型有顯著性差異,P<0.001。提出結合微觀辨證是豐富中醫治療學的一條有希望有途徑。

22、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血瘀證中的臨床意義

摘要:對41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測定了血漿小顆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並與20例正常健康人相對照,41例中符合血瘀證者17例,非瘀證者24例;合併血管病變者16例。證實NIDDM患者確實存在血小板活化現象,在糖尿病血瘀症組及伴血管併發症組為顯著。表明糖尿病血瘀症的發生與血小板活化有密切關聯,GMP-140水平異常增高是反映血瘀證的一項敏感的實驗室指標。

23、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證與血栓前狀態研究概況

摘要: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以下簡稱DMⅡ型),起病緩慢,多見於成人中老年,DMⅡ型屬中醫“消渴”範疇,臨床常見舌淡暗、或紅暗、或見瘀斑、或見舌下靜脈紫青怒張、或肌膚甲錯、或病人主訴肢體麻木疼痛、口渴甚但飲水不多,此症候都屬血瘀證的臨床表現。現代醫學對血栓前狀態研究進展,表現DMⅡ型患者存在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纖溶系統等有關因子變化,或血液流變學改變引起的病理狀態,有利於血栓形成的過程。

1.Ⅱ型糖尿病血瘀兼證的提出及臨床

血瘀為中醫所特有的理論,消渴的發生與血瘀有關,夢覺道人《三指禪·消渴從脈分症》:“消渴以渴為主,而判氣血,血分亦有渴者”。

消渴之名,首見於《內經》;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立消渴專篇。對瘀與渴的關係闡述,以清·唐容川《血證論·瘀血》為詳,“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為發渴”。《沈氏尊生·消渴門(卷十七)》以活血潤燥之法立生津飲,方藥組成:天冬、麥冬、五味子、瓜蔞仁、生地、熟地、天花粉、當歸、生甘草,當歸與益氣養陰藥配伍,仍為臨床組方習用。

至於本病血瘀形成的病理病機,祝氏認為陰虛燥熱,最後導致氣血陰陽俱衰,血瘀為本病之標,陰血虧虛,氣無所附,導致氣虛,氣虛血運無力而致瘀,即所謂“氣虛污留”;另一面,糖尿病多纏綿難愈,久病也會造成血脈失疏成瘀。

"血行”與“血”、“脈”皆有關,對血瘀本質的現代研究,把血瘀分為,內結之血為血瘀;污穢之血為血瘀;離經之血為血瘀;久病入絡為血瘀。並提出引起血瘀的局部因素,與魏爾肖(Vir Chow)有關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即血液成分,血流狀況,血管壁等病理變化之觀點基本上吻合,血瘀為機體整體水平上巨觀結構和功能變化的某種局部的,具體形態變化的表現。

2.糖尿病血栓前狀態與血瘀證

糖尿病患者其全血、血漿粘度及纖維蛋白原均高於正常對照組,後兩者增高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相同血漿纖維慢白原症,高HbAlc者的血粘度明顯高於低HbAlc者。

DMⅡ型患者血小板功能亢進及凝血作用增強,血液高凝狀態,可能是其血管併發症的危險因素。在凝血,抗凝血方面NIDDM血漿其FⅣ-VWF水平,與病程顯著正相關。在紅細胞、血小板形態方面,空腹血糖(FBG)控制不良者,紅細胞變形能力(RCD)明顯降低;FBG控制良好者,RCD與正常相近;血小板容積及表面糠化蛋白GPIB及GP及ⅡB/ⅢA增高與糖基化血紅蛋白HBAlc有顯著的正相關。

3.糖尿病併發症與活血化瘀治療

由於瘀血是糖尿病產生合併症的主要原因,血瘀證為DMⅡ型之兼證,臨床常並用滋陰、補氣、補腎法;對DMⅡ型的治療,應在辨證的基礎上,以治本為主,活血化瘀治標為輔,或標本並重,對DMⅡ型患者的血管合併症應早預防,早治療。在原有飲食控制和降糖藥用法用量的治療背景下,以益氣活血藥組方:生黃芪、太子參、菟絲子、玄參、知母、當歸等。糖尿病以陰虛燥熱為本,病久累及陰陽氣血。

以補腎活血法治療糖尿病腎臟病變,方藥:黑附子、炮姜、山茱萸肉、黃芪、山藥、當歸、丹參、益母草、五味子、芡實、首烏、赤小豆、枸杞、豬苓、陳葫蘆,與飲食控制及降糖藥物相配僵,認為糖尿病腎臟病變為消渴並水腫範疇,累及脾腎兩髒,病纏經久,精氣被奪,正氣虛衰,氣衰血瘀,此方有助降低血清肌酐,降糖有助於腎肘病變改善。

對DMⅡ型患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

在視網膜出血期,以涼血止血,養陰益氣為主,立固本止血湯:黃芪、山藥、蒼朮、女貞子、旱蓮草、配丹參、澤蘭、紅花、鬱金。

DMⅡ型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尤為普遍,患者自覺肢體麻木或疼痛,或刺痛或灼痛,祝氏以四藤一仙湯主治,方藥: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威靈仙;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生大黃3份,桃仁2份,水蛭5份為朱氏等所立通瘀靈,與辨證施治相結合,配用益氣養陰等中藥,治療DMⅡ型高脂血症,從臨床及實驗研究方面,表明通瘀靈能顯著改善高脂血症,其降脂作用對膽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對甘油三脂的降低尤為顯著,並認為通瘀靈適於瘀血久有之證。

4.根據現代藥理作用指導用藥

4.1對T×A2和PGI2影響的藥物,王碩仁在體外實驗中證實,1)北沙參對花生四烯酸代謝具雙向調節作用,抑制T×A2的合成,對PGI2合成有促進作用;2)黨參、黃芪、當歸在一定劑量範圍內,主要抑制T×A2的合成,而對PGI2合成影響很少;3)丹參、赤芍、川芎、當歸等T×A2的合成亦有抑制作用。同時對PGIz的合成亦抑制作用。新燈盞花素(4'-羥基-7-0葡萄糖酸甙的可溶性鈉鹽與鈣鹽),對血小板白細胞和內皮細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謝有不同的影響,抑制血小板T×B2生成,抑制內皮細胞6-eto-PGF12的生成,對白細胞T×B2,生成無影響;但明顯加強鈣離子載體刺激LTB4生成;新燈盞花素在體內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藥介入體內T×B2,PGI2的代謝,以期有肋於血管病變及瘀證的改善。

4.2血小板活化因子競爭性拮抗劑

海風藤為常用的祛風通絡藥物,具有“行經絡,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之功,從海內藤中提取的海內藤酮(Kadsurenone)作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競爭拮抗劑,已引起舉世注目。

4.3凝血酶抑制劑

水蛭頭部腺體分泌水蛭素,是目前最強的凝血酶抑制劑,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結合,並能使凝血酶與血小板解離。

4.4纖溶酶相似物

蒲黃,生用有活血之功,DMⅡ型治療中常用。從蒲黃的水提取液部分,純化了一種纖維蛋白溶解酶——蒲黃“纖溶酶”(TPF),可能屬於一種其纖溶酶樣活性的絲氨酸蛋白酶,人血纖維蛋白原(Fg)經過TPF降解後,可見相當於血纖溶酶降解Fg所產生的X,Y,E片段,未見相當於D片段產物;TPF對血Fg的降解與血纖溶酶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總之DMⅡ型患者其空腹或餐後血糖高於正常,脂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蛋白糖基化使血液有形成份,血小板,紅細胞等發生變化。在成人中老年患者中,血管病變尤為突出。

24、糖尿病血瘀證與血栓前狀態分子標誌物關係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血漿α-顆粒膜蛋白(GMP-140)、內皮素(ET)、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I)為血栓前狀態分子標誌物,探討糖尿病血瘀證與血小板活化、內皮細胞功能受損。纖溶改變等的關聯。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活化、內皮細胞受損、纖溶酶改變等現象,在糖尿病血瘀症患者中其血小板活化、內皮細胞損害尤為顯著。提示CMP-140、ET可作為反映糖尿病血瘀證的重要客觀指標,同時亦表現了糖尿病血瘀證產生的病理生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